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翼知道一旦皇帝驾崩了,将面临什么样的境况,其出生于官宦之家,他很清楚权利的程序和利弊。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意味着皇权只能交到一个六岁的小孩子手上。小孩子怎么能主持朝政呢,必然会有顾命大臣,那么就意味着几乎所有人都会卷入皇权的争斗之中。即便是在盛世,这样的朝廷也是不稳定的。所以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会那么的慎重。如果选择了年幼的皇子成为皇帝,那么他的母亲就要被杀掉,无非就是担心皇帝的母族会干预朝政。现在新皇还有一个手腕高明且野心勃勃的生母,而咸丰皇帝没有杀死皇子的生母。那么接下来的局面会有多糟糕,胡林翼不想看,就是想想也能知道了。就在这种心情中,胡林翼伤心欲绝,最后带着遗恨离世了。

得知胡林翼死后,曾国藩伤痛不已,到了彻夜难眠的程度,他曾经是这样说道:“听到胡林翼的死讯,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可是我多年的知己好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能懂我的人了。”

可现实就是像曾国藩这样的重臣,是没有空隙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情感的。他现在是两江总督,又手握着湘军的兵权,这在历史上都很少见。一般武官和文官是互相牵制的,可到了曾国藩这里,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这种时候已经威胁到了皇权。肃顺是咸丰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可他的利益和慈禧等人的利益是相悖的,所以慈禧等人怎么会允许肃顺安然无恙的活着。因为肃顺重用汉臣,而且他曾经力荐过曾国藩,在别人的眼中,肃顺和曾国藩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也就意味着肃顺的旗下有一个手握兵权的重臣,这样的事情,慈禧是完全不能容忍。眼看着权利就在眼前,自己又是皇帝的生母,她凭什么不能拥有这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慈禧、慈安,以及恭亲王奕?,三个人组团掀开了政变的口子。他们马上杀死了顾命八大臣,展开了一系列的宫廷政变,慈安和慈禧顺利拿到了权利的权杖,奕?也拿到在朝堂足够的军政话语权。尤其慈禧,真正登上了权利的顶峰,虽然没有敢称帝之心,但是内心早已把自己与武则天比肩了。

慈禧马上令人去彻查肃顺的家,一旦找到肃顺和曾国藩勾结的证据,那曾国藩就必须交出兵权,他们也可以安枕无忧。

可是万万没想到,曾国藩和肃顺私下里一点来往都没有,曾国藩这个人不喜欢结交权贵,要不然他也不能被江西官员厌恶到那个程度,连面上都不愿意敷衍了。但凡他背后有权贵支撑,大家多少都会卖些面子。在肃顺的家中,大概搜出几百封信件,可是这么多的信件中,甚至没有提到过一个“曾”字,他们竟然完全没有联系,肃顺推荐曾国藩,真的是为国为民考虑,一丁点私心都没有。

慈禧知道这个消息后,不禁万分感慨,她忍不住言道:“这正是千古正直第一人,清朝有这样的人,才是国家喜事。”

慈禧也不止一次感慨,这些朝臣没有曾国藩顶用,也没有曾国藩能做事,都是些无用的花架子。他们在争权夺利的时候,不忘赏赐曾国藩。慈禧心里明白得很,怀疑是怀疑,只要没有拿到实际的证据,就不能轻易的动他曾国藩,毕竟其手里可有现在唯一能打仗的军队,可慈禧唯一没有封赏的人就是多隆阿。论骁勇善战,以及指挥军队,多隆阿可是强出曾氏兄弟不少,可他却没有得到预想中的官职和赏赐。

曾国荃曾经不止一次和曾国藩言道:“多隆阿的才智冠绝群雄,一个人可以抵上五六万人,这样的人才实属难得。”

不过朝廷只给了多隆阿给云骑尉世职,给了曾国荃黄马褂,还有江苏布政史的位置,黄马褂可是荣誉的象征,布政史的位置又有实权,这一次朝廷可没有亏待曾家兄弟,两厢比较一下,多隆阿不服气。多隆阿有生气的资本,苦活累活都是他干的,到了最后连曾国荃都比不上,合着他们曾家兄弟这是拿自己当傻子用。

多隆阿不服气找到曾国藩,愤愤不平的言道:“曾大人,你可是湘军的领导者,你是最清楚的,我有多拼命,劳苦功高怎么也要算我一份吧。我不服气,你们这样对我不公平。”

在打仗之前,曾国藩就已经知道事情的结果了,正因为如此,他才让自己的弟弟曾国荃去挖战壕,当然曾国荃也确实比较擅长挖战壕。

曾国藩耐心的解释道:“我知道你受委屈了,可是官场就是这样,不管朝廷怎么说,在我这里肯定不会委屈你的。”

多隆阿心道,这都是屁话,那不就是画大饼么?

