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朝与蒙古的关系,那可真是一部血泪史。朱元璋派兵北伐,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明成祖亲征漠北,最终死在榆木川。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全军覆灭,大明江山也险些葬送。可以说自明朝开国以来,自始至终没有彻底解决蒙古问题。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南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仅给边关百姓造成了巨大损失,也给蒙古人自己造成了伤害,因为每一个阵亡士兵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

小修小补

想要保证中原内地的安全,朝廷必须在边关集结重兵,防御蒙古。从东边的鸭绿江,到西边的嘉峪关,数千里的边防线上,明朝政府设置了九个边防重镇,即宁夏、固原、榆林、宣府、大同、蓟镇、辽东、甘肃、太原,简称“九边”。为了保证边境安宁,朝廷耗费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别忘了,北京离长城的直线距离也不远,捍卫边境,也是在保证统治者自己的安全。

自天顺、成化以来,明朝吏治逐渐败坏,国防力量也不断下滑。蒙古人渐渐进入河套,成为明军的心腹大患。河套这个地方三面临河,土壤肥沃,水草丰美,是发展畜牧业、种植业的好地方。占据这里,可以提高经济实力,保证后勤供给,还可以作为骚扰内地的前沿阵地。河套南方是陕西,东部是宣府、大同,西部则是宁夏、甘肃,可谓四通八达。三个方向,蒙古人愿意骚扰哪个就骚扰哪个,明军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敌人进犯。

朱厚熜上任后,边防形势依然很严峻。身为明朝军队的三军总司令,他常常吃不好饭,也睡不好觉。这么漫长的边防线,鞑靼人屡屡进犯,他们只要集中军队,攻其一点,就可以深入内地,造成经济、人口损失,大明军队真的有能力捍卫国门吗?为了提高九边的防御能力,朱厚熜新官上任三把火,首先要把城墙给修一修。城墙是守军保卫国家的屏障,是蒙古人前进路上的阻碍,边墙都破破烂烂的,敌人打进来不是很轻松?成化初年,宁夏巡抚徐廷璋修筑边墙二百余里,延绥的余子俊也把边境修得固若金汤。蒙古人知道这里的明军守备森严,二十多年没来进犯。正德年间,右都御史杨一清建议朝廷修缮边墙、堑壕,增加卫所,连具体方案都策划好了:“延绥安边营石涝池至横城三百里,宜设墩台九百座,暖谯九百间,守军四千五百人;石涝池至定边营百六十三里,平衍宜墙者百三十一里,险崖峻阜可铲削者三十二里,宜为墩台,连接宁夏东路;花马池无险,敌至仰客兵,宜置卫;兴武营守御所兵不足,宜招募;自环庆以西至宁州,宜增兵备一人;横城以北,黄河南岸有墩三十六,宜修复。”哪里要修补,哪里要派兵,说得一清二楚,明武宗十分认可杨一清的建议,掏了几十万两白银给他修墙。可刘瑾刘公公不愿意,杨一清不是他的人呀,就整他,关到了锦衣卫监狱,多亏了大学士李东阳、王鏊努力营救,才保住了一条命,最后不得已退休回家,颐养天年。

早在安陆当兴王世子的时候,朱厚熜就听父亲讲,楚这个地方有三杰,分别是刘大夏、李东阳还有杨一清。上台后,嘉靖皇帝就把杨一清喊回来,您老别退休了,继续为朝廷效力吧!封为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当初杨大人提议的修墙,也可以开始做了。延绥的、辽东的、宣府的、大同的,边境的墙都得到了修缮,边关防御力自然提升了。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巡抚谢兰、张问行等上奏,延绥这个地方,与河套敌人挨得很近,自定边营到黄甫川这一段,更是连年入侵。当务之急,就是赶快修缮边墙,可边墙实在是太长了,一口气修不完,那就分段吧。从定边营到安边营是上段,从安边营到龙州堡,总长四百四十余里为中段;从双山堡东到黄甫川,长五百九十余里为下段。咱们每年给它修一段,最好三年竣工。请求皇上发帑银做工程款,就像以前宣府、大同、山西一样。

朱厚熜第二把火是发钱,边关地区,饱受战火摧残,经济往往凋敝;像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等,自然环境恶劣,粮食产量低,戍边将士常常吃不饱饭,遇到国家财政不好的年份,连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这样的军队,怎么能与蒙古抗衡,守卫江山社稷?对此,嘉靖皇帝也明白,钱给够了,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战斗力自然可以提高一大截。所以他刚刚上任就给九边的将士们发奖金,每人赏银二两;九边总共有三十多万将士,朝廷仅此一项就花费了七十多万两白银,虽然平均一下,每个人领到的不算太多,但也是一番心意。

