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一百零六章 与潜意识沟通的冥想
在众多会员的一致要求下,天力亲自为大家做与潜意识沟通的冥想引导。以下是天力的冥想引导词:
请你以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好,然后慢慢的闭上你的眼睛,慢慢的吸气、呼气,让自己的心缓缓的静下来,去感受只有自己存在的世界。
冥想是心理学中放松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你进入你的潜意识,让你和你的潜意识进行沟通和交流。今天我就带大家进入:大树的冥想。
先让大家感受脚踏在地板上的感觉,轻轻地压一下地板,柔软舒适的感觉。
现在我让大家想像自己是一棵树,不知道这棵树长在什么地方,也许是山顶的一棵松树,也许是湖边的一棵柳树,总之先想象自己是一棵树,想象你的身体是笔直的,现在深长绵厚的的呼吸贯穿着你的身体,深深地吸气,吸上来大地的那份营养和爱,当你深深的呼气的时候,想想你的两只脚像树根一样开始慢慢地扎进深深的土地,用这样的方式站的既挺直又有力,同时想象你的两只手臂向上上升,包括你的毛发都变成了树的枝叶,然后向上,向四周伸展,向着阳光,向着白云,向着清风,向着广袤的世界无边无垠的伸展,慢慢的你会听到越来越有感觉的音乐声,当你向上伸展连接阳光雨露的时候,你也感觉到你的脚在大地之下向四周延展,如此你在大地之下用你的繁密的根系与其他的树相连接,你们牢牢的彼此缠绕彼此,支持彼此,同时,当有微风吹过的时候你的枝叶迎风摇摆,在这微风中传递的信息经由你的枝叶接收到,然后传递给你周围的其他朋友。
现在,你也许想把你的身体轻柔的摇摆,你会看到你在一片广袤的森林之中。你是浩瀚绿色海洋中的一棵,所有这世界美妙的气息在每一棵大树的枝叶上跳跃、流淌和传递。你看到你是这广袤森林中的一棵树,每一棵树都以他顽强的生命力在向大地和天空伸展,他们与天地融为一体。同时他们享受这天地之间至高无上的营养和爱。在你摇摆的时候把你不想要的烦恼、把你多日来的疲惫随风飘散开,你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有力,同时也越来越柔软。你看到那棵树的形象如此的高大挺拔也是如此的俊秀和葱茏,同时你也看到那个广袤的森林有浩瀚的能量,在更大的空间里,宇宙包裹着它的能量,里面有所有你需要的健康、幸福、快乐和爱,你是如此的自信,如此的有力,现在带着这样的一份感觉。我想邀请你将你的感觉环绕你的身体,回到你身体的形象,你的头、你的肩、你的前胸后背和四肢,在这个过程里面,你慢慢地收拢这些枝叶和根系。收回到你的身体里面,你知道他们存在,同时别人看不见,当你收回来的时候,你还保留着那样一份有力和自信,当你听到音乐渐渐远去的时候,你就会更多的回到你的身体。感觉一下经过刚才的伸展,你的身体变得柔软、灵活、充满能量,带着对身体这样一份全新的惊喜的认识,我们开始今天的生命、生活的旅程,现在你可以慢慢睁开你的眼睛了。当你醒来的时候,你会感觉你的身体是无比的轻松和舒服。现在。请大家缓缓睁开眼睛。
看到大家都把眼睛睁开了之后,天力问了大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去过香港吗?”把大家从冥想状态拉到了现实中来。接着上一课的话题“分清三件事”的话题,我们继续来探讨各种身份和角色中的人际关系处理问题。
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母亲对待婴儿常常就是如此,因为婴儿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非常需要母亲的关心和保护。孩子长大以后,母亲如果还是这样对待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但是,许多母亲并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这种行为模式。她们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相对来讲,父亲较少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这是因为男性的人际界线一般比女性清,人际距离较远。一个家庭,如果以女性居多,人际界线通常都是模糊不清的。反之,如果以男性居多,人际界线会清楚一些。
管理心理学把管理者(领导)分为两种类型:任务型和情感型。任务型的领导比较“冷”,只关心团队的工作效率,不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而情感型的领导侧重于协调人际关系,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擅长于制造气氛,提高团体的凝聚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型的领导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他们常常过分热心,过度干涉,爱管闲事,婆婆妈妈。
心理咨询师也常常会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英雄情结),跨越人际界线,对咨客过度干涉。在咨询过程中,打破人际界线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打破人际界线是因为咨询师自己人际界线不清。
需要指出的是,拯救不仅仅是人际界线不清,同时也是黑白分明的表现。在拯救者的眼里,他人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拯救,他们会堕落、失败、痛苦、变态。拯救者把世界分为黑的和白的,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黑的变成白的。
客体关系理论用投射性认同来概括客体关系。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有四种:控制(也称权力)、依赖、讨好(也称迎合)、。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象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一件工具,如果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用者就无法完全驾驭它。因此。控制者总是千方百计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对方的自主性,使他丧失自我,乖乖地服从控制。
