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革命”前,在殖民扩张方面英国的主要对手是荷兰,英国连续颁布针对荷兰的《航海条例》,最终引发英荷战争。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后,英国开始建立海上霸权,同时取得不少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主要集中在西印度群岛和北美大陆,所以文森特·哈罗(Vicent Harlow)说:英帝国是一个大西洋帝国。

“光荣革命”后,荷兰执政成为英国国王,英国在海外扩张的主要对手也变成了法国,英法争夺海上霸权、争夺海外殖民地,成为下一个时期的显著特点。

17世纪开始英国已经在北美陆续建立起一批殖民地,包括弗吉尼亚(1607)、马萨诸塞(1630)、马里兰(1632)、罗德岛(1636)、康涅狄格(1638)、北卡罗来纳(1663)、纽约(1664)、新泽西(1664)、南卡罗来纳(1670)、新罕布什尔(1679)、宾夕法尼亚(1688)等。但与法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相比,英国殖民地范围并不大,而且,因为新教各派之间的冲突有时甚至比基督教与天主教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所以英属各殖民地之间并不团结。这种情形使英国在与法国争夺北美的斗争中处于劣势。

在威廉三世登位之前,英法在北美的争夺虽然激烈,但冲突是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托马斯·唐根(Thomas Dongan)上校从1683年开始担任纽约总督——他是爱尔兰天主教徒,后来得到当时的约克公爵一位好友的支持,于1683年到纽约任总督。为应对法国的威胁,他加强了与易洛魁人(Iroquois)之间的联盟。由于他到纽约之前英属殖民地已经与易洛魁人签订了联盟条约,英国人就认为易洛魁人是英国的臣民,甚至宣称易洛魁地区是纽约的附属区。法国商人与易洛魁人在皮货贸易方面竞争激烈,法国人往往竞争不过易洛魁人。1684年,法国驻魁北克总督拉巴赫(De La Barre)要易洛魁人屈服,但并未奏效。1687年,新总督德农维尔(De Denonville)侯爵率1600名正规军、400名印第安人、400名加拿大民兵发动战争,易洛魁人的村庄被烧毁,农作物被毁坏,牲畜被屠杀。易洛魁人于是要求英国人根据条约给予帮助,唐根遂警告法国人,说易洛魁人是英国臣民,英国不能允许法国的侵略。他随后派正规军和民兵到奥尔巴尼地区实行威慑,但他的军队人数少,行动又不及时,并且得不到足够的资金,因此效果不明显。

1688年埃德蒙·安德罗斯(Edmund Andros)爵士出任新英格兰总督,英法矛盾更为尖锐。安德罗斯爵士想要稳住新英格兰的边界,但法国殖民者已在此拓殖;加强《航海条例》的措施使法国人的贸易情况恶化,英法在捕鱼权问题上的争吵则加深了双方的分歧。在此背景下,一位叫卡斯坦(Castine)的法国商人与印第安人建立联盟,共同对付英国人,此后随即发生冲突,法国军队攻占了英国哈德逊湾公司的三个堡垒,虽然有英国专员提议“国王陛下政府支持哈德逊湾公司恢复并维持它的权利”,但詹姆士二世不愿与法国正面冲突。

“光荣革命”后,英法在北美和西印度群岛的争夺趋于激烈,伴随着英法在欧洲的战争爆发,美洲也时常发生冲突。1689年7月,1500名易洛魁人攻击了法国在拉欣(Lachine)的殖民地,法国伤亡约200人。但法国很快反攻并收复了拉欣;易洛魁人要求英国援助,但英国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欧洲,殖民地问题没有引起威廉的太多注意。1689年9月,法国的弗龙特纳克伯爵(Comte de Frontenac)再次出任新法兰西总督,他率领由法国与印第安人组成的军队三次袭击新英格兰,捣毁了斯克内克塔迪(Schenectady)等地,1690年5月份又占领洛亚尔堡,杀害了已经投降的英国留守者。这些活动引起英国殖民者的高度恐慌。

