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都建业后,诸葛恪意识到政坛上暗流涌动,一股反对他的力量正在形成。要知道孙权在世时,诸葛恪一直领兵在外,在朝廷根基并不深厚,靠的只是父亲诸葛瑾的关系网。他掌权后,一举推翻孙权五十年来对外谨慎用兵的政策,一意孤行,遭到惨败。他的地位是靠声望维系的,声望没了,谁还听他的呢?然而,诸葛恪自负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他非但不像司马师那样总揽责任,虚心认错,反而企图以铁腕手段压制群臣。

回到朝廷后,他干了三件事:第一,他带兵出征这几个月,选曹(选拔官员的机构)向皇帝推荐的官员,一律罢用,重新选拔;第二,宫廷禁卫军将领,一律由自己的亲信出任;第三,进行战争动员,打算再次发动对魏国的战争,攻略青州、徐州。

在诸葛恪看来,三管齐下,把官员任免权、宫廷宿卫权、兵权全都牢牢抓在手上,就算别人心有怨言,老子也不怕。

诸葛恪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却低估了潜在的危险。

危险总是来自身边貌似亲密的人。

此人便是孙峻。

当初诸葛恪能成为顾命大臣,与孙峻的推荐是分不开的,他在孙权面前力陈诸葛恪之才无人可及。孙权去世后,孙弘打算发动政变,矫诏诛杀诸葛恪,又是孙峻及时通知,与诸葛恪合谋处死孙弘,化解了一场危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孙峻鞍前马后,就没有诸葛恪的权倾朝野。

在政治上是讲究回报的,但诸葛恪似乎只在乎自己,不在乎别人,只知不断安插亲信到朝廷、军队,却忘了报答孙峻的举荐、救命之恩。

说实话,诸葛恪太小看孙峻了。一个能把他推到权力高位的人,没点本事怎么可能?孙峻的本事,在于心思缜密,会搞阴谋手段。这种人,绝对是不能忽视的对手。

孙峻看清了一个事实:靠诸葛恪发达,那是不可能了,这小子就知道自恋罢了。

他不由得冷笑:老子能把你扶上去,也能把你踢下来。

有一种人是天生的冒险家、阴谋家,孙峻就是这种人。此时诸葛恪已是大失人心,犯了众怒,只是大家敢怒不敢言,他若干掉诸葛恪,振臂一呼,势必能得到众多支持者。一个计划在他脑海里形成,他先密禀小皇帝,故意危言耸听,诬告诸葛恪将发动政变。小皇帝虽小,保命还是知晓的,孙峻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十月的某天,孙峻以小皇帝的名义,在宫中置酒宴请诸葛恪、滕胤等重臣。

赴宴前一夜,诸葛恪心神不宁,躁动不安,整个晚上都睡不着。第二天起床后洗漱,闻到水是腥臭味的,侍者取来衣服,衣服也有臭味。诸葛恪大感奇怪,换了水跟衣服,还是一样有味道。他欲出家门时,爱犬死死咬住他的衣服,他备感疑惑。

反正这一天,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

马车行至宫门外停下,诸葛恪看着高耸的宫墙,不知为什么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他不由得停下脚步。正在此时,孙峻从宫门处走出来,看到诸葛恪迟疑的神情,他堆起笑容说:“使君看上去身体欠安啊,不如这样吧,宴会就往后推,我自当向皇上禀报。”孙峻果然老奸巨猾,他这么一说,诸葛恪的警戒心消除了一大半。

“不必改期了,我还撑得住。”诸葛恪虽有不祥预感,但自己堂堂大将军,怎么可以露怯呢?一天里发生了太多怪事,诸葛恪确实怀疑宴会上有阴谋。不过,怀疑归怀疑,毕竟没证据,何况宫廷禁卫军的头目,都是自己安排的,孙峻敢轻举妄动吗?于是他大步踏入宫门。

只是诸葛恪没想到,他再也没机会活着走出去了。

进宫后,果然有两人匆匆赶来,向诸葛恪递上一纸密函。这两人是散骑常侍张约、朱恩,是诸葛恪安插在宫中的亲信。密函中写了一句话:“今日张设非常,疑有他故。”很显然,他们已经发现了异常。诸葛恪看了密函后,疑心更重,他转过身,正准备打道回府,却迎面碰上了太常滕胤。

