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里的皇宫,宏伟壮丽。以前,武则天只是从远处瞧瞧;而今进了皇宫,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入宫不久,她见到了唐太宗。太宗看她如花似玉,妩媚可爱,特意赐给一个名号,叫做“武媚”,人称“武媚娘”。从此,武则天带着“武媚娘”的美誉,开始了她的宫廷生涯。

由于职责的关系,武则天常常可以见到唐太宗。与当时的其他妃嫔一样,武则天很想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据说有一次,唐太宗在宫女们的簇拥下去看驯马。那马是西域的贡品,名叫“狮子骢”,性情刚烈,高大肥逸,谁也不能**驾驭。武则天看到这种情况,便对唐太宗说道: “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撾撾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唐太宗闻言,对她的气魄表示称赞。

但不知为什么,她却没有得到唐太宗的宠幸。也许是因为唐太宗这位一代英主,只喜爱像长孙皇后、徐贤妃那样温柔的女性,而武则天的个性过于刚烈的缘故。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不少妃嫔都有所晋升,而她仍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才人,过着寂寞无聊的生活。这对她来说,当然是很失意的事。

但是,在此时间,她也学到了不少新东西,在学识方面比以前有了较大的长进。

首先,她接受了严格的宫廷教育。按照唐制:妃嫔不仅要跟皇后等学妇礼、四德、祭祀、宾容,而且还要跟宫教博士学书算众艺。由于长孙皇后病故,唐太宗没有再立皇后,所以,武则天进宫后没有受到皇后的约束,除尽到自己的职责外,就同众妃嫔一起学习礼乐,特别是诗歌和书法。在这一过程中,她进一步熟悉了上流社会,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和礼仪素养。

其次,她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唐太宗的影响。唐太宗以亡隋为鉴,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励精图治,是封建帝王的楷模。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作为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虽然没有干预政事的权力,但对此一定是很清楚的。很难想像,一个多年生活在皇帝身边的妃嫔对皇帝一无所知。可以推断,在唐太宗的熏陶下,武则天的阅历逐渐增加。

再者,她基本上弄清了宫廷生活的内幕。长期的才人生活使她深深感到,皇宫并不是每个人的天堂。这里有承欢粉黛的笑颜,也有皓首宫娥的辛酸。表面上,妃嫔举止,彬彬有礼;实际上,争风邀宠,矛盾重重。尔虞我诈,不进则退。从这里,她得到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唐太宗晚年,猜疑大臣。史载,贞观十九年(645),宰相刘泊因为说了一句“圣体患痛,极可忧惧”的话,被褚遂良诬告,唐太宗就令他自尽。

二十年(646),另一宰相张亮又因“有义儿五百”,被太宗以谋反罪杀掉。

这在当时都是重大事件,武则天不会不知。她进一步懂得,政治斗争不比花前月下散步。于是,她逐渐丢掉了天真和稚气,变得成熟起来,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担忧。

贞观末年,唐太宗的身体越来越坏,病情日甚一日。武则天与其他妃嫔轮番入侍。日子久了,同经常前来看望太宗的皇太子李治渐渐混熟。

李治字雉奴,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在长孙皇后所生诸子中排行第三。贞观二年(628)六月生于东宫之丽正殿,比武则天小四岁。本来,他是当不上皇太子的。他的大哥李承乾是皇太子的法定人选,且于武德九年(626)十月得到了太子地位。此人小时比较聪明,颇得太宗宠爱。但当上太子以后, “每临朝视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后便与群小亵狎”。太宗知道后,心中不悦,加之李承乾又有足疾,太宗更不高兴,便开始偏爱魏王李泰。李泰是长孙皇后第二子,颖悟博学,曾组织学者写成《括地志》一书。

李泰见李承乾失德如此,太宗偏爱自己,便有夺嫡之志。于是二人拉帮结派,明争暗斗,关系十分紧张。为了保住皇太子地位,进而登上皇帝宝座,李承乾在汉王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等人的支持下索性谋反。同谋者皆割臂,以帛拭血,誓同生死,企图率兵攻入太极宫。贞观十七年(643)四月,李承乾阴谋败露。太宗杀掉汉王元昌等人,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李泰以为时机已到,在太宗面前倍献殷勤。太宗当面应允立他为太子,大臣岑文本等也表示支持。但是,长孙无忌却坚决反对,他请求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泰怕太宗改变主意,便暗中威胁李治,说: “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意思是说,不要与我争,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李治听后,忧形于色。唐太宗见了奇怪,多次问其原因。于是李治将真情说了一遍。太宗恍然大悟:立泰,承乾与治皆不得全;立治,则承乾与泰皆安。遂决定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为了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还演了一出滑稽戏:一天,太宗罢朝,群臣退出,只让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劫、褚遂良留下,对他们说:朕弟元昌和儿子承乾不忠不孝,实在令人寒心。话音刚落,便一头栽倒于**。无忌等人大惊失色,急忙上前扶抱。刚扶起来,太宗又抽出佩刀,做出准备自杀的架势。褚遂良一看不好,将刀夺下,交给李治。无忌等问太宗何以如此。太宗说: “我欲立晋王。”无忌说: “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就这样,李治才当上了皇太子。

