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孩子更深一步认识到“刨根问底”于科学探索的好处,还应该让孩子多听听更多又有关于“探索问题”与“发明创造”的故事。

善于提问的雷恩沃特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幼稚,怕遭到同学的嘲笑,索性明明不知道却装作知道,从而使自己失去获得知识的好机会。

如果您的孩子有类似的坏习惯,那么家长不妨多引导孩子,激发他“问”的勇气。下面的这则故事,也许能给孩子一些启发。

美国物理学家雷恩沃特小时候非常善于思考,他能够从许多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想到一些深层的问题。

雷恩沃特上小学的时候,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问道:“同学们,你们说1加1等于多少?”

“等于2。”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只有雷恩沃特呆呆地看着老师,没有回答。

老师有点疑惑,就问他:“雷恩沃特,你怎么不回答呢?难道你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雷恩沃特想了想,对老师说:“老师,我不是不知道1加1等于2,但是,您为什么要问我们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呢?您是不是有其他的答案?”

听了雷恩沃特的话,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提这个问题的目的被雷恩沃特言中了。老师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雷恩沃特说得没错。从数学的角度来说,1加1等于2,但是,从其他角度来说,1加1未必等于2。就像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里所说的,两个人互相帮助的力量就大于他们单个人力量之和。所以,大家要互相帮忙、互相关心,做个乐于助人的人。”

由于雷恩沃特从小就具备对任何事物都刨根问底的精神,因此他长大后成为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由此可见,在面对不懂的问题时,不要怕自己的提问会遭到别人的嘲笑。“不懂”并没有什么可耻的,而“不懂装懂”才是最可悲的。

此外,在面对问题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事情的本质。

梦的秘密

当您的孩子对这个世界还充满疑问的时候,家长要多给予思想上的引导,从而让他在生活中永远保持一颗勇于求索的心。

有一位奥地利医生,看到儿子在睡觉时,眼珠子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便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自己刚才做了一个梦。

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于是,他把儿子当成了“试验品”。每当儿子睡觉的时候,他便守在旁边。一旦发现儿子眼珠子转动,就叫醒儿子,而儿子总是说自己刚才做了一个梦。

医生又仔细观察了他的妻子,后来又观察了邻居,都发现同样的情况。

于是,他写了一篇论文,指出当睡者的眼珠子转动时,就表示其正在做梦。他的论文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注意。

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时,通常会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和长短。

孩子,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很有趣,而且蕴含着真理。但是因为没有留心观察,所以常常被忽视了。大家要像这位医生一样,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奇怪现象,并且学会多问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其本质,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

好学善问的伽利略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伽利略从小就很爱动脑筋,并且喜欢钻研。当其他孩子在尽情玩耍时,伽利略却把时间用在了制作各种各样精巧有趣的机械玩具上。在学校里,伽利略通过刻苦勤奋地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及数学等知识。

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伽利略不仅勤奋刻苦而且好奇心很强,经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来问老师。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会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的。”“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呢?”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住,而是继续问道。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讲的,是不会错的。”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可是,伽利略却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因为这件事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大学讲课,他便准备了许多问题前去请教。当利奇面对伽利略的问题时,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而是认真地给他解答。

这下可好,伽利略高兴得不得了,就这样,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地掌握了阿基米德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好问是所有科学家的共同品质。因为,没有疑问,就没有探索;没有探索,也就没有创新。

由此可见,如果想创新,那么从小就要养成好学多问的习惯。好学多问不仅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激活思维的开端。通过问题,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未知的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

蛛丝带来的启示

笛卡尔是法国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兴趣很广泛,在哲学、物理学、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下面就来说说他的数学成就,即他对解析几何学的贡献。

笛卡尔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幼时丧母,父亲非常溺爱他。他身体不好,父亲就和学校商量,每天早上晚点儿起床,好多休息一会儿。后来,笛卡儿就养成了在**沉思的习惯。据说,笛卡尔的许多发现都是早上在**思考得到的,这里面就包括解析几何。

有一次,笛卡尔生病卧床,这又是他思考问题的好时机。身体躺在**休息,可脑子并没有闲着。这些日子,他正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扰着:代数里面的方程都是很抽象的,而几何里面的图形却是直观的,要是能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在代数和几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那该多好啊。可是,这座桥在哪里呢?

突然,他看见屋顶上的一只蜘蛛拉着丝垂了下来。一会儿,蜘蛛又顺着丝爬了上去,在屋顶上左右爬行。

笛卡尔看到蜘蛛的“表演”,突然大受启发。他想:可以把蜘蛛看做一个点,它在屋子里上、下、左、右运动,能不能用数字把蜘蛛在某一个时刻的位置表示出来呢?他又想:屋子里相邻的两面墙,再加上地面总共可以交出三条直线,如果把地面的墙角作为起点,把交出的三条直线作为三个数轴,那么空间中任何一点的位置,不就可以在这一根数轴上找到三个对应的、有顺序的数字来表示了吗?

