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业的内涵
(一)创业的含义
创业是什么?如何理解创业?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却让很多人困惑。实际上,对于创业的理解,学术界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可谓众说纷纭。
从词源学方面来看,“创业”一词,在中国文化里出现较早,如:《孟子·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我国《辞海》对创业的定义是“创立基业”;《新华字典》对创业的定义是“开创事业”。由此看出,中国文化中的创业泛指一切开创性的社会活动,即“开拓、开创业绩和成就”,包括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与“守成”相对应。现代社会所讲的“创业”概念,则源于西方文化的Entrepreneur(意为企业家、创业者),多从经济学方面来理解。在此意义上,创业与创业者是密切联系的一对概念。
从经济学方面来看,创业是指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而创办企业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创造财富的过程,或者说创业是发现、创造和利用商业机会,组合生产要素以谋求获得商业成功的过程或活动。因此,创业可视为创造企业的过程,其意向集中在经营活动与财富增长方面。但就具体定义而言,不同的学者各有侧重。
斯蒂文森(Howard H.Stevenson,1989)认为:“创业是一种管理方式,即对机会的追逐,与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并且进一步指出:“创业可由以下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管理和回报。”
蒂蒙斯(Jeffry A.Timmons,1999)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是机会驱动的,注重方法和与领导相平衡,创业导致价值的产生、增加、实现和更新,不只是为所有者,也为所有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
郁义鸿等学者在《创业学》一书指出:“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则认为:创业是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
在当前的经济学领域,尽管各学者对创业的具体定义各有侧重,但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需要,人们还是习惯性地把创业分为“狭义的创业”和“广义的创业”。
“狭义的创业”,通常指自主创业。自助创业又称独立创业,是指创业者个人或创业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是指转变择业观念,以资源所有者的身份,利用知识、能力和社会资本,通过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和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社会经济单元。自主创业,简单地说就是对创业机会的发现、捕捉或创造并不断发展的过程。自主创业的主体是投资者和资产所有者,需要创业者拥有关键资源或者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因此,创业过程相对复杂艰难。
“广义的创业”,不仅指自主创业,还包括岗位创业。岗位创业是指在现有岗位上顺应时代发展和岗位目标要求,创造性地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通过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发展和建树,并为岗位提供者尽可能多地创造财富,实现开拓性的就业。因此,创业并不仅指当老板、办公司,直接就业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天地,将工作平台作为自己学习成长的空间,以创业者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和努力发展,进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是一种创业。
在本书中,“创业”主要指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指一些有理想、有胆识的大学毕业生放弃通过传统的就业渠道谋取职业发展,而是为自己开辟一条择业新路,主动参与社会竞争。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质上是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只做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的开拓者。目前,虽然真正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大学生还为数不多,但它代表了一个方向,引领了一种新的就业潮流。另外,大学生自主创业既不同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干部职工的“下海”,也不同于在校期间的专业性比赛或科研设计,它不仅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并要求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其自我价值。
(二)创业的特点
创业作为人们发现机会创造财富的社会行为,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创造性。创业是一个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即通过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社会某种需要的过程。因此,拥有或继承前人的事业,管理已有的企业都不是创业。创业对于任何创业者来说,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全新事业,也许这项事业别人已经尝试过,虽然他也可以借鉴、模仿前人的经验和方法,但他必须从头做起,这就充分体现了创业的开拓性和创造性。
2.自主性。创业是运用自己的资本、知识与技能,自主进行产品开发、生产或提供服务的过程,是一种独立自主的行为。在这个活动中,创业者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他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靠自己力量开创完全属于自己的事业。另外,创业作为个性化的创造性行为,也是人们自立自强把人生理想转化为社会现实、实现自身价值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
3.实践性。创业不是纸上谈兵,不能仅仅停留在研讨和描述的层面,实践性是创业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有效推动创业活动向前发展。而创业的最终目标也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实践,经过社会风雨和商场火海的洗礼才能实现。因此,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更易获得创业的成功。
4.风险性。创业是一个发现、创造和利用商业机会,组合生产要素并创造价值以获得商业成功的过程,虽然可以借鉴、模仿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和方法,但对创业者来讲,仍然面临很多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有多种形式和来源,例如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会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
5.专业性。大学生自主创业,一般都是经营单一项目或产品,其专业性比较强。当创业者发现自己所经营的项目或产品在供求关系上达到饱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积极开发新产品、新项目,以保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6.求利性。创业是一个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过程。创业者尽管会有各种不同的创业动机,但追求财富几乎是所有创业者的最原始、最直接动力。如果没有利益的追求,人们就不会甘冒风险去创业。无论创业者采取什么手段或方式创业,其目的只有一个——获取利润,这是创业的共性。