为解除法国人对新英格兰的威胁,英国殖民者打算攻打加拿大并拔除法国人的根据地。这一行动要求各殖民地之间通力合作,但弗吉尼亚认为自己无力提供兵员,马里兰也仅仅派出100人装点门面。最后,主要来自纽约和康涅狄格的500名白人以及1500名印第安人对法国人进行攻击,但到1690年8月中旬这次行动就已经失败了。当时,英荷联合舰队在比奇角(Beachy Head)附近失败,法国支持的詹姆士二世党人有可能入侵英国,威廉三世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欧洲,所以无暇顾及美洲事态。

英国皇家海军派出一些护卫舰在新英格兰沿海地区巡航,保护英国的商业贸易。1690年英法船舰在海上交锋,法国军队最终避让,但英军一位护卫舰舰长在冲突中丧生。1692-1693年冬,英国派一支海军中队到西印度群岛,以惠勒爵士(Sir Francis Wheler)为指挥官,他的任务是在1693年6月北上新英格兰,与刚刚升任马萨诸塞殖民地总督的菲普斯爵士(Sir William Phips)会合,然后共同攻击魁北克。但英国海军来得太晚——天气限制了舰队的行进;菲普斯也没有征集到足够的军队,于是他就放弃了这一计划。惠勒爵士指挥的船队继续北上,企图攻击在纽芬兰的法国军队,他最终洗劫了圣皮埃尔,但是风暴打散了他的舰队。法国方面,从1694年起,新法兰西就很难从法国获得海军的支持了,由此限制了法军的攻势,英法在北美的战事陷于僵持。

在西印度群岛,法国在马提尼克岛建立海军基地,这对英国来说十分不利。1692年,牙买加的贸易中心罗约尔港发生地震,2000多人丧生,两年之后牙买加又受到法国海军的攻击,英国损失惨重。但英法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母国的支持力度,1697年以后英国开始重视西印度群岛,因为威廉三世发现这里的种植园经济对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贡献很大。从1698年开始,英国派出海军和陆军增援此地,而更重要的是科德林顿(Christopher Codrington)在1689-1698年间获得下风群岛的指挥权——他是一位富有的种植园主,可以用自己的财力实施军事行动。1690年他收复圣基茨岛,1691年派兵登陆瓜德罗普,只是因为英国海军的支持不力而功败垂成。1693年他进攻马提尼克岛,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失败。

为巩固在西印度群岛的优势,威廉三世加强了对西班牙盟友的支持,如英国商业部给威廉三世的一份信件中说的那样:“保护西班牙在该地的殖民地与他们的船队及船只,对陛下政府至关重要。”在整个战争期间,法国都未能对西班牙与加勒比的贸易往来造成严重威胁,西班牙船队在1688年、1689年、1692年、1695年、1696年和1698年都成功地航行到韦拉克鲁斯,西班牙大帆船也于1690年和1695年成功到达卡塔赫纳。

然而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法国却在北美殖民地逐渐取得优势。1696年,皮埃尔·拉·莫内·蒂贝维尔(Pierre Le Moyne d'Iberville)领导的军队攻陷威廉·亨利堡(Fort William Henry),并几乎摧毁英国在纽芬兰的渔业据点。1697年夏天,路易十四派出“迄那时为止到哈德逊湾的最可怕的舰队”,这使法国可以夺取哈德逊湾公司在纳尔逊河的工厂,英国的缅因前线地区也面临险境,但英国舰队随后在纽芬兰扭转了局面。在北美西部,法国的优势更加明显。英国人对抗法国的一个重要支柱是易洛魁人,但他们对英国的表现十分不满。1690年英国进攻魁北克败北,已经让易洛魁人丧失信心;而英国人的援助往往不到位,这更让易洛魁人感到不解,一位易洛魁酋长曾经质问纽约总督:“为什么没有一位(英国)兄弟与我们站在一起?为什么我们伟大的国王参加了反对法国的这一全面战争,而他们(英国人)却不助一臂之力?……你总是告诉我们,他们是我们的兄弟,是同一位伟大国王的臣民,难道我们的国王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没有服从命令?”事实上,英国各殖民地之间总是互相推诿,这是法国人取得优势的重要原因。康涅狄格是一个典型例子:由于它没有受到战争的直接影响,所以它的如意算盘是:让易洛魁人打仗,自己回避战争的责任。1693年2月,法国人对易洛魁人大举进攻,康涅狄格只派出150人的步兵,对易洛魁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侮辱。他们发现英国人靠不住,于是决定与法国人谈判,并达成和解。易洛魁人的离弃使英国在北美的局面极为不利,而英国政府也意识到北美殖民地的不和极其危险。1695年,英国派贝雷蒙特伯爵(Earl of Bellomont)出任马萨诸塞、新罕布什尔和纽约总督,希望能整合殖民地,但最终效果并不明显。