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跟踪、调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属于硬控制。讨好、利诱、撒娇、胡闹、施苦肉计、要挟都属于软控制,信用、承诺、保护、恩赐、以身作则、威望、自信、勇猛属于无形的控制。
无形的控制与拯救有某些相同之处,说明拯救是有可能转变为控制的。但是,两者毕竟不同。拯救的目的是让对方过得好,结果如何另当别论,而控制的目的是“为我所用”。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喜欢控制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身体或工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是硬控制。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喜欢控制别人,常用的方法是软控制。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常软硬兼施。自恋型人格障碍则是硬控制和无形的控制并用。
依赖与拯救相对。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赖者。拯救会强化依赖性。同样,依赖会激发对方的英雄情结。
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就是软控制。他用依赖控制对方,使对方心甘情愿而且自鸣得意地扮演起拯救者来。
在拯救型的母亲身边,一定会有依赖型的孩子。一个人如果有好几个姐姐。他的依赖性一定会很强。在女性居多的家庭里,拯救和依赖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全家人互相拯救、互相依赖,非常纠缠。在大家庭里,女性达到一定的数量,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拯救是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依赖则是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做。控制也是让别人替自己做事。但后果还是自己承担的,而依赖把责任也交给了别人,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因此,一个依赖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穿不暖、吃不饱还怪罪父母。甚至故意不伸手、不张口,叫自己穿不暖、吃不饱,让父母心疼,激发父母的恻隐之心。
依赖型的人小时候依赖父母或哥哥姐姐,结了婚以后则依赖配偶。或者同时继续依赖父母,甚至对方的父母。这种人“家族观念”很强,视结婚为找“归宿”,要托付终身,所以挑三拣四,百里挑一,不但个人条件要好,家庭背景也要好,好象不是两个人结婚,而是两个家族结婚。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就是依赖。当然,病人不是依赖所有的人,而是关系亲密的人,对陌生人通常是比较排斥的。
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回避人际交往,不过,他们所回避的是陌生人,而不是亲人,相反,他们对亲人还是比较依赖的。这说明,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兼有黑白分明,他们把人分为亲和疏、可靠和不可靠,依赖“白”(亲和可靠),回避“黑”(疏和不可靠)。依赖和回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依赖型人格障碍侧重于依赖,回避型人格障碍侧重于回避。
讨好既是客体关系理论所说的一种投射性认同,又是自体心理学所说的一种自体客体移情(反映性移情),主要表现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为此而揣摩别人的心思、了解别人的兴趣,迎合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够让对方开心的事。讨好别人、迎合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背叛,这是“假自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照顾,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讨好父母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存能力的提高,没有必要继续讨好别人。或者说,如果是生活所迫,讨好一下某个重要人物,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讨好变成一种风格,到处讨好,奴颜婢膝,那就有问题了。
说讨好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是因为,如果不给别人带来实际的好处,譬如请客送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而仅仅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投其所好、自我完善,那是没有作用的。以为这样做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其实是一个错觉。
再说,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有那么重要吗?除了满足一下虚荣心,并没有实际的好处,除非得到奖金,或者提拔。
表演型人格障碍很在乎这些虚名,为了追逐虚名而脱离实际,其实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编自演,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