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这本小说的女性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阅读此书仿佛是一场旅行的开始,听作者诉说着青春的**,或飞扬,或沉沦,在喜悦的心情下欣赏他们漫游的传奇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迪安带领萨尔等人开始了一场看似盲目的旅行。一路上,他们搭车赶路,结识陌生人,放纵性情,随心所欲,在聚众旅行的狂欢中,几乎没有道德底线,即使落魄如乞丐,但只要“在路上”就是惬意的。

书中的人物不停地穿梭于公路与城市之间,每一段行程都有那么多人在路上,孤独的、忧郁的、快乐的、麻木的……纽约、丹佛、旧金山……城市只是符号,是路上歇息片刻的驿站,每当他们抵达一个地点,却发现梦想仍然在远方,于是只有继续前进。

作者曾经借书中迪安之口对萨尔发问:“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这也正是对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提问,它以无与伦比的**吸引着无数人上路。

《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如今,“在路上”已经成为一种追逐精神自由飞扬的符号,它穿越了几代人,具有了普遍意义。背起行囊激动地上路,探求不可预知的旅途,似乎就可以“掌握开启通向神秘的种种可能和多姿多彩的历练本身之门”,“在路上”更像是不甘现状、奔赴梦想、寻找彼岸的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女人也开始去大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而不再是把自己的人生局限于某个办公楼的写字间,不再一直扮演着家庭主妇的角色。她们更喜欢“在路上的感觉”,行进在路上,甚至不问还有多远,还要走多久。她们只是留恋路上的风景,美丽的或是残酷的,只是追逐一种“在路上”自在的生活方式。

尹珊珊是一个1982年出生的美女作家,在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在中央戏剧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如今是一位时尚、读书专栏作家,也是一位旅行狂人、阅读狂人、赚钱狂人。

尹珊珊认为,女人的品质生活与真正的智慧有关,这来源于她坚持每天阅读的习惯。每一年,她都会利用靠“卖文”积攒下来的稿费到世界各地旅游,把满满的钱包变成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尹珊珊坚持工作和生活要严格分开的原则。她说工作的比例占到20%就好,其余都是生活。这样,我们在工作中丧失的尊严,可以用工作以外的生活弥补回来。工作一定要是你擅长的,但千万不要是你热爱的。

尹珊珊还认为,只要你有梦想就一定要去实现,哪怕在别人看来那是一件疯狂的事情,否则就会成了遗憾。尹珊珊说她最大的梦想是去智利最南端的海角,叫合恩角,在电影《春光乍泄》里提到的“世界最遥远的灯塔”就在那里。因为这个地方非常不容易到达,堪称航海界的“珠穆朗玛峰”,所以它是她终其一生的梦想。她甚至想过在脖子上挂一个牌子,写上:“只要你可以带我去合恩角,我可以为你做任何事。”如果不是有心中最渴望实现的想法,绝说不出如此疯癫的语言。

尹珊珊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女博士,是一个坚持与文字和旅行舞蹈的人。行走是她一贯的姿势。路途中她循着内心的意愿,踽踽独行。

我们来自于大自然,只有回归大自然,我们才能找到本真的自己。这正如爱默生所说的:“人是一种活动的植物,他们像树一样,从空气中得到大部分的营养。如果他们总是守在家里,他们就憔悴了。”所以,请走出城市,走进自然吧,生机勃勃、博大精深的大自然将给我们提供身心发展最丰富的营养。

生活中,没有任何困难或逆境可以成为我们畏缩不前的理由,当我们犹豫彷徨、怀疑自己时,你只有突破所有局限自己的障碍,开放自己的心灵,才能行走在自由的道路上。“永远在路上”需要一种生命和梦想的强烈**。吃饭可以等,休息可以等,但眼下这一刻,它丝毫不能等待的就是开始这趟旅程——行走。只要脚步永不停歇,我们才能去看最好的风景,去爱最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