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是缺乏说服力,拥有再好的想法也白搭。演讲更是如此。

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都是说服力的最佳体现。恺撒大帝与拿破仑能够成功创立帝国,都得益于他们能说服他人服从领导。哥伦布说服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让他往西边航行,到达东方的印度;然后又说服她赞助船只费用。奴隶出身的美国废奴主义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写道:“如果我能说服他人,我就能扭转世界。”最后他说服林肯总统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

如果缺乏说服力,又会怎样?没错,什么事也不会发生。

你聪颖过人吗?拥有顶尖大学的学位吗?你是否已经拥有将可能改变你的一生,甚至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想法?有,你就注定会成功吗?不见得。

我们先来看看复印机之父的坎坷经历——

切斯特·卡尔森是一位聪颖过人的美国物理学家,但他的说服力令人不敢恭维。他第一次尝试说服他人是刚从名校加州理工学院取得物理学学位时。当时,他联系了82家公司,也取得了面试机会,但因为无法有力地推销自己,没得到任何一家公司的聘用。卡尔森于是继续学习,取得了更多的学位,最后终于在纽约的贝尔实验室找到了工作,然而他的职业生涯依旧平淡无奇。

在贝尔实验室的专利部门工作时,卡尔森的主要任务是将不同的专利介绍版本重新进行人工输入,并绘制新的图样。为了节省时间,避免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他积极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于是,他在闲暇之余独自摸索。1937年,卡尔森终于在他家的厨房内,利用光导电原理,创造出世界上第一项影印技术,并取得专利。

即便如此,许多年过去了,卡尔森还是无法让别人对这项发明发生兴趣,因为他说服能力欠佳。他无法让别人相信这是一个产品。年复一年,他绞尽脑汁游说各家公司。这些公司包括IBM、柯达、通用电气以及美国无线电公司等,多达20家,但一点进展也没有,没人相信他的发明极具价值。直到1959年,一家名为哈罗依德的公司根据卡尔森的设计,推出了第一台复印机。

两年后,哈罗依德改名为施乐,复印机产业从此诞生。

卡尔森发明了一个了不起的产品,却因为缺乏说服力,花了整整22年的时间才找到一家愿意投资的公司!有市场需求且能彻底改变世界的产品,比如计算机、打印机以及传真机的前身,在20多年的时间内无人问津。你看,说服力重不重要?

演讲是一门艺术,它能够从多个方面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场成功的演讲,需要注意的细节比较多,尤其是演讲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说服力,才能激发听众的兴趣,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而细挑材料就是增加演讲说服力的最好的好方法。

比如在演讲中适当引用名言警句,不仅能够为演讲生色增辉,还能引起听众的高度注意,产生名人效应,从而增加演讲的说服力。有一篇以《人无信则不立》为题的演讲稿:“《论语》中有‘与朋友之交,言而有信’的说法;宋代大理学家程颐也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还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一言百系’等,讲的都是一个意思:言而有信。”这里引用了一系列中国古代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有力地证明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听众就会认真听下去,并深深思考:自己做到“诚信”了吗?

再比如一篇以《宽容》为题的演讲稿:“众所周知,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宽容就是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得好:‘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但要真正做到宽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引用雨果的名言恰当说明了“宽容”的重要意义,听众会不自觉地反省自己的言行。

演讲的目的是希望听众能够与自己的意见达成一致,形成感情上的共鸣。演讲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以理服人。你如果只讲一些理论,或者是一些普通的人和事,很可能会令听众生厌。因此演讲者要学会通过引用经典事例来充实演讲的内容,增加演讲的说服力,把听众深深地吸引住。

如一篇以《自信》为题的演讲稿:“曾几何时,刘邦、项羽目睹秦始皇浩浩****的出游队伍、富丽华美的车帐、八面凛凛的威风,随生雄心万丈的自信:‘大丈夫当如此也’?‘彼可取而代也’。于是,汉高祖立千秋帝王大业,楚霸王成万古悲壮英雄。诗人李白自信,他发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浩叹,便有壮丽辉煌的诗章千古流传。巴尔扎克自信,放弃家人为他选定的职业,毅然走上创作道路,终有惊天动地的《人间喜剧》彪炳千秋。一代伟人毛泽东更自信,他高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万水千山,披荆斩棘,铸造了共和国的辉煌,带来了亿万人民的幸福……”这里连续引用了刘邦、李白、巴尔扎克、毛泽东等名人的经典事例,有力的证明了“自信”的价值及意义,不得不让人信服。

再如一篇关于《勤奋是成功之母》的演讲稿:“但丁在流放的艰苦条件下创作《神曲》,从35岁开始写,一直到逝世前不久才完成,历时21年。西汉司马迁从42岁开始写《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如果把他20岁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完前80回。由于贫病相加,伤痛过度,没到50岁就去世。”这里引用了但丁、司马迁、曹雪芹完成巨著的时间,让听众从这些数字中认识到了勤奋的内涵,感受到了成功的来之不易。

对材料的精挑细拣,能增加演讲的说服力,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但在引用时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准确性,事例的典型性,并且引用要适度。否则,就可能达不到引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