除了在北美和西印度群岛,英法在亚洲也激烈争夺。1690年,英国人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其后又与法国争夺本地治理。

长期的战争耗尽了各国的财力,“到1696年,英国托利党的农村贵族和阿姆斯特丹的市民都抱怨征税过重,而法国又遇到饥荒,因此,威廉和路易有足够的理由决定妥协”。1697年,交战双方在海牙附近的里斯维克进行和谈,最终签订《里斯维克和约》,主要内容包括:荷兰获得有利的荷法贸易协定以及在西属尼德兰若干城镇驻兵的权利;英国舰队可以进入地中海,法国承认1688年“光荣革命”,英法建立外交关系,英国则退还在美洲占领的法属殖民地。

从条约本身来说,各方似乎都有所得,但法国的欧洲霸权受到削弱,海上力量严重受挫,英国舰队可以进入地中海,并取得了对法国舰队的优势。在过去,英国已经打败了称雄一时的海上强国西班牙和荷兰,这时又挫败了法国舰队,英国的海上力量已无人能抗衡,从此之后,英国就可以放手扩展海上贸易和殖民地了。但威廉更加关心欧洲的格局,殖民地只是欧洲战争的附属品,所以他对北美战争兴趣索然,战后条约表明了这一点。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再次为英法争夺提供了战场。西班牙曾经是欧洲的霸主,在西欧和北美拥有大片领地,它还占有各大洋的不少岛屿,如菲律宾、加罗林、安的列斯、加那利群岛等。随着西班牙的衰落,这笔庞大的遗产及其商业利益就成为欧洲列强垂涎的目标。《里斯维克条约》签订后不久,法国就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打进了自己的楔子,试图攫取整个西班牙帝国。英国则力图巩固自己的地位,特别是维持欧洲均势,不让任何大国取得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要求英国努力开拓海外市场、扩张殖民势力,因此这场战争对英法两国而言都至关重要。

战争起初在南尼德兰、莱茵区和意大利三个战场进行,后奥地利的查理大公在英舰护送下率军到达葡萄牙,进军西班牙,与菲利普五世作战,形成第四个战场。在陆战方面,马尔博罗公爵领导的联军取得很大胜利,在西班牙王位战争中他指挥过十场战役,其中四次是大战,包围过30多座城池,在所有这些战斗中都取得了胜利。1704年巴伐利亚加入法国阵营参战,对英国的盟友奥地利造成重大威胁。马尔博罗决定援奥,他指挥军队从尼德兰挺进到巴伐利亚,在击退巴伐利亚军后立即转而对付法国追兵。虽然法军在数量上超越英军,但马尔博罗却在布伦海姆大败对手,并生擒敌军主将。布伦海姆战役结束了法军40多年不败的神话,拯救了维也纳,维持了联盟。其后,盟军协同作战连战连捷,在欧洲大陆掌握了主动权。

英荷联军还与法西联军争夺制海权和殖民地。起初,由英国海军上将乔治·鲁克(George Rooke)率领的英荷舰队未能完成狙击法国舰队的任务,地中海处在法西的控制中。经过半年多交锋,鲁克在1705年3月打败法国舰队,牢牢控制了直布罗陀。都灵大捷后,英国派肖维尔率舰队与欧根亲王的陆军配合,海陆夹攻土伦,意图夺取法国在地中海的贸易权。虽然这次战斗没有达到目标,但1708年盟军已经先后占领了撒丁岛和梅诺卡岛,马翁港(Port Mahon)也落入英国手中。英国舰队还于1708年在西印度群岛的卡塔赫纳(Cartagena)歼灭了西班牙运送白银的舰队。盟军在海战方面也取得优势。