滕胤与诸葛恪是亲家,他的女儿嫁给了诸葛恪的儿子诸葛竦。滕胤正要赶去赴宴,见诸葛恪往回走,十分奇怪。诸葛恪便说:“我突然肚子疼。”滕胤哪里晓得这里面有阴谋,他对诸葛恪说:“今天皇上请喝酒,您都走到门口了,还是应该勉强坚持下。”

被滕胤这么一说,诸葛恪不禁觉得是不是自己过于疑神疑鬼了。小皇帝就十来岁,难道还敢要他的命不成?再说了,诸葛恪有“剑履上殿”的特权,可以佩着剑,就算有“项庄舞剑”,亦足以自卫。当然,酒里可能有毒,不喝就是了。

想到这里,他便与滕胤一同进殿。别人都得脱鞋摘剑,他不用,大摇大摆上殿,参见皇帝后入席。桌子上的酒杯,诸葛恪碰都未碰,担心中毒。孙峻看在眼里,笑着说:“使君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如果您带有药酒,不妨自个儿取出来饮。”你想,大家都喝酒,就大将军一人不喝,不是怪怪的吗?孙峻出来打圆场,诸葛恪听后,稍稍心安。

酒宴过半,小皇帝不胜酒力,先行回寝宫去了。孙峻也起身上厕所,在厕所里,他脱下长袍,换上短装,腰间别着宝刀。

为了杀诸葛恪,孙峻绞尽脑汁。宿卫宫廷的禁军头目是诸葛恪安排的人,肯定不能使用禁军,只能安排自己的人手。孙峻是武卫将军,有嫡系部队,他已经精选壮士埋伏在两旁。但这次诛杀只限于诸葛恪一人,倘若伏兵一拥而上,混乱之下,恐怕许多人要横尸大殿。因此,孙峻决定由自己亲自动手,刺杀诸葛恪。

孙峻之所以敢一个人行刺,因为他是个“武林高手”,史书上说他“少便弓马,精果胆决”,意思是从小就精于骑射,胆力绝伦。孙峻换上便于战斗的短装,带上早就藏在厕所里的武器,回到大殿,径直走到诸葛恪案前。不等众人反应过来,他猛地喝道:“有诏收诸葛恪!”话音未落,他手中的宝刀就已出鞘,寒光四射。

诸葛恪大惊,本能地从座上跃起。他正要抽出腰间长剑,不料对方身手更快,诸葛恪的剑尚未拔出,孙峻的刀已到眼前。史书载:“峻刀交下。”交下就是齐下——我估计孙峻练的是双刀术,左右手都持刀。诸葛恪武将出身,反应比他人敏捷,然而孙峻的出击快如闪电,刀锋划过,血花四溅,诸葛恪立毙刀下。

这一幕发生得太快,当大家目瞪口呆,脑袋一片混乱时,又是一道寒光闪过,孙峻的左臂衣服被划破。出手的人是诸葛恪的亲信、坐在他身旁的散骑常侍张约。张约手上的剑从何而来,史书没写,或许就是诸葛恪拔了一半的长剑。孙峻被砍中左手,但他还有另一只手,他抡起右手的刀,一招“力劈华山”呼啸而下,张约的右臂被齐齐砍断。

大殿上的空气仿佛凝滞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这时一阵齐刷刷的脚步声响起,埋伏在外的武士井然有序地闯进大殿。孙峻高声宣布:“今天要杀的只有诸葛恪,他已经死了。”他随即命令卫兵们把武器收起来,把诸葛恪的尸体拖出去,经过一番打扫,酒宴继续进行。只是这时的美酒佳肴,吃起来尽是令人作呕的腥味!

