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5世纪中叶起,盎格鲁-撒克逊人大规模入居不列颠,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150年之久。盎格鲁-撒克逊人包括古代日耳曼人的三个分支,即朱特人(Jutes)、盎格鲁人(Angles)和撒克逊人(Saxons)。朱特人最初居住在莱茵河(the Rhine)下游地区,他们与罗马文明有一定接触,有着不同于英格兰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其古代的法典制度和耕作制度与法兰克人(Franks)比较接近。5世纪中叶,朱特人入居不列颠,初到不列颠的朱特人主要分布于肯特(Kent)、怀特岛(Isle of Wight)及西撒克逊(West Saxon)地区,他们建立了肯特王国(Kent)。盎格鲁人来自朱特人和撒克逊人祖居地之间的盎格尔恩(Angeln),即今天的石勒苏益格地区(Schleswig),他们迁徙至不列颠岛上后逐渐形成了东盎格鲁人(East Angles)、中盎格鲁人(Middle Angles)、麦西亚人(Mercians)、诺森伯里亚人(Northumbrians)以及其他的盎格鲁人部落,盎格鲁人建立的国家主要有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麦西亚(Mercia)和诺森伯里亚(Northumbria)。撒克逊人来自古撒克逊地区,即今天的荷尔斯泰因(Holstein)地区,他们迁徙至不列颠后逐渐分成三支:南撒克逊人(South Saxons)、西撒克逊人(West Saxons)和东撒克逊人(East Saxons),他们建立的王国主要有苏塞克斯(Sussex)、威塞克斯(Wessex)和埃塞克斯(Essex)。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是日耳曼部落中两个有较强联系的分支,他们远离罗马文明,野蛮好斗。5世纪之前英国被称为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人到来之后才称为英格兰,意为盎格鲁人的土地。

5至6世纪迁居到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处于军事民主制时代,他们在英格兰建立了众多的部落小国,最初似乎有三十多个,其中很多由军事首领控制。这些小国在持续的纷争中或壮大崛起、或衰落毁灭,至6世纪末,亨伯河(the Humber)以南至少存在十几个国家,其中最主要的国家为:肯特、苏塞克斯、埃塞克斯、威塞克斯、麦西亚、诺森伯里亚和东盎格利亚等七国。除以上七国外,还有林赛(Lindesy)、赫威塞(Hwicce)、麦肯赛特(Magonsaete)、中盎格利亚(Middle Anglia)、米德尔塞克斯(Middlesex)和萨里(Surrey)等小国,这些小国的轮廓和历史并不太为人所知,它们最初都是独立的部落王国,有些还曾在混战中崭露头角,如米德尔塞克斯。多数小国成了大国争霸的牺牲品,它们沦为大国的附属国、或被大国兼并,原来的统治者也逐渐变成大国统治者的附属王(subking)、或方伯(ealdorman)。自6世纪末至9世纪后期,这些国家时战时和,轮转起落,谱写了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七国争霸的历史。

肯特是盎格鲁-撒克逊诸国中最早建立的国家。据英格兰史学之父比德(Bede)的记载,5世纪中叶,肯特的不列颠王为了防御皮克特人(Picts)和苏格兰人的入侵,邀请朱特人帮忙,朱特人首领亨吉斯特(Hengist)和霍萨(Horsa)两兄弟率众部落民乘船前往肯特。在肯特登陆后,这些朱特人先打败了皮克特人,接着又推翻了不列颠王,建立了肯特王国。有人认为肯特这一地名就是朱特人这一族名的变音。有关朱特人入居的历史过于久远,多流于传说,在英国的古诗里,亨吉斯特被描写成朱特人的军事首领。

6世纪后期肯特开始称霸,埃塞尔伯特(Ethelberht,560-616年在位)是《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s)中第三个被称为“布雷特瓦尔达”(Bretwalda)即“不列颠统治者”的王。在他统治时期,其霸权范围一直扩展至亨伯河以南地域,亨伯河以南诸王国均承认其霸主地位。埃塞尔伯特统治肯特56年,“霸权长达30年之久”。埃塞尔伯特也是早期英国教会史上的著名人物,公元597年,埃塞尔伯特在其首都坎特伯雷(Canterbury)接待了罗马教皇大格雷戈里(Gregory I)派出的传教使节奥古斯丁(Augustine),后来他在奥古斯丁的影响下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埃塞尔伯特是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中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王,肯特也是第一个接受基督教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埃塞尔伯特的霸主地位还表现在对其他王国的影响上,埃塞尔伯特的妹妹嫁给了埃塞克斯国王塞勒德(Sledd),塞勒德家族能够获得东撒克逊的统治权,与埃塞尔伯特的影响分不开。在埃塞尔伯特的影响下,埃塞克斯在塞勒德的儿子萨博特(Sabert,604——?年在位)的统治时期皈依了基督教。埃塞尔伯特也能对东盎格利亚施加影响,该国国王雷德沃尔德(R?dwald,?——627年在位)是他的另一个外甥,埃塞尔伯特也说服雷德沃尔德放弃异教信仰,皈依基督教。埃塞尔伯特还制定了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埃塞尔伯特法典》(The Laws of Ethelberht),这是一部按照罗马方式制定的成文法,西方学者认为该法典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肯特王国已经进入了欧洲较先进的日耳曼王国的行列”。

埃塞尔伯特之后,肯特王国的势力逐渐衰退,不断受到其他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干涉和入侵。最初的威胁来自诺森伯里亚,诺森伯里亚王埃德温(Edwin,616-632年在位)、奥斯瓦尔德(Oswald,634-642年在位)、奥斯维(Oswiu,642-670年在位)相继称霸不列颠达50多年。664年,奥斯维曾试图干涉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

