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决战前夜(2)

会议决定了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的战略方针,并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迎接中国革命的新**》的党内指示文件。会议认为,为了迎接革命的新**,必须继续贯彻以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为主的方针,同时要进行炮兵和工兵建设;在解放区内要放手发动群众搞好土地改革;在全国则要发展全民族的反蒋统一战线。“二月会议”使全党对取得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为战争形势的转折,即我军的战略反攻做了思想准备。

三、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在解放战争全面拉开的1947年,蒋介石不再进行战线太长而处处失败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摆成一个哑铃形状,即在东西两端集中兵力,进行东西两翼的重点进攻。东边用了60个旅45万人,目标是我山东解放区;西边用了34个旅23万人,目标是我党中央所在地陕北延安。在东西两翼之间,则以从风陵渡到济南的两千里黄河防线来阻截我军。

陕甘宁边区的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当时全国人民的革命中心,是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早欲除之而后快。1947年3月,以蒋家最亲信的嫡系胡宗南部20个旅,加上西北行辕的马鸿逵、马步芳集团12个旅,还有榆林的国民党晋陕绥边区总部邓宝珊部两个旅,向陕甘宁边区合围齐进。主力是胡宗南所指挥的整编第一军和整编第二十九军,由宜川、洛川一线向北进攻,共有15个旅,14万多人。

这时,我党所指挥的部队共有168万人,但分布在各个解放区。陕北地区的部队只有一个纵队、四个野战旅,共有1.7万余人;此外还有三个地方旅。为了对付胡宗南,中央从晋绥抽调了晋绥二纵赶赴陕北,但无论是从军队人数还是武器装备的对比上看,我军仍远远处于劣势,兵力只有敌方的十分之一。但是陕北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加之地形复杂,地区辽阔,周旋余地大,我军也有自身的优势。这时,毛泽东的对敌方针是大胆诱敌深入,必要时放弃延安,在陕北山区与敌周旋,直到把胡宗南拖得晕头转向、疲于奔命之时,再寻机而歼之。毛泽东还认为,无论有多大困难,党中央和他本人必须留在陕北,因为这样既可以牵制胡宗南的主力,又可以鼓舞其他各战场的士气。中共中央决定,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的部队合组成西北解放军,由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由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任副政委,统一指挥西北战场。

3月13日,胡宗南向延安展开进攻,并派出飞机轰炸延安各地。在经过节节抵抗,并完成了有序的转移和群众的疏散之后,我军于3月19日撤出延安,诱敌北上。3月24日,我军在青化砭拉上口袋,全歼敌第三十一旅,近3000人无一漏网,旅长李纪云被我活捉。特别是缴获的30万发子弹为解决我军的弹药问题起了不小的作用。4月14日,敌军第一三五旅又中了我军在羊马河的埋伏,4700人被我全歼,旅长麦宗禹当了俘虏。5月2日,我军又主动攻克蟠龙,全歼守敌第一六七旅等部6700余人,生俘旅长李昆岗。我军的三战三捷共消灭敌军1.4万余人,而我军仅伤亡2200余人。与此同时,从西北方面进攻我陕甘宁边区的马鸿逵、马步芳部也被我击退,被歼2400余人。三战三捷的胜利,大大打击了胡宗南的嚣张气焰,也使我陕北形势转危为安。

就在毛泽东牵着胡宗南鼻子在陕北山沟里打转的同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还在指挥着全国各地的军事行动。就在中央机关撤出延安之后不久的3月26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的枣林沟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决定将中共中央的领导成员分为三个临时工作班子: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方委员会,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以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到河北平山县进行中央所委托的工作;以叶剑英、杨尚昆等组成后方委员会,到晋西北统筹后方工作,并负责陕北战场的物资供应。

山东战场是当时在陕北战场之外的又一个重点。蒋介石的企图是将我军完全逼至黄河以北,进而占领整个山东。为此,蒋介石组建了陆军总司令部徐州指挥所,以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一指挥共45万人的兵力。我华东军民在陈毅、粟裕等的指挥下,在敌人气势汹汹的强大攻势面前,诱敌深入,耐心捕捉战机。敌人的进攻是从3月下旬开始的,顾祝同采取了“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办法,十分小心。我军则忍耐待机,在将近两个月时间中,一直不与敌军决战。直到5月11日,才下定决心,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打法,部署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当时,敌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决定以整编第七十四师为主力自蒙阴北上,欲取沂蒙公路上的坦埠,同时以第二十五和第八十三师配合行动,再以整个一兵团继后。我军则以五个纵队将其包围,并截断其退路。七十四师被围后,敌方调动了十个整编师的兵力驰援七十四师,这样就在孟良崮展开了一场恶战。在我军的周密部署和英勇作战两天之后,七十四师终于被我全歼,师长张灵甫被我击毙。这一仗,我军共歼敌3.8万余人。特别是七十四师的被歼,在蒋军中引起很大的震动,山东地区的蒋军在整整40天中不敢出击。这是因为,七十四师是整个蒋军的“五大主力”(即第十八军、第五军、新一军、新六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之一,有着当时最优良的美式装备,曾被蒋介石封为“模范军”,担任警卫南京的重责。故而连蒋介石也说七十四师的被歼是“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是“无可补偿的损失”。他下令撤了汤恩伯的第一兵团司令官的职务,特地请出日本战犯、前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来为山东战场重新制订作战计划。

在陕北、山东两个地区击退蒋军重点进攻的同时,在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之下,我军在豫北、晋南、晋察冀和东北地区都展开了对敌进攻,取得了若干战果。