多隆阿可是武将,他受不了这样的屈辱,所以后来他和曾氏兄弟开始渐行渐远。不过曾国藩这个时候也没什么时间去理会多隆阿,因为他在担心自己的未来,没错他已经得到了消息,朝廷发生了大震**,就是慈禧的政变事件。两江总督已经是很高的官位,更何况两江富裕,所以曾国藩是站在了权利的顶端,他担心自己会被新的掌权人排挤。可他想不到泼天的富贵还在后面,政变半个月之后,朝廷又发布了一道圣旨,那就是加封曾国藩太子太保,让他管着四个省的军务。

朝堂的这一些的举措,把曾国藩也给搞懵了,不知道所以然了。

当朝廷知道曾国藩没有攀权富贵之后,他们还让他管更多的军务,苏、皖、浙、赣四个省,这么重要的四个省都成了曾国藩的管辖地,一时间他成了朝堂上的热门人物。到处都是谈论他的人,有人觉得这是他应得的,有的人觉得他本身就一身傲气,这样下去,难保那一天不出岔子。曾国藩倒是很理智,他这个人就是很矛盾,他总是用圣人来标榜自己,可他又放不下荣华富贵。他心里上极限成为一个圣人,但是他在身体上,和思想上又不放不下家族的荣誉和荣华富贵。不过毕竟是当过翰林的人,史书可是读了不少,曾国藩知道自己如果再这样被捧下去,可能就要离死不远了。

曾国藩赶紧给朝廷上书,言之,给我的权利实在是太大了,恐怕会引起别人的非议,会掀起不良的风气,这不是我的本意,另外我管辖的范围多大,也的确是有些力不从心。

朝廷给的反馈是,别这么谦虚,难得你考虑的如此深远,这是古今难得的忠心。你没有骄矜的心思,无时无刻的想着国家,这是国家的重器。你了解浙江的军务和民情,知道国家不易,这样的人才,朝廷怎么可以放弃,只有你能管得了浙江,也只有你能配得上这样的官位。

曾国藩的折子写的很谦虚,完全打动了慈禧的心思。从后续的朝堂对曾国藩的放权来看,慈禧对曾国藩是有几分信任和欣赏的。有了这样一封回信,曾国藩可是彻底放下心来。既然你让我大干一番事业,那我可就要开始干了。曾国藩要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干掉自己之前的对手何桂清。这何桂清可是之前的两江总督,他弃城而逃之后,曾国藩就坐上了他的位置,所以这两个人的关系不言而喻了。这个原本是江南大营的核心人物,同样也是文官出身。清朝后期,总打败仗也是有原因的。他们没有系统的体系去培养好的武官,仅仅靠着先有的考试制度,以及政治制度从文官中,或是贵族中去调任武将,这样的人很少有能打明白仗的。

何桂清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做江苏学政的时候,上书陈情如今的军事情况,甚至抨击现在的封疆大吏软弱不堪,所以才会导致现在的局面。他什么话都敢说,一颗心全是为国家的样子让咸丰皇帝大为震惊,清晚期已经没有骨头这样硬的官员了,他怎么才发现这样的人才,怎么能不重用这样的人才。于是这个何桂清就成了礼部左侍郎,之后也是一步步的高升,可何桂清这个人就是不要脸。他是典型的宽于待己,严于待别人。他之前打骂封疆大吏软弱无能,到了他这里,一样是弃城逃跑。他可是两江总督,就是妥妥的封疆大吏。

当太平军打过来的时候,何桂清第一个反应就是逃跑,就连他的好友王有龄都在劝他,言道:“战事危急,你是封疆大吏,在众目睽睽之下,可千万不能前举妄动,你要是跑了,人心就跟着瓦解了。”

据说何桂清父亲曾是王有龄家的家奴,王有龄当时仕途不顺利,是何桂清极力推荐他,古代这种情况不少见,有些大户人家的忠仆收入不低,孩子还可以成为小主子的陪读,这样他们也有了读书的机会,也会参加科举考试,在家主的提拔下,也可以走上官场,而且还有大树可以依靠。就如红楼中的贾雨村,他本来是林黛玉的老师,在送林黛玉去贾府的时候,抱上贾家这颗大树,后来官运亨通,也开始忘恩负义,还带着人去抄了贾府。这倒是和何桂清相反,他做官很会筹谋,也很会趋炎附势,不过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