自7世纪后半期始,肯特王国经常遭受麦西亚和威塞克斯的入侵,直至其被瓜分和征服。676年,为了加强自身霸权以及消除肯特在萨里和伦敦的势力,麦西亚王埃塞尔雷德(Ethelred,675-704年在位)入侵肯特,劫掠**了罗切斯特(Rochester)主教区,致使该主教区废弃了很长一段时间。7世纪80年代,来自威塞克斯的入侵致使肯特近乎灭国。686年,威塞克斯王卡德瓦拉(C?dwalla,685-688年在位)和其弟穆尔(Mul)入侵肯特,推翻了肯特王埃德里克(Eadric,685-687年在位)的统治,穆尔成为东肯特王(686-687年在位),肯特王国沦为威塞克斯的附属国。687年,肯特人起来反抗,烧死了穆尔及其十二位随从。卡德瓦拉再次入侵,征服肯特;694年肯特与威塞克斯达成妥协,肯特人为烧死穆尔事件向威塞克斯偿付三万便士。8世纪,肯特的主要威胁来自麦西亚。埃塞尔伯特二世(EthelberhtⅡ,725-767年在位)和埃德伯特(Eadberht,725-762年在位)统治时期,肯特受控于麦西亚王埃塞尔鲍德(Ethelbald,716-757年在位)。埃塞尔鲍德曾干预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他让一位麦西亚人做了坎特伯雷大主教。此外,原属肯特的伦敦也为麦西亚所控制。麦西亚王奥法(Offa,757-796年在位)统治时期,东、西肯特王皆向奥法臣服,遵从其权威,当时肯特王封授土地,需要征得奥法的同意。奥法最初并未直接统治肯特,他让东、西肯特王埃格伯特二世(EgbertⅡ,764-785年在位)和希尔伯特(Heahbert,764-765年在位)做他的附属王共治肯特;至772年,奥法开始直接统治。776年,埃格伯特二世领导肯特人反抗奥法的统治,肯特军在奥特福德(Otford)打败麦西亚军队,778年肯特甚至赢得独立。785年,肯特再次被麦西亚征服。奥法去世后,肯特人爆发了反抗麦西亚的起义,也曾赢得短暂独立,但很快被麦西亚军队镇压。798年,麦西亚王琴伍尔夫(Cenwulf)**肯特,俘获了肯特王埃德伯特·普兰(Eadberht Praen,796-798年在位),砍其双手,弄瞎其双眼,并带回麦西亚。基内伍尔夫让自己的弟弟卡斯雷德(Cuthret,798-807年在位)作为附属王统治肯特。此后,麦西亚王大都以王族成员充附属王的形式来统治肯特,直至825年。肯特人也曾多次起来反抗麦西亚的统治,823-825年间就发生过较大规模的起义。

825年,威塞克斯王埃格伯特(Egbert,802-839年在位)驱逐了统治肯特的麦西亚附属王贝尔德雷德(Baldred,823-835年在位),肯特被威塞克斯王国征服。接着,肯特与苏塞克斯、萨里、埃塞克斯等皆成为威塞克斯的附属国。858年,肯特最终并入威塞克斯。

东盎格利亚是盎格鲁人于5世纪末建立的一个王国,其领土范围大体相当于现在英国的诺福克郡(Norfolkshire)和萨福克郡(Suffolkshire),该王国大片土地都被沼泽地包围,处于比较有利的防御位置,这可能是东盎格利亚王国在6世纪末成为盎格鲁-撒克逊强国之一的重要因素。

有关该王国的早期历史很模糊,第一位出现在教会史上的东盎格利亚著名君主是雷德沃尔德(R?dwald,?——627年在位),他的父亲是泰提(Tytil),祖父是伍法(Wuffa),因为伍法的原因,东盎格利亚诸王也被称为伍芬斯(Wuffingas)。雷德沃尔德是肯特王埃塞尔伯特的外甥,早期他一直在埃塞尔伯特的荫蔽下实施统治,在其舅父的影响下,雷德沃尔德皈依了基督教。埃塞尔伯特去世后,雷德沃尔德成为南英格兰的霸主。雷德沃尔德曾插手诺森伯里亚内政,当时诺森伯里亚的两个小王国贝尼西亚(Bernicia)与德伊勒(Deira)发生战争,贝尼西亚王埃塞尔弗里斯(Ethelfrith)追捕德伊勒王埃德温(Edwin),雷德沃尔德给埃德温保护和支持。雷德沃尔德先是在德伊勒和麦西亚边境的一场战役中打败了埃塞尔弗里斯,接着他又帮助埃德温登上诺森伯里亚王位。7世纪40年代,东盎格利亚与麦西亚因为争夺对东米德兰(East Midlands)的控制权爆发战争,麦西亚王彭达(Penda,626-655年在位)率军入侵东盎格利亚,国难当头之时,因笃信基督教早已逊位并隐居修道院的东盎格利亚王西格伯特(Sigeberht,630——?年在位)从修道院还俗,他与当时的埃格里克王(Ecgric)共率东盎格利亚士兵对抗麦西亚人,最后双双殒命沙场。7世纪50年代以后,来自麦西亚的威胁进一步加剧。麦西亚王彭达再次入侵东盎格利亚,当时正值安纳王(Anna,653-654年在位)统治时期,麦西亚军队**了东盎格利亚,毁坏了位于诺福克郡伯格堡(Burgh Castle)的修道院。安纳王被驱逐,后返回复位,但麦西亚再次入侵,安纳王被杀。彭达让自己的儿子皮达(Peada)统治东米德兰;安纳的弟弟埃塞尔赫(Ethelhere,653-655年在位)继承东盎格利亚王位,他向彭达称臣。两年后,埃塞尔赫起兵反抗麦西亚,兵败而死。

8世纪90年代,麦西亚王奥法征服东盎格利亚。东盎格利亚王埃塞尔伯特(Ethelberht,779-794年在位)曾领导反抗奥法的起义,结果兵败,埃塞尔伯特被奥法处死。奥法去世后,东盎格利亚曾获得短暂独立,但最终还是被麦西亚征服,东盎格利亚再次沦为麦西亚的附属国。

825年,在威塞克斯的支持下,东盎格利亚人发动了反抗麦西亚的起义,这次起义虽然使东盎格利亚摆脱了被麦西亚人统治的命运,但又沦为威塞克斯的附属国。东盎格利亚王国的最终命运与维京人(Vikings)入侵密切相关,865-866年冬季,维京人曾入境东盎格利亚过冬,当时正值埃德蒙王(Edmund,855-869年在位)统治时期。869年,维京人再度入侵,他们在东盎格利亚王国大肆**,摧毁所经之地的修道院,杀死埃德蒙王,征服了整个东盎格利亚。9世纪70年代,根据阿尔弗雷德与丹麦首领古思伦(Guthrum)签订的《韦德莫尔条约》(Wedmore Truce),东盎格利亚成为丹法区(Danelaw)的一部分。917年,“长者”爱德华(Edward the Elder,899-924年在位)收复东盎格利亚,此后东盎格利亚成为英格兰的一个伯爵领。

埃塞克斯(Essex)意为东撒克逊人(East Saxons)居住的地方,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最早的入居地之一,5世纪早期,东撒克逊人就日渐迁居于这里。埃塞克斯王国建立于6世纪,其主要疆域包括埃塞克斯郡(Essexshire)、米德尔塞克斯郡(Middlesexshire)、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东南部地区、萨里(Surrey)地区及伦敦。东撒克逊王族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塞勒德王(587-604年在位),他是东撒克逊王室谱系表上的第一代王,肯特王埃塞尔伯特的妹妹芮克拉(Ricula)是他的王后。

