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晗
还记得年底回乡那天,薄雾轻起。乡下空气清冽,加上西南腹地终年侵骨的湿冷,枯枝青禾相映,旧年显出一分淡漠的荒凉。唯一活泼着的是门前路旁的一团火,那是村里人为了聚谈取暖而生起的篝火。
这是年年可见的场面。连着十来天,一堆火在岁末夐远的长天下热烈地燃烧,火边围满了新新旧旧的面孔。那些年长年轻的媳妇们忙了一年,终于名正言顺地得闲,刻意穿了干净衣裳,有的抱了孩子围坐下来,把那些攒了一年的长短是非翻抖出来,一并扔进火里,化作一阵噼噼啪啪的火星。
男人们无论走了多远,也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此时他们远远地蹲着或站着,有的夹根烟,有的帮着劈几块柴,默默地听着,不时搭句腔反驳一下或是添补一句。耳朵里偶尔跌进几句自家女人的嬉笑怒骂,深深浅浅地记在心底,等到开年后收拾进行李再带去远方……
烤火时惯例是很难见到年轻人的,他们都自然地疏离这个养大了他们的氛围。必不可少的,是那些老态龙钟的脸,在嘴里明灭的烟斗下忽隐忽现。
一年年的,门前烤火的面孔消失了一些,又新添了一些。寂静地更替着,要很留心才会注意得到。死,第一次如此自然,仿佛离开的只是进到身后的门里,往铺开的锅头掺一瓢水,接着炖一锅稀饭;或者是去门角往烟斗里塞一撮烟丝,一会儿又会颤颤巍巍地出来。生,第一次没有大张旗鼓,好像是开会晚到了,只悄悄地跟着墙边溜进来,坐在那些提前溜号的人的座位上。
在乡间,死生是这样浑然一体。眼看着那些背影就在门前的土路上从爬到走,奔跑踱行过一个个四季,然后离开去远方,再回来,坐下来烤火,最后慢慢走到尽头的墓地,躺下来休息。此后是红夏黄秋,又一个岁末,妖娆火苗边,暮云里那些古老的灵魂祝贺着一个个新的生命。
那火焰升腾的烟气,鼓动年轻的薄雾,拂到每个人的脸上,就像一个温润的吻,献给生命这场热烈的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