对于军粮问题,丰收之年还好说,大体能够满足;饥荒之年就很难说了,粮价飞涨,士兵吃不起饭,蒙古人又不会专挑丰年的时候进犯。为了保住后勤供给,嘉靖皇帝常常运输银两给相关边镇,用来购买粮食,解决将士们的吃饭问题,使他们好有力气打仗,通常都是给个十几万两,救救急。边镇如果减员严重的,要早日进行补充。陕西按察使陈九畴曾到甘肃巡视,说账面上有七万士兵,实际上连一半都不到,还有很多是老弱病残,请求朝廷征兵,得到了批准。

第三把火是引进新式武器。朱厚熜听说葡萄牙人的佛朗机特别厉害,可以远距离杀伤敌军,朱厚熜又派人去引进,将其运用在边关守备上。

蒙古人产业结构单一,许多生活物资需要由中原买入,否则无法满足日常需要,比如粮食、金属、纺织品。每当遇到大灾之年,旱灾、雪灾、蝗灾,蒙古人的经济很有可能会崩溃,牛羊马匹都死了,靠什么生活呢?此时他们很需要中原的小麦、大米。打猎时用到的兵器、烹饪时用到的铁锅,对他们来说也是很急需的,明廷对金属出口比较谨慎,担心蒙古人用作军事,成为南下的利器。纺织品主要是在夏天穿,冬天可以穿羊毛大衣,在帐篷里烤火,夏日天气炎热,动物皮毛哪里穿得住,不得热死了。像21世纪的我们,不开空调尚且热得要命,他们穿着大衣怎么活下来。

为了缓解经济困境,蒙古人多次要求明廷开展边境贸易,承诺事成之后,牧民在塞外游牧,汉人在塞内耕作,彼此互不侵犯,这些要求都被嘉靖皇帝拒绝了。我们是天朝,怎么能和胡虏做生意,有损圣朝威望,而且嘴上说是要互通有无,鬼知道心里打着什么算盘。没准是在打探虚实,让边关将士放松警惕,或者趁贸易之时发起突然袭击。谁知道卖过去的小麦、大米是不是被牧民吃了,万一是给那些叛徒享用呢?他们在草原上吃不惯羊肉,想要老家的食物了!退一万步说,就算真的同意互市了,蒙古人就一定不犯边了?双方频繁的战争,加之个人理念、性格的影响,使嘉靖皇帝根本不相信蒙古人的诚意。

边关许多将领也不相信蒙古人真的想弄互市贸易,他们经常把使臣抓起来,送到北京邀功领赏,还骗朝廷说是他们设计抓获的。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俺答派石天爵求贡,大同巡抚就把石天爵绑起来,押送京师,处以极刑。嘉靖皇帝还给“有功人员”升官,提拔了十几个。这可把俺答惹火了,他大举进犯山西,杀死了二十多万军民,劫掠的金银珠宝更是不计其数。过几年,俺答又向朝廷求贡,明军又以相同的手段回应,蒙古再攻击,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为两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收复河套

面对蒙古人的挑衅,朝廷里的有识之士特别清楚,仅仅靠防御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边境线那么长,从辽东一直绵延到甘肃,蒙古人又那么多,只需集中一点,就可以大杀特杀。那怎么办呢?要主动出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摧毁他们的桥头堡河套地区。如果真的能北击蒙古,顺利收复河套,一来可以缓解三面之险;二来可以获得肥沃的土地,屯田戍边,节省内地运粮成本,提高国力。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十一月,巡按山西御史何赞上疏说:“河套为吉囊所据,外连西海,内构大同,宜急剿除。其策有二:一曰计以破之,二曰势以走之。而其要在于久任抚臣,以责成效;兴复屯法,以裕边储”,建议朝廷对河套下手,大家讨论后感觉不行。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正月,巡按山西御史陈豪又提议收复河套:“乞下延臣集议万全之策,期于必战,尽复套地。庶可弭其内扰之患,而边境无虞矣”。朱厚熜看到此奏章,下发到兵部,让他们研究研究。平心而论,以明军现有的实力,能够抵挡住蒙古人的进攻已属不易,让他们主动出击,收复河套,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了。可是边患紧急,生灵涂炭,又使边境省份的地方大员们不得不思考治本之策。随着时间推移,收复河套的呼声越来越高,二十五年秋八月,从河套出发的三万蒙古骑兵进犯延安府,至三原、泾阳,杀掠人畜无算。总督三边侍郎曾铣请求对河套用兵。曾总督开篇第一句,就点明了收复河套的重要性,不把这块土地收回来,我们大明的灾祸就会没完没了。怎么收复,有没有详细的计划?曾铣有!他说当今之计,应该训练六万大军,再加上山东的两千枪兵,多准备弓箭、石头;每年秋夏之交,携带五十天粮食,水陆并进,趁蒙古人没有防备,直捣巢穴,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可以想象,在我们明军的猛烈打击下,敌人必然无法招架。咱们每年都给他们来一下,渐渐地,敌人的势力必然会衰落,争先恐后地逃出河套。