李治当上皇太子以后,唐太宗给他配备了一批得力的僚属。以当朝宰相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子太傅,萧瑀为太子太保。以李劫为太子詹事兼太子左卫率,李大亮为太子右卫率。以于志宁、马周为太子左庶子,苏勖、高季辅为太子右庶子。以张行成为太子少詹事,褚遂良为太子宾客。让这些元老重臣都来辅佐太子李治。

鉴于李承乾堕落的教训,唐太宗十分注意对李治的教育, “见其饭,则曰: ‘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 ‘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 ‘木从绳则直,后从谏则圣。’”

而且,自己处理朝政时,常令李治站在一旁观看,或发表意见。还专门给李治写了一本书,名叫《帝范》,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十二个方面总结自己的统治经验,以供李治学习。同时,故意让他参决朝政,锻炼实际临朝的能力。

李治有一个特点,就是忠孝老实。贞观二十年,唐太宗病重,诏军国大事,并委李治处决。李治在听政之余,入侍药膳,不离左右。太宗让他玩一会,他也不肯。太宗极为感动,便在自己的寝殿旁设置“别院”,供李治居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治认识了武则天。

武则天与太子李治在名义上是母子关系。按照封建伦理道德,他们之间绝对不能有什么越轨的行为。但事实上,唐初皇族的伦理观念比较淡薄,男女之间的禁忌也比较松弛。出于独特的审美观念,李治被武媚娘的美丽吸引住了。而武则天在受多年冷落之后,也从李治这位未来的皇帝身上看到了一线希望。

于是,他们之间逐渐产生了爱情。后来李治在一个诏书中写道: “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壶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意思是说,他在当太子的时候,深得太宗喜爱,常常呆在太宗身边。妃嫔往来,他连看也不看。太宗对此十分赞赏,就把武媚娘赐给了他。这件事就同汉宣帝给皇太子选王政君一样, “常得侍从”,确系事实; “未尝迕目”,则文饰之词。至于说唐太宗把武则天赐给了他,恐怕完全是他编造出来的谎话。

史书上记载着这样一件事:贞观二十二年(648)七月,太白星多次白天出现,太史对此进行占卜,得出了“女主昌”的结论。与此同时,民间流传着一种《秘记》,上面也说:“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听到这些消息,心里非常烦恼,但他不相信有哪位女子会成为取代李氏天下的一国之君。不久,太宗在宫中与武将们宴饮。行酒令时,让各自说出自己的小名。

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县人李君羡,说他的小名叫五娘。太宗不由一楞,佯装笑脸,说道:哪来的女子,这般勇健!罢宴之后,太宗想,李君羡的官称和封邑上都有“武”字,小名又叫五娘,说不定就是那位要夺大唐江山的“女子”。于是,下令把他贬出京城去当华州刺史。几天以后,便把他杀掉了。

李君羡死后,太宗问太史令李淳风: “《秘记》所云,信有之乎?”李淳风答道: “臣仰稽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为亲属,自今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其兆即成矣。”太宗又问: “疑似者尽杀之,何如?”答曰: “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王者不死,徒多杀无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几颇有慈心,为祸或浅。今借使得而杀之,天或生壮者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孙,无遗类矣!”。唐太宗这才罢手。由此看来,似乎武则天在贞观末年还有过一次没有降临的灭顶之灾。

其实,这只不过是稍后史家捏造的故事,根本不可相信。其一,这一记载本身有许多漏洞。如太白昼见则“女主昌”,这是谶书早已讲过的。当时思想统治甚严,民间怎么会流传此类《秘记》。其二,唐太宗如果真的知道武氏会夺取他的江山社稷,难道会因李淳风一言而听天由命?他在与李治的交谈和遗诏中怎么不提此事?其三,如果确有其事,后来高宗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时,长孙无忌等用尽各种办法加以反对,又为什么不拿出那个《秘记》。显然,这一记载是封建史家无法解释武则天紫宸易主的原因而归之于天命的产物。李君羡的确死了。只是他的死因为当时史家所掩盖,而被巧妙地用在这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