在殖民地争夺方面,路易十四希望利用法属美洲来牵制英国军力,他试图夺取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英国殖民地,为此他从两个方面加强法国在北美的势力。首先,他在伊利湖(Erie Lake)与休伦湖(Huron Lake)之间的峡谷建立了底特律堡垒,目的是把英国人赶出北美的西北地区。其次,他在密西西比河口建立了路易斯安那殖民地,目的是防止英国的卡罗来纳殖民地向西扩张。这样,法国就沿着密西西比河、大湖区、圣劳伦斯河建立了一条内陆防线,在这条防线以东,亲法的印第安人成为英法之间的缓冲器。但建立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是危险之举,法属加拿大的商业集团不支持这一举动,他们担心会影响法国人在北美的皮货贸易,而这是法国殖民者在北美的最大经济利益。此外,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科尔贝(Jean-Baptiste Colbert)警告说,法国这种“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政策将招致英国殖民者的激烈反对,最终威胁到新法兰西的存在。但路易十四一意孤行。1699年,蒂贝维尔已经在比洛克西(Biloxi)湾的浅滩建立了路易斯安那殖民地;1702年,为了方便联络印第安部落,他把殖民地总部转移到莫比尔(Mobile)湾。蒂贝维尔随后就向与英国维持密切关系的奇克索人(Chickasaws)施加压力,要求他们驱逐其所在范围之内的英国人,否则就将发动进攻。在法国采取攻势之前,卡罗来纳的奴隶贩子及其印第安人盟友袭击了从阿巴拉契亚(Apalache)去往提米团(Timicuans)的西班牙传教团。1702年西班牙人试图报复,但被这一联盟挫败了。

1702年,南卡罗来纳的总督穆尔(James Moore)进攻佛罗里达,给西班牙殖民者造成很大破坏;但他占领圣奥古斯丁的行动却失败了。西班牙援军从哈瓦那赶到,穆尔被迫撤退。1705年,卡罗来纳与克里克印第安人重修旧好,使西班牙人控制的佛罗里达北部的印第安防线难以维持。1706年,西班牙与法国联合攻击查尔斯顿,但完全失败了。1707年,西班牙的重要堡垒彭萨科拉(Pensacola)被付之一炬,而英国人攻击莫比尔据点的行动也失败了。尽管如此,到1710年,南卡罗来纳的优势已牢牢建立起来,它甚至可以派兵增援北卡罗来纳,以镇压起义的印第安人。

像在奥格斯堡同盟战争中一样,英国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欧洲,因此影响了殖民地的斗争。战争爆发前,法国已经在西印度地区的马提尼克岛集结了42艘战舰、1200多人的军队,而英国在美洲殖民地几乎没有兵力。马尔博罗公爵是战争的主要决策者,他反对分散兵力,他说“我当然不敢反对把军队派到西印度地区的计划,因为内阁认为它合情合理;但我将坦率地告诉你,我认为除了代价高昂并毁灭这些军队之外,这种行动无益于战事……”西印度群岛只好自力更生,在总督科德林顿的领导下与法国周旋。马尔博罗反对向该地派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疾病肆虐,疟疾和黄热病大规模传播,许多军士因此丧生。法国的蒂贝维尔将军于1706年攻掠了尼维斯,后来也因为感染黄热病而去世。在尼维斯被破坏后,丹尼尔·帕克(Daniel Parke)出任下风群岛总督,他向伦敦政府求援说:“给我10000名苏格兰人,以及3到4个月的燕麦维持生存”,就能摧毁法国的统治中心——马提尼克岛,但伦敦政府拒绝了这个请求。在这种情况下,西印度群岛的局势不可能改变。

但海盗活动帮了英国人的忙。在西班牙王位战争期间私掠活动非常盛行,英美海盗盛行于海上,在巴哈马地区尤其猖獗。西班牙的战争行动摧毁了该地区的正常秩序,西印度群岛很快成为海盗的天堂,到1713年左右,巴哈马地区至少有1000多名活跃的海盗。而西班牙的防守力量又很薄弱,因此海盗对西班牙帝国的冲击,不亚于英国的战争行动。

