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诚诚来园时有哭闹现象,如果是妈妈来送,更是哭得很伤心甚至跳起来,借口不想穿今天的衣服等,不愿松开妈妈的手。看到宝宝这样,妈妈心里也不好受。面对这种情况,老师每次都轻轻地蹲下来,安抚幼儿:“诚诚现在很难过、很伤心啊,不想离开妈妈啊。”认同了他的情绪后,他会很乖地点头,情绪也平复下来,并慢慢地跟着老师进班了。然后老师继续关注他,轻轻拍拍他的背,帮着他搬椅凳,照顾他洗手,还告诉他如果他不来园的话,老师也会很想他。吃完饭和他一起玩游戏,请他和老师挨着坐。一段时间之后,诚诚哭闹现象减少,变得愿意来园了。

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环境教育的作用和地位逐渐被重视起来。《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除了良好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也很重要。上述案例中诚诚因为分离焦虑不愿意来幼儿园,教师的做法让诚诚感觉到安全、轻松、温暖,便慢慢能够克服分离焦虑,和老师建立依恋关系,愿意来园。现代教育观之所以重视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首先,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前儿童处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前运算阶段,还没有形成逻辑思维所必需的心理结构,对于抽象的概念难以接受,直观形象是他们的认知特点;同时,他们有着活泼好动、喜欢探索的天性。所以,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布置不仅可以改变幼儿的行为,也有助于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从而促进其认知发展。

其次,生态学是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儿童生态学则是指儿童与其生活的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分为儿童社会生态、儿童心理生态、儿童学习生态、儿童自然生态等方面。在幼儿教育中强调生态学基础,主要是指利用环境来陶冶人。也就是如何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设最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和幼儿的相互关系来诱发和改变幼儿的行为。

幼儿园的环境是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应该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快乐、被尊重、被集体接纳。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针对幼儿园环境创设进行探讨,通过环境创设,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为培养幼儿健康的身心,我们到底应创设怎样的环境呢?

1.健康的物理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幼儿园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条件,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康安全、美丽舒适、充满沟通和互动的物理环境。幼儿园的物理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主要方面,它包括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和人工设施。

(1)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幼儿园应为幼儿建设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为幼儿提供充满生机、能陶冶幼儿心灵的自然环境。例如,在幼儿园内种植草坪、花卉,栽种果树,开辟种植园地,修建戏水池,改建沙地等,让幼儿在优美的幼儿园环境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②注意优化幼儿园的空气质量,保证室内外空气新鲜。空气质量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污染严重的工业区的空气中,影响较大的有害物质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飘尘等。汽车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烃类化合物和铅化合物。儿童吸入一定数量的这些物质,会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幼儿园是否存在空气污染,需要经过全面考察才能确定。其中最主要的是观察幼儿活动室和休息室的室内空气是否新鲜,有无室内装修的气味或其他异味等。因为活动室和休息室是幼儿活动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一日生活的主要场所。

③改善声光环境。再好的幼儿园,如果地处建筑工地旁或闹市区,都会让幼儿的耳朵无休止地受到噪声的伤害。噪声不仅会损害幼儿的主观听觉,还会使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紊乱,导致全身性机能失调,如肠胃功能紊乱、心跳加快、血压波动,产生慢性疲劳和情绪烦躁等问题。此外,如果幼儿园室内的采光过差,光照不足,会使幼儿感到压抑,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采光良好、消除噪声、整洁干净的活动空间,让幼儿生活在恬静、舒适的环境中,幼儿的精神生活也会随着幼儿园活动的开展而变得丰富多彩。

