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身边的那些御林军看到羽林军不但骑兵尽出,还有御林军,心中大骇, “护驾!”不知道是谁喊了第一声,太后身边的御林军便开始不断有人倒戈,将原本护卫的太后队伍给包围了起来。

“太后,你听到了吗?”李骅缓步向太后走去,看着惊疑不定的太后,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张开了双臂,接受着宫门外那山呼海啸而来的“天子万岁!”的欢呼声。

“不论是萧家,还是你萧媚儿,你们的时代都已经结束。”李骅的目光一一扫过面若死灰的,太后宫中的那些太监宫女还有那杨广仁,惊慌失措的太后,高声道,“而朕将君临天下!”他的语调异常缓慢,可是却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了一种窒息般的力量。

就在此时,这太极宫门又涌入了百官,为首的就是这崔道衡,此时的韩时兴也从李骅的身后走向百官,二人言语一番,便同时从百官中出列,跪拜于地高声道,“领百官请太后还政于天子!”

“臣请太后还政于天子!”短短的静默后,近千的大臣齐声道,跪拜于地。

萧媚儿看着眼前所发生的一切,犹自难以置信,她无法理解这些大臣,这些士兵,究竟是发了疯,还是着了魔,竟然如此逼迫她这个太后。

“臣请太后还政于天子!”百官们再次齐声高呼道,仅仅是片刻之后,他们身后的五千太学生也是高呼了起来,“请太后还政于天子!”紧接着,士兵们也执着兵器高呼了起来,在经过四朝外戚和宦官肆虐后,大唐的官僚,士人,军队第一次在天子的诏令下集结,发出了他们的怒吼。

“自古未有妇人干政而国家强盛者,如今天子虽年少而英明,处事果敢,正是上天赐我大唐中兴之主,我等忠心为国,当请太后还政于天子。”韩时兴声音沉郁顿挫,让众人都是情绪高涨了起来,口中高呼着正当如此。

如同雷霆一般的声音让萧媚儿失神地跌坐在了凤銮中,在一旁跪着的太监道:“娘娘,把传国玉玺奉还天子吧!这天下乃是皇上的天下,与天子作对,就是与天下人作对。”

听完太监的话,萧媚儿面色苍白地让身旁的宦官从凤鸾旁的隔屉里取出传国玉玺,交给了天子身旁的人,孙庸双手有些颤抖地接过那用明皇锦缎托着的传国玉玺,交给李骅。

李骅亦是双手颤抖的接住这传国玉玺。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四百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五十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赵,得和氏璧。后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字、环刻“双龙戏珠图案“、最下面有三道尖波浪线(代表大海)、双边(内边线较细、外边线较粗)。传国玉玺整个图案的寓意是:日照大海现双龙。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秦子婴元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归刘汉。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

更始帝刘玄三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国玺易主刘盆子。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皇帝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

然此传国玉玺,乃是华夏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自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若非当年太宗皇帝威武过人,这天下定然凭借这唐无传国玉玺而兴风作浪。

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皇帝龙颜大悦,亲自出城百里之外迎接此玉玺,随机告知天下,唐之天下,已然得传国玉玺,受命于天非是伪帝,至此天下无一叛乱。可见其威力。可以说这传国玉玺便是这天下之正统,便是这民心所向之凭证,如今这玉玺在自己手中,自己就是当之无愧的天下之主。

李骅双手将这传国玉玺高高举起。

“万岁!”太极宫的广场上,不知是谁高呼了起来,然后所有的人都高呼了起来,太极宫中之人,皆跪拜于地,天子天子,上天之子,此时方才是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