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决议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雨停之后,信陵君借助左师触龙向赵太后宣扬了这个道理。对赵国而言,长安君就是鱼,如今鱼困洛阳。河内、上党之于赵国,就是熊掌。得之,足以成霸业!

如果既想长安君平平安安地从洛阳返回邯郸,又想得到河内、上党,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依照眼下的时局,哪怕赵国想要徐徐经略河内、上党,同时保住长安君的安危甚至也会是一种奢望!

因为谁又敢保证,在秦、楚、齐三国伐韩后,韩国会不会拿长安君作为要挟,逼迫赵国对秦、楚、齐三国开战呢?!所以,赵国哪怕想置身事外、从长计议也不可能!

如今,眼看着下个月秦、楚、齐三国就会举兵伐韩,赵国在这个时候出尔反尔,不但失信于诸侯,还会错过一战而平中原的天赐良机。韩国是赵国在山东的最大敌人。赵国若想成为中原霸主,就必须利用这个天赐良机,举全国之兵,将韩国打趴下,让韩国一蹶不振!

信陵君借助左师触龙向赵太后献计,认为此时是赵国出兵的最好时机!早了,没有秦、楚、齐三国的牵制、帮助,赵国的牺牲会很大!晚了,万书吧小说?韩国的实力会增长到赵国不可战胜的程度。

赵太后最担忧的长安君的安全问题也不存在!因为四国一旦开始伐韩,韩国势必应接不暇,这个时候杀不杀长安君都于事无补!韩国若杀长安君,不过是逞一时之快,换来的是赵国无休无止的报复!会彻底断了韩、赵议和的退路!以韩国君臣之英明,绝不会做这样的蠢事。相反,韩国若是善待长安君,还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到时。无论韩国或胜或负,都可以拿长安君做文章!

至于失败的可能,有秦、赵、齐、楚四国合力,在信陵君看来,绝对没有失败的道理!等韩国战败后,赵国携战胜之威。完全可以令韩王派遣心腹大臣将长安君亲自送到邯郸,还能让韩国割让赵国心仪的城邑。

如此,算得上是鱼与熊掌可以得兼!长安君不过是担惊受怕些时日罢了!到时,长安君携大功返回邯郸,一生一世的富贵就不用愁了。等到赵太后百年之后,国人也不会认为长安君是尸位素餐,失去权势。

赵太后听后果真心动了,一番思考后,就答应了下来。赵国在原本出兵二十万的基础上。追加了十万大军,共计三十万大军,将兵分两路,一路取河内,一路取上党,毕其功于一役。

因为征召这么多的大军所需的粮草也是倍增,夏秋正是收割粮食的集结,所以赵太后建议将出兵的时间推迟到九月。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秦、楚、齐三国最好也是九月。如此一来,方能打韩国一个措手不及。

信陵君想了想。便答应了下来。别看三十万只比二十万多出了十万,但考虑到赵国的军力之强,完全可以在战局胶着的时候起到压倒性的作用!秦国缺粮的问题在夏粮收割后只是有些缓解,现在多出两个多月,给秦国充分的时间筹集、运输粮草,秦国也没有好的借口再出工不出力。何况。秦国在听到赵国追加兵力的消息后,肯定也会安奈不住。因为击败韩国后,各国所能获取的利益是和兵力成正比的。简单来说,你用的兵马越多,可以抢占的地盘自然就大。能取得多少土地。全看各国自己的实力!

事实正如信陵君预料的那样,在得知赵国建议推迟攻打韩国并且追加兵力后,秦国果真坐不住了。三十万赵国大军分取河内、上党,赵国若是真的成功了,秦国至少也要拿下河东、三川、南阳才能磨平这个差距。因为上党的地理位置太好了,谁拥有了上党,谁就可以居高临下攻打邯郸、洛阳,这就是地利!

秦王把丞相魏冉、武安君白起招进宫中商议了一番,很快就做出追加五万大军的决议。这倒不是说秦国不能出动更多的兵马,而是因为秦国的粮草实在不多了,就算就食于韩国,沉重的后勤也能拖垮秦国。何况,秦国不可能不考虑韩国的反击。在整个秦国只有四十万精锐的情况下,这已经是秦国的极限!

齐国、楚国原本已经跃跃欲试,得知秦、赵要求推迟行动的建议后,思考了下得失也同意了。夏粮抢收完毕了,还有秋粮呢!谁又会嫌粮草太多呢!

