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金融史表明,任何一场金融危机的爆发,都表明这个系统本身存在着薄弱环节,或者干脆就是漏洞百出。就像一个人生病,就表明他的身体机能在某方面出了问题一样。俗话说“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2007年初开始酝酿,8月正式爆发,目前仍在进程中的这次金融海啸,再次暴露出美国金融体制固有的弱点以及金融监管体系问题多多,表明美元根本无法继续充当全球“硬通货”的重任。

毫无疑问,金融监管最重要的是透明度。如果暗箱操作或者变相暗箱操作,其风险就可想而知了,爆发金融海啸是迟早的事。

美国政府虽然对金融海啸的爆发作出了迅速反应,陆续推出了向市场注资、接管问题金融机构、禁止做空金融类股票、推出高达7000亿美元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但无庸置疑,这些措施都只能暂时稳定金融市场情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更不用说解决全球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了。

金融监管最重要的是提高透明度,这一点已成共识。2006年12月,英国金融监管局主席麦卡锡要求对冲基金经理们给投资者更多机会,以便用来审视基金条款及评估方式、明确披露赎回条款,增加对冲基金的透明度,防止金融危机爆发。2007年8月美国爆发金融海啸后,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马上警告说,大国领导人如果不采取促进金融市场透明度、推出监管措施,金融危机必将重复发生。

但这次金融海啸到底还是“重复发生”了。它从次贷危机开始,体现了全球经济长期繁荣背后各种市场风险的集中爆发。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高金融监管体系的透明度。

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由金融衍生产品代表的表外业务,各国中央银行对其监管都比较宽松,很容易出乱子。另一方面,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大多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与股票市场相比,它的信息披露制度又很不完善。

而令人见怪不怪的是,在各种金融创新工具中,金融机构都把金融衍生产品的创造过程看作是商业机密,这样,就使得这种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变成了一件可以“原谅”的事。

再加上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本身非常复杂,即使专业投资者对此也感觉眼花缭乱,普通投资者要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委,困难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许多人根本就是闻所未闻。

毫无疑问,只有探索新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透明度,使得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规则、投资风险在普通投资者心目中有一个清醒认识,才能谈得上“监管”两个字。

客观地说,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在对冲风险、分散风险、价格发现等方面具有的基本功能是不可抹煞的。但由于包括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在内的衍生产品,都是实行场外交易的一系列非常复杂的产品,所以显而易见,如果缺乏完整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对其监管没有场内交易产品那么严格,就必然要出问题。

反过来说,与场外交易相比,场内衍生产品的市场定价更规范。

究其原因在于,场内衍生产品的结构比较简单,多数属于标准化合约,集中报价的方式也会使得其定价更加规范,估值公允,并且流动性好,信息披露要求严格。相比之下,场外衍生产品结构复杂多样,一般属于非标准化产品,只能通过双方直接协商签订合约。

这样,就不得不增加了投资者的认知难度,同时也使得产品流动性不高,反过来导致产品估值难以做到准确。

显而易见,金融衍生产品属于后者即场外衍生产品,它的监管环境宽松、信用风险很高。

为了进一步降低这种投资风险,交易双方通常会采用信用担保或保证金担保履约的方式,可是这同样无法化解风险,尤其是在投资者认知不足、信息披露不规范的背景下更难做到。

金融海啸的爆发,不得不引发广大投资者对股指期货等交易方式投资风险的担忧。而实际上,股指期货是在交易所内集中交易的场内衍生产品,与次级债券抵押、信用违约互换产品等相比有着很大不同。所以,投资者对此不必过分担忧。

从现实来看,目前世界各国的股指期货交易所,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如价格限制制度、保证金制度、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强行平仓、持仓限制、大户报告制度等,都比较规范、完备,投资者大可不必成为惊弓之鸟。

尤其是经过这次金融海啸后,中国有关部门今后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管理和信息披露必定会更加规范。

应当记住的是,对于政府来说,通过规范信息披露,从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规则制度、投资者教育等方面作好充分准备,会把金融衍生产品的各种功能发挥到最好、把各种弊端降低到最低;对于投资者来说,由于金融衍生产品专业性要求较强,并不是谁都可以参加的,所以要量力而行,不必非参加不可。

【金融海啸警示录】

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注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投资者对此往往认知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衍生产品的信息透明度不容易提高,会给金融监管带来难度,而这又必然会给爆发金融海啸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