诸葛恪被杀,是吴国新一轮血腥政治斗争的开始。

从他上台到死于非命,总计只有一年零五个月。

一年多以前,他还被认为是东吴最有才气的人,如今却成了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这难道只是因为一场战争失败引发的吗?显然,答案并非那么简单。

诸葛恪很大程度败在性格上。

作为大将军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是典型的富二代公子哥。这样的出身有利有弊,从好的方面说,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眼界宽,有人脉;从不好的方面说,他养尊处优,盛气凌人,桀骜不驯。诸葛恪最大的问题,是完全的自我主义,他根本瞧不起任何人,在他眼中,除了自己,别人都是庸才。从这点看,他甚至比何晏更自恋,更自以为是。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再高明的将领,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三国时代军事人才层出不穷,论能力曹操当数第一,他一生的败战不计其数,好几次还差点丢了小命。刘备屡战屡败,也不妨碍他成就一代帝业。诸葛恪虽有新城之败,也有东兴之捷,两相抵消,功过相当,何至于一败连身家性命都赔上了呢?我们且来看看他对军事失利的态度。

以二十万之众,攻打区区四千人的新城,历时三月,死亡上万,这份成绩单完全可以打零分。问题是,诸葛恪检讨了吗?悔过了吗?没有!他既无歉意,也无愧疚。他回到朝中第一件事,是斥责中书令孙嘿在他离开京师后为皇帝写了好几道诏书,他只在乎权力有没有旁落,而忘了权力意味着责任,更大的权力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只想掌权,却不想担负任何责任,天下有此等好事吗?

诸葛恪在吴国的地位,等同于诸葛亮在蜀国、司马师在魏国的地位。我们来看看同样对待战争失利,诸葛亮与司马师是如何承担战争责任。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便大败而回,他自贬三级,从丞相贬到左将军;司马师发动对吴国之战,被诸葛恪击破,死数万人,他不追究前线将领之责任,完全归罪于自己。诸葛恪居然对惨败没有一丝一毫的表示,反而忙着在宫廷、地方安插自己的亲信,不仅没有检讨战争失败原因,甚至还要发动新一轮伐魏之战。与诸葛亮、司马师的担当相比,诸葛恪眼里只有自己,装不下别人。

你抛弃天下人,天下人就抛弃你。

陆逊曾经对诸葛恪讲过一通话:“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持之。今观君气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这是讲做人的道理。陆逊说,地位在我之上的人,我尊奉他;地位在我之下的人,我扶持接引他。而诸葛恪呢?对上级盛气凌人,对下级轻蔑傲慢,还有没有点情怀呢?

陈寿这样评价诸葛恪:“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然骄且吝……矜己陵人,能无败乎!”孙峻等人把诸葛恪推上前台,是希望他能做点事,分点好处给别人,不是让他陶醉在自恋之中的。他沉醉不醒,最终只能落得被干掉的下场。

既然有了血痕,就不免要扩大。

诸葛恪的儿子诸葛竦、诸葛建见势不妙,撒腿便逃。蜀与吴是盟国,不保险,只能逃往魏国。只是他们运气欠佳,半路被孙峻派来的人追上,身首异处。诸葛恪父子三人的头颅被高高悬挂起来示众,观者数万,众口一词地咒骂他们。死后还得被骂,诸葛恪做人做到这份儿上,也算太差了。

驻守公安的奋威将军诸葛融是诸葛恪的弟弟,他与三个儿子同时被逮捕处决。诸葛恪的外甥张震、亲信散骑常侍朱恩都遭到灭三族的下场。

别人的鲜血,铺就孙峻通往权力巅峰的路。

在一帮喽啰的叫嚣下,孙峻身兼丞相与大将军之职,拥有了空前的权力。在东吴历史上,周瑜、张昭、吕蒙、陆逊等,包括诸葛恪都不曾有这样的权力。丞相与大将军中的任何一个头衔,都足以位极人臣,譬如蜀国诸葛亮称丞相就不称大将军,蒋琬称大将军就不称丞相,孙峻何德何能,敢两顶帽子一起戴?