在新英格兰北部地区,抵抗法国人的重任也落在当地殖民者身上,当法国总督沃德勒伊(De Vaudreuil)率领加拿大民兵、法国正规军和印第安人组成的军队,袭击缅因前线时,殖民地动员了大量英国殖民者。马萨诸塞建立了一支快速巡逻部队,他们采用印第安人伏击、奇袭的方法,摧毁了法国的边缘定居点。1707年,英国殖民者攻击阿卡迪亚殖民地和罗约尔港,由于得不到其他殖民地及伦敦政府的支持,两次袭击都以失败告终。英国殖民者再次策划进攻加拿大的核心地区,殖民地军队也在波士顿与张伯伦湖南部集结,可是英国政府承诺的舰船没有到位,于是该计划无果而终。

1710年英国政府换届,局势开始改观。托利党政府更加关心英国的海外利益,改变了辉格党的欧洲第一的政策。1711年,托利党政府派出15艘战舰,护送46艘运输船到达美洲,而英国远征队则从海路进攻魁北克。但英军行动的时间太晚了,而且也没有找到在圣劳伦斯河航行的向导,结果英军损失了8艘运输船、1艘单桅帆船、800名军士,于是被迫放弃原先的计划。尽管如此,马萨诸塞和新罕布什尔的总督约瑟夫·达德利(Joseph Dudley)还是使天平向英国倾斜了,在他任职的13年内,英属殖民地的前线防卫工作大大加强。他还征召了两支志愿军进驻牙买加,并对敌国海盗采取强硬措施,为伦敦收缴了800盎司黄金。

欧洲的战争终于打不下去了,各国开始谈判。1713年交战各方签订《乌得勒支和约》,英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它获得了在西班牙美洲帝国的商业利益,按照路易十四的说法,这是西印度地区最大的油水。在缔结条约的过程中,路易十四为确保在欧洲的利益,不得已在海外商业利益方面做出牺牲,于是这块肥肉就落入英国之手。就在战争行将结束之际,罗伯特·哈利,也就是后来的牛津伯爵,就设计了扩大英国海外贸易的方案。1711年成立南海公司,即由哈利担任首脑,这个公司后来得到除巴西和苏里南之外其他南美地区的贸易垄断特权,并获准向西班牙殖民地输送30年奴隶。在领土问题上,条约规定英国是圣基茨与纽芬兰地区的唯一拥有者,法国还把新斯科舍、阿卡迪亚等地割让给英国。英国也获得了直布罗陀和梅诺卡,这样,英国在北美、地中海、欧洲的势力大大增强,英国在海上的霸主地位已经很明显了,它开始成为唯一拥有制海权的国家。

早期英国民众对海外利益没有什么概念,南海公司改变了这种局面。根据《乌得勒支和约》,英国可以向西班牙殖民地每年输送4800名奴隶,根据正常利润,每个奴隶可以赚4英镑,一年差不多就是2万镑。除此之外,英国还可以在西班牙殖民地进行其他贸易。南海公司成立后,以支付国债为代价获得贸易特许权,又允许持有政府债券的人用国债券换取南海公司股票,从而引发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型的投机狂潮。南海公司的所作所为使英国民众与对外贸易建立了直接的利害关系,他们开始成为英国海外殖民的狂热支持者。

在建立南美贸易特权的同时,西印度群岛的蔗糖贸易和奴隶贸易也使英国人更多地介入海外活动。威廉三世时期,英国统治者就发现西印度群岛是英国的重要财源,蔗糖是打开西印度群岛财富宝库的钥匙。从17世纪开始,英国人就喜欢甜食,其口味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欧洲各国纷纷效仿,到18世纪70年代,糖已经成为欧洲贵族、中等阶级,甚至是平民不可或缺的食品。这股潮流使大西洋的糖业贸易快速发展,对促进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经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糖业贸易的发展,英国要求在西印度生产的食糖必须首先运往英国,然后再出口到欧洲其他地方。18世纪,英国的食糖消费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推动了英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炼糖工业的发展,在伦敦建立了大约80座炼糖厂,而1780年左右,都柏林就建有22座精炼厂。

