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之死,是意料之外,却又属情理之中。

很多人都看出董卓必亡,只是没料到他竟然死在自己人手里。

自从董卓入洛阳窃得大权后,反董联盟便迅速建立起来,各路英雄纷纷亮剑,一时间声势浩大,似乎只是光吐口水就足以把董卓淹死。我们站在科学的角度上看,口水与舆论有时确实能起到投枪与匕首的作用,但这些终究不是真正的投枪与匕首,不能置人于死地。

关东联盟在权力面前,很快变质了,相互倾轧,兵戎相见。看到东方这一出出闹剧,董老贼不禁喜形于色:毕竟只是乌合之众,何足挂齿呢?

在群雄之中,董卓认为只有孙坚不可不防。至于其他人,实在入不了他的法眼。他目光如炬,预言孙坚早晚会被袁术给害死。果不其然,孙坚在征讨刘表时中箭身亡,董卓的预言不幸成真。

孙坚一死,董卓心里的石头落地了。至于袁绍、公孙瓒、刘表、袁术之流,只会斗来斗去,不过阿猫阿狗之辈,何足道哉。

董老贼坐山观虎斗,就等着关东这些军阀斗得精疲力竭,他再出来收拾残局。

我们不能说董卓毫无政治理想,只想攫取权力。事实上,他是有点“理想”的。他曾出台了一条法令:“凡是官吏或百姓,若是有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者,一律处死,财产充公。”你看,这多符合儒家的标准啊。儒家不是说了吗,为人子止于孝,为人臣止于忠。你若不忠不孝,杀你人,抄你家。这叫作以高压手段强制推行儒学政治,不是吗?

这条法令一出,大家就看出有空可钻。什么叫“不孝”“不忠”“不清”“不顺”?不好意思,没有法律解释。于是冤家对头轻而易举地利用法律漏洞,诬告良民,随便找个事,一扣上罪名,就得人头落地。一时间,诬告之风盛行,大多数都是死得糊里糊涂。为了不让人抓住把柄,老百姓闭口不说话了,路上遇到熟人,顶多用含情脉脉的眼神打招呼,一句话也不肯吐露。

鸟儿尚且可以自由啼叫,人却连说话的自由也丧失了。

关东军阀们固然争权夺利,董卓集团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董卓迁都长安后,把镇守东部的重任交给河南尹朱儁。朱儁是东汉帝国的资深将领,早在黄巾起义时,他就与皇甫嵩等人为平定叛乱立下赫赫战功。朱儁不愿意充当董卓的打手,暗地里与关东诸将往来,密谋反董。只可惜关东诸将热衷于抢地盘,讨伐董卓之事,早被抛之九霄云外了。

精明的董卓鼻子挺灵敏的,嗅到朱儁身上叛变的气息,对他加强了防备。朱儁知道董卓为人残暴,若是被他抓住证据,一定会死得很难看,不如及早决裂。他索性也不当河南尹了,把官印一扔,拉走军队撤向荆州。

董卓气急败坏,派杨懿接任河南尹,打算向朱儁兴师问罪。

岂料杨懿刚刚上任,屁股尚未坐热,朱儁又从荆州杀了回来,把这位新任河南尹杀得大败而逃。紧接着,朱儁发文书通告全国,号召各州郡出兵讨伐董贼。朱儁在朝中当官很久,又是军界元老级人物,自然德高望重,振臂一呼,得到一些响应,其中最积极的人当属徐州刺史陶谦。

陶谦是武将出身,曾追随皇甫嵩参加过讨伐北宫伯玉的战争,后来又追随张温参加讨伐韩遂、边章的战争。公元188年,黄巾军扰掠徐州,陶谦临危受命,被朝廷任命为徐州刺史。他到任后,连连击破黄巾军,将他们赶出徐州地界。陶谦不仅能打仗,为政也颇有本领,在他治下,“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徐州成为一块相对安定的乐土。

为响应朱儁的号召,陶谦派出三千名士兵助战,并尊朱儁为“代车骑将军”。这里请注意,在此之前,袁绍已经以“车骑将军”自居,而陶谦却尊朱儁为“代车骑将军”,可见他并不承认袁绍这个盟主。除了陶谦之外,其他一些州郡也出点兵、供点粮以支持朱儁,但总体上来说,只是做做样子罢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朱儁虽是名将,手上的兵还是太少了,难有大作为。

董卓派中郎将牛辅领兵讨伐,牛辅的部将李傕、郭汜、张济统领数万精兵,向朱儁的大本营中牟发动进攻。朱儁以寡击众,回天乏力,被打得大败。董卓军队再现残暴本性,疯狂报复,在陈留、颍川两郡大开杀戒,**掳掠,无恶不作。