(2)人工设施。幼儿园还应该为幼儿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区。幼儿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活动环境中,才能主动与环境互动。只有幼儿园活动区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活动形式多样,富有童趣,幼儿才会喜欢幼儿园。也只有这样,幼儿在活动中才会产生积极的行为。幼儿园的活动区是幼儿的游戏场而不是操场,幼儿在这里应该可以随心所欲,玩出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游戏。比如,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园内资源,开辟出以树木、沙土、草地为特征的绿色活动场地,与幼儿共同设计、制作独特的、功能多样的木制玩具;还可以使用一些废旧的轮胎制作成攀爬架、小秋千、栅栏等适合幼儿的活动项目,并且可以和自制的木制玩具等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组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形式满足幼儿认知、运动、交流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发展。除这些组合式大型活动设施外,活动区还应该有可以任由幼儿搬动、颜色各异的旧轮胎和其他物体,这些材料可以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帮助幼儿积累多样化的经验。

2.愉悦的心理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随着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学习和贯彻实施,一些幼儿园逐渐开始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为保证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一般的心理气氛及人际关系等,主要包括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及家园合作等方面。这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语言交流、行为习惯等形成了幼儿园的园风氛围。它虽然是无形的,但却对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1)师幼互动。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指导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除了引导幼儿学习适宜的行为方式和掌握正确的规则外,教师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也有着巨大的榜样作用。教师在与幼儿交往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①教师要对幼儿表现出尊重、接受、支持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这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的首要条件。教师要能够理解幼儿的各种情绪、情感的需要和表达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幼儿,不因自己的喜恶而对幼儿产生偏见,要相信幼儿有自我判断能力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对幼儿做出积极的行为反应。

②教师在同幼儿交往时应使用温暖的语言、温柔的语气和多种适宜的肢体动作,比如,点头、微笑、轻拍脑袋、注视、抚摸、拍肩等肯定性肢体语言。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尽量多使用表情、动作、身体接触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幼儿的关心、接纳、爱抚、鼓励或者不满意、希望停止当前行为,以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在同幼儿交谈时,最好保证视线的接触并保持较近的距离。恰当的眼神和表情的使用也会使幼儿对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对自己行为的反馈有更明确、更深刻的体会。

(2)幼幼互动。幼儿与幼儿间的交往态度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群体的自身特征决定的,但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幼儿进行引导和自身的努力来为幼儿创造积极交往的背景,从而有效地影响幼儿的交往态度和社会行为。根据我国目前幼儿独生子女占多数的实际,由于家长溺爱等造成的种种问题,教师应当让幼儿在交往中注意做到共同交流思想与情感、同伴间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玩具共享、礼貌待人等。这主要依靠教师提供积极支持的环境气氛,提供社会**往的活动机会,以及通过积极的教导训练来进行。

总之,良好的群体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群体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幼儿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幼儿园里的群体主要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良好的群体关系可激发、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发挥、发展其能力。

(3)家园合作。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也应向家长开放。只有让家长参与到富有创意的环境创设活动中去,才能让家长认识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成为环境教育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和创造者。家长可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幼儿收集材料,为布置环境提供物质保障。同时,让家长参与环境布置,可让其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更好地协助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

3.适宜的班级容量

幼儿的活动空间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物理环境因素。幼儿园的活动空间是否足够,主要看幼儿园的室内活动空间是否合理和室外活动场地是否够用。

教室是否宽敞明亮,决定着幼儿在这里是否能够生活得舒适。幼儿的生活空间在幼儿园的分级标准里有着明确的规定。《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每班人数一般为:小班不超过25人;中班不超过30人;大班不超过35人;学前班不超过40人。在一级幼儿园里,幼儿的人均教室使用面积必须达到2.5平方米以上,即使是三级幼儿园也要达到人均1.5平方米。房间过小或班级幼儿过多,都会使幼儿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很多幼儿园由于受到经济效益的引诱,不断地扩大招生,导致幼儿的人均生活空间狭小。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中,幼儿园必须重视为幼儿创设一种自主开放的游戏环境。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倡导的是要多给幼儿一些自主的机会,自主开放的活动不仅使幼儿自愿参与,也能为幼儿的情绪宣泄及紧张心理的缓冲提供机会。人员密度过高的幼儿活动室,有可能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多,社会交往行为减少,不主动参与活动的比率提高。如果幼儿园为了经济效益而一味地扩大招生,使25人左右的班级扩展为40人,甚至达到每班60人,这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为尽可能防止幼儿活动空间密度过高而造成幼儿交往合作行为减少,或攻击性行为增多,幼儿园一方面要尽量控制班额;另一方面要精心划分活动空间,保证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满足幼儿的心理愿望和需要。此外,幼儿园的房屋建筑除了班级教室外,还应该有保健室、音体室、隔离室、办公室以及专门为幼儿做饭的厨房等,即各种功能室都要有相应的房间。