四、向敌人的腹地杀去

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第一年,即从1946年6月至1947年7月的一年中,我军在全国各地共歼敌营以上正规军97万余人,营以上非正规军34万余人,二者相加,共消灭敌军132万人,击毙和俘虏敌人的将级军官202名。敌人的总兵力已从内战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为370万人,而我军则由120万人上升为195万人。但是,最主要的胜利,还是打退了敌人的重点进攻计划,削弱了敌人的有生力量,逐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1947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在陕北靖边县的小河村召开前委扩大会,后称“小河村会议”。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贺龙、陈赓、习仲勋、陆定一、杨尚昆等参加了会议。会议认真讨论了中央关于“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的“中央突破,两翼牵制;三军挺进,互为犄角”的计划。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军由中原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直插敌人胸膛;由陈毅、粟裕率军由山东出鲁西南,挺进豫皖地区;由陈赓、谢富治率军由晋南渡过黄河,挺进豫西。这就是三军南下,在蒋军的哑铃状布局中央的薄弱部分向敌进攻,在江淮河汉的广大区域内协力配合,外线歼敌的“三军挺进,互为犄角”。与此同时,陕北的彭德怀出击榆林,把胡宗南向北边调;许世友在胶东展开攻势,把敌人往海边调,以此策应三军南下。这就是在最西边最东边的“两翼牵制”。小河村会议结束之后,我军向蒋军展开全面进攻的外线作战计划,就陆续在各地展开了。

蒋介石伸出了两个拳头,也就露出了他的胸膛。我三军南下,就犹如直刺他胸膛的三把尖刀。

根据小河村会议的决定,7月下旬,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致电刘、邓、陈、粟:

……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我军历史上著名的大出奇兵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动由此开始。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计划,在小河村会议之前,就已在毛泽东的心里形成。所以早在5月份,就已经着手准备。6月21日,刘、邓进行了战前动员部署,指挥大军准备强渡黄河。6月30日夜,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纵队等四个纵队共12万健儿,在鲁南地区阳谷以东的张秋镇到菏泽以北的临濮集之间的八个渡口同时强渡黄河。取郓城,下曹县,以28天的时间完成了预计的鲁西南战役,歼敌6万余人,砸烂蒋军防线,开辟了进军大别山的道路。经短期休整之后,8月11日越过陇海路,通过黄泛区,渡过沙河、汝河、淮河,这期间一路走,一路打,粉碎了蒋介石亲临徐州所指挥的一系列围追堵截,于8月末全部进入了地处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区。部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立即在原来鄂豫皖老区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组织地方武装,创建新的根据地。到9月底,就已解放了23座县城,建立了17个县的地方民主政权,初步站稳了脚跟。

我刘、邓大军南渡黄河,直插大别山的行动拉开了我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震惊了全国。用当时的美国驻中国大使、在中国生活了50年的司徒雷登的话说,“它可能成为1947年世界十大新闻中最醒目的一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一行动表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刀尖已经直指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南京和上海地区。蒋介石在11月初的一次讲话中也说:如果刘、邓“真能占据大别山,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政府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蒋介石在这一点上是很清楚的,所以他专门召开了大别山区剿匪检讨会,成立了国防部九江指挥部,由国防部长白崇禧兼任主任,指挥33个旅的兵力围攻清剿大别山。

为了对付蒋介石的“总力战”,中共中央决定,增调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第十、第十二纵在李先念、王宏坤的率领下支援大别山,又派十一纵和华东野战军的十纵护送来一批新战士和大批后勤物资。到这年年底,刘邓大军兵分两路,刘伯承率军北渡淮河,外线作战;邓小平率军留在大别山,内线作战。两路军相互配合,屡战屡胜,让蒋介石和白崇禧的种种招数一一破产。更重要的是将国民党军的攻防体系完全打乱,使战争的主动权进一步掌握在中共手中。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刘、邓大军才根据中央的统一布置,陆续将主力转移出大别山,参加中原逐鹿的大战。

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同时,我军转入外线进攻的三把尖刀的另两把尖刀也在向敌人的腹地杀去。

以陈赓司令员和谢富治政委统率的以四纵、九纵为主力的作战集团,于8月20日和23日在晋南分两路偷渡和强渡黄河,直指豫陕边境,东逼洛阳,西逼西安。9月初,陈赓作战集团西进,半个月中歼敌陕东兵团3万余人。待蒋介石亲自飞赴西安调兵遣将保西安之时,陈赓作战集团又回师将主力指向豫西,到11月底,共歼敌5万余人,建立了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下辖8个专署39个县政权,成立了豫陕鄂军区,组建了8个军分区,创立了新的根据地。

以陈毅、粟裕为首的华东野战军的6个纵队组成了外线兵团,先在鲁西南歼敌,然后转向豫皖苏边地区,发动群众,实行土改,建立了3个专署、3个军分区,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解放区,将鄂豫皖、鄂豫陕、山东、苏北、苏中几个根据地联结了起来,为下一步的更大战事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当时成品字形的三把尖刀中,刘邓大军的任务最重,压力最大。

为了主动支援刘邓大军,在12月中下旬的22天中,东边和西边的陈粟大军和陈谢大军共同进行了破击平汉线和陇海线的战役,解放县城50余座,破坏铁路420多公里,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抽调13个旅回援。到1947年底,三路大军在中原战场密切配合,共消灭敌军19万余人,解放县城100余座,建立了4个军区26个军分区和各级民主政权,在4500万人口的江淮河汉地区将解放区基本连成一片,形成了强大的中原解放区,将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的90个旅吸引到自己的周围,我军的主动权进一步扩大。在1947年的最后一天,刘邓、陈粟、陈谢三支大军在河南确山地区胜利会师。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工作会议,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贺龙、陆定一、林伯渠、张宗逊、习仲勋、马明方、叶剑英、张德生等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了毛泽东在会上所作的书面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反攻。……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毛泽东在总结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著名“十大军事原则”之后,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