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这不仅会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也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在现代社会,信任不知何时也成了奢侈品,我们在报纸、杂志、电视上看到了太多因为信任别人而上当受骗的例子,于是每个人都开始用怀疑的目光揣测身边的人,信任似乎开始远离我们的生活。然而,信任却也是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一件事物,如果缺少了信任,生活就失去了阳光,世间就缺少了温暖。

也许大胆地相信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信任一个人有时需要许多年的时间,有些人甚至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信任过任何人。有人说,倘若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倘若毫不犹疑、匆匆忙忙地去信任一个人,那你就可能很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个人背弃;倘若你只是出于某种肤浅的需要去信任一个人,那么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背叛;但倘若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就永远不能获得爱的甘甜和人间的温暖,你的一生也将因此而黯淡无光。

信任虽然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情感,但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的纽带,甚至能决定人一生的成败。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的弗雷德和德雷希尔两个专家提出了相关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基本内容是:警察抓住了两个犯罪嫌疑人,但证据不足,就给他们三种选择:一是两个人都不坦白,各判半年;二是一个人坦白并指证另一个人,坦白的无罪释放,不坦白的判十年;三是两个人都坦白,并相互指证,各判两年。

这个假设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专家在深入研究和广泛运用。在这种困境中,只有双方保持沉默,各判半年,才是最佳选择。但实验发现,很多人并不信任对方。为了避免被判十年的厄运,作出了坦白自己、指证他人,最后顶多判两年的选择。这从反面证明了:彼此信任才是最关键的,尤其对于集体而言。

懂得信任他人的人才会拥有朋友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些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上行驶。突然,一个在船尾搞勤杂工作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拖着浪花越走越远……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冰冷的海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挥动着瘦小的双臂,努力使头伸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

船越走越远,船身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的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弃吧,他对自己说。这时候,他想起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下令返航回去找。这时,有人规劝:“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鱼吃了……”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

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

当孩子苏醒过来之后,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扶起孩子问:

“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孩子回答:“我知道您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的?”

“因为我知道你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黑人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

可以说,能够完全被一个人信任是一种幸福,能够毫无保留地信任一个人也是一种幸福。

然而,信任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脆弱的因素,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特别是信息的影响。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口水淹死人、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嚼舌根等词语,都反映了信息对信任的影响。信任有的时候仿佛是易碎的玻璃花,有时候哪怕只是一句玩笑,都会对信任产生影响。而我们需要在脆弱的缺乏信任的世界中学会信任,用信任温暖朋友,获得友谊,用信任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