早期的埃塞克斯王国受制于肯特王埃塞尔伯特,第二代埃塞克斯王萨博特(Sabert,604——?年在位)是肯特王埃塞尔伯特的外甥,当时的伦敦虽属萨博特统辖,但却被埃塞尔伯特控制,埃塞尔伯特还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圣保罗教堂。萨博特一直在其舅父的庇护下实施统治,直至埃塞尔伯特去世。616年,埃塞克斯人起来反对萨博特,主要是因为不满肯特的干涉并且反对基督教信仰,早期的埃塞克斯王国为多神异教信仰,在肯特王埃塞尔伯特影响下皈依了基督教。此后,埃塞克斯王国曾一度恢复异教信仰,至653年,在诺森伯里亚王奥斯维(Oswiu)的影响下,埃塞克斯才再度回归基督教。

自第三代王即萨博特的儿子们开始至第八代王,埃塞克斯大多实施多王共治。第三代是三王共治,第四代、第五代是一王统治,第六代、第七代和第八代皆为两王共治。这些共治王的地位并非完全一样,力量强大的王居于相对的主导地位,如第七代王赛比(S?bbi)是一位强势国王,他与西格希尔(Sigehere)共治埃塞克斯。赛比在位时间约30年,他使自己的两个儿子西格赫尔德(Sigeheard)和斯韦弗里德(Swaefred)承袭王位,成为第八代共治王,还让另一个儿子斯韦夫赫德(Swaefheard)成为肯特王。

多王共治是埃塞克斯政治制度的一个特色,这种制度不仅意味着埃塞克斯的多重王权,同时也意味着持续的冲突和动**。在赛比与西格希尔共治时期,这两个王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实施不同的政策,如664年赛比统治下的人信奉基督教,而西格希尔统治下的人则坚持异教信仰。内部冲突也为外来干涉提供了机会,因为他们可以利用东撒克逊共治王之间的矛盾寻求各自的支持力量。7世纪后半期,共治王赛比和西格希尔就曾深陷麦西亚与威塞克斯争夺肯特的漩涡之中,西格希尔站在威塞克斯王卡德瓦拉(C?dwalla,685-688年在位)一边,在卡德瓦拉的支持下,西格希尔曾征服肯特,做了西肯特王,与卡德瓦拉的弟弟穆尔共治肯特;赛比则站在麦西亚王一边,这是他的一贯立场。686年,穆尔被杀,肯特人造反。688年,在麦西亚王的支持下,赛比的儿子斯韦夫赫德取代西格希尔成为西肯特王。

总体来看,埃塞克斯王国没有像其他盎格鲁-撒克逊王国那样出现过强大的霸主,尽管在某一时期,埃塞克斯曾经扩张至中撒克逊地区(Middle-Saxons),甚至在短期内还曾占领过肯特王国的部分地区。

7世纪后半期至8世纪早期,埃塞克斯屈从于麦西亚霸权,埃塞克斯诸王在赫特福德郡和米德尔塞克斯郡封授土地的时候要承认麦西亚王的领主权,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716年。在麦西亚王埃塞尔鲍德(Ethelbald,716-757年在位)统治时期,中撒克逊地区已经完全为麦西亚所控制,埃塞尔鲍德及其后的奥法王都能在赫特福德郡和米德尔塞克斯郡地区自由封授土地。埃塞克斯发行的货币也能反映出麦西亚对埃塞克斯的影响:埃塞克斯货币的正面是一只站立的凤凰,这是埃塞克斯自身的特征;货币反面是一个狼头,这个图案来自麦西亚王埃塞尔鲍德。货币虽为埃塞克斯发行,但要经麦西亚王埃塞尔鲍德许可才行。

8世纪时,尽管经常处于麦西亚的霸权之下,埃塞克斯仍能作为一个独立王国幸存下来。至奥法去世时,麦西亚周边的几个小国都没有王了,但东撒克逊王却一直存在,当然,有些时候他们已经被削弱到军事首领(dux)的地位。对于埃塞克斯的长期独立,有西方学者认为“可能与东撒克逊诸王及教会人士能够掌控复杂局势的能力有关”。

埃塞克斯王国最终由威塞克斯吞并,825年,埃塞克斯、苏塞克斯、肯特以及萨里皆归附于威塞克斯王埃格伯特,埃塞克斯成为威塞克斯的属国,由埃格伯特的儿子埃塞尔伍尔夫(Ethelwulf,839-855年在位)统治。后根据《韦德莫尔条约》,埃塞克斯沦为丹法区的一部分,至917年由“长者”爱德华收复。

苏塞克斯王国是盎格鲁-撒克逊七国中版图最小的一个,其领土范围约为今天英国东南威尔德地区(Weald)南部。苏塞克斯王国也是盎格鲁-撒克逊诸国中历史记载最少的一个,与该国有关的记叙很贫乏,只能根据其他国家的历史记载来追溯其大致的脉络。

苏塞克斯的立国者是撒克逊人的首领埃尔(Alle,477-514年在位),立国时间为5世纪后半期。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477年,埃尔和他的三个儿子率领三条船来到不列颠,到达今天苏塞克斯南部的一个地方,在那里杀死了许多不列颠人。485年,埃尔在米尔克雷兹伯纳溪流岸边附近同不列颠人作战。491年,埃尔与另一位首领包围了今苏塞克斯东南沿海佩文西(Pevensey)附近罗马安德里达堡垒所在地的不列颠人,将他们全部杀死。埃尔数次打败不列颠人,曾一度确立起短暂的军事霸权,他是《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记载的第一位霸主。埃尔去世后,传位于其子斯萨(Sisa,514-589/590年在位),斯萨为王76年。

至7世纪后半叶,苏塞克斯王国还是异教多神信仰,直至约克主教威尔弗里德(Wilfrid)来该国传教,苏塞克斯民众才接受了基督教。685-688年,威塞克斯国王卡德瓦拉征服苏塞克斯,苏塞克斯王阿德尔瓦茨战死沙场,苏塞克斯的两个王子被征服者俘虏后杀害,他们是在临刑前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在卡德瓦拉之后的伊尼王(Ine)统治期间,苏塞克斯继续臣服于威塞克斯。

771年,麦西亚王奥法将包括苏塞克斯王国在内的邻国征服,苏塞克斯的末代国王成了奥法的附属王。自771-825年,苏塞克斯一直处于麦西亚的统治下。825年,苏塞克斯与其他几个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皆被威塞克斯王埃格伯特征服。

麦西亚是盎格鲁-撒克逊七国中实力最雄厚,版图最大的王国,它的疆域囊括了今天英格兰中部各郡,国境绵长,与其余六国及威尔士都有交界。麦西亚是盎格鲁人建立的王国,立国时间为585年,立国者是塞奥达(Creoda),他是彭达王(Penda,626-655年在位)的祖父。麦西亚人最初聚居于特伦特河(the Trent)南岸,后不断扩张,655年,彭达曾以特伦特河为界将麦西亚分成北麦西亚和南麦西亚。自669年起,麦西亚的主教坐堂就设在在特伦特河南岸的利奇菲尔德(Lichfield),麦西亚王的活动中心、即王家庄园和雷普顿(Repton)修道院亦在附近。“麦西亚人”(Mercians)意为“边民”或者“居住在边界的人”,自入居不列颠至7世纪早期,麦西亚人一直生活在盎格鲁-撒克逊人与不列颠人之间的区域,因为临近不列颠人的边界,所以才有了“麦西亚人”的称谓。

