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街景
都说京都是古都,我看现在只徒有其名了,如今的京都与我小时候比起来,变得就像是到了外国。这也难怪,现在通了电车,自行车满街跑,到处都耸立着白色的高楼大厦,要说回不到过去,也是没办法的事。架在加茂川上的桥,也大体按照近代的风格作了改建,只有三条(5)的大桥还保留着过去的样子。如果把那座拟宝珠(6)的桥和用冰冷混凝土建成的四条大桥相比来看,谁都得承认时间流逝的可怕力量。
我虽然怀念三条大桥那样的旧时风景,但也知道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我五六岁时绑着“后蜻蜓”的发髻,现在都看不到梳这样发型的女孩子了。最近的女孩子都留着娃娃头,穿着及膝的洋装,也很活泼可爱。看到她们,我就不禁想到,过去那种把长辫子绑紧在脑后的“后蜻蜓”时代,究竟是什么时候消逝的呢?
但是,过去虽好,怀念终归是怀念。如今我的眼前像是展开了一幅画,一个人回想着数十年前的京都街景,自得其乐。
夏夜纳凉
夏天的河滩也充满风情。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夏天的傍晚去四条大桥纳凉。河水上涨,河道变宽,浅处的水流缓缓地流淌。从四条的拟宝珠桥上往下看,在浅川上亮起一盏盏纸罩蜡灯。仔细看,桥下的浅滩上,七七八八摆满了长凳,地上点着纸罩的蜡灯,灯影映在沉静的河面上,那真的是太美了。
长凳到处都是,有来钓鱼的,有来跑马的,也有玩皮影戏的、变戏法的,卖甜酒和年糕小豆汤的铺子也开张了,总之,河滩的一角被这些人占满了。成群的纳凉客坐在长凳上,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呷着茶,有人用手指撮点心吃,有人拿着酒杯添酒。桥边有一家叫作“藤屋”的料理店,经过河滩上的板桥,有女招待来来回回为客人端菜送饭,一群群客人喝得酩酊大醉,艺伎和女招待来来往往的身影,远远望去仿佛剪影画。
再说些夏夜乘凉的事。傍晚河边的浅滩,坐在长凳上的美人把白皙的脚伸进清凉的水里,当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就算不是眉眼清丽、身形苗条的年轻妇人,在那样的时刻、那样的场景所见的女性姿态,映在眼中就都是清爽美丽的。
在桥上眺望这夏夜景色的,不止我一人。清凉的河风,水中的长凳和纸灯,随着涟漪晃动的灯影,纳凉客、女服务员……明明热闹非凡,却满是凉爽悠闲之感的夏夜景色。这真的是陈年往事了,如今到四条大桥去看看,桥下再没有那样享受夏天短暂夜晚的纳凉客了。但作为京都夏天的代表风物,四条河滩的傍晚纳凉依旧在很多画作中被描述着。
夏夜袛园祭
那时候祗园的夜樱比今天的要好看多了。记得樱花盛开时,我让园里的姑娘坐在花下的坐垫上弹胡琴,自己弹三味线(7),交相应和。后面坐着一位看起来十分高雅的老婆婆。我想,她过去一定是位有背景的高贵女子,因为什么缘故才流落至此。
像这样清净的感觉,今天即使在圆山也体会不到了。那些大音量的收音机、留声机除了嘈杂吵闹外一无是处。过去可没有这种东西,父母只是带着孩子来到街上心平气和地观看街头卖艺表演。
说起当时的祗园祭(8),实在是洋溢着一派屏风祭的氛围。没有像今天这种仿佛铁船一般的建筑,都是纯粹的京都式房屋,到了节日的时候就把拉门隔扇都拆了,里面的房间一览无余。主人挂起帘子点起纸罩灯,那灯光比起今天的电灯来,有种难以言喻的风情。
骤雨嬉戏
夏天令人高兴的事还有骤雨。突然间哗啦啦下起来的暴雨,顿时把街上的热气洗刷干净,雨停后,皇宫的池塘溢出水来,我家周围也变得像小河一样。皇宫池塘的大鲤鱼游到街角活蹦乱跳,街上的孩子们都跑过来大声叫着吵闹嬉戏。
这也是夏天令人莞尔的回忆之一。
盂兰盆节的孩子
不管平时日子过得如何,到了旧历的盂兰盆节(9),街上的人们都充满活力、热热闹闹。我记得小时候一到盂兰盆节,就要在日暮时分洗澡,大人给女孩子们各自买了红提灯,在上面缀上自己家的家纹,东边、西边街坊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比着各自提灯上的图案。孩子们都跑过来,年长的女孩子就让大家排队,唱着可爱的儿歌:
呀——嘿呀嘿呀小樱花 盂兰盆节哪里哪里都好忙呀 东边的茶屋的门口呀 过来看一看呀,欢迎光临呀