驱赶敌人的目的完成后,我们还需要派兵防守,毕竟是祖宗留下来的地方嘛。防守的方法比较传统,修建墩隍,设置卫所,安排戍卒,颁布屯田政策。河套本来就土壤肥沃,粮食产量较高,在这里发展生产,可以节省陕西运粮的费用,还可以鼓舞军心、民心,实现大明的中兴。之前修筑边墙,完善防御设施,那只是几十年的小计;把蒙古人赶出河套,临河防守,那可是国家万年的大计,请陛下好好想想,做出圣裁。收到曾铣的汇报,朱厚熜心里有些小激动,让兵部,也就是国防部的参谋们一起讨论,给出明确的意见。

一段时间后,兵部的讨论结果出来了:曾大人,您的计划好像不切实际。此话怎讲?修筑边墙与收复河套,哪一个更简单?其实都不简单,非要比一下,还是收复河套更难。你曾铣说要率领几万大军,携带五十天的粮草,跑到又远又险的地方去打仗,想要驱逐盘踞在河套几十年的蒙古人,谈何容易?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先前巡抚谢兰、张问行提议在延绥修边墙的事情,曾铣也有份,兵部也认为可行性太差,荒凉之地,人都没有几个,想要在三年之内,修好一千五百里的防御设施,特别困难,哪怕是修好了,恐怕也守不住。

反馈意见报给了嘉靖皇帝,皇帝非常不开心。他批示道:蒙古人占据河套已经很久了,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每年边关都被这些敌人荼毒,想到这里,朕晚上常常睡不好觉,边关那些大臣也不帮皇帝分忧。现在曾铣提出要收复河套,真是豪言壮语,请他再和兵部的官员们好好商讨此事。至于延绥修边墙的事情,如果那里的自然环境的确与宣府、大同有很多区别,那就在相对重要的地方修建。请兵部拨款三十万两白银给曾铣,用来给士兵发工资、打造兵器、修缮防御设施,为明年的战事做好准备。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春天,曾铣主动率军出战,失败而归,但他没有上报朝廷,给瞒下来了。夏天,他又主动出兵袭击河套的敌人,这回赢了,斩首二十六人,把他们的耳朵都给割下来,视为立功的依据,当时总共有二十六只耳朵,知道杀了这么多人。弓箭射死的、石头砸死的敌人更多,但没有割下耳朵,所以不知道具体人数。还缴获了马牛驼橐九百五十只,械器八百五十三个。敌人把营寨往北迁移了一点,派轻骑兵出来掠夺财物。曾铣又督促士兵们驱赶,使蒙古人不敢接近边塞。取得了战绩,他赶紧向朝廷报喜。朱厚熜听了十分欣慰,盘踞在河套的敌人连年进犯,如入无人之境,咱们大明朝的脸已经丢尽了。现在曾铣敢率兵出塞,拿下一两场胜利,已经很不错了,送给他金币,并涨工资。

十一月,曾铣又与陕西巡抚谢兰、延绥巡抚杨守谦、宁夏巡抚王邦瑞及三镇总兵,再次上书要求收复河套,他们总共列出十八条措施,包括修筑边墙,选择将才,选练士卒,买补马骡,进兵机宜等等,还有《选锋车战》,《骑兵迎战》,《行营进攻》,《变营长驱》,《获功收兵》等排兵列阵的示意图。嘉靖皇帝再次表达赞许,送到兵部,尚书王以旗和其他大臣共同商议,这一次,他们认为方案可行。朱厚熜十分欣慰;敌人占据河套,兴风作浪那么多年,没有几个大臣可以为朕分忧,现在爱卿们都觉得曾铣方案可以,那就好好谋划吧,有成果赶紧报上来。从这两年嘉靖皇帝的态度看,他似乎已经下定收复河套的决心,明朝军队马上就要付之行动,予以最猛烈的还击了。

