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区一带坐落着十几座皇陵,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明十三陵”。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但为什么只有十三陵,因为这一片皇陵是后来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才开始陆续修建的,明朝开国之后定都南京,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而二代皇帝朱允炆则因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丢了皇位,不知所踪,所以他也没有陵寝。而从朱棣之后,明朝的历代皇帝基本都在昌平修建了自己的陵墓,比如长陵(永乐帝)、定陵(万历帝)、昭陵(隆庆帝)等等。之所以说是基本,是因为确实有一个倒霉蛋没有陵寝,他就是口碑还不错的景泰皇帝——朱祁钰。没有陵寝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朱祁钰不是明朝的正统(不是朱祁镇的庙号)皇帝,自然也就不能享受皇帝的待遇。

有罪过的王爷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这是明朝历史上不普通的一天,这一天曾经被囚禁在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基,并改年号为“天顺”,以显示自己复辟是顺应天意的。而原来的皇帝朱祁钰,因为此时已经病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根本无法阻止朱祁镇,就这样成了皇兄的阶下囚。迎接他的将会是什么命运,此刻的他并不知道。不过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二月十七日,这一天离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刚刚过去一个月,也就是在同一天,曾经执掌大明天下八年的皇帝朱祁钰薨于西宫,享年三十岁。

之所以用“薨”,而不是皇帝死亡的专有名词——驾崩,乃是因为朱祁钰死的时候已经不是皇帝了。

他的皇帝身份自然是被朱祁镇罢黜的。关于这件事还有个小插曲,朱祁镇刚复辟的时候因为要处理的事情太多,还顾不上朱祁钰,便将其搁置在了一边,但不承想这却闹出了一个笑话。因为朱祁镇虽然宣布复辟,但朱祁钰既没有死,也没有被公开废黜皇帝的身份,理论上来讲此时的朱祁钰还是皇帝,只是不管政务了而已。就这样过了十几天,也没人跟朱祁镇说这事,这就导致这段时间内大明同时存在两位合法皇帝的奇观。后来还是朱祁镇自己想起来这件事,连忙补救,天顺元年二月初一,朱祁镇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废朱祁钰为郕王。郕王是朱祁钰登基之前的爵位,转了一圈,朱祁钰又回去了。

朱祁钰被废为王以后,朱祁镇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才算落地,再不会有人跟自己抢皇位了。尽管后来在上朝的时候朱祁镇还在群臣面前虚假地表现出关心弟弟,说什么弟弟的病好多了,可以喝粥了,其实他本来跟朱祁钰没什么矛盾,都是有小人在从中挑拨啊,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但在他说完此话后,群臣的反应是默然应对,没有一个人开口说话,甚至是迎合皇帝的都没有,可见大臣们明白这件事是朱祁镇心里的一根刺,惹不起就不要提了。

事实上朱祁镇的内心对这个将自己足足软禁在南宫七年的弟弟是十分不满的。这一点从他草拟的太后诏书中便可以看出,诏书中称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老实说朱祁钰当时已经快死了,再多的指责对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了。但是朱祁镇是不会轻易放过朱祁钰的,哪怕他死了也逃不过惩罚。这不朱祁钰这边刚死,那边朱祁镇就开始运作起来了。古代没有什么唯物思想,因此对这个生死看得很重,权力越大越是这样,尤其到了皇帝这一级别,对身后事格外重视。

前面说过明朝皇帝在北京昌平地区有一片专属陵寝,也就是今天的十三陵,但是这里面却没有朱祁钰的陵寝。其实不是没有,因为古代有规定,皇帝一登基就要开始为自己预备陵寝了,而朱祁钰曾经做过皇帝,所以陵寝是早有准备的。朱祁钰在登基之初就为自己在此地的天寿山区域内规划了一块地方,作为自己日后的万年福地。现在朱祁钰死了,朱祁镇表示这个地方不能葬,因为朱祁钰已经不是皇帝了,没有资格葬在这里。也因为朱祁钰已经不是皇帝了,所以不能用天子葬礼。最后明英宗经过仔细考虑以亲王之礼将朱祁钰葬在了今天的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称“郕王墓”。从皇帝陵寝到亲王陵墓,规格一下子就不知道掉了多少。

但是这还没完,按照规矩朱祁钰死了以后该给他上个谥号。本来明英宗不复辟的话,朱祁钰是能享受皇帝待遇的,但是现在既然已经被废为“王爵”了,就只能享受亲王的待遇。亲王就亲王吧,其实以朱祁钰在位的作为来看,他还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因此一般来说他的谥号应该还不错。但经过哥哥朱祁镇的精挑细选,最后给朱祁钰选择了“戾”这个谥号,称为“郕戾王”,《谥法》有云:“不悔前过曰戾”,没错,这是一个恶谥。这就是说,朱祁镇认为朱祁钰是有污点的,故意选了个恶谥,想要恶心恶心已经死去的朱祁钰。