(三)创业的类型
创业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按照创业动机,创业可分为生存型创业、机会型创业、生存加机会型创业;按照创业主体的不同,创业可分为大学生创业、农民创业、失业者创业、退休者创业、残疾者创业、辞职者创业、兼职者创业;按照创业项目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传统技能型、高新技术型、知识服务型和体力服务型;按创业风险的类型不同,创业可以分为依附型创业、尾随型创业、独创型创业和对抗型创业;按创业的周期划分,可分为初试创业、二次创业与连续创业;按新企业建立的渠道不同,可以分为独立创业、企业内创业和脱离母体创业。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独立创业、企业内创业和脱离母体这几种常见创业类型:
1.独立创业。独立创业可能出于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发现了很好的商业机会,个人独立性不愿受别人管制,失去原有工作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对组织内部的官僚作风或个人发展前途感到无望,受他人创业成功的影响和激励等。
独立创业的过程充满挑战和刺激。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的想象力和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必忍受单位中官僚主义的压制;创业者可以自由地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不会有人指手画脚和发号施令;创业者可以从多个方面接触社会,同各种人物打交道,从事各类工作,经历各种感受,而不是日复一日地从事单调、乏味的工作;创业者还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积累财富,奠定人生的物质基础,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万事皆有两面性,独立创业具有吸引人的各种魅力的同时,其风险和难度也很大。比如创业者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源、经验和支持,这就需要创业者费尽周折去筹集所需资金,在成功与失败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还要竭尽全力寻求各方面的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独立创业本身还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创新型创业、从属型创业和模仿型创业。
(1)创新型创业。创新型创业是指创业者通过提供有创造性的产品或服务,填补市场需求的空白。
(2)从属型创业。从属型创业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创办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进行协作,在整个价值链中,作为一个环节或者承揽大企业的外包业务。这种方式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单打独斗的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还有助于形成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二是加盟连锁、特许经营,利用品牌优势和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减少经营风险。
(3)模仿型创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或者进入壁垒低的行业,模仿别人成功的经营模式独立开办企业。这类企业往往投入较少,市场风险较小,在市场格局中拾遗补缺,但通过逐步的业务经验积累,也有可能寻找机会跻身于强者行列,创立自己有影响的品牌。
2.企业内创业。企业内创业即在大企业内部创业,它是进入成熟阶段的企业为了获得持续增长和长久的竞争优势,并倡导创新以使其成果商品化,通过授权和资源保障等支持而进行的企业内部创业。现在的大企业已经不是创业热潮中的旁观者和被动的应对者,甚至非常知名的大公司也在积极寻找和追逐新的、有利可图的创意和商业机会,这就是内部创业者要完成的工作。企业内创业是动态的,正是通过二次创业、三次创业乃至连续不断地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才能在循环中不断得到延伸。
3.脱离母体创业。脱离母体创业是指公司内部的管理者、技术人员或职员从母公司中脱离出来,利用组织中的资源,新成立一个独立企业的创业活动。脱离母体的创业者往往拥有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经验和关系网络,生产同原公司相近的产品或提供互补的服务。脱离母体也是一种常见的创业形式,这可能是因为创业者与管理层意见不合而分离出来,或者是创业者发现了商业机会而管理层不重视等原因促成;也有可能是在原公司一些管理人员的支持和鼓励下由创业者创建的新经济实体。脱离母体的频繁程度往往与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和行业类型有关。当产品供不应求、竞争不激烈、市场空间很大时,即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早期或新兴行业,此时预示着巨大的商业机会,更容易发生脱离母体的创业行为。
脱离母体创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创业者筹集资金和组建团队的能力。寻求资金支持是脱离母体的创业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因为离开资金的支持,创业活动就难以起步和展开,所以创业者必须在筹集资金以及运用资金方面具有创造力。同时因为脱离母体的创业者往往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最常见的是技术专家或营销专家,他们欠缺其他方面的管理技能,这就需要组建一个高效的创业团队来各尽其职、各显其能地进行创业活动。
二、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创业是适宜的创业环境和做好创业准备的大学生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年轻大学生担负起创业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也是解决当前就业困难的客观要求。因此,大学生创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业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要发挥出这一生产力的作用,一是要促进技术创新的发生;二是要促进科技成果快速顺利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创业在这两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有资料显示,“二战”以后,美国50%的创新、95%的根本性创新是由小型创业公司完成的。无论是高新技术产品(如计算机软件),还是一般的民用产品,其新品种的三分之二是由个体企业发明的。日本的研究也表明,一半的企业创新是由小企业完成的。而且,新企业不仅创新效率高,创新商品化效率也高。如果把创业比作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创新就是发动机的汽缸。
目前,我国的许多专利技术都停留在纸上,没有转化成产品,没有转化成社会财富。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水平都还处在较低的阶段,需要有志之士努力创业,大力提升。我国还有许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有的地方还处于贫穷落后状态,需要有人去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步入文明。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创业人士去帮助他们提高素质,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
