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激发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战略部署,决定着我国新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得到顺利实现。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当前,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那种将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不加分析地全部归于改革开放、主张走回头路的观点,在今日的中国已经不会再有市场;而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讳言深化改革开放的停滞思维,在现实中却是极为有害。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始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进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探索中,改革开放是一座重要的历史丰碑。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它不仅将1840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照进中国的现实,更标志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新的历史开端。如果说,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强国道路之基,那么,改革开放则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无论是从历史的维度来理解,还是从现实的视角来考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指引中国不断走向进步。30多年来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和沉闷僵化的状况,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由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渐发展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事实已经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条通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强国富民梦找到了实现之途,也对当今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改革开放。在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后,根据国情和发展条件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起飞提供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挣脱了旧思想枷锁的束缚,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口号,突破了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僵化体制。这样,极大地释放了已经当家作主的广大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从空间视角看,改革开放确立了在一个生产力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快速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新道路。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具有人民性、包容性和创新性。这种改革开放的发展模式,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协调、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的一致以及效率与公正的统一。这与西方“华盛顿共识”下的以银行家、金融家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目标不同、结局迥异,因而,更能够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

相比于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其他发展中大国,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进步没有外部扩张性的发展,又避免了“依附性”发展陷阱。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我国坚持了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又积极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在追赶中缩小了差距。改革和开放作为新时期发展纲领的两翼,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增添了巨大活力。尽管我国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但随着融入全球经济进程的加快,我国将在扩大开放中进一步加快自己的发展。

(二)激发改革开放活力要以群众路线为基础

当前深化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活力,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奠定现实基础。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联系群众,尊重和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化解妨碍深化改革开放的局部制约和不利因素。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历史”观。习近平同志

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因此,需要在党的领导下系统地推进,以最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为归宿,切实保障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参与性,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使广大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真正得到实惠,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改革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改革开放中的许多新做法和新经验,都来自于群众。同改革初期相比,目前深化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利益矛盾更突出。但是,群众并不是改革开放的“看客”,“改革开放”也不是少数领导和专家的专利。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广泛汲取民意。在重大改革决策的制定过程中,要把专家的见解和群众的创造结合起来,使改革方案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

简言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能搞强力压制,而应用教育、说服和引导的方法,使人民群众成为深化改革开放新舞台的“主角”。当前,我国财富分配分化现象开始显现,生产与消费失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矛盾突出,地区、行业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难以有效缓解,一些领域的消极腐败现象在蔓延,价值观混乱、道德滑坡逐步显现,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这些“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难以回避的不利影响因素。只有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和利益出发,积极推进分配公平,在扩大消费、促进就业、平稳物价、改善生活等方面为人民群众谋实惠、干实事,才能在全社会凝聚深化改革开放的思想共识。也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成功才有可靠的基础。

(三)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方法的正确和方向的正确同样重要,深化改革开放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作指导。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需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深化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思想的解放必须符合现实的要求。思想是不是解放,并不是单纯看思想能否超前,而是要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改革开放面对的是新国情,需要的是新理念、新做法。打着“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号搞“唯GDP论”,做起“效率优先”的招牌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弹着“自由竞争”的高调抵制政府合理管制,都与思想解放无关,而与个别人的利益有关。过于看重细节问题而不顾发展大局,也不是科学的态度。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既不能以“解放思想”为口号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也不能因片面强调局部因素和自身困难,使改革方案过多地考虑个别部门或群体利益,并进而侵蚀公众利益或掣肘其他领域的改革。

深化改革开放需要整体推进,也要重视突破关键性领域的关键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现实中的问题千头万绪,各种深层矛盾错综复杂。过去的单项突破或局部突进式的改革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首先就必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深化改革中要做到没有“自留地”,只有“责任田”。要注意防止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因强调整体推进而错失对关键性领域改革的良机,二是以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等为借口,使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延误、难于落实。

深化改革开放需要注重顶层设计,同时也要注重通过“先行先试”探索经验逐步推广。坚持顶层设计的目的,是要确立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这可以有效防止出现全局性错误,或造成范围较大的不良后果,给深化改革开放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顶层设计需要通过总体规划来体现,以保证其具备更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深化改革开放总体规划上需要有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避免在实施过程中相互扯皮和拖延不决。顶层设计与基础的具体探索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可以更好地为具体领域的改革明确方向和指明捷径;同样,基层的石头摸得好,也可以加快顶层设计目标的实现。当然,继续鼓励各地各领域的先行试验和大胆突破,并不是主张各搞一套,这些均应在深化改革开放总体格局下,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深化改革开放要鼓励“敢闯敢干”的精神,同时也要权衡得失、稳妥推进。应

当看到,邓小平同志当初强调“胆子要大一些”,主要针对社会上对改革的质疑来说的。对于我们经过摸索、得出经验和已经确定的改革方针和措施,看准了以后可以胆子大些,减少不必要的争论。而对那些没有看准、或者还在试验的改革措施,则要稳步进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成本和人民群众的承受力。一些城市和地区在片面追求速度、搞“形象工程”上胆子很大,但从长期看发展的步子未必很快,反而可能导致产能过剩、社会矛盾丛生。另一方面,畏于矛盾、讳言改革,在深化改革上谨小慎微、缩手缩脚,同样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为了更快的发展,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加快改革和扩大开放,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发展问题解决了,可以增强社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但是,改革中问题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到发展,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应当说,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一个老问题,但在现实条件下又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严重失衡,基尼系数连年居高不下,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需要花大力气从所有制、分配制度等根本措施上逐步解决。

(四)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调查研究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的深层次和繁重问题,“口号”“做秀”式的改革必须让位于真抓实干的改革。只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思考和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

坚持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能够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一条宝贵经验。调查研究就是从现实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毛泽东说:“为什么要作调查研究呢?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调查,不是为调查而调查。”他还指出,调查研究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陈云同志提出,领导者要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去调查研究,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处理问题。习近平同志近来强调,要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下大功夫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下大功夫了解党内外对改革开放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下大功夫了解地方、基层和群众在改革方面做的有益探索。这就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要围绕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重视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出台改革措施时,增强问题意识,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牢牢把握改革主动权。这样,才能使各项政策措施符合实际,从而提高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其中一些重大问题难以回避,迫切需要给出解答。第一,加强对市场体系和竞争发展环境的调查,探讨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同时,摸清现有资源价格体系的具体情况,分析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探讨在新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方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下基础。第二,加强对各类经济主体市场经营情况的调查,认真查找影响经济发展活力的微观因素。要超出“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争论,研究促进“国民共进”的具体措施。既要客观地掌握当前国有企业的定位、职能和作用,也要全面搜集非公有制经济等微观经济主体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受到的内外制约,科学评估财税体系、市场环境等对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影响,提高微观经济主体基础的活力。第三,要检视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工具运用的效果,探讨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的有效途径,研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改革方案。第四,要客观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掌握当前人民群众发挥首创精神、开展创业创新的具体情况,研究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能量的可行路径。第五,要广泛开展与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养老、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劳动保障等各项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工作,分析不同社会群体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为完善制度安排、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条件。第六,围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情况、完善党内制度体系特别是民主集中制的执行情况、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情况及民意反映等,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设改革开放的坚强领导核心奠定基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