古人最注重身后之名,而朱祁镇打压朱祁钰死后应有的待遇,追赠一个恶谥,他想要的就是让这个“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的弟弟遗臭万年。

朱祁镇这样贬斥朱祁钰的名誉,从历史的经验看来,除非日后朱祁钰的后代能够逆天反杀回来,重新夺取江山,那这样作为祖宗的朱祁钰自然能够跟在后面沾光,恢复皇帝的身份。但悲催的是朱祁钰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怀献太子朱见济,而且在朱祁钰去世之前就已经夭折了,也就是说随着朱祁钰的过世,他这一脉已经绝了。这么来看,朱祁钰想要翻身是一点机会都没有了。然而历史就是这么有趣,朱祁钰却在死后两百年内,机缘巧合之下,一步一步重回正统地位,最终恢复了自己的皇帝身份。

侄儿还是不错的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又做了八年皇帝,在这八年间,朱祁钰是朝廷不能提及的禁忌,大臣也都心知肚明,所以能不提就不提。但有些事不是不提就能当没发生过的,不管朱祁镇怎么想要消除朱祁钰的事迹,但朱祁钰毕竟当过八年皇帝,这是事实,谁也抹杀不了。其实在朱祁钰之前明朝还有一位被抹去存在的皇帝,他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朱棣称帝后为了塑造自己的合法性,压根不承认他的正统地位,连朱允炆的“建文”年号都被朱棣改回了“洪武”。

但朱祁钰不比朱允炆,朱允炆在位四年,就只干了一件事——削藩,最后还失败了,除此之外再无大的功绩。然而就算是朱允炆这样一位主儿,明朝后世大臣主张承认其皇帝身份的都不在少数。朱棣在世时还能压住这些“异端”,而当朱棣过世后,这一主张越发强烈。朱允炆都能有这待遇,何况朱祁钰呢?朱祁钰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启用于谦等正直之人,励精图治,选将练兵,赢得了北京保卫战,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的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所以虽然迫于明英宗的威权,大臣不敢说,但是私下不少人都认为朱祁钰受到的待遇太不公了。而朱祁镇想要一味强压是压不住的。

只是没想到反转来得这么快,朱祁镇驾崩后其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成化帝。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十二月朱见深下诏恢复郕王朱祁钰的帝号,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并改“郕王墓”为“景泰陵”。

按理来说朱祁钰的事是朱祁镇一手安排的,朱见深作为人子却推翻自己父皇的决定,看上去好像有些不孝,但其实这里面有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原因有三。其一是承认客观事实,朱祁钰毕竟做过八年皇帝,而且政绩不错,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与其一直争论不休,不如大大方方承认算了;其二,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重视文官制度建设,并压制武官,使得文官集团成长到可以跟皇权抗衡,并且他在位期间能够虚心听从文官集团的劝谏,实行良好的政策,这一点是朱祁镇做不到的。因此文官集团无论出于公心还是私心,都该承认朱祁钰的皇帝身份,而当时的文官集团有这个能力敦促皇帝做这件事;其三,明宪宗朱见深性格宽厚,虽然朱祁钰当年为了保住皇位,囚禁太上皇,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毕竟没有威胁到他们父子的生命安全,除此以外在其他待遇方面朱祁钰对朱见深还是不错的,而这也使得年幼的朱见深(当时叫朱见浚)对这个叔叔印象还不错,基于此也该给已逝的朱祁钰一点安慰。不过为了不打父亲朱祁镇的脸,朱见深在下诏时特别提到“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就是说朱祁钰恢复帝号这件事是先帝朱祁镇在位时期就已经决定的,只是先帝来不及做就去世了,因而自己只是完成父亲的遗愿罢了。这样一来既保住了朱祁镇的面子,又满足了恢复朱祁钰帝号的要求,可谓一举两得。

此后我们终于可以称呼朱祁钰为景泰帝了,但老实说,明宪宗这次对景泰帝的平反是不彻底的。首先是这个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只有七个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除去皇帝两个字外,一般都是十七个字。比如朱瞻基“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祁镇“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厚熜“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看出来了吧,一般的格式都是以“X天X道”开头,中间一大堆赞扬词,什么文,什么武,最后结束,看起来十分霸气。而景泰帝的这个谥号既没有“天”,也没“道”,字数上面也严重缩水,跟其他皇帝在一块儿看着很别扭。