何况,有秦赵两国足足五十万的大军吸引韩国的注意力,齐国、楚国相信,自己的兵马可以给韩国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楚国盘算了下自己的家当,决定增加十万大军到前线,无论如何,楚王都要求二十五万的大军要给自己抢下汝南,如果有机会,甚至是颍川。齐国想了想,觉得东郡和砀郡都不错!也许不用让魏国拥有两郡之地,一郡之地足以让魏国当自己和韩国之间的缓冲!至于是选择东郡还是砀郡作为开疆扩土的对象,齐国有足够的时间去犹豫。

一时之间,阳谋、阴谋充斥在天下。各国互相算计着,评估着在这场一战决定天下命运的大战中可以夺到多少利益,韩国,显而易见地成为了秦、赵、齐、楚四国眼中的肥羊!

韩国是肥羊吗?显然不是!韩国自然知晓,暗流涌动的天下是多么的不平静!虽然七月份的时候,各国君王都派遣了大臣来恭贺自己的生辰。虽然韩国和各国的贸易一如既往地顺利,韩国的商队在各国通行无阻。但韩国知道,一场针对自己的巨大阴谋已经形成。

巨大的利益和对韩国这个天下霸主的强烈忌惮让各国走在了一起,这是韩国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危机。庞涓攻打新郑的时候与这个相比不过是一次有惊无险的考验罢了!而这一次,事关韩国的生死存亡,胜则兴,败则亡。韩国没有退路,只有迎难而上!韩国瓦解不了这个打定了主意的联盟。只能顽强相抗!

这个时候,遍布各国的细作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秦国方面。各国集结到一半的军队突然解散原本让韩国君臣大松了口气,但他们随即接到密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故,不是因为四国打消了主意。而是因为四国想征收、筹措到更多是的粮草,更多的士卒来完成对韩国的致命一击。

数量已经出来了,赵国出兵三十万,秦国、楚国各出兵二十五万,齐国出兵二十万,总共百万大军,将从四面八方杀向韩国!各国都清楚,韩国也清楚,这不单单是兵力的比拼。也是后勤、意志、幸运等各种影响战争胜负的比拼!谁也不想输,谁也不能输,战事一旦爆发,势必旷日持久!

论军队数量,韩国当然可以拼凑出一支百万大军。但问题是,百万大军每日耗费的粮草不计其数。秦、赵、齐、楚是用两倍于韩国的人口、三倍于韩国的土地供养这百万大军!这一点上讲,韩国占据完全的下风!

而且,似乎考虑到各国都不是那么齐心协力。都想占据更多的利益,这一次的伐韩行动各国是各行其是!每个国家负责一个方向!韩国是他们的唯一共同敌人!韩国想要分化对方。像白起在伊阙之战对韩、魏联军做的那样针对四国联军各个击破就已经不再可能!

韩国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他们相互间不能呼应、各自为战,而且,韩国必须有取舍。因为韩国不可能在四个战略方向上都占据绝对的优势,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那肯定是顾此失彼,全面处于下风!

好在时间还来得及。虽然不知道各国具体出兵的时间,但九月前后的大致时间还是可以确定的——只要不再出现什么变动。

四国伐韩在韩王的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说是意料之中是因为韩王知道,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绝不是靠和平就能做到的,在崛起的道路上。必定夹杂充满着血与泪,自己听从张平、范睢的建议未尝不是未雨绸缪!说是意料之外则是因为韩王没想到,秦、赵、齐、楚四国国君会下这么大的决心,出动百万大军。尤其是齐、赵两国,老一辈的国君尸骨未寒,主少国疑,两国主事的太后抛却了谨小慎微的治国理念,敢和韩国争抢中原,这不得不说,历史有时候也会骗人!因为赵王知道,像齐国的君王后在原本的历史上是不愿意搀和中原的事情的。赵太后呢,也是老好人一个,喜欢的是休养生息。

既然秦、赵、齐、楚四国铁了心要和自己过不去,韩王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在六月中旬确定事情无法挽回之后,韩王召集了心腹大臣商议如何应对!

韩王没想到,争论的第一个焦点问题就是该不该先发制人。暴鸢提出先灭楚国这一路大军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楚国在四国当中最弱,这倒不是说楚国的国力属于垫底的存在,而是楚国吏治混乱,上位者只知争权夺利、尸位素餐,百姓们呢则是民不聊生,饱一顿饥一顿。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少战力就可想而知了!

只要韩国集结二十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攻打郢都,则楚国必败!到时候,楚国势必大伤元气。即使秦、赵、齐三国反应过来,援救楚国,也来不及了!韩国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对付秦、赵、齐三国!从这一点上来讲,无疑是一个妙计!

但从另一方面讲,这也会把韩国置于不利的境遇!首先,去年新郑会盟是韩国发起的,韩国出尔反尔,率先违背,显然会让自己的威望大失!以后也就无法取信于天下!更是会给四国光明正大的理由,四国完全可以胁迫燕国也加进来一起伐韩,燕国还不能不从!如果真的如此,那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其次,楚国太大,不易征服!如果不能俘虏楚王,楚王完全可以逃到寿春乃至陈县,在这里,楚国也有一支数量在十万以上的大军!楚王若是不肯屈服的话,完全可以向北继续攻打韩国。而韩国对新占领的郢都等地需要分出兵力驻守,无形中削弱了自己!