1637年,笛卡尔出版了《几何学》一书。在书中,他把坐标系引入了几何学,将几何和代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此,很多抽象的代数问题和繁复的几何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后来牛顿把这门数学分支命名为“解析几何学”。

把自己心中的疑问常常放在心上,这样就可以在看到相关的现象时,得到启示。

爱迪生的“为什么”

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这与他从没有停止过问“为什么”,并不断地追求有着很大关系。

有一天,爱迪生在路上碰到一个多日不见的好朋友,而这位朋友手指上的一个关节肿了。于是,他问道:“你的手指为什么肿了呢?”

“我还不知道确切的原因。”

“你为什么不知道呢?那么医生知道吗?”

“每个医生说的都不一样,不过多半的医生都说这是痛风症。”

“那什么是痛风症?”

“他们说这是由于尿酸积淤在骨节里造成的。”

爱迪生听后感到很诧异,便问道:“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不从你的骨节里取出尿酸来呢?”

“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取。”他的朋友回答说。

听到这,爱迪生感到很气愤,便接着问“为什么他们会不知道怎么取出来呢?”

“因为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我不相信。”爱迪生回答道。

与朋友分别后,爱迪生急忙回到实验室,立刻开始试验尿酸到底能不能被溶解。他先排好一列试管,然后在每支试管里加入一定量的化学试剂,并且在每支试管中都放入几颗尿酸结晶颗粒。几天之后,他发现其中有两支试管中的尿酸已经溶化了。

于是,这位大发明家又有了新的发明问世,这个发明也很快得到实际应用。现在,这两种**中的一种在医治痛风症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爱迪生因为多问了个“为什么”,所以收获了一项新的发明。其实,这与孩子的学习是一样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什么”越多,孩子的收获就会越多。厨房里的声音

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在他11岁时的一天,他在一家餐厅的厨房外面玩,玩着玩着,忽然听到厨房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他觉得这声音非常好听,便寻声走进了厨房。原来,那是厨师用刀叉敲打盘子发出的声音。

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各种声音的环境中,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没有人去深究发出这些声音的原因。但是,帕斯卡却对此十分好奇,他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问号:为什么会有声音发出呢?为什么当刀叉离开盘子后声音并没有立即停止呢?为什么敲盘子的声音和敲桌子的声音不一样呢?为什么……

有了满脑子问号的帕斯卡决定亲自来敲打盘子,通过实验来揭开声音的奥秘。

几次实验之后,他发现敲打盘子的刀叉离开盘子后,盘子仍然有声音。但是,当他用手按住盘子时,声音便立刻停止了。原来,声音是从盘子里发出来的,发声的关键不在于刀叉的敲打,而在于盘子的振动。就这样,11岁的帕斯卡发现了声音的振动原理。

帕斯卡的好奇心,正是其求知欲的体现。科学探索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再总结出事物发展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提问的人,永远都比从来不提问题的人更有创新的可能。

天花病的克星

两百多年前,天花作为一种传染病,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在欧洲,当时由于天花蔓延,导致人口大量减少,就连荷兰国王威廉二世、奥地利国王约瑟、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以及俄国国王彼得二世等知名人物都没能幸免。如何找到防治天花的办法,成为当时世界各国的一大难题。

早在16世纪以前,我国就有一种俗称为“种花”的天花预防方法,即有意识地把毒性较弱的天花脓汁放在孩子的鼻子里,使其感染天花,从而不再生这种病。这种预防方法在18世纪经土耳其,传到了英国。

可是,这种方法的危险性较大,并且有不少人因此而丧生。

1766年,英国人琴纳跟随一个医师学医时,收治了不少天花病人。一天,一位农场挤牛奶的女工前来看病,听到医生们在议论寻找防治天花的办法,就接上来说:“前些日子天花作乱,但我们农场挤奶女工却没一个得病。有人说,这是我们常接触奶牛,手上常长牛痘,才免去了灾祸。”琴纳听了若有所悟,但另一位医生却说:“这跟防治天花有什么关系,难道让全世界的人都去挤牛奶。”琴纳觉得也有道理,就没有再想这件事。

10年之后,当琴纳成了正式医生,并苦苦探索防治天花的办法时,他偶然想起了挤奶女工的话。为什么挤奶的女工不会长天花呢?琴纳决定揭开这个谜底。

于是,他专门赶到农场,对挤奶女工进行调查。结果了解到,这些挤奶女工都感染过牛痘,但都没患过天花。这些女工在挤牛奶时,无意间都接触过患有天花的奶牛。虽然这会使她们的手上长出小脓疱,身体也略感不适,但很快脓疱就会消失,身体也恢复正常。

琴纳从调查研究中认识到,牛痘和天花十分相似,而人体内产生的抗牛痘能力也能够预防天花。根据这一推断,琴纳先在动物身上作了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接着,他又决定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做试验。结果,儿子接种牛痘后,但很快就好了。为了证实种牛痘之后不会染上天花,琴纳又把大量的天花脓液接种到儿子身上,儿子不仅没有染上天花,连稍为不适的现象也没出现。琴纳终于获得了成功。

仅仅是挤奶女工一句无意的话,竟激起了琴纳探究真相的欲望与求得答案的信念。也正是一个小小的疑问,使琴纳发明了种牛痘法,从而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由此可见,刨根问底不仅是所有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品质,还是孩子们获取真知应该具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