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的目的论与成败得失标准论

(一)改革开放目的的“三个有利于”理论

确立改革开放的目标导向和判断标准,是统一思想、推进改革的重要基础。改革在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总是要触及到原有的旧体制,这样在改革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疑惑,产生一些争论。为此,邓小平同志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改革开放目的的“三个有利于”的理论。

“三个有利于”的改革开放目的论的提出,有一个历史的发展和完善过程。早在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谈到改革开放政策时指出:“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讲话中,他强调了改革开放的多重目的的统一,即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又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针对改革开放前忽视生产力发展、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错误倾向,邓小平同志于1980年4月21日专门谈到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他科学地指出,“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讲究经济效果。只有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随之逐步增加人民的收入。”这样,就科学地解答了通过改革开放提高人民生活标准的路径问题,突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重要性。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指出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当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要求: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组织上,大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这一个讲话,不仅从经济层面提出了制度改革的任务,而且从政治、组

织等层面也对改革开放提出了要求,使改革开放建立在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基础上。1985年6月29日,邓小平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党代表团,在谈到经济特区与改革开放时他进一步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将对外开放的问题置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框架下来论述,并突出了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和可行性。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表述:“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我国改革开放目的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改革开放目的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从内容上看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在这个论述的统一体中,生产力标准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是改革开放的归宿和要求。而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则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从理论上来说,生产力本身是没有阶级属性的,但生产力被哪个阶级掌握,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被社会如何占有,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而也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力能否长期稳定发展。可以说,“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它的提出,有助于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明确改革开放的性质和方向,从而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二)衡量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邓小平同志不仅科学指出了我国改革的目标指向,而且对改革开放所要达到的效果也提出了自己的明确主张。也就是

说,衡量改革开放工作的成败得失同样需要有客观的标准。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邓小平同志首次明确提出判断我国改革开放成效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个标准的提出,有助于人们摆脱抽象层面的争论,将关注点和工作重点转移到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来。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提出的改革开放成败得失标准论,很快就在全社会得到了回应并形成共识。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要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需要指出的是,衡量改革开放工作的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是对判断姓“资”姓“社”标准的取代。显然,邓小平同志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和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改革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的,它不可能也不会取代姓“资”姓“社”的标准。相反,提出这一标准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在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基础上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