道义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战国时代虽然不值钱,但在某些时刻。还是有着巨大作用的!譬如现在。四国伐韩一旦成为事实,韩国就可借着这个由头反攻各国。没人会说韩国是第二个暴秦,真计较起来,人们会发现,韩国信奉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攻打秦国是这样,灭亡魏国是这样。一战而决定十年的天下形势。什么代价都值得!而且,与主动出击相比,固守的成本更小,损失更小。韩国完全可以消磨掉四国大军的士气,甚至以空间换取时间,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要知道,地利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关键条件。

所以,一番争论后,韩王最终决定以静制动。耐心等着四国挑起战事!接下来的议题就是各个方向的攻守问题了,更准确的说是在各个方向投入多少兵力来应付四国大军。兵力少的方向自然是固守,兵力多的方向自然是要求胜!

从目前得到的情报来看,赵国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上党和河内,齐国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东郡和砀郡,而楚国呢,对汝南甚至砀郡,都存着不小的心思。当然。如果可以的话,楚国肯定也不介意拿下颍川。唯有秦国。细作们再三打探,也不知道秦王真正想要的。或许,整个秦国,只有三个人才知道秦国真正的目标。一个是秦王,一个是丞相魏冉,最后一个是武安君白起。

韩国当然可以推断。秦国用兵的目标只有三个,要么汉中,要么武关,要么函谷关。更准确的说是两个方向,要么经略中原。拿下河东、三川、南阳;要么经略汉中,窥探巴蜀和南阳。

韩国关心秦国不仅仅是因为秦国最强,也是因为秦国对自己最了解。收缩到关中的秦国占据的地盘、人口虽然少了,但调兵遣将变得很容易。反观韩国,地盘太大,防守成了问题。秦国完全可以玩一出声东击西,把韩国弄得晕头转向,这样的事情,秦国就曾做过!如果不是宛城的韩军增援的及时,也许,武关在三年前就被秦国收复了也不一定!

对秦国的防守成了最大的问题,因为韩国不清楚,秦国会如何对付自己!是借道太原直取河东,还是借助风陵渡偷袭河东;是顺流而下直奔渑池,还是强攻函谷进入三川;是翻山越岭奇袭南郑,还是稳扎稳打拿下武关,太多的可能性了。无论哪一条,都能给韩国制造不小的麻烦。

其他方向上,赵国、齐国、楚国如何攻打韩国,韩国知道的一清二楚,自然也好防御。秦国,这个被韩国束缚在关中的诸侯国,反而成了最大的隐患。

本来,在平时,这个隐患是足以消除的,因为韩国有足够的兵力扼守住秦国出关中的每一条要道!哪怕秦国出动举国之兵,韩国也不怕!但两个多月后,随着齐、楚、赵三国七十五万大军压境,韩国的兵力会显得格外紧张!这就是秦国可以利用的最好机会!韩国可以设想,拼着巨大的伤亡,秦国也会取得想要的突破的。如何对付秦国,这才是真正摆在韩国君臣面前的最大难题。

韩国十二个郡,除了颍川和蜀郡完全不和他国相邻,其他十郡均有可能被这场战争波及。韩国君臣估算了下,按照战争持续一年来算,各郡能够凑集的兵力最多八十万。再多的话就难以应付突发的状况,更会严重影响民生。因为韩国是防御的一方,八十万的数量应当足以应付这场战争。当然,如果形势极其不利于韩国,韩国还是可以陆续增加兵力的。

大臣们对秦、赵、齐、楚四国该采取攻势还是守势,争执不休。毫无疑问,秦、赵两国给韩国的压力最大,其次是齐国,最后是楚国,这和各国实力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所以,丞相张平本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思想,建议韩王把主力优先对付齐、楚两国。至于秦、赵两国,因为两国的国力很强,战况肯定会很胶着,韩国即使投入大量兵力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的战果!

御史大夫范睢则是另一种想法,秦、赵两国固然难打,但正是因为难打,只要韩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齐、楚两国必然退缩。对这四国而言,秦、赵才是主心骨,齐、楚两国不过是浑水摸鱼来占便宜的。分清了这个主次,就不难下正确的决断!

太尉暴鸢的主张和张平、范睢两人相比,无疑更加激进了些。他认为,秦、赵乃是大敌,既然两国都想毕其功于一役,韩国何不一举歼灭秦国或者赵国的主力。只要能取得这样的胜利,哪怕的丢掉东郡、砀郡,那又如何?!

一时之间,韩王犯了难!未完待续……

ps:??如何破局,大家有什么要说的?书评区或者贴吧,等你回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