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并非仅仅是意念上的美感,而是一种实践,一种体验。

禅心首先关乎专注力的训练。如何能专注呢?它的背后该是有序的应对,有序地安排我们今天所要做的事情、所要见的人。无序会带来慌乱,有序就会从容很多。

训练有序,首先是锻炼我们拿起、放下的能力。我们一件事、一件事地投入能量,而不是把心力能量同时散落在所有要做的事情上。能量得到汇聚,使用起来就更有渗透力、更有效率。

当我们非常有序地安排这些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另一个问题出来了。我们非常着急地去做完一件事,接着做下一件事,正是常说的“不闪空”。外在的忙碌结束了,而内在的忙碌总不停止,这个时候我们能体会到,自己的情绪其实是紧张的,没心情关注周遭,总是把心锁在没有完成的事儿上,不得松弛,于是很容易疲惫。

和紧张的人相处,我们会感受到,他们的眉宇总是紧的,气色也是没有光亮的,整个人的五官都是向眉心处聚拢的,肩膀总是上提,走路速度也总是很快,只有前方,没有脚下。我从前不就是这样吗?所以我会发现,即使是专注、有序了,但人非常容易执着。执着,就是过度认真。努力过度了,专注过度了,会带给身心和环境很大的压力。

《瑜伽经》说:“不执是一种自我掌控,它摆脱了对所见所闻之物的欲望。”我们需要训练另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自我掌控。在瑜伽体式练习中,通过对动作的学习把握平衡;在冥想练习中,通过对呼吸的觉察训练自我观察和自我掌控的能力。从饮食起居到工作学习,哪个不需要自我掌控呢?想要做到自我掌控,紧张是不行的,必须放松,才能平衡。瑜伽就是平衡放松与专注的艺术。

通过对身心的长期训练,我们可以调适自己,不松不紧地应对当下的事。不松不紧就会使我们的专注力更扩展、更开放。从一个点、一根线的专注,到一个层面、一个空间的专注,这便是正念冥想的状态。觉知力更加扩展与提升,会让我们更从容冷静,不带自我的执着,更容易把事情做好。

觉知力越来越细微敏锐,创造力也就越来越强。被动的“应付”心态转化成积极主动的“对治”心态,再提升为“玩儿”的心态。所以,对于那些真正的瑜伽士与修行者来说,生命真的就是一场游戏。这里面不是放任,而是有着真正的放松与自在。

信念的重要

对于一个听起来不错的方法,我们起初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如果想试一试,一天两天是不够的;既然要试,就认真地试一试,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长不短地给自己制订一个月的计划,专注于新的方法,自我约束,并投入时间坚持。

我最初练瑜伽时,就是一周两次,感受上是美好的,可是因为这种计划的弹性空间太大,所以就容易变动,这一次和上一次的距离一旦拉开太远,就丢失了练习的感受。惰性增强了,每一次总要重新开始似的,身体的记忆模糊了,收效就不明显,便特别容易放弃。

《瑜伽经》说:“根据修行手段之弱、中、强,达成瑜伽的快慢有别。”一个良好习惯的建立,应该是天天做一点,只要管理好时间,每天一个小时其实是可以做到的。于是我心里有了一个规划,好像就重新燃起了生活的热情,上班的劲儿也足了。我尽量保持每天的规律练习,即使晚上偶尔有事,也会在第二天起来补上。通过自律,我慢慢发现有一种全新的身心体验,瘦下来了,也不爱吃零食了,睡觉也特别好,脸上慢慢泛出光彩来。

没有练习体验的瑜伽哲学阅读,是停留在头脑层面的概念学习,是知识层面的了解;练习后再读瑜伽哲学,就成了一步步的验证,内心就越来越笃定与信任,对于阅读有一种心领神会的对应,坚定感渐渐从心而来。

我们需要有批判和审视的态度,但同时也需要开放的胸怀,去尝试和接受新的办法。仅仅靠感性上相信的一时兴起,是不会长久的;要付出理性上循规蹈矩的行动。起初的相信,通过行动的坚持,才会成为更深的信念。

《瑜伽经》说:“对真正的灵修者来说,专注是通过信、力、念、定、慧达到的。”通过信念、精进力,专心一意去做,定力就会慢慢练就。有了定力,才会生出智慧。智慧,是生命喜悦之光的开启。一旦被它照亮,哪怕瞬间,都会成为向光追寻的缘起。

智慧是一种平等照见的能力,繁忙的工作与烦琐的生活都会被平等地照见。自我的重视与轻视,也会被自己觉察到。我们通过瑜伽与禅修,渐渐让身心从散乱、无序和紧张,调向专注、有序与轻松的状态。我们在瑜伽垫、打坐垫上体验禅心的品质,同时还需要把它们放归到最凡常的生活来检验。从前对我来说,日常生活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睡的琐碎,但是当自己的心态渐渐转变,就会发现凡常间其实是令人心安的生活美学。

从琐碎无聊中渐渐活出细腻的品质与心的安定感。每个人内在的禅心,通过启发、训练,最终还要回到生活去落实。生活处处是道场,我们一切的修行,不是讲道理给人听,而是通过眼下的行为使家人、朋友感觉、受益,并且受到感染而改变。禅心无处不体现,哪怕是和我们擦肩而过的路人,都会从我们的行为、脸庞里感受到专注与放松;哪怕是电话里听我们说话的朋友,都会从我们的声音里听见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