号称名将的朱儁居然如此不堪一击,这让董卓更加膨胀。一时间,他成了西方不败,举目望去,天下似乎无人能与自己匹敌。

董卓控制着小皇帝,控制着小朝廷,真可谓其乐融融。“三公”的头衔,对他来说太小了,没吸引力。他先是搞了个相国的头衔,后来又加个太师的帽子。没法再加了,再往上一层就是皇帝。董太师秉承着孔夫子“己欲达而达人”的教诲,光自己发达怎么行呢?得把自己的兄弟亲戚也拉一把吧。于是董卓的弟弟董旻(mín)当上了左将军,侄儿董璜当上了中军校尉。至于其他董氏家族成员,更是充斥朝廷各个要职。连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都被封了爵,还常把金印当作玩具耍。

这朝廷,真不是刘氏皇族的朝廷,而是董氏的朝廷。

除了还没给自己加冕之外,董卓跟皇帝已经没有两样了,出行的车马是皇帝的标准,身上穿的衣服是皇帝服。太师府成为发布国家命令的官署,什么尚书台、御史台统统得听他指挥。

当然,我们不要忘了,董卓本质上是一名将军。作为一名将军,必须要做到有备无患。孙子不是说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要做到万无一失,他还必须留一条退路。

董卓给自己修筑了一座坚固的城堡,城高七丈,墙厚也七丈。这种城池实属罕见,你几时见过城墙的厚度与高度一样呢?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城池着实不协调,缺少美感,毕竟董卓是个武夫,而非艺术家。但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在火炮与导弹还未冒泡的公元二世纪,七丈厚的城墙可以抵挡住任何武器的进攻。

有人会说,光墙厚有什么用,我攻不进去,困死你总可以吧。别急,董卓自然也想到了这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源源不断的粮食运抵城堡,数量之多,足够让整个城堡的人吃上三十年!

董卓望着这项伟大的工程,不无得意地说:“事成则雄踞天下,不成则守此终老。”

进可攻,退可守,这就叫游刃有余。

那么董老贼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吗?

有。

他担心被暗杀。

原因很简单:他杀的人太多了。

董卓杀人,向来不需要理由。只要看不顺眼、听不顺耳,立即格杀。他喜欢吹嘘自己的宝刀如何锋利,其刀下的冤死鬼自然不在少数。

张温就是其中之一。张温当过“三公”,当过车骑将军,当过董卓的上司,当初孙坚力谏他诛杀董卓,可是他没敢下手。终于有一天,他深深懊悔自己当初没听孙坚的劝告,这一天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董卓早就看张温不顺眼,正好太史夜观天象,说了一个神秘的预言:“将有大臣被杀。”能杀大臣的,非董卓莫属。董卓偏偏要令预言成真,他左看右看,张温最不顺眼,索性让人诬告张温秘密与袁术往来,图谋不轨。可怜的张温被绑赴刑场,用乱棒活活打死。

以张温的地位,还不是像一只蚂蚁一样被董卓轻易捏死了吗?每个人都不由得要抚抚自己的脖子,自问是否顶得住董卓劈来的一刀。

除非把这个老贼干掉,否则迟早大家都要死。

一个反董卓的小团体秘密成立了,成员包括司徒王允、司隶校尉黄琬等。要对董卓下手并不容易,因为董卓身边有一个贴身侍卫,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吕布。

吕布自从杀了丁原投靠董卓,便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他先是当了骑都尉,后来又被董卓提拔为中郎将,封都亭侯。吕布擅长骑射,勇猛过人,同为武夫出身的董卓十分欣赏他,视其为心腹,甚至以父子相称。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董卓这个人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即便如吕布这样的亲信,也整天提心吊胆。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哪天老虎生气了,那可就大难临头。

有一次,吕布因为一件小事得罪了董卓。

董卓一怒之下,操起一把手戟就朝吕布扔了过去。董卓戎马一生,膂力惊人,投出的这一戟如怒箭飞奔而来,若被刺中,恐怕直接到阎王爷那里报到了。幸亏吕布反应灵敏,一个闪身避开了这飞来一戟。尽管没被刺中,吕布还是惊出一身冷汗,心中暗叫侥幸。也算吕布识相,他慌忙向董卓赔礼道歉,这才勉强平息其怒火。

这件事算过去了,但吕布的自尊心遭到强烈打击。他的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像吕布这样心高气傲的人,哪能如此忍气吞声呢?

随后发生的一件事,终于导致吕布与董卓决裂。

这是一桩**故事。

吕布是个血气方刚的男子,有一回在太师府见到一位美丽的侍女。吕布很快被侍女的美貌迷住,而侍女也为吕布的男子气概所折服,两人你情我愿,私通上了。泡妞泡到太师府,吕布胆子也忒大了吧。其实吕布没那么勇敢,他提心吊胆,终日惶惶不安,生怕有一天被老头子董卓发现。这桩私情倘若败露,吕布一定死得很难看。在理智与情欲的激烈斗争中,情欲往往是胜利者。吕布已深陷情网不能自拔,他该怎么办呢?

