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耶稣受难记》的映前宣传开始,梅尔·吉布森就成为了整部影片最受关注的焦点,在使馆影业的运作和梅尔·吉布森本人的积极努力下,几乎所有媒体的镜头全都对准了他。

随着预告片曝光,那血腥鞭打耶稣的画面,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从某些方面来说,梅尔·吉布森是个非常有担当的导演和明星。

媒体自从预告片曝光,关于《耶稣受难记》的种种负面批评层出不穷,还引发了某些团体的抗议声浪,但梅尔·吉布森不愧是澳洲野人,如同罗南预计的一样,不仅仅站出来承担各种火力袭击,还数次在宣传活动中对媒体的批判进行公开反击。

与斯皮尔伯格这种典型的“老好人”式的导演截然不同,梅尔·吉布森绝对是一点就着的个性导演。

“如果你不喜欢这种残酷,等电影上映以后,那你就不要去看,如果你去了但又觉得受不了,那你可以中途退场。”

洛杉矶的一场映前新闻发布会上,梅尔·吉布森继续发挥大嘴巴的本色,丝毫不介意引发更大的争议。

“耶稣因为人类的不公正而受到鞭打,他因为我们犯下的罪行而受伤,他为我们承受了伤害,我们才能被饶恕。”

“我的这部影片是关于信念、希望、爱和宽恕的,是关于耶稣为我们所做的牺牲的。而不是要去追究谁杀了耶稣,也不是要什么人去负担耶稣死亡的责任。”

跟梅尔·吉布森这种人合作,有时候会非常烦心,因为谁也不知道梅尔·吉布森的大嘴巴里会蹦出什么惊人的言论。

想想当年的《勇敢的心》,梅尔·吉布森在放映期间公开发布的某些关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言论,引得整个大不列颠王国一片哗然。

而且这人在粗狂的一面之下,也有自己的算计。

话说回来,选用威廉·华莱士这样充满争议的被史学界视为苏格兰奸的人物作为主角,梅尔·吉布森作为一个在好莱坞打拼十多年的资深大牌,不可能想不到会引发的争议,但他不仅不回避争议,还进一步挑动争议,甚至在英国媒体的步步紧逼下,将《勇敢的心》上升到了“好莱坞拍片自由”的高度……

结果呢?尽管引起巨大争议,乃至轩然大波,但梅尔·吉布森在商业和奖项上面都笑到了最后。

罗南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感觉《耶稣受难记》就是《勇敢的心》成功模式的翻版。

所以,跟梅尔·吉布森合作,从来不用担心没有宣传话题,这家伙轻易就能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而且不喝酒的情况下,脑袋也相对来说比较清醒,不会表露出那些见光就可能在好莱坞完蛋的想法。

当然,喝醉了的梅尔·吉布森绝对是个作死小能手。

跟曾经与梅尔·吉布森合作过的那些电影公司一样,除了纯粹上的电影业务上的往来,相对论娱乐跟梅尔·吉布森没有多余的关系。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梅尔·吉布森什么时候会喝醉,喝醉之后那张嘴会说什么。

《耶稣受难记》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电影,宣传营销推广也与过往的电影不同,正常电影都力求保密,以免出现剧透的情况,但这部片子的大体剧情,西方的这些观众基本没有不了解的,根本不存在剧透的问题。

使馆影业不断曝光新的预告片,更多争议性的画面在影片还未曾上映之际,就出现在了观众面前。

宣传也在两方面共同推进,一方面是正常的硬广软宣。

“梅尔·吉布森的惊世之作《耶稣受难记》!”

