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南方(七)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制空权对于现代战争的极端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国家的军人所认识。交战双方在中南半岛上演的制空权争夺战中,狼之队很快就扭转局势、占据上风,并迅速将这种优势保持发展成为胜势。在强有力的空中支持下,第66、第68、第88集团军数十万大军,如同一条条爆发的洪流,在中南半岛的崇山峻岭之间奔流不息,将日军分隔成为大大小小十余个首尾不能相顾的孤立军事集团。诱敌深入、围点打援、迂回分隔等战术,被中人娴熟的运用在中南半岛的各个战场之上。

或许世界上所有的军人都一样,御敌于国门之外、为国开疆拓土,都会毫无例外地为参与其中的军人带来巨大愉悦、自豪和畅快,这与同室操戈的感觉大相径庭。当****精锐投身于“异样”的抗战之后,那种所谓“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屈辱、不安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则是军人的荣誉感的回归。眼看着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在自己的打击下丢盔卸甲、溃不成军,这是何种的快意啊!在异国的土地上,毫无顾忌的屠戮敌人,这是何等的惬意啊!

鬼子们的情报工作也非常到位,他们知道在自己的对面很大一部分,不仅是自己的手下败将,而且是一支失去了国家的“军队”。按照日本鬼子的理解,对于这样一支没有灵魂的部队,根本不会费什么力气,皇军理所应当地重现当年在支那时的英姿。然而,刚一交手大日本皇军就明白自己错了,而且错的非常离谱。这群在他们眼中无异于孤魂野鬼的军队,爆发出的战斗力甚至超过了令人胆寒的狼之队。百思不得其解的鬼子们,来不及深入探讨个中的道理、原委,因为,他们很快就发现要为自己的错误判断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处于包围圈中的鬼子们,想尽各种办法谋求生存,而不是胜利。被分割的鬼子们本能的想尽办法要与距离自己最近的同伙合流。

现实是残酷的,鬼子们很快就绝望地发现,哪怕友军距离自己仅仅一山之隔,彼此的枪炮声不绝于耳,不论付出多少代价,就是难以突破中人用各种口径火炮、自动武器、地雷、飞机、坦克构筑的铜墙铁壁一般的阻击线、包围圈。雄鹰一般战机与地面部队紧密配合,相互为对方指示打击目标、提供情报、信息和火力支持。陆航部队一面配合装甲部队围歼剿灭,包围圈中的鬼子,一面为负责阻击的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的精确打击。怪鸟一般的直升机充分发挥其多面手的作用。最经典的战例就是由2架直升机相互配合,吊装火炮、运载弹药和炮兵抵达人力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以获得出其不意掩其不备的效果。在原本以为安全的地带,突然出现的火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知名的打击。这就像临阵倒戈一样,对双方实力的影响绝对是倍增效应。

孙立人、廖耀湘这些喝过洋墨水儿,受过严格军事指挥训练、见过大阵仗的将军们,在中南半岛重新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原本以为已经结束的的职业生涯再次焕发出青春。狼之队上上下下的全力支持和毫无保留的信任更让他们感动。军事战略和部署充分听取这些“败军之将们”意见和建议,以他们的阅历,任谁都看得出这绝对不是走过场,而是真心实意。在战略和部署已经确定之后,每一名军事将领在其职权范围内都会获得相应的自主权。你永远也不用担心自己的长官儿戏般的朝令夕改,更不必担心友邻部队是否会精诚协作。在这里,军法永远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身份、军功、资历而有丝毫变通。相对于装备精良,一名成熟的军事将领更看重纪律严明。他们投身狼之队之中并与之共同战斗,才真的了解了这支部队绝非浪得虚名。他们领教了狼之队的狠、忍、韧。对待鬼子狠,围歼鬼子绝对“寸草不留”。除非“迫不得已”,他们绝对不要俘虏。

“你总不能拒绝一支一枪未发就弃暗投明的皇军吧!”除非战端发起之前“投诚”,否则一律格杀勿论。他们对待自己同样狠,这种狠平时更多的体现在训练上,在战时则表现为能忍和韧。阻击敌人他们能在预定阵地不声不响毫无怨言地坚守数日,只为瞬间的爆发。穿插奔袭时,在丛林中在山地中在各种复杂地形中,只要命令下达就不需要担心是否会在预定时间内赶到。追击敌人,绝对是不眠不歇不息,凭借自己的意志和坚韧,将敌人打垮不给敌人以任何喘息之机。更为可怕的还在于,这样的精神并非只存在于几支精锐部队,而是遍布狼之队的每一个作战单位之中。或许能力有欠缺,或许天赋有差异,但不变的是对胜利的渴望和奋勇争先的**。与这样的军队一起并肩作战,除了能够体会到过瘾、安心之外,同时也会感到压力。不过,这种压力与以往在国内时完全不同。不是担心友军太差,而是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出色。鬼子面对着这样的军队,焉有不败的道理。