吕布与王允私交不错,两人时常凑在一起喝酒。这一天,吕布心里烦躁难安,便找王允喝酒。俗话说:借酒消愁愁更愁。喝了几杯,吕布开始向王允吐苦水。他很想说出自己的烦恼,说自己思念的女人,说自己的无奈。可是他没说这些,只说了自己差点被董卓杀掉的事情。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爱上的侍女就是美人貂蝉,其身份是王允的养女,是被安插在董卓身旁的卧底。历史真相是否如此,我们也不得而知,不好妄作猜测。这时吕布并不知道王允是反董卓秘密团体的领袖,但他显然是信任王允的,这才在言谈之中,流露出对董卓的强烈不满。这一点,王允看在眼里,他当然不肯放过拉拢吕布的机会,便顺水推舟地说,董卓倒行逆施,人神共愤,何不联手把董卓做了呢?

吕布内心一动,马上又迟疑地说:“董卓与我有父子之情。”

王允冷笑道:“你姓吕,他姓董,当初他操起手戟要杀你时,顾念过什么父子之情吗?”

被王允这么一说,吕布的血性也被激了起来,他把酒杯一砸:好,老子豁出去了。

吕布成了王允铲除董卓的一颗重要棋子。而董卓还蒙在鼓里,对此一无所知。

不过,即便有了吕布加盟,要诛杀董卓仍非易事。一方面,董卓的同党充斥朝廷,各个部门都有他的亲戚、门客;另一方面,董卓一直担心被刺杀,防范极为严密。若要下手,一定要快、准、狠,若不能一击毙命,便会前功尽弃。在这种时候,一定要沉得住气,耐心等待最佳的时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的某天,小皇帝刘协生病初愈,在未央殿接见朝中大臣。董卓虽然素来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也得装模作样去露把脸。由于成天担心被暗杀,每次出行时,董卓总是戒备森严。从太师府到皇宫,全程警备。董卓身着太师服,乘着马车,左侧是步兵卫队,右侧是骑兵卫队,别说刺客,就是苍蝇都难近董卓的身。如此护卫严密,董卓还觉不足,他让吕布身着戎装,来回巡视。

董老贼岂能料得到,刺客是有的,但不是来自外部,而是他所最信任的吕布。此时吕布怀里揣着一纸诏书,这份诏书是王允密令尚书仆射孙瑞起草的,以皇帝之名义下达的除奸令。

反董小团体把行刺地点设在皇宫大门。这个地点是经过周密讨论的,因为皇宫乃是禁地,董卓卫队到了门口,没有诏令是不准踏入皇宫半步的。这时是董卓防备最为脆弱的时候,也是最好下手的时机。

吕布事先在宫门处安排了十几个自己人,包括骑都尉李肃,壮士秦谊、陈卫等人。为掩人耳目,他们都穿着卫兵的衣服,冒充守门卫兵。

马车上的董卓全然不知自己正迈向鬼门关,他还摇头晃脑地哼着小曲呢。当时董卓乘坐的马车没有车厢,只是车顶有一个华丽的车盖,远远就可以看到他坐在车上。车子到了皇宫大门前,董卓卫队依照往常惯例,分开站往两边,与马车相隔甚远。

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

吕布向装扮成卫兵模样的骑都尉李肃使了个眼色,李肃心领神会,手持长戟,忽地跳出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到马车前,奋力刺向董卓。

有没有刺中呢?

刺中了,而且是刺中前胸。

那董卓死了没有?

没有!

李肃的长戟准确无误地刺中董卓前胸,但他听得“叮”的一声,竟然没刺进去。难不成董老贼已经练就了江湖上传说的“金钟罩铁布衫”神功,达到刀枪不入的最高武功境界吗?当然不是了。或者是因为李肃枪法如同国足的球技,临门一脚欠佳吗?也不是。真正的原因在于,董卓华丽的太师服里居然还有一件铁甲衣!

农历的四月,相当于阳历的六月,夏日炎炎,天气闷热。董老贼居然在炎夏时节,外面一件太师服,里面一件密不透风的铁甲衣,况且他还是个大胖子。要知道铁甲衣最易导热,可以想象他肥大的身体已是臭汗淋漓了——只能说,此人意志力非凡,令人佩服。

原来当太师是如此辛苦,不仅仅是穿铁甲衣的辛苦,更是内心的辛苦,因为他终日担心被刺杀,不得不如此。

只是,该来的终究会来。

董卓的这件铁甲衣,用料想必上乘,否则也绝难挡住李肃这致命的一击。李肃这一击虽然没刺进前胸,但也并非完全徒劳无功,由于铁甲很光滑,戟锋便向下滑,刺伤了董卓的手臂。当戟尖拔出时,董卓的手臂涌出汩汩殷红的鲜血。

随着一声杀猪般的嚎叫,董卓从车上跌落下来,摔了个狗啃屎,他一手按在血流处,回头便喊:“吕布何在?”