麦西亚的扩张始于赛奥达的孙子彭达(Penda,626-655年在位),彭达极具军事天赋,在他统治时期,麦西亚不断与北面、南面及东面的诺森伯里亚、威塞克斯以及东盎格利亚发生战争。除此之外,麦西亚还不断蚕食它西面的不列颠人王国。7世纪后半期,麦西亚的土地扩张很快,此时的麦西亚边界已不再限于特伦特河南岸,该河流域的广大土地要么为麦西亚所有,要么成为麦西亚的势力范围。如在麦西亚与诺森伯里亚之间至少有皮克赛特(Pecsate)、林赛等20个地方政权属于麦西亚的势力范围,这些政权占地面积较小,约在300-1200海德(hide)之间,统称中盎格利亚(Middle Anglia);麦西亚与威塞克斯之间的赫威塞(Hwicce)、汉德里克(Hendrica)等小国也依附于麦西亚。对于这些地区,彭达大多派其儿子或其他王室成员实施统治,他的儿子皮达就是其中之一。彭达的影响力可通过他对这些附属国军队的号令权反映出来,如在温沃伊德(Winwaed)战役中就有30位首领(duces)随其作战,此外还有东盎格利亚、诺森伯里亚的德伊勒王国,以及一些不列颠人王国的军队。彭达时期,麦西亚的扩张进展甚大,但诺森伯里亚随后崛起,使彭达无法在扩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诺森伯里亚王奥斯瓦尔德(Oswald,634-642年在位)及东盎格利亚王安纳(Anna,653-654年在位)遏制了他的称霸野心。655年,诺森伯里亚的奥斯维王入侵麦西亚,彭达死于战场。彭达统治麦西亚达30年之久,他去世时,麦西亚还没有接受基督教,所以彭达是一位“异教”霸主。

彭达的儿子伍尔夫希尔(Wulfhere,658-675年在位)统治时期,麦西亚已经开始基督教化。和其父彭达一样,伍尔夫希尔也为争夺亨伯河以南的霸权经常与周边的盎格鲁-撒克逊诸国发生战争。674年,伍尔夫希尔率兵入侵诺森伯里亚,结果失败,被迫向诺森伯里亚臣服纳贡。

麦西亚在埃塞尔鲍德(Ethelbald,716-757年在位)和奥法(Offa,757-796年在位)统治时期,疆域得到很大的扩展,几乎亨伯河以南的所有王国都向其臣服。741年,从前独立的麦肯赛特(Magonsaete)、米尔德弗里特(Mildfrith)等皆归附于麦西亚,埃塞尔鲍德委派麦西亚贵族进行统治。埃塞克斯将伦敦、米德尔塞克斯(Middlesex)以及赫特福德郡的控制权转给麦西亚。埃塞尔鲍德和奥法经常在赫威塞封授土地和授予爵位,赫威塞统治者向麦西亚王承认其附属地位,中盎格利亚地区成为麦西亚王国的一部分,奥法称赫威塞王为“我的附属王,我的方伯”。

8世纪,麦西亚的扩张遭遇了强劲的对手威塞克斯,双方为争夺伯克郡地区(Berkshire)的库克汉姆修道院(Cookham)曾多次发生冲突。7世纪晚期,伯克郡地区原为威塞克斯所有,8世纪时,该地被埃塞尔鲍德夺得,他将库克汉姆修道院赠与坎特伯雷教会。埃塞尔鲍德去世时,威塞克斯王基内伍尔夫(Cynewulf)又将其夺回。至779年,库克汉姆修道院又回到奥法手中。此时期的麦西亚与威塞克斯旗鼓相当,谁也占不到更多的便宜,所以才有库克汉姆修道院的多次易手。

奥法统治时期,麦西亚霸权达至鼎盛,他被尊为“盎格鲁人之王”,英格兰南部诸王国皆向其臣服。奥法最主要的功绩是征服肯特王国和苏塞克斯王国。764年,奥法征服肯特,肯特王成为他的附属王,“奥法以仆从之礼待之”。此后,除776-778年外,肯特一直处于奥法控制下;785年后,奥法开始直接统治肯特。770-771年间,奥法征服了苏塞克斯。奥法还将麦西亚的势力扩张至东盎格利亚,790年,奥法入侵东盎格利亚,794年,他下令处死东盎格利亚王埃塞尔伯特(Ethelberht,779-794年在位)。790年,奥法在东盎格利亚的铸币厂铸造货币,至其统治结束时,奥法在坎特伯雷、罗切斯特(Rochchester)、伦敦以及东盎格利亚、伊普斯威奇(Ipswich)等地都铸造了货币,他还是第一个将名字铸在麦西亚货币上的国王。以上史实不仅彰显了奥法的霸权,也能反映出该时期麦西亚贸易繁盛的事实,因为控制伦敦和肯特使得麦西亚与法兰克王国的贸易联系更加便利了。

8世纪后半叶,奥法在麦西亚王国的西部修建了著名的奥法大堤(Offa's Dyke),这是一项庞大的土石方工程,主要是为了抵御威尔士人的侵扰。该大堤从切普斯托(Chepstow)附近的塞文河(the Severn)起,一直延伸至迪河(the Dee)河口湾,全长270公里,从一侧海洋到另一侧海洋,在英格兰和威尔士之间构成一条连绵不断的壁障。奥法大堤的修建完全表明了“奥法所掌握的巨大资源”。

为确保麦西亚的霸权地位,麦西亚王以的新方式提升麦西亚王权的尊严。埃塞尔鲍德和奥法意识到他们在南英格兰的主导地位,除了让那些附属王遵从他们的权威外,他们还使用了新称谓,如埃塞尔鲍德和奥法都在法律文件中称自己为“不列颠王”(Decus Britanniae)。从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写给奥法的信件中也可表明奥法的独特地位,查理曼称奥法为“最亲的兄弟”,以表明他们处于同等地位。787年,奥法以隆重的基督教仪式册封他的儿子埃格弗里斯(Egfrith,796-796年在位)为麦西亚王。至奥法统治结束时,麦西亚已经囊括了从泰晤士河至亨伯河之间的绝大部分土地。奥法直接控制了东盎格利亚、肯特、苏塞克斯,而且他还迫使威塞克斯和诺森伯里亚对其保持臣服关系。