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动力,为此,英国政府大力推动贩奴商人在西非地区建立奴隶贸易据点。在取代荷兰成为新的“海上马车夫”之后,英国主宰了18世纪的奴隶贸易。到18世纪中期,每年运往美洲的奴隶约为7万人,其中约半数由英国船只运送,有一半左右的奴隶流向英国殖民地。18世纪末,运往美洲的奴隶每年达到10万人,而英国占有的份额更大。可以说,甘蔗种植园与奴隶贸易已成为英国在海外的首要利益,英国海外战争基本上是为保护这些利益而进行的。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继承英国王位。乔治一世刚刚登位,就指责托利党与法国签订的条约有悖于汉诺威及其德意志盟友的利益,缔结和约的哈利等人被控犯有叛国罪,哈利被送进伦敦塔。乔治一世及乔治二世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而专注于汉诺威的事态发展。乔治国王总是想把英国拉入欧洲大陆的战争,而议会与内阁则更加注意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在这双重压力作用下,沃尔波尔上台后就不得不在二者之间走钢丝,于是他选择了和平政策,而这意味着不开征新税、不进行战争、不抢占新的殖民地、尽量少采取扩张行动。对那些在海外有重要商业利益的人来说,沃尔波尔的政策不合时宜,他们希望英国采取积极的行动,扩大英国在海外的利益。威廉·皮特就是这些人的代表,其家族一直与英国的对印度贸易有联系。皮特这些人千方百计要把沃尔波尔赶下台,而法西两国的秘密协定为他们提供了机会。

根据《乌得勒支和约》,英国取得对西班牙殖民地进行贸易的权利,但和约的规定满足不了英国商人的野心,在西班牙的压制与巨大的贩奴利益的驱动下,英国商人不顾和约中对贩奴数量的限制,而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西班牙殖民地政府激烈反对英国的走私活动,造成英国商人与西班牙殖民当局间冲突不断。1718年英国与西班牙的战争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但战争没有解决问题;1727年战争再次爆发,为解除英国海军对西班牙的封锁,西班牙政府向英国交还了被没收的英国船只和财产。但此后,西班牙反而加强了在美洲的缉查力度,规定只要在被搜查的船上发现西班牙银币,就可判定其为走私。由于西班牙银币在世界各地通行,这一规定自然引发更多的冲突。随着英西关系恶化,法国开始拉拢西班牙共同对付英国,1733年法西两国签订“家族协定”,同意以英国为目标,共同保护两国在殖民地的商业利益。法国答应帮助西班牙夺回直布罗陀,默许西班牙征服那不勒斯和西西里,西班牙则承诺取消英国在美洲殖民地的商业特权,将其转交给法国。

得到法国的支持后,西班牙加强了在南美洲的缉私活动,大规模地拦截和抓捕英国走私船。1737年,西班牙总督调动民船组织武装缉私,抓捕了十多条英国船。英国船主不断向英国议会抱怨,说他们受到了虐待。1738年3月,一位名叫詹金斯(Robert Jenkins)的走私船长出现在议会,以亲身经历诉说西班牙缉私队对英国船员的暴行。下院做出决议,称“英国臣民无疑有权在美洲海上任何地方航行”,并指派海军上将哈多克率领舰队到地中海作威胁性巡航。沃尔波尔不赞成对西班牙开战,希望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1739年1月,英西双方签订《帕多公约》,西班牙同意向英国支付9.5万镑赔偿金。公约签订后,英国又称赔偿金额太少,进而开出了34万镑的赔偿总额,公约于是无法执行。最终,沃尔波尔顶不住压力向西班牙宣战,“詹金斯耳战”随之爆发,很快又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融为一体。

在战争中英国的成果并不明显。1739年,爱德华·弗农(Edward Vernon)率领舰队夺取贝洛港,但1741年他攻击西班牙在美洲最坚固的基地卡塔赫纳时却遭遇重挫。到1742年,情况已经越来越明显,英国无法取得预期成果,西班牙的要塞十分坚固、难以攻破,西班牙的军队也表现良好,并且在数量上超过英军。法国也派出两支海军中队抵达加勒比地区,帮助西班牙打击英军。在西班牙与法国联合舰队的威胁下,弗农放弃了对卡塔赫纳的攻击,只是因为西印度地区的疾病和飓风,才使法国海军难以继续采取行动。

