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不知道是不是杨振宁的错觉。
他总感觉与陆光达十多年没见,自己这位老友的变化有些大:
他印象中的陆光达可是个极其腼腆的大男孩,被女孩子看两眼都会害羞的那种,属于很多人眼里的乖宝宝。
小时候杨振宁怂恿陆光达和他去清华园偷剪邻居教授家里的向日葵,陆光达都能犹豫个半天还不敢下剪刀。
如今时隔11年再次相见,二人都早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追求与信仰。
到了四十而不惑的年纪,杨振宁自然不会还以为陆光达依旧是那个傻白甜的腼腆小男生。
但是……
不复傻白甜是一回事,喜欢说骚话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今的陆光达不但人变的有些黑,说的话也越来越谜语了,动不动就驴驴驴的,不知道的还以为驴才是主角呢。
不过尽管陆光达没有把话说明白,但以杨振宁的智商此时自然也差不多理解了他的意思:
陆光达所说的这个【另一头驴】,多半是个国内在理论物理方面有很深造诣的学者。
不出意外的话。
此人多半在元强子模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某些原因没法将名字公开而已。
只是……
这人会是谁呢?
国内理论物理的顶尖学者无外乎赵忠尧王淦昌等有数几位,基本上在回国前都已经小有或者大有名气了。
如今他们的名字早已出现在了期刊首页,显然与那头驴没啥关系。
可如果是其他人……
不是杨振宁贬低祖国,而是客观来说,如今的国内确实没有培养出顶尖理论物理学家的可能。
当然了。
如果杨振宁能够知道大于将来的成就,多半就会改变自己的看法了。
想到这里。
杨振宁的心中也忍不住冒出了些许好奇,于是他很快点了点头,对陆光达说道:
“没问题,光达,咱们是出发去见那位同志,还是通过远程手段来联络?”
陆光达沉吟了片刻,解释道:
“振宁,咱们是老熟人,有些话我也就直说了——现在就想见面的话,估计难度会有些高。”
“毕竟那位同志目前的情况比较特殊,振宁你可能要过段时间才能和他见面。”
“所以这样吧,我现在去和分管这事儿的老王联系一下,看看能不能给你俩鼓捣个电话交流的机会。”
杨振宁很理解的点了点头:
“行。”
虽然从见面开始杨振宁就很有默契的没问陆光达目前负责的工作内容,不过他心中对于这个问题早就有了些许答案:
陆光达只可能在研究原子弹。
毕竟早先提及过无数次。
兔子们搞核工程这件事本身是没有……或者说也遮掩不住的,当年寻找铀矿甚至是全民级别的行动。
所以核武器研发所谓的保密目标,主要是项目的研发进度和具体厂区的位置。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
那位驴同志应该也是原子弹项目的一员,如今杨振宁他们刚刚回国,想要与对方线下见面显然是不可能的。
后续各种各样的政审都属于必然要经过的环节,甚至说句比较严肃点的话……这次回国的一百多号人里头,未必就没有带着任务回国的敌特。
毕竟这些人杨振宁不全了解,有些人甚至还是头一次见面,连对方的真实能力都不清楚。
杨振宁唯一能保证的就是李政道、陈省身他们这些自己熟悉的顶尖大佬绝不会做出卖国求荣的事情,然后就仅此而已了。
所以相关审查是必须执行的步骤,这点杨振宁完全可以理解并且接受——当年钱五师在海对面受到的审查比这严多了,至少他们还可以相对自由的活动。
眼见杨振宁接受了远程交流的方案,陆光达便给他倒了杯水,转身离开会客室与首都进行起了联络。
两个小时后。
在时间来到晚上十点钟的时候,陆光达再次推开房门,一脸轻松的走了进来:
“振宁,各方都已经联络好了,对方现在就在线上,你可以过来通电话了。”
杨振宁闻言小心的收好正在看的一本《语录》,从座位上站起身理了理衣服:
“好,光达,麻烦你带个路。”
陆光达说了声客气,走到杨振宁身边将他带来的期刊算纸之类的收好:
“跟我来吧。”
接着在陆光达的带领下。
二人很快来到了一间位于招待所最内部的屋子,陆光达朝内部指了指:
“振宁,电话这玩意儿只能一对一聊,所以我就不进去凑热闹了。”
“今天我就给你这个‘海归’当个警卫员,在外头执个勤!”
