第九十四章美女爱英雄(1/3)

当时新疆最大的十月汽车修配厂建厂已六七年,制造设备也算齐全。他们从我们这里取得了详细的拖拉机各配件的专业绘图,并且还请去了我们三人小组中的一员。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台取名为“跃进”的拖拉机就从车间开了出来,一时间轰动了全国。接着他们还开发出了“红十月”225型拖拉机,这种机型功能齐全,最适合垦荒开地,大力地提升了当时的工作效率。

当然,我们的三人小组也不落后,又研制出了可以安装在拖拉机上割草装置,可谓是风光无限。

向来美女爱英雄,在我们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也收获了楚小兰的青睐。几次看似搭讪的聊天之后,我勇敢地请他去河滩散步,她很开心地接受了。

河谷地带有几处水草相当地秀美,芳草青青,白云悠悠,可以一下子放空自己,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美好。

楚小兰来自商人家庭,祖籍在天津,母亲是大家闺秀,父亲是极会做生意的商人。后来全家在西安城落脚,开了家服装店,生意还算不错。本来就一个女儿,说什么父母也不让小兰到这荒凉的大西北来。但楚小兰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偷偷地和几个要好的同学踏上西征之路,只能父母留下一封不到几行的书信,也算是具有革命精神和倔强叛逆的一代青年的代表。

我当然不会把自己出生于盗墓世家的事情讲说出来,只说是来自工人家庭勤学上进的好青年。

沿着河谷我们谈工作,谈理想,拉近了不少距离。

正当我壮了胆子想去拉住楚美人的手里,突然听到身后有动静。猛一回头,结果不远处的一棵树后一个身影一下子就躲了起来。

虽然那身影只是一闪而逝,但我一眼就认出,那人正是暗恋楚小兰的清华大学生康少宁。看来这位清华学子还是贼心不死呀。

同我们一起来的四位大学生和一位知

识青年,虽然都算是难得的人才,但这里并没有什么写论文和做实验的条件和必要。他们和其他所有的援疆青年一样,首先还是要去一线搞入热火朝天的劳动中去。

象康少宁这样的文雅青年,一个月下来不瘦了一圈,原来白皙的面孔也被晒得和田间劳作的农夫一样,再看不出什么书生的文雅气质。

当时垦荒的条件很艰苦,常用的工具就是锄头、镐头和篮筐。一般城市里来的年轻人往往吃不了这份苦,好多打起来退堂鼓,甚至写信回去让父母想办法早点把自己弄回去。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冲突的,原先的豪言壮志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被无声地抹去,褪尽。但我算一个例外。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天,我就摒弃了所有的私心杂念,原先来援疆的个人私心现在完全变成了要建设祖国的宏图大志。我始终相信在这里可以开创我的辉煌人生,并且将这份豪情付诸于行动之中。

不过,今天想来,大抵还是因为楚小兰的爱情力量和革命精神的影响。

转过年头,一部分学生因为受不了这里的环境,吃不了天天劳作的苦头,靠着家里人走关系提前打包回家了。我们那一批同期来的,只剩下楚小兰和康少宁。

我们三人组手头没有活儿的时候也会去找锄头背石头,一段时间下来,热情不减,身体好象也锻炼得比以前强多了。

由于经常在一起劳动,我和康少宁的关系缓和了许多。我们时不时也在一起聊天开玩笑。

来自京城皇城根下的人就是不一样,不夸张地说,他的一张嘴能把死人说成活人,他不去当说书的真是说书界的一大遗憾。

康少宁家中以前是做古玩生意的,解放前后还经常着一家古玩铺。

北京解放以后的一段不太长的时期里,北京古玩市场还保留着解放以前的格局,古玩商大都集中在琉璃厂、隆福寺、老东安市场。

后来公私合营,私人古玩店淡出,北京市的古玩收藏市场上只有两家商店:一家是北京文物商店,专门经营古玩;一家是中国书店,专门经营古籍旧书。古玩,在市场上一直处于“禁限”状态,当时采取的是“三统一”政策,即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统一销售。

康少宁的父母后来去了一家工艺品公司上班,不再经营古玩店。康少宁打小就在古玩店里走动,对古玩也十分感兴趣。他从父母那里学了不少的古玩的鉴赏知识。在学校时,他的历史成绩经常全年级第一,是所有科目中学得最好的。

康少宁一谈起古玩来就兴致很高,有时不搭边的话题也会被他无意中引到古玩上去。

有一次我们不经意提起了解放前女子裹脚的事情,在一通大批狠批封建社会对妇女的迫害之后,康少宁却硬是把话题引到了古时女子穿的绣花鞋上。

那时我们才知道,历朝历代女子穿的绣花鞋也是属于古玩中的一个分类。尤其是古时那些王公贵族和富家女眷穿的鞋子是相当讲究的,不仅鞋面的花鸟装饰颇为讲究,而且所用的锈线更是万分的挑剔。

远在战国时期,晋国君王就命令宫中所有的女子在鞋面上都在绣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钦定的十种花果纹样,史称“十果鞋”。就连平民女子出嫁时,也要用这种鞋子作为大婚礼鞋。

到了大清朝,宫廷里的鞋面上如果要绣一只小鸟,不仅羽冠、尾翼、鸟腹所用的丝线品种不同,而且还会用许多上等的动物皮毛作为材料,以显其生动逼真。如果再加以名贵的宝珠做为鞋面的装饰,那么一双绣花鞋价值千金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如此穷奢极欲的另一面却是老百姓的极寒度日,这万恶的旧社会如果不坚决推翻,穷苦人民哪里能来得好日子过?只有改天换地,劳动人民才可以吃饱穿暖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