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一姓王朝,其始恰是五帝时代的结束,五帝的最后一位——大禹的儿子启,成为夏朝的始祖。在古史传说中,大禹作为城邦联盟的首领,既是有名的治水领袖,同时又曾主持讨伐过三苗,也就是说,大禹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开疆拓土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作为,作为农业部落,这两方面都是绝对重要的,这些功绩,无疑为他的家族积累了其他核心贵族所无法比拟的治理经验和权威资源,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儿子启才可以颠覆大禹指定的接班人益,开辟一个血缘家族的家天下传统。

传说中夏的始祖禹和他的父亲鲧,都是善于治水的人,鲧采用的方法是堵,而禹则是疏通,实际上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治水的两种基本方法。能够通过主持兴修水利设施,造福于部落和部落联盟的人,自然可以得到部落的拥戴,也自然拥有巨大的强制力。传说中的大禹,不仅大规模地疏通河道,而且具有通天的神通,这可能说明他同时具有军事贵族和宗教贵族双重的身份,因此奠定了一家王朝的基础。

一、国家形态

夏应该属于一邦占统治地位的城邦联盟,夏的统治者是各个方国的共主。这一点其实与所谓的五帝时代并无太大的不同,区别只在于五帝时代的首领是在各个强宗之间推举产生,而夏时则一姓独占。《史记》所载夏禹其后分封以国为姓的“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均属于服从夏后氏的诸侯或者方国,夏时是否已经实行了分封制,尚无确证,但依情势分析,夏与各方国间应该有某些约定。

二、王权

夏的最高统治者多被称为“后”,夏商两代,统治者王与后混称。一说是源于禅让,一说是源于母系社会。与夏相当的二里头文化,发现有庞大的宫殿基址(退一步说,如果二里头文化不是夏朝遗址的话,那也属于另一个巨大帝国)。据专家研究,宫殿占地近8万平方米,正殿廊柱有12根,为“四阿重屋”式的大殿,东西长约30.4米,南北宽约11.4米。还有若干偏殿和长长的廊庑,宽大的殿前广场,展示着夏后的威权。宫殿内有冶铜、制陶、制玉、酿酒等手工业作坊,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制品,一方面是供给王室消费的,但另一方面其中的青铜器、玉器、漆器等也被作为礼器,作为王权的象征和颁给诸侯的信物。这些信物,往往成为联系宗主和诸侯的纽带,这些礼器制作的水平,也可以说是王国强大与否的标志。远古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往往体2现在工艺制作上。工艺精良,往往足以产生令周围农业部落服从的政治威力,因为那时的人们往往会将之理解为一种来自超自然的力量。

三、服内与服外

据现在尚未有考古证据证实的典籍记载推测,夏代的统治区域分为服内与服外两个部分,服内是夏后直接控制区,也就是夏族自己的城邦国家,而服外则是其他方国。服内设官统治,有六卿、六事、牧正等,由族内贵族担任。服外分成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交纳一些象征性的贡物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援助。某些诸侯还需到宗主那里去担任官职,而宗主国则有援助方国以及维护诸侯秩序的责任。

四、阶级与阶层

夏代的统治层分为王族、宗教贵族与军事贵族。夏无常备军,遇有战事,所有能打仗的成年男子全体出征,武器和农具并没有严格的区别,说明军事专业化程度不高。但那些战功卓著的家族往往世袭军事首领的职位,形成军事贵族,只有军事贵族拥有精良的武器。夏商周三朝,君主凡有重大事务,必须经过专人卜筮,以占凶吉,由于卜筮是一种掌控符号的专门技术,其技术和手法往往在一些特定的家族内部继承,在外人看来,只有他们才具有与神鬼相通的能力,因此形成特殊的宗教贵族,这些家族的前身就是一般的部落神巫。王族、军事贵族和宗教贵族三者也有交叉,特别是王族往往兼任军事领袖,有时也可以自己占卜。

贵族之下是平民,在社会上还存在着数量不等的由战争掠夺而来的奴隶。现在还难以断定,夏朝是否以奴隶制为基础,是否存在有组织的大规模奴隶劳动,但至少在贵族的家庭和官营手工业中,存在着奴隶劳动。

五、宗教与意识形态

按一般的说法,夏人尚鬼。如果实际情况如此的话,就是说夏朝的祖先崇拜盛行,在人们的政治行为中,更多地从祖先魂灵那里获得力量和启示,统治者的统治合法性,也从对祖先的顺从和礼敬上获得。夏后卜筮,对象也主要是祖先的魂灵,通过对祖先神灵的乞求,增加自己行动的信心和被赋予行为的合法性。意识形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各种礼器的制作与赐予。由于只有夏王室才能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这种冶炼和工艺技术,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王室通过定期的会盟赐予礼器,受赐的诸侯通过参观和受赐礼器而感染神秘的力量,进而转化为对王朝的崇拜。传说禹做九鼎,作为王权的象征,即是由此而来。小说.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