杨振宁笑着锤了一圈陆光达的肩膀,没多说话,推开屋门走了进去。
陆光达则拉了下入口处电灯的拉绳,待电灯亮起后边轻轻的将屋门关了起来。
这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屋子,面积大概有个十来平米,一进屋就可以看到一张木质书桌以及放在书桌上的电话。
从装修风格上看,这应该是接待所联络处之类的地方,只是其他一些文件已经被临时转移掉了。
此时那台电话的话筒已经离开了机身,被侧放到了桌面上,桌上还整齐的放着一叠空白的算纸和两把笔。
杨振宁见状点了点头,将公文包放到一旁,快步走到了书桌边拿起了话筒。
不过等到话筒放到嘴边,杨振宁方才想起了一件事:
陆光达好像还没有把这位同志的具体名字告诉给他……
不过此时屋内的响动早已传到了话筒对头,房门也被陆光达给关了上去,杨振宁自然不可能放下话筒去问陆光达对方叫什么。
于是他犹豫片刻,开口说道:
“你好,我是杨振宁,请问是……驴同志吗?”
与此同时。
数千公里外的221基地。
原本双手握着话筒、表情紧张中带着激动的徐云闻言,整个人脸上的表情顿时化作了一团懵逼:
“OvO?”
过了足足有三四秒钟,徐云整个人方才回过了神。
只见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平复了自己心绪,开口说道:
“杨老……咳咳,杨先生,你好,我叫徐云——如果您口中的驴同志是出自陆光达主任之口,那么指的应该就是我了。”
说罢。
徐云的脸上亦是浮现出了一丝感慨。
他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自己居然会在副本里与杨老发生交集。
毕竟按照历史轨迹。
杨老要在十年后才会头一次回到大陆,那时候自己早就离开这个时代很久很久了……
熟料在元强子模型的推助下,杨老居然和陈省身、李景均、李政道等大佬一同提前回了国——而且还是定居式的回归。
此时的杨老不过40出头,年富力强,与后世那位有些虚弱的老者完全是两个状态,这点从中气十足的声音中便可见一二。
真好啊……
而另一边。
徐云的回答算不上多风趣幽默,不过在眼下这个相对古板的年代还是比较有个性的,饶是杨振宁也忍不住怔了怔。
不过很快他便扶住了话筒,脸上浮现了一抹歉意:
“徐云同志,你好你好,实在不好意思,光达之前没有告诉我你的姓名,所以……”
“嗨,这没啥。”
尽管隔着电话对方看不到自己的表情,徐云依旧摆了摆手:
“驴就驴吧,反正这段时间我也习惯了,半天没听到个驴字还有些不适应。”
“顺便给您打个预防针,要是今后您听到有人说什么啾啾啾啊、日更三万触手怪啊、烧鸡啊、七分熟啊这些,指的多半都是我。”
杨振宁:
“?????”
接着徐云轻咳一声,继续说道:
“好了,杨先生,咱们时间有限,所以还是聊聊正事吧。”
杨振宁这才想到自己并非在海对面,一通电话消耗的资源不菲,于是连忙暗道了一声罪过:
“没问题,徐……徐同志对吧,不知道光达有没有把情况详细和你转述过一遍?”
徐云点点头,以陆光达的性格,这事儿他自然早就转交过了:
“嗯,陆主任已经介绍过了。”
杨振宁便问道:
“既然如此,徐同志,你有没有什么看法?”