孙峻独裁的野心,已是昭然若揭。

古代为抑制权臣独裁,也有三权分立。三权指的是行政权、兵权、监督权,这也是“三公”制度的由来。西汉初期,“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来演变成太尉、司徒、司空,到三国时代,又恢复丞相制。不过,孙峻自任丞相、大将军,把行政权、兵权握在手中,却偏偏“忘”了设置御史大夫(主监督弹劾百官),监督权缺失了,意味着无人可以撼动他的地位。

很快,独裁者暴戾的本性尽现无遗。

孙峻的铁拳砸向前太子孙和。

公元250年太子孙和被罢黜,贬为平民。孙权临死前,痛悔自己对待孙和不公正,只是已经立孙亮为太子,无法更改,遂封孙和为南阳王,居长沙,以为补偿。孙和注定是个悲剧人物,当太子被陷害,当亲王也躲不开政治风浪。

诸葛恪事件牵连甚广,远在长沙的孙和竟未能幸免。

说来好笑,孙和与诸葛恪的关系,不过是娶了他的外甥女张氏。这本是极平常的事,孙和是皇子,诸葛氏是东吴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门当户对。不过,诸葛恪出事后,谣言四起,说诸葛恪别有企图,想拥立孙和为皇帝。不论传言是真是假,诸葛恪死了,事情也该平息了。然而,精于权谋的孙峻却利用这个机会,借口孙和与诸葛恪勾结,褫夺了他的“南阳王”爵位,流放新都。

从太子到平民,从平民到南阳王,从南阳王又回归平民。孙和的人生沉浮已多,孙峻却意犹未尽,仍要穷追猛打,置前太子于死地。这是因为当年孙和无罪被废,朝野同情他的人很多。孙峻除了会搞阴谋诡计之外,哪有什么治国本领,瓦釜雷鸣,不服的大有人在,万一政敌们打着前太子的旗帜拥立孙和怎么办?如今孙和已是草民一个,不如趁机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于是孙峻派使者前往新都,逼孙和自杀——识相的自己死,可以保全全家性命,若不识相,那就全家死光光。孙和含泪望着自己的四个儿子与姬妾,他还能有选择吗?罢罢罢,这一生投错了胎,怎会生于帝王家,外人羡慕忌妒恨,谁又晓得皇门深似海呢?为保住家人,他只能选择自尽。他的王妃、诸葛恪的外甥女张氏平静地说:“吉凶当相随,终不独生。”随后也自杀身死,与夫同赴黄泉。

在孙和被逼死的同时,另一位皇子齐王孙奋被贬为平民。

孙权有七个儿子,死了四个:长子孙登、次子孙虑早夭;三子孙和被孙峻逼死;四子孙霸被孙权赐死。除了幼子小皇帝孙亮外,还有五子齐王孙奋与六子琅琊王孙休。这两个王,便成为孙峻的重点监控对象。不想一向鲁莽的孙奋竟自己撞到枪口上,孙峻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他收拾了。

孙奋这个人,属于坏小子、捣蛋鬼,有钱任性的那种人。公元252年,他被封为齐王,居武昌。武昌是个军事重镇,陆逊长期驻守于此,后来诸葛恪接替驻防。孙奋仗着自己的亲王身份,经常搞违法乱纪的事,不把当地军政官员放在眼里。诸葛恪掌权后,立即对孙奋开刀,历数其罪,逼迫他迁到豫章。这个坏小子虽然一肚子不满,但慑于诸葛恪之威,不敢不从命。然而一年多后,风云突变,诸葛恪死于政变,孙奋得知消息后,以为自己时来运转,可以离开豫章了。他私自跑到芜湖,打算回首都打探消息。手下一帮大臣想拦住他,孙奋大怒,把包括封国宰相在内的多名官员斩杀。这下子可惹了大祸,孙峻抓住这个把柄,以朝廷的名义下旨,将孙奋贬为平民,流放章安。

不过,孙峻并没有致孙奋于死地,因为孙奋口碑太差,没有人会拥立他为皇帝。

有人会问,孙峻是不是太神经过敏了呢?

绝对不是。

很快,一起政变证明了他的小心谨慎是对的。

发动政变的人是司马桓虑,他见孙峻骄矜**暴,怒从心生,决意诛杀孙峻,为国除害。桓虑的计划是,先杀掉孙峻,而后拥立前太子孙登的儿子孙英为皇帝。只是论搞阴谋诡计,孙峻最在行,只有他暗算人,哪轮到别人暗算他。桓虑阴谋泄露,被孙峻捕杀,参与其事的人也被斩尽杀绝。

弥漫东吴宫廷的血雨腥风刚刚告一段落,北方中原新一轮的屠杀就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