其次,景泰帝还没有庙号,这一点更是显得景泰帝不是正规皇帝。唐朝之后庙号大规模泛滥,除了亡国之君以及特别不上道的皇帝外,每位皇帝身后都能有庙号。景泰帝没有庙号,没有就不能入太庙。吃不到冷猪头肉,受不到祭祀,归根到底朝廷还是不承认他是正牌皇帝。然而毕竟明宪宗朱见深已经做了很大让步,推翻了老爹的决定,总不能一直啪啪打老爹的脸吧,所以大臣们也就没有继续坚持下去。虽然看上去不太正规,但“恭仁康定景皇帝”总比“郕戾王”强多了吧。此后近两百年,景泰帝就保持着这样尴尬的皇帝身份,历代皇帝也没有再想为其翻案,毕竟已经过去这么久了,翻不翻也没什么意义。这期间只有嘉靖帝在为自己老爹盖皇陵的时候,想起来还有点边角料没用完,因此为景泰陵改建陵寝。本来景泰帝陵寝上的瓦片是绿瓦,到这时候改成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

话说回来,嘉靖帝那位一天没做过皇帝的老爹,最后庙号“睿宗”,谥号“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不光进了太庙,牌位竟然还排在正宗皇帝明武宗之上。当了八年真天子的景泰帝待遇还不如这么一位假皇帝。

有了庙号也没啥用

直到南明时期,弘光帝才为朱祁钰加上庙号“代宗”,并增加谥号到17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弘光帝为什么要彻底恢复明代宗的正统地位,原因有很多。其实不光是明代宗,弘光帝还给建文帝平反正名了,并为在靖难之役中忠于建文帝一方的大臣追赠谥号。弘光帝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自己的考量。明末不少大臣的“忠君爱国”之情如何,大家都是有所了解的,崇祯帝死的时候,殉葬的只有一个老太监。有时候一个朝代的气节真的很重要,弘光帝本人不过是权臣拥立的一个傀儡,相比之下明代宗北京保卫战时,以于谦为首,满朝文武,何其英烈,因此弘光帝希望以此来唤起大臣们的忠义。

此外,出于实际需要,弘光帝也必须为朱祁钰平反。明代宗死后那么多年之所以没能恢复名誉,就是因为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全是明英宗后代,平反明代宗,关乎英宗一系的正当性。而弘光帝虽然也是英宗后代,但他继承帝位,实际上也是走的小宗继承大宗这条路,况且当年的国本之争,弘光帝的父亲老福王落得人人喊打的境地,现在一味强调正统,会使自身的合法性遭受质疑,毕竟还有个不知真假的崇祯太子在那儿呢。弘光帝自己本身先是依朱祁钰即位的故事,先监国后称帝,如果不将朱祁钰身份合法化,那这个仿效旧事必然大打折扣。此外,这件事与明末文官东林党也有很大关系。

就这样死后近两百年,朱祁钰终于完成了从废帝到皇帝再到明朝正统皇帝的身份跨越。但你以为朱祁钰成为明代宗就不惨了吗,大错特错。朱祁钰为什么被尊为明代宗,因为南明君臣认为他是“代替”朱祁镇做的天子,所以上庙号“代宗”。比如当时的一部名叫《幸存录》就这样介绍道:“景皇帝庙号称代,以其类唐代宗,且代为天子也。”看起来好像合情合理。

但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夫之对此却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南明君臣不学无术的体现。因为“代宗”这一庙号,除了明朝只有唐朝用过,唐代宗在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所以后代决定永世纪念,这样就要为其上庙号“世宗”。但唐朝要避李世民的讳,不能用“世”,所以就取“世世代代”之意,为其上庙号“代宗”,因此“代宗”实际上就是“世宗”的意思。然而到了明朝这边,曲解其意,在已经有明世宗的情况下,再尊一个明代宗,真的很尴尬呀。

既然这样那就将就点吧,反正好不容易有庙号能进太庙了。对不起,进不去。南京太庙在嘉靖年间失火被烧毁了,之后南京太庙就没有进行重建,所以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是没有太庙的。因此弘光帝一朝一直在奉先殿祭祀历代皇帝。然而就是奉先殿,明代宗也进不去,因为弘光帝与明代宗的关系已经十分遥远,实际上崇祯朝时期的太庙就已经排到睿宗了,而朱祁钰已经到了“亲尽而祧”的地步。所谓“亲尽而祧”,就是皇家有太庙,皇帝的前任们一般供奉在这里,供现任皇帝挨个祭祀。但这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数代以后,太庙中供奉的先祖太多了,皇帝根本祭祀不过来,因而想出了“亲尽而祧”,就是将与现任皇帝血缘关系比较疏远的祖宗(一般太庙中保留与现任皇帝关系最近的九位皇帝)迁移到特别建立的祧庙之中,由皇帝合祭,这就减少了皇帝的负担。所以朱祁钰刚被追尊为明代宗,就直接进了祧庙。怎一个惨字了得。

提到朱祁钰必然就要提到于谦,这一君一臣可以说在历史上被紧紧绑在了一起,景泰帝失势以后,等待于谦的下场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