“您叫我小徐就行。”
徐云顺口纠正了一下杨振宁的称谓,接着又道:
“至于想法……不瞒您说,我还真有一些。”
杨振宁顿时眉头一扬:
“哦?愿闻其详。”
他此前和徐云从未有过任何交集,同时诺奖的荣誉以及自身的性格原因,使得杨振宁在学术方面有着很强的自信——直白点说就是不太会相信人。
但另一方面。
元强子模型的事实也摆在面前,如果徐云真的在元强子模型的推导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他的能力必然不可小觑。
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交汇在一起,令杨振宁此时陷入一个‘信疑二象性’的状态——时而相信,时而又有质疑。
不过徐云却不知道杨振宁内心的想法,只见他很快翻出了自己刚才抽空写下的思维导图,说道:
“杨先生,咱们先说说暗物质的问题吧——这方面我倒是没太多看法,主要是想和您同步一个信息。”
“那就是不久前王淦昌同志发现了一件结合能为1.26812MeV的事例,事例对标的是一颗编号4685的超子。”
“根据理论组同志们刚才完成的合力推导,我们认为暗物质应该会和这颗4685超子有一些关系。”
“要么是暗物质可以在结合能区间独立维系,要么就是与4685超子有一定伴子的属性关联。”
“你说什么?!”
听闻此言,杨振宁顿时瞪大了眼睛:
“徐同志,你说的是真的?”
徐云重重点了点头:
“当然是真的,杨先生,您目前有接触相关数据的资格,刚才基……唔,我们这边已经把参数发过去了。”
“记录参数的文件应该就在电话附近,您找到它一看应该就能清楚。”
唰——
徐云话音刚落。
杨振宁便放下话筒,飞快的在桌面上寻找了起来。
果不其然。
几秒钟后。
他便在电话的另一侧找到了一张比演算纸小一点、记录了一些参数的浅黄色便签纸。
于是杨振宁迫不及待的将它拿到面前,认真看了起来。
再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杨振宁反复推导过暗物质在标准框架中的数学性质,此时面对这份数据,他很快便进入了推导状态。
“跃迁态函数参考铍-8原子核从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那么复合能应该就是426.984……”
与此同时。
听到另一边唰唰唰的书写声,在221基地的徐云亦是忍不住摇了摇头。
世间万物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有些巧合的存在真的很容易让你对命运二字产生莫名的好奇与感悟。
当初在串列式加速器开机的第一天,王淦昌便发现了4685超子存在的迹象。
徐云对于这颗粒子可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它便是直接与孤点粒子相连的钥匙。
不过那时候由于时机问题,徐云一直不太好将孤点粒子的存在抛出来。
结果没想到,杨振宁居然通过标准模型推导出了暗物质存在的可能性。
如此一来。
徐云便在陆光达转述消息的时候,顺水推舟的将4685超子以及孤点粒子存在的事实告知予了众人。
整个过程衔接的极其丝滑,就连基地里那些不知道徐云来历的专家也没感觉丝毫异常。
更令徐云感觉微妙的是。
后世对孤点粒子验证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
正是杨老!
没想到换了个时空,杨振宁居然与孤点粒子又产生了羁绊……
袁老和花花,杨振宁和孤点粒子,徐云和驴……不同的时空中,有些东西依旧在彼此呼应,着实令人感叹。
随后徐云便在电话边安静的等待起了结果,由于基地方面的参数提供的足够充实,杨振宁这次只花了十多分钟便重新传来了回复:
“小徐,你说的没错,这颗粒子的数据不正常!”
“它在很多参数上都表现出了非自发耦合的情况,而且这颗介子似乎也不太对劲……”
“当然了,这些都只是数学上的推导,至于它是不是真的和暗物质有关,还要等应用上的验证。”
“但无论如何,你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小徐,辛苦你了!”
