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事有万千,同样不能固守一法,死缠烂打,而是要开动脑筋,灵活出击。这种人生兵法,既可变人耳目,也要成全自己。
曾国藩以为,一个人在开创自己人生局面的时候,不懂得以迂为直、以失为得、勇者可退、怯者可进,往往进于冒险行事,即只懂得“直”、“得”,不知“迂”、“失”之妙,只知“勇”、“怯”,不知“退”、“进”之功。这些都注定导致人生大败局。曾国藩求圆融通达,不计名利,又自强求胜,尽力所为,可以讲,是把《孙子兵法》所谓军争变成了心争。
《孙子兵法》军争篇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孙子兵法》智慧破解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织军队直到同敌人对阵,在这中间没有比争夺制胜条件更为困难的了。而争夺制胜条件最困难的地方,在于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转化为有利。同时,要使敌人的近直之利变为迂远之患,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动而先抵达必争的战略要地。这就是掌握了以迂为直的方法。
§§§33.圆融通达是为人之法
曾国藩自率湘军东征以来,战事上常常胜少败多,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曾国藩也感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也有很多弱点,在为人处事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后来,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谈到由于改变了处事方法所带来的收获,“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酉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大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孙子兵法》以水势为比喻,以天地人合一为最高目标,其实讲的就是一种圆融通达的手法。
为人之技应当是什么?各家说法不一,曾国藩注重品行,以为人圆融通达而著称于世。但是曾国藩在这一方面的成就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整整一辈子辛苦磨练的功夫,这是因其戴面具的想法所致,至少不能让人坏面子。
据说,曾国藩从小就很有心计,尤好报复。嘉庆二十四年下半年,九岁的曾国藩随父至桂花塘一位姓欧阳的家中就读。一天,他与主家小孩口角,主人纵子,不问情由,将曾国藩骂了一通,在那里当塾师的曾竹亭还连连道歉。曾国藩将此事暗记在心,到散学时,偷偷把主家的金鱼缸底部打破,水干鱼死,这才解恨。十二岁时,曾国藩与小伙伴在神王庙里玩,不小心把神王翻倒在地。竹亭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还给神王重新装了金身。为了让曾国藩摆脱与邻居小孩的嬉游,竹亭带着曾国藩到距家六里的九峰山古罗坪定慧庵去读书,早出晚归。从此,曾国藩路过神王庙时,常把当作马骑的竹棍系上绳子,放在神王肩上,气愤地说:“搭帮你,我到山冲里读书去了!你好好把我的马看着,如果我的马走了,定不饶了!”曾国藩生成一副三角眼,似闭非闭,个性内向,有什么事,常在心里打圈圈,因此,人们又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闭眼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