创业者不仅促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催生了大批的新企业,创建了许多杰出的公司,甚至领导全新的行业。这些新企业、新行业改变着整个经济结构,不断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
(二)创业是解决就业矛盾的最积极有效的方式
中国融入全球经济,进一步加快了工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也凸显出就业矛盾。高校毕业生近几年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699万,预计今后几年内还将继续增长。再加上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需要就业,城市待业青年、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我国的就业形势就显得不容乐观。
面对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巨大的现实,要实现我国充分、合理的就业,减少社会失业,除了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提供更多的职业岗位,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向已有的职业岗位输送具备必需的职业资格的劳动者外,还应大力提倡自主创业,特别是大学生自己创业。这样才可更快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更多待业人员的就业难题。
创业是最积极的一种就业形式,是发挥劳动者自主性、能动性就业的重要途径。创业还具有带动更多就业的“倍增效应”,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长期存在、社会投资吸纳就业有限的情况下,弘扬劳动者的创业精神,依靠劳动者自主创业、自筹资金、自主经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加强创业观念教育和典型引路的做法,使更多劳动者通过建立自强自立、自主创业、敢于创新、不怕风险等理念,奠定创业的思想基础,并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其次,要落实好国家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鼓励和帮助劳动者创业,例如建立健全从产业政策、所有制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构建的支持创业政策体系。第三,要健全和完善包括创业指导、创业培训、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市场拓展服务、企业孵化等内容的支持创业的服务体系,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实现,形成全民创业的风气,使创业这一促进就业积极有效途径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创业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中坚力量
创业是非常艰难的,它使“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学会如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一次创业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什么,未来发展的机会还有的是,最为关键的是创业的挫折、困难、失败给学生的磨炼是在其他环境中难以得到的,而这恰是人生路上极为珍贵的财富。
创业活动是一个锻炼人、培养人的过程,能够有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至少应该拥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的能力和素质:管理领导能力,能够团结领导他人一同奋斗;开拓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是大学生立业之本;艰苦创业精神,创业是相当艰苦的,大学生创业几乎就是“白手起家”;责任心与风险意识,创业并不意味着成功,还要冒很大的失败风险。另外,在创业的摸爬滚打中,还能逐步积累大量的商业、法律、社会知识,提高文明素质。可以说,创业活动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十分有力的素质教育过程,必定会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中坚力量。
(四)创业促进全新成才观和教育观的形成
在以前,许多大学生只希望毕业后找个安安稳稳,条件优越的工作,很少想到自己创业当老板。而现在,创业概念的出现,给传统的成才观以猛烈地冲击。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创业可以作为未来的一种就业选择,势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将重新设计自己的成才之路,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大学生在创业意识的推动下,将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完善和提高,而大学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更优秀更成熟的创业者诞生。
同时,大学生创业的需要给当代教育也提出了挑战,一是大学生创业中出现的问题,暴露了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二是社会和学生对创业的需求,要求教育及时进行改革。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思想,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创新在未来人才的素质中居于重要地位,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实施创新教育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迈上一个新起点的重要标志。提倡创新教育,需要注重课程体系改革。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人格品质、实践能力以及个性发展为目标,从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两方面来进行改革。要实现“认同性”课程向“创造性”课程的发展、“专业化”课程向“综合化”课程的发展、“统一化”课程向“多样化”课程的发展。
(五)创业最能体现个人能力和人生价值
创业本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及实现人生价值,创业是人的自身价值的最高体现。
人作为“意志实体”,表现在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时间,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支配时间就是支配生命。把生命作为自己独立意志所支配的对象,自己做自己生命活动的主人,为自己认定的价值目标去奋斗,是理解人生价值的根本点。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把人的潜质外化为四个特点——自主、自律、自强、自立。自主是自己做主,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存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走自己的路,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时间;自律是自我约束,服从自己选择的人生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付诸实施,吃苦耐劳不怕牺牲,求真务实追求效率,在对现存结论的怀疑中,在发现与探索中获得快乐与满足;自强是使自己强大,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最好,有挑战新目标的强烈愿望,愿望的背后是不满意现在的自我,要在转化人类智慧为自我力量中,去追求更强的自我;自立是人格的独立,崇尚靠自己的奋斗,靠真才实学独立于世,寻求发挥自己能力的广阔空间,不喜欢同情与恩惠,喜欢公平竞争。
创业过程是不断强化和发展自主、自律、自强和自立这四个特质的过程。由此可见,敢不敢创业,能不能创业,是对人特有本性的最有力挑战,是人生价值和个人能力的最佳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