徐云早在电话接通后不久便纠正了称谓上的问题,但杨振宁在演算数据之前,依旧将徐云称之为【徐同志】——这个称呼倒是没什么问题,但是略显客套与生疏,有点公事公办的味道。
而眼下他却改口成了小徐,语气上明显亲近了不少,由此可见他已经初步认同了徐云的能力。
这是件好事儿。
接着杨振宁顿了顿,思索片刻,又对徐云说道:
“小徐,我有个个人的诉求啊……就是这个4685超子的参数,能不能同步给其他人看?”
“其他人?”
徐云下意识的就想回一句这肯定不行,但话将出口之际,他忽然福至心灵的想到了什么:
“杨先生,您说的其他人……莫非是李政道先生?”
杨振宁点了点头:
“没错。”
“是因为你们的赌约?”
“嗯,如果这个参数不同步给他,那么对他来说太不公平了。”
徐云这才了然的摸了摸下巴。
果然是李政道……
陆光达在之前的电话中曾经提及过杨李新约的消息——毕竟他找徐云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建议,所以这事儿肯定是瞒不住徐云的。
所以徐云在接通电话之前,便已经知道了这个赌约的存在。
客观来说。
徐云对于这个赌约是持赞同态度的。
毕竟如果按照原本历史发展,杨李二人的矛盾注定不可能被调和,哪怕他们如今提前回国也依旧不可能。
要知道。
后世上一任的华夏科学院院长、科技部一把手等一众大佬都尝试过调解矛盾,但都被杨李二人严辞拒绝了。
甚至某位步入了华夏权利中枢、连职务都是违禁词的大人物也提出过做中间人的想法,但最终依旧以失败告终。
在徐云穿越的那个时期。
杨振宁已经年逾百岁,常年居住在水木大学的家里,处于疗养阶段。
李政道则即将97周岁,早年他腰部受过很严重的伤,如今已经没法坐飞机了。
18年的时候李政道在海对面病情加重,还是他儿子着车横跨海对面,花了九天时间把他接到了旧金山的家里修养。
所以后世杨李基本上已经绝了线下见面的可能,即便他们真想要聊聊天,也顶多就是通过电话或者视频的手段罢了。
因此二人如果可以通过这个所谓的新赌约决出一个‘对错’,徐云并不感觉有多残酷。
而眼下杨振宁想把这个参数同步给李政道,自然便是担心自己的对手因为没掌握参数而被拉下了步子。
毕竟这些参数并不是出自杨振宁或者杨振宁团队之手,他如果自己藏私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很固执,但固执不代表是小人,一些底线他们还是有的。
于是徐云想了想,对杨振宁说道:
“杨先生,您的这个诉求我收到了,稍后我会转交给组织上,由领导们去定夺。”
“当然了,这只是比较官面的说法,以李政道先生的地位与成就,这个诉求通过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之百。”
杨振宁轻轻点了点头,握着话筒的表情没多少变化:
“我明白,好了小徐,有关那个人的事情就先到这吧。”
“咱们现在已经讨论完了暗物质,是不是该讨论下一个话题了?”
徐云闻言立马正襟危坐了几分,同时将思维导图翻到了下一页:
“没问题,杨教授,接下来咱们就该聊聊引力波的事儿了。”
“陆主任已经将您的想法和我复述过了一遍,对于引力波的推导过程呢,我个人没有任何异议。”
“同时常规引力波的测量方案我也相当赞同,干涉仪是这个领域的最优解。”
“当然了,这方面我个人提个建议,您今后可以多和计算机所的同志们联系联系。”
“计算机所?”
杨振宁眨了眨眼,此时他对徐云的看法已经没之前那么迟疑了:
“小徐,那边有什么新成果吗?”