埃格弗里斯统治时间很短,他死后麦西亚王族因争夺王位而发生内战,当时竞争王位的有三个家族,最终琴伍尔夫(Cenwulf,796-821年在位)胜出。琴伍尔夫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国王,他基本上保住了奥法时期的扩张成果,比如肯特和苏塞克斯。至琴伍尔夫统治末期,因为教俗关系恶化,麦西亚发生政治动**。琴伍尔夫与坎特伯雷大主教伍尔弗雷德(Wulfred)因为麦西亚修道院的所属权问题发生了争执,像奥法一样,琴伍尔夫也声称自己是肯特王国的继承者,并以此为据控制了里卡尔佛(Reculver)和萨尼特(Thanet)的教堂和修道院。而坎特伯雷大主教伍尔弗雷德正急于按照加洛林王朝的方式实施教区改革,他坚决反对世俗国王对教会的所有权,声称所有教区都应该置于他的管辖之下。琴伍尔夫于是停止伍尔弗雷德的教职,伍尔弗雷德大主教转而支持琴伍尔夫的弟弟切奥尔伍尔夫(CeolwulfⅠ,822-823年在位),切奥尔伍尔夫在修道院所属权问题上与大主教达成和解,然后在大主教的支持下登上王位。切奥伍尔夫统治不久,也与坎特伯雷大主教因为麦西亚修道院的所属权问题发生争执,823年,麦西亚再次上演王位争夺战,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支持下,伯恩伍尔夫(Beornwulf,823-826年在位)发动政变,夺得王位。

9世纪,麦西亚由盛转衰,其霸权地位最终为威塞克斯取代。麦西亚的政治动**给了威塞克斯王国崛起的机会。802年,威塞克斯摆脱了麦西亚的控制。825年,威塞克斯王埃格伯特在威尔特郡(Wiltshire)的埃伦登(Ellendun,现名劳顿)附近赢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大败麦西亚王伯恩伍尔夫。接着,威塞克斯军入侵肯特,驱逐了统治肯特的麦西亚附属王贝尔德雷德(Baldred,823-825年在位),埃格伯特吞并肯特、萨里、苏塞克斯以及埃塞克斯等地区。826年,东盎格利亚也趁机摆脱了麦西亚的控制权。

威格拉夫(Wiglaf,827-840年在位)统治时期,麦西亚分裂为两部分。829年,威塞克斯王埃格伯特再次入侵麦西亚,麦西亚被迫承认威塞克斯的宗主地位。此后,威塞克斯控制了麦西亚南部地区,威格拉夫及其继承人以附属王的身份统治麦西亚的腹地以及伯克郡泰晤士河以南的地区。伯格雷德时期(Burgred,852-874年在位),麦西亚与威塞克斯的埃塞尔伍尔夫缔结协定,伯克郡(Berkshire)并入威塞克斯,由麦西亚人担任郡长,两个王国发行通用货币,共同对抗威尔士人。

维京入侵是摧垮麦西亚的最后一根稻草。868年,维京大军进入诺丁汉(Nottingham);872年,维京人进入伦敦;873年,维京人进入林赛;874年,维京大军侵入雷普顿(Repton),雷普顿位于麦西亚的中心,是埋葬麦西亚王以及王储们(Athelings)的地方。是年,伯格雷德(Burgred,852-874年在位)被驱逐,避难于罗马,麦西亚臣服于维京人。后根据威塞克斯和维京人的和约,麦西亚东部地区成为丹法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西部地区则为威塞克斯的阿尔弗雷德大王(Alfred the Great)控制,成为威塞克斯王国的一个伯爵领地,至此,麦西亚王国的历史宣告结束。

诺森伯里亚是盎格鲁人建立起来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主要由贝尼西亚(Bernicia)和德伊勒(Deira)两个王国组成,又兼并和吸收了周边的克尔特小王国。这两个王国以蒂斯河(the Tees)为界,贝尼西亚的疆域范围包括今天的东苏格兰、英格兰的伯维克(Berwick)、罗克斯堡(Roxburgh)、东诺森伯里亚以及达勒姆(Durham)地区,其核心大致为泰恩河(the Tyne)流域。德伊勒的疆域范围包括今天英格兰约克郡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其核心在约克郡东部。

诺森伯里亚的王族可以溯源至5世纪,据记载,贝尼西亚王族中最先来到不列颠的人叫欧萨(Oessa),他是埃达王(Ida,547-559年在位)的祖父。他的孙子埃达率众征服了当地的不列颠人,在同其他盎格鲁-撒克逊军事首领的竞争中获胜后,于547年自立为贝尼西亚王。比较准确的贝尼西亚历史开始于埃达的孙子埃塞尔弗里斯(Ethelfrith,592-616年在位),他也是其统治时间能够确切考证的第一位贝尼西亚王。通常认为德伊勒王国建立的时间要早于贝尼西亚,大约在5世纪上半叶,一位叫塞米尔(S?mil)的盎格鲁-撒克逊首领率众征服了德伊勒的不列颠人,他是德伊勒埃尔王(Alle)的先祖。埃尔是第一位确切知道其名字的德伊勒王,597年,奥古斯丁使团到达不列颠的时候,正值他统治德伊勒。埃尔是埃德温王(Edwin,616-633年在位)的父亲,埃德温是第一位其统治时间能够确切考证的德伊勒王。

7世纪,贝尼西亚与德伊勒曾有过短暂联合,贝尼西亚王埃塞尔弗里斯(Ethelfrith,592-616年在位)是第一位将贝尼西亚和德伊勒联合在一起的王。604年,埃塞尔弗里斯入侵德伊勒,驱逐了埃尔的儿子埃德温,他将两个王国合并为诺森伯里亚王国,并开始向苏格兰扩张。不过,被他驱逐的埃德温来到当时的霸主——东盎格利亚王雷德沃尔德(R?dwald)的王廷避难,这次避难成了埃德温的命运转折点,雷德沃尔德王不仅为埃德温提供保护,而且还帮助他夺回王位。616年,雷德沃尔德在战场上杀死了埃塞尔弗里斯,在雷德沃尔德的支持下,埃德温成为贝尼西亚和德伊勒共同的王。这次流亡经历不仅使埃德温和雷德沃尔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而且还使他在雷德沃尔德的影响下皈依了基督教。

埃德温是当时盎格鲁-撒克逊诸王中的佼佼者,以公义治国。据传,埃德温在位期间,王国境内偃然有序,妇孺可以在路上携带黄金,不会有抢劫的危险。雷德沃尔德去世后,埃德温继其后成为霸主。633年,埃德温对抗由威尔士的格温尼德(Gwynedd)王国的卡德瓦隆王(Cadwallon)和麦西亚的彭达王联合组成的大军,被卡德瓦隆杀死在战场上。埃德温死后,贝尼西亚和德伊勒的联合也宣告结束,埃塞尔弗里斯的儿子恩弗里斯(Eanfrith,633-634年在位)统治贝尼西亚,埃德温的堂弟奥斯里克(Osric,633-633年在位)统治德伊勒。这两位国王掌国后,都抛弃了基督教信仰,后来也都被不列颠王卡德瓦隆所杀。