类似这样的广告属于常规操作。

另一方面,使馆影业按照梅尔·吉布森的风格,继续引动争议。

影片提前两周在纽约和洛杉矶分别举行了提前放映会,先睹为快的观众离开电影院时,可以说是争论不断。

有人批评《耶稣受难记》的画面过于暴力,有人认为影片有种族主义倾向,但也有人觉得看了片子非常感动。

当出现耶稣被鞭打的画面时,人群中不断地传出抽泣声,在耶稣受难的过程中许多人也表现得非常愤怒。

当电影结尾耶稣重生时,还有人大叫“哈里路亚”,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掌声。

试映刚过,不出罗南的预料,北美媒体对《耶稣受难记》展开了近乎疯狂的“围攻”。

《洛杉矶时报》罕见的以头版评论警告这部电影会“挑拨观众”,而《纽约时报》的新闻称其为一部具有暴力倾向的电影,并用“奇怪、野蛮、自恋”等字眼形容《耶稣受难记》。

一位名气相当大的职业影评人杰米·博尔纳,更是将这部电影形容为“恶心”、“残忍”。

梅尔·吉布森从来都不是被人骂了还要装成鸵鸟的那种人,作为好莱坞最著名的野人恶汉和大嘴巴之一,当然不会任由人辱骂自己的影片。

哪怕使馆影业始终保持沉默,梅尔·吉布森自己也忍不住跳出来跟媒体对喷。

梅尔·吉布森在自己的奈飞分享上面如此表达他对杰米·博尔纳的愤恨:“我想宰了他,把他的肠子挑出来,把他家的狗也一起宰了。”

当记者采访时,也毫不犹豫地说道:“被人一拳打在眼上,你的自然反应是立即还击,以眼还眼。”

因为梅尔·吉布森绝不低调的应对,《耶稣受难记》引发的争论进一步扩大。

如果说流行乐坛新年以来最受争议的是珍妮·杰克逊和贾斯汀·汀布莱克在超级碗上的“露胸事件”,那么在电影市场上面,这段时间备受关注的当属梅尔·吉普森执导的这部《耶稣受难记》了。

这片子不仅仅引起犹太裔们的抗议,还因为涉及宗教问题而引发了无数基督教徒的抗议声。

梅尔·吉布森可以说是典型的两头不讨好。

但与抗议相对应的是,影片的市场反响已经露出了火爆的趋势。

距离《耶稣受难记》北美首映还有一周时,北美首周末的预售就卖出了1200万美元,这也给了发行方使馆影业更多的信心。

随着使馆影业加大在幕后的推动力量,争论的声音越来越大。

虽然电影还没有公映,但是逐渐引起了美国全社会的讨论,很多人表示影片是对宗教的亵渎。

这样一顶大帽子压下来,梅尔·吉布森也有点胆颤,连忙公开表示并没有不尊重任何有信仰的人。

《耶稣受难记》引发的争论,连华盛顿当局都注意到了。

关于《耶稣受难记》的话题,目前已不仅仅局限于娱乐新闻领域,瞬间成为美国社会人人关注的焦点,连白宫里面的那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直在关注这部片子,等影片上映后会抽时间去看。

一时间,连即将举行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的风头,都完全被《耶稣受难记》盖住了。

使馆影业也躲在暗处挑来拨去,比如为包括梅尔·吉布森在内的剧组主创人员配备了超高规格的安保退伍。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疯狂的人。”使馆影业宣传部门一位默默无闻的副总监对外宣称:“我们必须竭尽所能保护梅尔·吉布森和男主角吉姆·卡维泽免遭人身袭击。”

想要一部影片大卖,必须让影片引起人的关注。

使馆影业根本不需要精心炮制,因为梅尔·吉布森的大嘴巴和影片题材的敏感,惊爆眼球的新闻时间开始接连出现。

梅尔·吉布森在伦敦进行宣传推广时,最近的言论加上当年《勇敢的心》引发的争议,英国人大概是想要新仇旧恨一起清算,一群狂热分子公开宣称要暗杀梅尔·吉布森和剧组主创团队。

回到北美,纽约的一场宣传活动上面,一群示威者高喊口号在纽约街头向梅尔·吉布森泼了一桶羊血。

《耶稣受难记》未映已经要爆了。

不等影片上映,梅尔·吉布森和《耶稣受难记》就一起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梅尔·吉布森会因为《耶稣受难记》而前途尽毁吗?”

这是随同封面一起配发的标题。

与此同时,作为北美最大的娱乐报刊之一的《娱乐周刊》也将《耶稣受难记》引发的争议作为封面故事。

由此可见,《耶稣受难记》即便还未上映,就在北美引起了何等的震动。

多家权威预测机构发布了预测,认为《耶稣受难记》的北美首周末票房会在5000万美元以上。

虽然业内人士看好影片会创出票房佳绩,但不少人也认为这片子说不定会让梅尔·吉布森的事业从此玩完。

梅尔·吉布森作为影片的导演兼制片人,受到一定的影响是必然的。

但说事业就此完蛋肯定是假的。

好莱坞片商一向现实不信神只信金钱,所以只要《耶稣受难记》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以后有的是片商继续与梅尔·吉布森合作拍片。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举行前一周,《耶稣受难记》在北美正式上映,使馆影业举行的首映式,完全被抗议声所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