徐云嗯了一声,不过也没多解释。
杨振宁对常规引力波的设计方案基本上和后世的LIGO无疑,不过由于时代所限,杨振宁的方案多少要比LIGO更加保守一些。
比如在徐云看来。
杨振宁设计的光路折射完全可以增加50%左右的次数,真空率则可以相对缩小一点儿。
不过这些都属于工程落位上的细枝末节,这时候提出来没啥实际意义,反倒可能让杨振宁有些不快。
所以徐云便换了个话题,将杨振宁的注意力引到了计算机所。
因为……
引力波探测设备除了‘精度’之外,还有一个东西非常关键——那就是分析软件。
而很巧合的是。
当初徐云在和叶笃正聊天的时候,曾与钱秉穹仔细的谈过国产工业软件的事情。
如今兔子们已经将工业软件的研发安排上了日程,虽然这玩意儿不可能一两年就产出成果,但引力波探测器同样也不会那么快就投入运用。
如果一切正常的话。
第一代版本的引力波探测器应该会在8年后初步建成,然后经过两年左右的检修验收,最终在十年后正式投入运行。
那时候第一代工业软件应该也差不多到了问世的时间,如果杨振宁能够与计算机所那边保持足够密切的联络,那么完全有可能做到软件定制化……也就是把引力波探测器作为工业软件试点的可能。
同时引力波探测需要解析的数据极其庞大,足够计算机所那边用于长期迭代软件版本。
所以在徐云看来。
引力波探测器和工业软件先天化的就是一堆好搭档,彼此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互补。
随后徐云简单的将工业软件的事儿和杨振宁介绍了一遍,以杨振宁的视野很快便理解了工业软件的重要性。
几分钟后。
听完徐云的介绍,杨振宁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道:
“小徐,这是你个人的想法,还是组织上托你转述给我的?”
电话对头的徐云笑了笑:
“算是我个人的想法吧,还没和组织上汇报过呢——毕竟之前留给我们这边做准备的时间太少了。”
杨振宁轻轻点了点头,心中对徐云的看法又发生了些许变化。
引力波探测器的分析模块,这确实是一个有些被他忽略的环节。
此前他与陆光达的重点都在于设备精度、芯材拼接这些相对较“硬”的设备参数上,却有些忽略了分析软件这个‘软’模块。
当然了。
这也和现如今的科技水平有一定关系。
这年头集成电路刚问世两年不到,概念很火但还没有真正的芯片问世,所以很多数据解析都停留在每秒1-3万次的量级。
有些时候条件有限,即便是海对面的学者也都会选择用计算尺之类的设备进行手算。
加之杨振宁和陆光达的心思都放在了量子化引力的最终目标上,因此讨论过程中便下意识没把分析数据的事儿考虑进去。
诚然。
如果兔子们真要落实这个项目,验证的时候肯定会发现这个被忽略的环节。
但这样一来,到时候杨振宁可就有些尴尬了——还是那句话,这年头有很多人在为了祖国燃烧自己,但同样也有一些利己善妒的人存在,不是所有人都对杨振宁李政道的回国抱有善意。
要是杨振宁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到时候保不齐就有一些阴阳怪气的风言风语出现了。
因此徐云的做法,倒是无形中帮杨振宁化解了一些麻烦。
想到这里。
杨振宁对于徐云的好奇心就更重了:
“小徐,敢问你今年多大了?”
“十七岁零九十多个月吧。”
“师承何人?家乡何处?不会还是个单身狗吧?”
眼见杨振宁大有化身催婚党的苗头,徐云的额头上顿时冒出了一团黑线:
“额……杨先生,这些信息想必过段时间您就会知道了,咱们现在还是继续之前的话题吧。”
接着不等杨振宁回答。
徐云便先一步飞快的说道:
“现在咱们还剩下一个问题,也就是您和陆主任讨论的有关空间探测器械臂不够长的情况。”
“实话实说,械臂这玩意儿目前肯定是没法做到横跨柯伊伯带的长度,不过……”
“您是否想过换一个思路,利用其他东西来测量那些更低频的引力波呢?”
“其他东西?”
刚被徐云拉回现实的杨振宁顿时一怔:
“有什么东西可以做到这一步?”
数千公里之外。
听到杨振宁的这个问题,徐云忍不住抬眼看了看窗外的漫天星辰:
“杨先生,您听说过脉冲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