重新将两个王国联合起来的是奥斯瓦尔德王(Oswald,634-642年在位),他是比德笔下的第六位霸主。奥斯瓦尔德是埃塞尔弗里斯的另一个儿子,他被比德称为“最虔诚的基督教徒”。奥斯瓦尔德早期曾被流放到苏格兰西南的达里亚达王国(Dalriada),他在那里接受了基督教,在收复贝尼西亚王国和德伊勒王国之后,他把基督教引入诺森伯里亚。奥斯瓦尔德与彭达争夺霸权,还曾入侵威尔士。642年8月5日,奥斯瓦尔德被彭达所杀,他死后被尊为圣徒,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教会的贡献,另一方面是因为杀死他的彭达是异教徒,他便被看作是殉道者。奥斯瓦尔德在比德眼里是最理想的君主,比德称他为“虔诚笃信的奥斯瓦尔德王”。

奥斯瓦尔德死后,其弟奥斯维(Oswiu,642-670年在位)即诺森伯里亚王位,他是比德笔下的第七位霸主。德伊勒王国拒不承认奥斯维的统治,由原德伊勒王族的奥斯温(Oswine,644-651年在位)进行统治,诺森伯里亚于是再度分裂。分离出去的德伊勒很快就失去独立地位,屈服于麦西亚的彭达王。贝尼西亚征服德伊勒的道路很曲折,长久以来一直没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为了赢得德伊勒贵族的承认,贝尼西亚王做出很大努力,奥斯维娶原德伊勒王埃德温的女儿为妻,从而使两个王族的血脉结合在一起,这才使贝尼西亚的王族后裔最终赢得了德伊勒的统治权。679年,奥斯维的儿子埃格弗里斯(Egfrith,670-685年在位)将贝尼西亚和德伊勒两个王国统一起来,通常认为这一年是诺森伯里亚王国真正的开始。两个王国的最终联合还与664年召开的惠特比(W hitby)宗教会议有关,该会议决定整个诺森伯里亚承认坎特伯雷主教的权威,由此结束了贝尼西亚和德伊勒在宗教方面的分裂,这对统一的诺森伯里亚王国的形成极为重要。

7世纪,诺森伯里亚一直与麦西亚争夺亨伯河以南的霸权,达一个世纪之久,那些位于双方边界间的小王国如林赛王国等成了它们争霸的主战场。麦西亚一直想把德伊勒从贝尼西亚分离出来,将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在德伊勒的赛特沃尔德王(Ce thelwald,651-655年在位)统治时期,德伊勒就一度成为麦西亚的附属国。655年,赛特沃尔德与麦西亚的彭达一起在温沃伊德(Winwaed)战役中对阵贝尼西亚的奥斯维,奥斯维打败了彭达和赛特沃尔德,杀死了彭达,清除了诺森伯里亚霸权的最大竞争者,此后三年,奥斯维作为霸主直接统治麦西亚。

8世纪,诺森伯里亚进入多事之秋,蓬勃扩张的势头一去不返。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王位竞争。7世纪,诺森伯里亚就存在王位竞争问题,但贝尼西亚王埃塞尔弗里斯(Ethelfrith,592-616年在位)的后代经常处于主导地位,因此王位保持相对的稳定。8世纪,该王族衰落,其他王族纷起竞争,但没有哪一个王族能够确立起绝对优势。自716年奥斯雷德王(OsredⅠ,705-716年在位)去世至808年厄德伍尔夫(Eardwulf,796-808年在位)统治结束,诺森伯里亚一共有十四位王,除了琴雷德(Cenred)和奥斯里克(Osric)两位王因为统治时期太短,其历史模糊不清外,有六位王遭到废黜或驱逐,四位王被谋杀,还有两位王退位进了修道院。8世纪的诺森伯里亚王位如篮球一样在不同王族间争来夺去,从而引发了长期的政治动**。

第二个原因是财政困顿,685年埃格弗里斯在耐克坍摩尔(Nechtansmere)的失败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埃格弗里斯和他的大部分军队被消灭在战场上,结果使诺森伯里亚丧失了在北方的一些土地以及从克尔特和其他盎格鲁-撒克逊小国收取贡赋的能力,而这些贡赋的丧失对诺森伯里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财政困窘还起源于对教会的馈赠,奥斯维时期,诺森伯里亚赠与教会的土地并不多;惠特比宗教会议引入了一种新的土地法概念——书田(bookland),自此教会获得了更多的馈赠。在主教威尔弗里德(Wilfrid)的敦促下,诺森伯里亚国王赐了几百海德的土地给教会,不过当时他们有大片新征服的土地予以补偿,所以并不觉得有所谓。但自从耐克坍摩尔失败后,土地变得匮乏,而教皇又禁止将教会土地转为世俗所有,因此诺森伯里亚诸王日益感受到财政的困难。

尽管8世纪不再是诺森伯里亚积极向外扩张的时代,但诺森伯里亚王还是征服了一些土地。如埃德伯特(Eadberht,737-758年在位)就被认为是诺森伯里亚的一位强大统治者,在他统治时期,诺森伯里亚不断向北方扩张。这一时期,诺森伯里亚与法兰克之间的交往也非常频繁,而法兰克的影响直接促成了诺森伯里亚后来的文艺复兴。

8世纪末,诺森伯里亚开始面对维京人的入侵。793年,维京人第一次入侵诺森伯里亚,**了林第斯法恩(Lindisfarne),诺森伯里亚举国惊恐。9世纪,维京人入侵的规模越来越大,844年,在一次抵抗维京人的重要战役中,诺森伯里亚拉德沃夫王(R?dwulf,844-844年在位)和很多大贵族被杀。865年,诺森伯里亚再度成为维京大军入侵的目标;866年的万圣节,维京大军袭击约克,并攻占了这座城市。867年的棕枝主日(Palm Sunday),在对抗蛮族大军的一次战役中,奥斯伯特王(Osberht,848-867年在位)和他的对手埃尔(Alle)联合抗击维京人,双双殒命沙场,另有八名郡长战死。此役之后,维京人占领了诺森伯里亚南部地区,德伊勒屈从于维京人的统治,直至954年。维京人让诺森伯里亚人继续统治贝尼西亚,诺森伯里亚人虽然仍称他们的统治者为王,但诺森伯里亚王的地位实际上相当于居于附属地位的军事首领。奥德雷德(Aldred)是最后一位被称为诺森伯里亚国王的人,927年,他向威塞克斯的埃塞尔斯坦(Athelstan,924-940年在位)臣服。克努特(Cnut)征服整个英格兰后,在诺森伯里亚设置了丹人伯爵,诺森伯里亚成为克努特帝国的一部分,成为统一的英格兰的一部分,直至“长者”爱德华时代。