除室内活动空间外,室外活动场地也应当引起注意。有的幼儿园由于幼儿人数多,活动场地面积小,就让每班轮流到室外活动场地进行活动,常常出现A班的幼儿刚到活动场地,B班的幼儿已经开始排队,幼儿活动根本不能尽兴。所以,保证每名幼儿都有足够的时间在室外活动场地进行活动,幼儿园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活动场地应该尽量宽敞,除此之外,活动场地的布局一定要有序,突出安全性,让幼儿能在场地里自由地奔跑、开心地游戏。

4.富于变化的室内育人环境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而获得知识和形成概念的。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认为,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并引导幼儿注意周围的环境,可以发展幼儿的各种兴趣,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由此可见,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应该创设一个正面的、积极的、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1)以幼儿为本。幼儿是幼儿园的主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环境,鼓励幼儿自己管理环境,以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的学前幼儿教育中,幼儿从入园到离园的全天活动都由教师管理,幼儿很少有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极大地抑制了幼儿个性的发展。如果把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幼儿自己管理,他们会充分利用环境中的各种条件,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中,这不仅能够发展幼儿的个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心,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园创设的环境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实际成长需要。例如,玩具橱的高矮应该和幼儿的身高相适应,活动室墙饰的高度要符合幼儿视线标准,而且要根据季节变化具有童趣等。要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就应该让幼儿参与幼儿园各种环境的创设。装饰作品应挂在物品展示网上,这样既能起到保护墙壁的作用,也有利于幼儿作品的更换。

(2)要充分发挥环境材料的作用。在布置环境和准备投放材料时,有些教师没有真正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而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臆测,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有些教师对环境设置和材料投放要实现的教育目标也很少考虑,因而缺乏针对性,也就无法有效地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环境的教育价值也就无从体现。要想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教师必须对每一个活动、每一种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有所了解。比如,积木是幼儿园里最常见的材料,幼儿在结构游戏区能接触到。幼儿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积木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幼儿通过运用积木进行操作活动,可以发展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认识各种几何形体,培养初步的艺术造型能力,并能实际了解重心、平衡等物理概念。又如,自然角中花盆里的泥土,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感知活动,使他们知道土壤里有水、空气等成分,初步懂得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培养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幼儿了解土壤对人类的作用,萌发幼儿珍惜土地的感情。

总之,教师要积极创设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环境,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5.积极的社会精神环境

培养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不仅是幼儿教师的任务,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3~6岁幼儿由于年龄小、可塑性大、自我控制意识水平相对较低,因而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环境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除了良好的幼儿园精神环境外,社会精神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社会精神环境主要包括社区精神环境和大社会的精神环境。

(1)创设良好的社区精神环境。幼儿的心理发展不仅受幼儿园和家庭精神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社区精神环境的影响。社区文化的健康繁荣,社区成员的友好合作,邻里之间的和睦关心,都有益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反之,消极的、不健康的社区环境会使幼儿的心理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创设良好的社区精神环境是不容忽视的。

(2)创设积极健康的大社会精神环境。随着各种媒体和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社会精神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幼儿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幼儿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幼儿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一些暴力的、低级的、不健康的内容充斥着网络和荧屏,幼儿对这些事物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如果经常接触这样的信息,势必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应尽量避免让幼儿接触到不健康的信息。与此同时,社会各界更应该重视此类问题,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

总之,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和教育环境,应当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有目的地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真正做到环境为幼儿服务,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