鬼子在中南半岛之所以迅速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在于狼之队于开战之前,根据日本南方军的实际,制定的极富针对性的作战方针。该方针的核心就是攻击、瘫痪鬼子脆弱的后勤补给。不重视后勤是鬼子一项历史悠久的毛病。这一方面与日本的战争潜力薄弱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日本的历史文化有关。日本国小民少,战国时的大名领主就从不养兵,打到哪儿抢到哪儿。也与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纵兵劫掠以充粮饷一个道理。此外,日本古代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比较贫穷的,几乎没有菜吃,多数只能吃干饭而且量小只有一小碗。古代日本武士有菜吃,他们的菜是一颗梅干,汤是玄米茶(不是茶叶),普通百姓则很少有白饭吃,只有杂粮煮成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而且他们自古就吃得很少。其实这并非如现在人所鼓吹的什么所谓的养生之道,而是物质匮乏被逼所致。因此,即便在和平时期的日本军队和军校中,平时的伙食定量标准也是让人吃七八分饱。按照日本人的理论,认为军人在战时的忍饥挨饿能力是靠平时训练出来的,人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下才会有进取心、攻击性和勤奋工作。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散落在广袤的南太平洋上的日军,其后勤压力随着战线的拉长越发严峻。夺取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诸岛之后,日本的后勤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缓解,然而从中国“转进”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以及把已把危机意识刻入骨髓融进血液里的日本人,不敢有丝毫放松。随着美军登陆澳洲以及中队在中南半岛上一系列军事行动,使得日方感到巨大的压力,其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海军舰船补给更是有限装载武器弹药,而对部队的粮秣给养,则提倡所谓的“现地自活”即野战条件下的战场生存,以及日本式的大生产运动。说白了就是所谓的“以战养战”减少本土的压力和负担。日本南方军的现地自活和大生产运动搞的格外有声有色。

不仅专门编撰配发了形形色色的《自活教本》,而且南方军在各师团经理部组建“自活班”、农耕班、渔劳班、制盐班。在战场种粮种菜,采集可食的野生植物、捕捞鱼类、鸟蛋等海产品。在英帕尔作战中日军18兵团经理部部长山口忠雄大佐,收集并对战地46中可食植物的食用季节、部位进行研究。如南瓜、萨摩芋的叶、柄、幼芽,人参叶的食用,芭蕉幼芽、干茎的中心部分,以及这些植物干、幼实腌制后的食用等等。日军旭川步兵第26联队夺取岛屿之后,卫生班立即对该岛饮用水和可食植物进行调查。并计划在岛上种植蕉、小松菜。该部以小队(排)为单位编成“渔劳班”捕捞海产品鸟蛋及海藻。因南洋战场气候湿,食物不易保存,日军将采集的野菜和鱼类,搭制简易的灶,用木炭或锯沫等烟熏使之干透便于长期贮藏。

“然而”林楚男在军事作战会议上,对狼之队的作战部署进行说明的时候,专门谈到对日本军队后勤攻击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日本南方军所谓的现地自活只能是暂时维持。开战之后,其现地自活的准备远远不能满足其作战的需要。此时的日本鬼子的后勤情况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极为相似,他们给养的自持能力只能维持5至7天。只要我们把鬼子们赶入丛林,利用有利地形对其实施封锁,截断鬼子退路,等待他们命运除了极个别成了现代野人的幸运儿之外,其他就只能悲惨的死去或者被他们的同伴吃掉。我们也就能够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说到这里,林楚男听了一下,看了看会场内的前****将领们:“有一点需要强调,丛林看似枝繁叶茂物种众多,其实那里真正能吃的东西并不多。对于绝大多数不生活在丛林中的人来说,投入其中的结局只能有一种。不要认为我们残忍,对待日本鬼子不存在残忍,因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们咎由自取。我们没兴趣把他们有鬼变成人,就是要让陷入丛林的鬼子变成真正的鬼子。就是要让他们为了充饥吃草根、树枝、泥块和同伴,即便他们能活着走出丛林,也要让他们肠胃无法消化任何事物,要么吐血而亡,要么看着丰盛的食物活活饿死。”林楚男的话让以薛岳为代表的****将领们顿时感觉一股凉气从心底升起,迅速弥漫到全身。

战斗的结局也正如林楚男所料。在中队暴风骤雨般的攻击下,除了丛林,鬼子们已经无路可逃。遮天蔽日危机四伏的丛林成为渐渐绝望的鬼子们首选的避难所。被中人打得晕头转向的鬼子们,一头就扎进了闷热、潮湿、瘴气弥漫的丛林之中。狼之队对逃入丛林的鬼子并没有倾力进行围剿,而是在当地工作队和土著向导的引领下,堵住鬼子回撤的必经之路的各个隘口。热带丛林之中并不缺乏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隘口,在那里只需要投入非常少的兵力既可以成功阻击、迟滞、消耗以致完全歼灭数倍数十倍的鬼子。想对于那些在包围圈中的鬼子来说,这些逃入丛林、不久前还在暗自庆幸的鬼子们领教了什么叫做生不如死的煎熬。因为中南半岛的雨季来了。

热带亚热带的雨季,正是痢疾、疟疾、霍乱、伤寒流行爆发的日子。日军在战前对战争持续的时间预计不足,因此,除了粮秣准备不充足之外其医药方面的准备也并不充分,使得野战部队只携带了少量的消毒片、奎宁、消化片等药品。再加上开战后,狼之队疯狂攻击日军的后勤补给系统,并迅速切割包围日军,使得日军的后勤保障情况持续恶化。对于污染十分严重的水源,开始还能进行消毒,后来随着战事的发展,器材、药品根本供应不上,只得直接饮用河水或者雨水。加之配发的防护服装破败不堪,各种传染病开始大量发生并且迅速蔓延。(美国人有计划投放的大量病毒自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终日里在战壕内上淋下泡的鬼子,根本无法经受疾病和饥饿的双重袭击,几乎百分之百患病。

在包围圈中的鬼子同样挣扎在死亡的边缘。加上步入丛林之中的鬼子,近三十万日军,百分之六十在开战后不到五十天的时间内丧失了战斗力。尤其是进入丛林的鬼子,在一周之后,每天死亡人数由上百人迅速发展到上千人。原本以为很快就可以逃离丛林的鬼子们,永远地留在了丛林之中。在高温、雨水、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一具瘦骨嶙峋的尸体很快就会变成累累白骨,醒目刺眼,却无人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