最终统一六国,肇造新邦的是威塞克斯王国。威塞克斯王国的创立者是彻迪克(Cerdic,538-554年在位)。彻迪克与他的儿子金里克(Cynric,554-581年在位)先征服了汉普郡(Hampshire)以南地区,接着又征服了怀特岛(Isle of Wight),538年,彻迪克始建威塞克斯王国。威塞克斯王国最初的腹地在泰晤士河谷上游,从5世纪早期开始,泰晤士河谷上游就是撒克逊人定居的中心,这里曾发现一些国王墓地遗址,据测定时间约为6世纪末。此外,635年基内吉尔斯王(Cynegils,611-642年在位)皈依基督教后,他选择多尔切斯特(Dorchester)作为西撒克逊教区第一个驻扎地。自彻迪克统治时起至7世纪80年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被称为“格维莎斯人”(Geuissae)。

6世纪后半期,金里克治下的威塞克斯开始以泰晤士河谷为基地向四周扩张,其扩张目标主要是不列颠人的土地。571年,金里克打败了不列颠王古特沃夫(Cuthwulf),夺取了林伯里(Limbury)、艾尔斯伯里(Aylesbury)、本辛顿(Bensington)、埃文沙姆(Eynsham)等地。577年,金里克杀死不列颠王康梅尔(Conmail)、康迪丹(Condidan)和法林梅尔(Fairnmail),占领了格洛斯特(Gloucester)、赛伦塞斯特(Cirencester)以及巴思(Bath)等地。

查乌林(Ceawlin,581-588年在位)统治时期,威塞克斯迎来了对外扩张的第一个**。查乌林是比德笔下的第二位霸主,他与苏塞克斯的埃尔(Alle)以及肯特王国的埃塞尔伯特是同一时代的人。查乌林时期,威塞克斯兼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不列颠人的地盘,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584年,查乌林“攻占许多(不列颠人的)村庄,虏获无数战利品”。

7世纪,麦西亚成为威塞克斯争霸的主要对手,两个王国为控制威尔特郡(Wiltshire)北部、萨默塞特郡(Somersetshire)北部、以及格洛斯特郡南部等地区经常发生冲突。628年,威塞克斯王基内吉尔斯(Cynegils,611-642年在位)曾与麦西亚王彭达为争夺赛伦塞斯特发生战争。此后,格洛斯特郡东南部的撒克逊人居住地被并入麦西亚属国赫威塞。诺森伯里亚也成为麦西亚扩张的受害者,为了共同反对彭达霸权,威塞克斯与诺森伯里亚结成联盟。635年,在奥斯瓦尔德的倡议下,基内吉尔斯皈依了基督教,奥斯瓦尔德娶基内吉尔斯的女儿。基内吉尔斯的儿子森瓦尔(Cenwaih,642-673年在位)统治时期,来自麦西亚的威胁更为严重,森瓦尔曾被麦西亚的彭达驱逐出威塞克斯,他被迫向彭达的对手东盎格利亚王安纳(Anna)寻求避难,至648年,森瓦尔才再次夺回王位。661年,彭达的儿子伍尔夫希尔(Wulfhere,658-675年在位)劫掠了西撒克逊腹地阿什当(Ashdown)地区。经过浴血征战,森瓦尔把查乌林统治时期的领土又重新聚拢起来,至7世纪60年代,森瓦尔已经控制了威尔特郡(Wiltshire),他还将伯克郡(Berkshire)的3000海德的土地赐给其族人库特雷德(Cuthred),表明他当时是一个拥有广大疆域的统治者。

卡德瓦拉(C?dwalla,685-688年在位)统治时期是威塞克斯扩张的另一个**。卡德瓦拉是威塞克斯王族的后裔,7世纪80年代,因王朝政治斗争他曾被流放海外。685年,他废黜西撒克逊王赛特汶(Centwine,676-685年在位),问鼎王位。在短短几年内,卡德瓦拉就几乎控制了泰晤士河以南所有地区,使自己成为南撒克逊、萨里、汉普郡朱特人地区以及怀特岛的统治者。685年,威塞克斯王卡德瓦拉征服苏塞克斯,将其降为自己的藩属。686年,卡德瓦拉和他的弟弟穆尔**肯特,肯特被征服,穆尔成为肯特王。卡德瓦拉的征服极为残酷,据说怀特岛王族的男子全部被处死,被征服的地区全都遭受**。但颇具戏剧性的是,这位残酷的征服者仅统治了三年就放弃王位,前往罗马受洗,于689年4月20日逝于罗马。卡德瓦拉的统治虽很短暂,但对威塞克斯的发展却非常重要,在他之前威塞克斯主要向西南部扩张,征服的主要目标是不列颠人的土地;卡德瓦拉推行向东扩张的政策,取得很大成效,让威塞克斯赢得了对苏塞克斯、肯特、萨里等地的控制权。卡德瓦拉的征服让西撒克逊人声威远扬,从卡德瓦拉时代起,这些人被称为“西撒克逊人”(West Saxons),而不是早期的“格维莎斯人”(Geuissae)。称谓的变化,可能反映西撒克逊统治者现在能够控制其他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而不仅是“格维莎斯人”。

早期威塞克斯也实行多王统治,被称为附属王制度(subking),威塞克斯国王与数位地方附属王共同统治,其中威塞克斯王居主导地位。这些附属王大多是王的近亲属,如王的儿子、兄弟,也有与王关系较远的亲属,如堂兄弟、表兄弟。他们大多因继承而控制某一地区,附属王的地位实际上等同于盎格鲁-撒克逊后期的郡长。从588年查乌林被废黜至673年森瓦尔(Cenwaih,642-673年在位)去世,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威塞克斯国王都能居主导地位,王国统治稳定。7世纪70年代后,附属王势力膨胀,割据地方,用温切斯特主教丹尼尔(Daniel)的话说:“附属王开始自己统治这个王国,将其分裂并以此方式统治了十年之久。"673-683年这十年中,三位威塞克斯王塞克斯伯赫(Seaxburh)、埃斯温(Aescwine)、塞特汶(Centwine)都不能对附属王实行有效的控制,王国分裂,政局动**;至685年,卡德瓦拉即位,附属王才被征服。

卡德瓦拉的继承者伊尼(Ine,688-726年在位)是威塞克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王,与其前任相比,伊尼的成就不是扩张,而是维护威塞克斯早期的扩张成果。伊尼成功地维持了对苏塞克斯的统治,他在该地区设立了附属王。伊尼还数次与麦西亚的赛尔雷德(Ceolred,709-716年在位)、都摩尼亚(Dumnonia)的不列颠王杰伦特(Geraint)以及埃塞克斯作战。伊尼统治时期,威塞克斯失去了对肯特的控制,但是却因为穆尔被杀而从肯特获得了丰厚的补偿。伊尼对于威塞克斯王权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制定了盎格鲁-撒克逊历史上另一部著名的成文法典——《伊尼法典》(The Laws of Ine)。此外,伊尼还可能启动了郡守制度以代替附属王的统治,在《伊尼法典》中,第一次提到郡和郡长;自伊尼之后,郡长开始在国王的法律文件或特许状(charter)上签名联署。其后,威塞克斯的附属王制度就消失了。