在北美大陆,佐治亚殖民地是法西两国的眼中钉。对法国来说,这是英国沿着阿巴拉契亚南端进行扩张的兆头,从路易斯安那到加拿大的防线受到了威胁。对西班牙人来说,佐治亚侵蚀了佛罗里达的边界,早在1736年它就与奇克索印第安部落联手攻击过西班牙人。现在,佐治亚十分担心法西两国联合起来共同发动攻击。由于其他殖民地很难提供援助,英国就派出皇家海军以及600人的正规军保卫佐治亚,并为此花费了大约9.2万英镑。再往北,新英格兰人本来准备与法国殖民者和平相处,但他们在新斯科舍的渔业总是受到侵犯,新英格兰人于是打算回击。马萨诸塞总督威廉·舍利(William Shirley)组织军队进攻路易斯堡(Louisbourg),那是一个法国重镇,法国人为此投入过巨资。尽管如此,路易斯堡的防务其实并不坚固,英国人很快就夺取了该地。但英国人在加拿大的攻势却连遭惨败,尽管他们打算继续采取行动,可是欧洲战场的形势却打消了他们的计划。

在海上,英国由起初的不利局面转入主动。到1747年,在西班牙菲尼斯特雷海角的两次战斗中,英国舰队大败法国舰队,俘获了法国所有的军舰和商船。在1748年的哈瓦那近海战斗中,英国舰队重创西班牙舰队,迫使西班牙舰队投降。在海战方面,英国是彻底的胜利者。战争中,英法首次在印度展开了激烈争夺。早在1690年,英国就在印度建立了加尔各答殖民地,该殖民地是由东印度公司建立的,主要追求商业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印度公司逐渐发展成拥有行政、财政、军事等权力的特殊机构,以每年1.3万卢比的代价,从英国政府手中获得该地区的治理权。英国的竞争者主要来自法国,法国人的业务量虽然不及英国人的一半,但其资本回报率却高于英国。随着莫卧儿王朝没落,法国人与地方封建势力结盟,强化了自己的地位。战争爆发后,英法海军在印度洋交战,而英法殖民者也在印度次大陆展开争夺。法属本地治理总督约瑟夫-弗朗西斯·杜布雷(Joseph-Francois Dupleix)派出一支海军摧毁了英国海军在孟加拉湾的优势;746年,英国一支海军中队撤退到加尔各答进行整修,法国人抓住这一机会,夺取了英国在南印度地区最重要的据点马德拉斯。虽然在1748年的和约中英国以美洲的路易斯堡换回了马德拉斯,但法国的优势却毋庸置疑了。

战争末期,双方都无力再战,遂于1748年签订《亚琛和约》。根据该约,法国归还在尼德兰占领的地区,拆毁在敦刻尔克的防御工事,把印度的马德拉斯和美洲的某些地区归还给英国,英国则归还路易斯堡,它在美洲贩奴的权利延长四年。但《亚琛和约》只是一个临时性妥协,英法争夺殖民霸权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同时又使普奥矛盾凸显出来,玛丽亚·特蕾西亚痛感丢失西里西亚,声称为收复该地不惜“卖掉最后一条裙子”。和约使欧洲外交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法国怨恨普鲁士没有履行法普瓜分奥国领地的诺言,开始与普鲁士交恶;而法奥由于共同面对普鲁士,长期的敌对关系开始缓解,并逐渐走向结盟。

英国的战争目标是西属美洲贸易的巨额利润,但战争结束后,英国与西属美洲的贸易并没有得到发展;战争也没有解决英法在西印度群岛的争执,双方的属地没有变化。向风群岛有争议的四个岛屿多米尼加、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多巴哥成为中立地区,英法都撤出了这些岛屿,但双方的矛盾并没有解决。条约签订后,两国在印度和北美大陆的争夺反而更加激烈了——在印度,以马德拉斯为中心发生了多次冲突;在北美,俄亥俄河流域成为争夺的焦点。因此,“《亚琛和约》的性质更多是停战,而非持久解决的办法”。对英国而言,殖民地争夺即将成为下一场战争的主题曲,一直到拿破仑战争结束,这个主题都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