孩子们两人一组,排成两列,年纪小的孩子在前面,在附近一带的街上边唱边游行。小孩子们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兴事了。
前面说过“后蜻蜓”发髻,还有一种发髻叫“吹分”,这种发髻就是阿波的十郎兵卫(10)中出场的阿弓所梳的发髻。可以在“吹分”发髻上插上银制的芒草发簪,或是装了水的玻璃簪子,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真是凉爽啊。那会儿是明治初期,马路上还没有汽车、公共汽车这些麻烦的东西,因此女孩子们就排成长长的队伍,在路中央边走边唱。
男孩子是男孩子的玩法,他们手里提着更大的灯笼,白底上绘有家徽。领头的孩子说“让我们唱嘿哟嘿哟吧——”,男孩们就聚在一起边走边唱:
嘿哟——嘿呀——嘿哟——嘿呀—— 从江户到京都 了不起呀
男孩子们就像这样边唱边游街。
那时候还有一种游戏,街坊的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欢蹦乱跳。游戏的歌是这么唱的:
跳起来,舞起来,让我们举杯……
孩子们的游乐场
旧时的街道都是孩子的运动场,现在从大路到小巷,自行车、汽车等车水马龙来来往往,孩子们已经茫然地不知道怎么在外面玩了。从这一点上,可以说过去的孩子还是幸福一些的。
(1) 曲亭马琴(1767—1848),日本江户时代最出名的畅销小说家。曾随山东京传学习,初写讽刺小说,后转向历史传奇小说,作品情节曲折,结构宏大,并多有惩恶扬善的思想。晚年失明。代表作有《月水奇缘》《南总里见八犬传》《椿说弓张月》。1814年,其著作《南总里见八犬传》的读本小说在日本刊行,据说是『书贾雕工日踵其门,待成一纸刻一纸;成一篇刻一篇。万册立售,远迩争睹。』
(2) 指马琴改编自中国小说《水浒传》的作品《高尾船字文》《南总里见八犬传》《椿说弓张月》《近世说美少年录》。其中长篇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最为有名,该作品借用了稗史中『里见八犬士』的名字,围绕着八个武士的前世姻缘,以其出生、邂逅、离散和聚会团圆为内容,讲述了八武士曲折离奇的经历,并最终在点大法师的指点下团聚于里见侯爷的麾下,辅佐里见家建功立业的故事。
(3) 葛饰北斋(1760—1849),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对后来的欧洲画坛影响很大,德加、马奈、梵·高、高更等许多印象派绘画大师都临摹过他的作品,代表作《神奈川冲浪里之见富士》《凯风快晴》等。
(4) 《新编水浒传》翻译自中国小说《水浒传》,由曲亭马琴、高井兰山合译。
(5) 三条,京都地名。
(6) 拟宝珠,日本传统建筑物上的装饰设计。
(7) 三味线,日本传统弦乐器,与源自中国的三弦相近。由细长的琴杆和方形的音箱两部分组成。三味线一般用丝做弦,也有用尼龙材料做成,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用象牙、玳瑁等材料制成的拨子,拨弄琴弦,其声色清幽而纯净,质朴而悠扬。
(8) 祗园祭是日本京都每年一度举行的节庆,被认为是日本其中一个最大规模及最著名的祭典。整个祗园祭长达一个月,在七月十七日则进行大型巡游,京都的二十九个区,每区均会设计一个装饰华丽的花轿参加巡游。祗园祭前夜的宵山祭,在很多老房子和老店铺里会展示很多珍贵的物件,所以祗园祭有屏风祭的别号。
(9)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已成为日本仅次于元旦的盛大节日。『盂兰』为梵文,意为救倒悬、解痛苦。『倒悬』是一种比喻,人死后堕落于三恶道中,如饿鬼道中的众生,腹大如鼓,喉细如针,像是被倒挂着,十分饥饿痛苦。『盆』是盛载珍贵百味的容器,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不可思议福田之力以求解救其『倒悬』之苦。
(10) 日本传统戏剧净琉璃经典剧目《倾城阿波之鸣门》中的后半段《十郎兵卫内之段》。父亲十郎兵卫登场,剧情中有包括喜剧要素的打斗场景,也有催人泪下的亲人别离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