伊尼之后,威塞克斯王国开始了一段衰落史,主要是因为威塞克斯碰到了麦西亚王埃塞尔鲍德(Ethelbald)和奥法这两个强大的对手。埃塞尔赫德(Ethelheard,726-740年在位)统治时期,威塞克斯失去了对苏塞克斯的控制权,麦西亚夺取了萨默塞特郡和威尔特郡的部分地区。752年,威塞克斯王库特雷德(Cuthred,740-756年在位)打败麦西亚王埃塞尔鲍德,重新夺回了上述地区。威塞克斯王基内伍尔夫(Cynewulf,757-786年在位)也经常与麦西亚的奥法就威塞克斯与麦西亚的边界地区发生激烈的争夺。最初,基内伍尔夫似乎还能占上风;779年,他被奥法打败,威塞克斯失去了对伯克郡、威尔特郡北部以及巴思等地的统治权。786年,奥法再次攻入威塞克斯王国,基内伍尔夫被杀,布里特里克(Beorhtric,786-802年在位)在奥法的帮助下登上威塞克斯王位,他向奥法臣服纳贡。威塞克斯的衰落还与该王国内部的政治斗争有关,8世纪,威塞克斯各王族因王位争夺经常发生激烈的争斗,威塞克斯诸王虽然都出自金里克世系,但王位继承并无定制,再加上会发生断嗣绝脉、强暴夺位等情况,所以任何一个王都很难把王位严格限制在自己的血缘内,王室宗亲、远近旁支常因王位继承发生内讧。伊尼王设立的郡制虽然是王权强化的一个表现,但很多郡长自身就是王室成员,所以并不能消除王族对王位的争夺,某一个旁支因继承权而控制了一个地区,那它就有了在未来挑战王权的力量基础。在8世纪的威塞克斯王国,为王者都希望长久地确立起其自家对王位的主导权,但总会面临其他宗亲、支系的威胁,所以对任何一个王族来说,要长期保持王位的主导权是非常困难的。为此,8世纪的西撒克逊国王经常被说成是在与王储们(athelings)作战。

总体来看,8世纪威塞克斯王的统治重点是巩固7世纪威塞克斯在汉普郡、怀特岛以及西南部所获得的土地,另一方面就是抵御麦西亚的霸权。尽管8世纪的威塞克斯不得不臣服麦西亚,但它大部分时间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王国,786年的坎特伯雷宗教会议就是在基内伍尔夫和奥法共同主办下召开的。

9世纪初,埃格伯特(Egbert,802-839年在位)开启了威塞克斯历史的新阶段。埃格伯特是伊尼王的侄子,威塞克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但当时威塞克斯的王位被宗室远亲布里特里克(Beorhtric,786-802年在位)夺得,布里特里克深恐埃格伯特会夺其王位,于是将他驱逐出境,埃格伯特流亡麦西亚。789年,布里特里克娶麦西亚王奥法之女为妻,埃格伯特只好到查理曼的法兰克王廷避难。“查理大帝厚待埃格伯特,让他位列公卿,出入行伍。几年之内,埃格伯特就以才略气度闻名于欧洲各国。”威塞克斯王国和法兰克王国的友好关系,就是在他数年避难时期建立起来的。公元802年,布里特里克去世,西撒克逊王国的贤人会议(witenagemot)一致推举埃格伯特为王。

埃格伯特继位时,麦西亚几乎已经成就了英格兰霸业:东盎格利亚被其吞并,肯特和埃塞克斯也沦为其藩属;北方的诺森伯里亚因为君统断绝,正处于内乱动**之中。所以埃格伯特王的劲敌,就是麦西亚王。823年,麦西亚的伯恩伍尔夫(Beornwulf,823-826年在位)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了切奥尔伍尔夫王的统治,这次内乱给威塞克斯提供了再度称霸的机会。825年,埃格伯特在埃伦登大败麦西亚王伯恩伍尔夫,取得了绝对胜利。这次战役成为盎格鲁-撒克逊历史的转折点,麦西亚的霸主地位被摧毁,威塞克斯成为盎格鲁-撒克逊最强大的王国。紧接着,埃格伯特又派大军进入肯特,驱逐了肯特的麦西亚附属王贝尔德雷德(Baldred,823-825年在位)。是年底,埃格伯特征服肯特、萨里、苏塞克斯以及埃塞克斯地区。同一年,东盎格利亚也摆脱了麦西亚的控制,随后向埃格伯特称臣,成为威塞克斯的藩属。829年,埃格伯特全面征服麦西亚,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统治,他让麦西亚人威格拉夫作为附属王为他统治麦西亚。同年,埃格伯特乘胜进攻诺森伯里亚王国,当时,诺森伯里亚王国内部为争夺王位萁豆相煎,无力御敌,只好束手称臣,成为威塞克斯的藩属。与对待麦西亚一样,埃格伯特也通过附属王来统治诺森伯里亚。830年,埃格伯特着手征伐威尔士,并取得胜利。埃格伯特成为《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的第八位“不列颠统治者”。

综上所述,自6世纪末至9世纪后期近三百年时间里,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历经了干戈,征杀不断。在此期间,先是盎格鲁-撒克逊七国中较小的四国肯特、苏塞克斯、埃塞克斯和东盎格利亚被三个大国诺森伯里亚、麦西亚、威塞克斯兼并管治,以前的部落国家的疆域初步被打破。9世纪30年代开始,再度崛起的威塞克斯征服了霸业垂成的麦西亚以及处于动**之中的诺森伯里亚,将全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地盘归于其域内,埃格伯特统治的疆域已接近今天的英格兰,基本上完成了地域的统一。在七国争霸的过程中,数位盎格鲁-撒克逊王称雄英格兰,成为“不列颠统治者”,如雷德沃尔德、奥斯瓦尔德、奥法、埃格伯特等。为了维持庞大的疆域,这些“不列颠统治者”不仅要靠军事力量兼并异己、镇压反叛,还要掌握和管理巨大的资源。他们开始征税、制定法律、创设行政体系,以多重方式实施统治,盎格鲁-撒克逊的王权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由原来军事首领性质的部落王转变为执行军事、行政、财税、法律统治职能的国王,为未来统一的国家奠定了王权基础。七国争霸的结果,不仅使英格兰完成了地域的统一、君统的归一,而且使英格兰各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突破部落的疆域而交往日益频繁。盎格鲁-撒克逊诸族在语言、习俗、法律、民政等方面日趋融合,为统一的国家奠定了民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