吕布大步流星走上前来,但不是来救驾,而是来判他的罪。只听得吕布对董卓喝道:“天子有诏,诛杀逆贼!”

这句话,既是说给董卓听,也是说给其卫队士兵听。说给董卓听,是让他死得明明白白;说给卫兵听,是告诫他们,我吕布乃是奉诏杀贼,你们别轻举妄动。

董卓这下明白了,原来吕布跟刺客是同一伙的,他骂道:“你一个狗腿子,胆敢……”可是他的话还没说完,吕布便操起手中的铁矛,恶狠狠地戳进董卓前胸。吕布力大无比,董卓身上穿的铁甲顿时被戳穿,铁矛从前胸入,从后胸出,这位混世魔王就这样死了。

那些站在一旁列队整齐的卫兵早就被这一幕给惊呆了,没人站出来,只是眼睁睁地看着董卓被捅死。主簿田仪和董卓的仆人冲上来,想救董卓,也被吕布刺死于铁矛之下。

吕布连杀三人后,掏出诏书,以从容不迫的语气宣布道:“皇帝诏书,只杀董卓,其他人均不问责。”这些官兵站着一动不动,沉默了一会儿,忽然有人喊了一声“万岁”,有人带头喊了,声势很快就起来了,大家争先恐后地高呼“万岁”。董老贼要是迟死片刻,见到此情此景,不知作何感慨。

万岁之声很快就传遍整个京城。

董老贼死了!

董老贼真的死了?显然有人将信将疑。

于是董卓硕大的尸体被拖到市场上示众。

这下百姓可乐翻了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大家尽情地唱歌,尽情地跳舞,被压抑许久的热情又回来了,这不是节日,热闹与欢快却胜过节日。女人把珠宝首饰给卖了,买了酒肉回家庆祝,哪怕明天还要愁没米下锅,今天也得吃到酒足饭饱,也得一醉方休。原本冷清的街道,如今人山人海,汇集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董老贼以自己的死,带给了百姓快乐,这算是他最后的一点“善事”吧。

当然,董卓死后还是有点利用价值。他太肥了,油脂太多,大家弄了一条灯芯,插到他的肚子上点着,这盏人油灯竟然烧了一昼夜才熄灭。“肉炬成灰油始干”,他生前曾给人民带来无限的黑暗,死后以自己的油脂带给人民一点点光明,这算不算是一种弥补呢?

报复还没有结束。

经过一昼夜的折腾,董卓的尸身早被愤怒的百姓切割得东一块西一块。还有人不解恨,谁呢?袁氏家族的一帮故吏门生。在洛阳时,董卓把袁氏给灭门了。袁家四世三公,故吏门生遍布天下,这些人受袁氏恩惠颇多,无不对袁家的遭遇深表同情。如今董贼既死,正好可以为袁氏复仇雪恨,他们把董卓残缺不全的尸体收拢在一起,挫骨扬灰,让他连投胎转世的机会也没有。

肥胖的董卓化成了灰,董氏帝国也灰飞烟灭了。

董卓活着的时候,京师之内没有谁敢抬起头正视他那锐利且充满杀气的目光,所有人都俯首帖耳,匍匐在他威力无比的权杖之下。可历史告诉我们,强权下的秩序,往往是最不靠谱的,因为你可以压制人身自由,却压制不了人内心的**与反抗。这种反抗的烈火,总有一天会如火山般喷发出来,威力无穷。

董卓死后,他的部下哗变,对董氏家族的人赶尽杀绝,连拿着侯爵金印玩耍的婴儿也没放过。愤怒的烈焰下,没有任何同情心,只要你与董老贼有瓜葛,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杀无赦。现实有时就是如此无情。

当王允下令查抄董卓的家产时,人们仿佛打开了阿里巴巴宝藏的大门,其数额之巨大令人们两眼发直:黄金多达二三万斤,白银则有八九万斤。人以一生积聚财富,最后往往很可笑,对一个死人来说,钱有什么用处呢?今天有这么一句话:“人在天堂,钱在银行。”对董卓来说,他恐怕上不了天堂,钱更是分文不剩地被查抄了。

董氏的覆灭让很多人有种重见天日之感,他们想:董卓是国家混乱之根源,如今此贼已死,帝国将恢复往日的秩序吧?

然而,这只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的天真愿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