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猝然陨落,是完全出乎天下士民之预料的。他坐拥二十万西凉劲卒,麾下又有徐荣、李傕、张济等一大堆猛将,关东十余路诸侯组成的联军也难以匹敌。

然而,一夕之间,他便被吕布一戟刺于车下,成了汉末政坛上最大的一颗“流星”!

促成这一事件发生的“幕后推手”,正是当朝司徒兼尚书令王允。王允出身并州豪门,“世仕州郡为冠盖”,又得名士郭林宗之“王佐才”的佳评,是汉末杰出的名士大夫。

他本是汉末朝中名门世族集团的政治代言人,在少帝刘辩期间,他和袁绍、袁术联手,以河南尹之权调遣部尉闵贡逼死了张让、铲除了宦党。那时的王允,意气风发,杀伐果断,确然显出王佐之逸才。

后来董卓入京掌权,王允自是不甘屈居于这边将枭雄之下,但己方又力不如人,只得“矫情屈意”,表面上伪奉董卓为尊,暗伺其隙而图之。在这韬光养晦的“演技”方面,后世的著名“影帝”司马懿也要以他为楷模。他在董卓面前表现得太恭顺太诚敬,“每相承附”,唯唯诺诺,令雄猜成性的董卓也“不生乖疑”,将“朝政大小,悉委之于(王)允”。如此的深谋潜伏之术,司马懿之流亦当引为比肩。

其实,隐忍伺机而暗杀董卓,此前曾有许多名士精英做过:曹操以献刀之名刺杀过,失败了;郑泰和荀攸也暗中绸缪过,被发觉了,终无所成,甚至何颙还被董卓系狱忧惧而死!董卓为人“粗猛”而又“有谋”,并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最后,这桩震天动地的大事,只有王允做成了:他施展连环计,潜结董卓的心腹大将吕布为内应,终于乘董卓不备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刺杀了他。大汉的至高权柄,终于又从边将枭雄那里回到了以王允为首的名门世族集团手中。

这一经典案例,在数十年后被吴国的孙峻完全复制了过来。那一年,孙峻在少帝孙亮的支持下,以顾命次辅佐大臣的身份,刺杀了顾命首辅大臣诸葛恪,然后紧紧抓住军权,从而稳固了自己的权位,镇住了吴国的政局。他的“暗杀式斩首行动”算是完全成功,并取得了长远实效的。

返而观之,当年王允对董卓的这一场暗杀呢?王允暗杀董卓成功之后的状况又如何了呢?

王允在对董卓一击得手之后,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再有当初的精明缜密了。《后汉书》是这样描写他的:

(董)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他若真正具有救时匡难之才,就应该明白杀死董卓仅仅是拨乱反正、重塑汉室皇权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几件大事要做到位,才能使汉室真正转危为安:一是安抚住“群龙无首”的西凉武人集团,令其无株连之忧,同时将它纳入汉室的直属部队;二是以归附汉室的西凉武人集团为依托,震慑关东各路军阀,消除袁绍、袁术等人的不逞之志,还天下一个安宁;三是重塑东汉政局的势力平衡,以名门世族集团为主体来捍卫汉室。

而实际上,王允在第一招应对上就搞砸了。要安抚住“群龙无首”的西凉武人集团,他切实而具体的方法只能是与皇甫嵩、徐荣、董承、段煨等西凉武人集团中的“拥汉派”精诚合作、共赴时艰。可惜,他对凉州人氏的极端疏离心理,使他拒绝做出这一关键性的布置措施,对董卓的余党“不赦不理、不抚不问”,任由西凉武人集团在人人自危的状态中走向激烈的对抗和“反噬”。从这一点上讲,王允的政治成熟度实在远远不及后世崛起的司马懿。司马懿以狙击突袭的手段除掉了曹爽兄弟,却能及时对曹爽集团的中下级成员示以宽宏大度,重用鲁芝、杨综等骨干分子以安定其余曹氏部曲之异心,于是把一场惊天动地的政变做得是无风无波而又毫无后患,确实要比王允高明得太多了。

由此可见,王允虽取名为“允”,但施政行事哪有“平允”之衡准、“公允”之器量?谚语有“爱屋及乌”之说,他反过来却是“恨乌及屋”,不分青红皂白,连皇甫嵩这样的耿耿忠臣,只因出身凉州也被他闲置不用!他这一偏狭孤陋之举,可谓误人误国、遗祸无穷!

从此,乱兵四起、烽火熊熊,王允刺杀董卓后换来的短暂和平局面,也就化为了“昙花一现”。

同时,滥杀名士蔡邕,更是坐实了他“偏狭孤陋”的病根。南朝人士殷芸在《小说》里写道:

初,司徒王允数与蔡邕会议,允词常屈,由是衔邕。及允诛董卓,并收邕,众人争之,不能得。

蔡邕,一介文士而已,就有董卓私遇之叹,况已知罪求饶,贬之即可,何足挂齿?也许,王允诛杀蔡邕,是向天下士民公开示威:你看,连董卓都不敢招惹的名士鸿儒,我王允都敢一刀砍下!今后朝中,谁不服我?

但他终是大大的失策了:后世的曹操杀孔融以立威,反而使自己失去了包括颍川荀氏在内的不少名门世族之支持;司马昭杀嵇康以树权,更是给自己“乐善好士”的金字招牌抹了个污黑!更何况此时此刻的王允手中权柄之集中和强大,尚还远远不如曹操、司马昭?!他滥杀蔡邕,只能引起同僚们的侧目而视与割席断袍。

当时,太尉马日磾向王允求救蔡邕而不得,退而叹曰:

王公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他一语成谶,不到两个月,王允便身死于西凉乱兵之手。

著名史学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曾言:

(王允)智尽于密谋,而量不足以包英雄而驯扰之,加以骄逸,而忘无穷之隐祸,其周章失纪而死于逆臣,不能免矣。

这段犀利之语,堪称王允毕生作为之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