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艺术样式中发展最快的,大约要数电影和电视,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影视艺术。与影视艺术迅猛发展相适应,影视教育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本套“影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正是北京师范大学为影视专业教学设计的一套系统教材。

艺术陪伴人类度过最初的荒蛮岁月,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所。它是人们美的理想的凝聚与自由的象征。艺术属于大众,属于社会的每一个人。艺术来自民间,也生长在民间,它的最高使命在于为大众服务。

影视艺术是最年轻的艺术样式,它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成为传播最广泛的一种现代艺术媒介。没有电的发明,没有光波、声波技术的发展,影视艺术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影视艺术也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它的发展离不开工业体制的运转。因此,它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古老艺术样式的新型艺术。学习影视艺术,必须从它的本性出发,了解其基本特征,掌握其基本规律,这样才可能真正认识影视艺术,从事影视艺术研究、教学和创作。

电影电视是科技和工业的产物;但是,影视艺术的生成过程却不仅仅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艺术发展积累的结晶。中国古代就有灯影、皮影、木偶戏等艺术样式,反映了人们对活动影像的追求愿望。中国古典戏剧、诗词、绘画等艺术作品也常常运用特写、远景、中景等画面和画面组接的技巧,这为影视艺术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美学启示。当然,限于社会形态和科技水平,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不可能产生影视艺术。

电影诞生后,很快就传入了中国。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火车进站》,十年后,中国就拍出了戏曲片《定军山》。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迎来了第一个**,8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又焕发新的生机,赢得世界电影界的注目。从1905年诞生一直到今天,中国电影走过了一条艰难而又辉煌的世纪之路。

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现在的中央电视台)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电视的创生。从那时起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逐渐步入辉煌。发展至今,中国电视台数量、电视机拥有量,特别是电视观众覆盖面等数据显示,中国确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第一大国。中国生产的电视剧、专题片、纪录片、综艺节目与新闻节目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现在,电视已经成为大众重要的信息传播和娱乐形式。

中国影视发展的历史表明:影视虽然属于典型的舶来品,但是,中国影视并不是欧美影视的翻译版,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因为,影视不仅仅是科技工业,也是美学与艺术;科技手段固然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然而美学与艺术却有明确的民族性格。因此,影视艺术输入中国的历史,也是它逐步本土化的过程。中国影视能否在世界上拥有它应当具有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国影视是否生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艺术风格。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健壮的生命力与宽厚的包容性。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吸收异域文化、不断创造新文化的历史。吸收是为了创造,而不是取代我们固有的文化,所以,如何吸收就成为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我们认为,吸收必须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为支点,寻求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通过异域文化激活本土文化,使其焕发更为灿烂的生机。

影视艺术是一种世界性艺术样式,同时又以美学特征和文化性格区分了不同民族与国家的艺术风格。如电影在发展中形成了苏联学派、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日本学派等艺术流派。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影视艺术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而其中的核心问题正是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特征。20世纪30—40年代、50—60年代、80—90年代,我们曾经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如《神女》《十字街头》《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一江春水向东流》《祝福》《早春二月》《林家铺子》《林则徐》《聂耳》《甲午风云》《董存瑞》《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如《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城南旧事》《骆驼祥子》《黑炮事件》《芙蓉镇》《黄土地》《红高粱》,等等,为世界电影中国学派的创立打下了基础。但是,也有不少作品对西方电影生搬硬套,缺乏民族特征。在影视理论界,这种狂热西化现象就更为突出。影视美学中国文化特征模糊的现状,导致了中国影视艺术理论的严重滞后,影视艺术理论的滞后,就必然会限制中国影视艺术实践的健康发展。无可否认,中国电影和中国电视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创作实践;但是,理论界对本土创作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富有理论高度的研究和总结,更没有以中国影视实践为支点,提出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影视理论。虽然有志于此者不乏其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梦想至今未能实现。一个不善于研究和总结本土艺术和文化的民族,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之林,甚至不能很好地吸收其他民族的艺术和文化经验,因为它缺少立足的根基。面对争奇斗艳的西方影视理论,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我们总不免有些尴尬。有鉴于此,我们愿意和影视界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一道,在影视领域里摸索一条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中国之路。影视艺术中国学派的诞生,需要影视艺术家的努力,也需要影视理论家和研究者的深入研究。只有影视艺术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达到相当的高度,才有可能创造出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影视艺术作品。

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美学纪念碑。影视艺术也是如此,它是特定民族和时代的形象表达,既是个人的,又是民族的、时代的。正如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所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1]深入时代、深入人民、深入民族,是一切伟大艺术的共同特征。

本套教材旨在以中国美学为支点,观照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建立中国影视美学体系做出努力。

影视艺术是最年轻、也最有发展前途的艺术形式,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认识影视本性,掌握影视语言,了解影视发展历程,分析影视艺术作品,以中国美学的独特视点去研究影视艺术现象。既吸收世界影视艺术的精华,又坚持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实现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在中国当代影视艺术实践中的汇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具有现代意识与民族风格的影视作品,建立影视艺术的中国学派。

新的世纪已经到来,未来属于中国青年一代。

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

[1]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