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三伏天穿棉袄吗?

我虽然是一名作家,以写作为职业,但自离开学校之后,就很少做过命题作文。偶尔做过几次,那情形犹如让一个坚持多年的素食主义者吃大块的肥肉,不但心理上有负担,就是身体上也排斥。

但是,中国的读书人,不管是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还是研究生,也不管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未来的,似乎都必须过命题作文这一关。如果每一位读书人,不管是年少的、年轻的、年长的还是年老的,真心真意地表一个态,问他喜不喜欢做命题作文,大多数恐怕都会说不喜欢。如果问到我,我会反问:“你愿意三伏天穿棉袄吗?”

命题作文的难堪在于,它是为所有人出的题目,看似公平,其实不公平。假如这题目是“举例说明羊肉泡馍的美妙”,陕西人可以从容道来,如数家珍,而不知羊肉泡馍为何物的上海人,除了瞠目结舌,他还能怎样?假如这题目换成“谈谈你被狗咬过的感受”,时下的学生们,不管被狗咬过还是没咬过,都会说:“早晨上学,在路上不小心被狗咬了,于是赶紧跑到就近的医院,打了一针狂犬疫苗。”他说错了吗?没错,但这不是感受,而是自救措施。

也许有人会说,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不算是完全的命题作文,它们启发学生们思考某一问题,有一定的灵活性。

大约是跑步进入知识时代的缘故,整个社会都开始注重智力的培养。窃观世象,我们的学校对孩子们智力的培养,似乎就是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亦即孩子们的思考能力。我不能说这一点错了,孩子们有了思想,就不会盲从。这是百年树人的大计,怎么会有错呢。但其中仍有错处,就是让孩子们思考他们不愿意思考的问题,或者说他们不可能思考甚至无法思考的问题。就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吧,位置与价值也好,筷子也好,凤头猪肚也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也好,以学生们单纯的经历,怎么可能去思索这样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相去甚远的话题呢?

中国有讲理的传统,古人的所谓讲学,其实就是讲理。就说孔夫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到汉朝董仲舒为一变,到宋朝的朱熹,又是一变,到了明朝的王阳明,变得更厉害。一两个字的歧义,成了千古公案;一个观点的诠释,成了独步士林的学问。有一个词叫“皓首穷经”,说的就是中国读书人做学问的境遇。

如果为一门经邦济世的大学问或一个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科技领域而奋斗终生,纵然熬得白发三千丈,也非常值得。但可悲的是,许多人皓首穷经而做出的学问,实则是钻牛角尖,是玄而又玄,于苍生无补。

古代科举的所谓策试,就是讲理。讲到后来成了固定格式的八股文,多少人深受其害。目下这些高考作文题,亦有这种倾向,让孩子们“坐而论道”,这与“知行合一”的教育宗旨相去甚远。

让孩子们不仅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更要有做事的勇气,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根据这一理念,我拟了两道作文题:一、你为什么喜欢吃美国的肯德基而不喜欢中国的传统小吃?二、你与你的两个同伴在旅途中遭遇山体滑坡,陷入绝境,你们三个人加起来只有一瓶矿泉水、一包饼干,却要维持五天,你们将如何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