曾铣自认为已经取得最高统治者的认可,北击河套,扬名立万的机会就在眼前。如果成功,他就是明朝的卫青、霍去病、李靖了,事成之后,与诸位先贤并列武庙,站在大明军界之巅。可是,正当出兵的时间越来越近的时候,陕西的山峰出现崩塌、移动的现象,北京城更是风沙大作,能见度极低。种种自然灾害,让迷信的朱厚熜心中焦虑。老天爷什么意思呀?是不是在警告朕,不要出兵河套,否则没有好果子吃?思来想去,嘉靖皇帝发热的脑袋终于冷却下来:我们不能攻打河套!军队的战斗力太低了!以前蒙古人入侵中原,各地军队尚且无力抵抗,任凭敌军四处掳掠,满载而归,现在跑到敌人的根据地去,能有几成胜算,可想而知。主场作战、有群众基础尚且失利,更何况跑到客场,深入对方的腹地。不战则已,战则必败,到时候噩耗传来,对皇帝的声望、大明的国威将是断崖性的滑坡。

没过多久,兵部尚书王以旗把收复河套的详细计划呈给朱厚熜,得到的回复让人大吃一惊:“今逐套贼,师果有名否?兵食果有余?成功可必否?一铣何足言,如先民荼毒何?”连发四问,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你王以旗要收复河套,师出有名吗?军粮够吗?胜算大吗?区区一个曾铣有什么了不起的。从他对曾铣的语气看,收复河套已经变成政治错误了。当时内阁首辅夏言是支持曾铣的,严嵩得知皇帝的态度已经改变,就抓紧迎合,想利用这个机会扳倒夏言,他说:“曾铣开边启衅,误国大计所致。夏言表里雷同,淆乱国事,当罪。”兵部尚书王以旗得知皇帝的立场,也赶紧说河套难以收复。就这样,收复河套的机会还没行动便夭折了。以前支持曾铣的人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处罚,有的扣工资,有的打板子。当时俺答正准备进犯延绥、宁夏,气势汹汹,严嵩为了激怒皇帝,好让他惩罚曾铣、夏言,就来了句:“俺答合众入套,皆曾铣开边启衅所致”,这个曾铣太坏了,他提议收复河套,引来了蒙古人的报复,他要不说,我们也不会遭受损失。最后的结局我们前面介绍过了,夏言、曾铣双双人头落地,严嵩、仇鸾成为最大赢家。

曾铣这个人十分有胆略,擅于用兵,有一年将军们都在喝酒,曾铣突然命令出动,大家都很不情愿,又没有敌情,为什么要出动呢?酒还没喝尽兴呢!谁知曾铣的态度特别强硬,必须出动,而且是立刻、马上!将军们不得已,披上铠甲前行,没想到真遇上了敌人,因为有所准备,大败之。第二天庆功,大家都问曾铣是如何预判敌情的,曾铣说:“乌鸦在不该叫的时候叫了,所以清楚”,敌人的动作惊动了乌鸦,乌鸦又以叫声暗示给了曾铣,观察得太仔细了。此外,他为人廉洁,不像许多军官喜欢克扣军饷、虐待手下、中饱私囊,操守非常不错,遇害之时,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他的死亡,对于明朝来说是个很大的损失。嘉靖皇帝死后,他的儿子隆庆皇帝追封曾铣为兵部尚书,谥襄愍。万历年间,皇帝又听从御史周磐的请示,在陕西为曾铣建祠堂。

庚戌之变

河套没能收复,蒙古铁骑还是像往常一样,出入各边防关口,杀人放火,咄咄逼人。在中原不可一世的嘉靖皇帝,对蒙古人反而一点办法都没有,虽然恨得牙痒痒,但每次想起来也只能长叹一声。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一个又足以让他牢记一辈子的年份,俺答骑兵**,杀到了京城脚下。面对烽烟战火,天朝大军竟然束手无策,让朱厚熜更加理解现实的残酷。

这一年六月份,俺答骑兵攻打大同,突破边墙,进入内地。他们十分狡猾,将精兵藏在沟壑里,不让你知道,而派些老弱残兵在队伍前面走着。明军的侦察人员看见了,赶紧回去报告,说敌人其实很弱。总兵张达也是名猛将,轻信了哨兵的信息,下令集合各军队,一起出击。士兵还没有集合完,张达就率领麾下部队攻击,这一打,傻眼了,哪里冒出这么多精锐,激战过后,张达同志壮烈牺牲。副帅林椿得知张达被围,领兵援救,同样战死沙场。俺答割下两位名将的首级,耀武扬威地离开边关。

败报传入京师,嘉靖皇帝痛心疾首,立即追究领导责任。把总督侍郎郭宗皋、巡抚都御史陈耀抓起来,下狱。陈耀被活活打死,郭宗皋被贬到辽东戍边。同时追赠张达为左都督,林椿为都督同知,给他们修建祠堂,每年春秋都要祭祀。

八月,俺答又来进犯,此时边关上层已经换人了。朱厚熜起用翁万达为总督,赵锦为巡抚,仇鸾为宣大总兵。翁万达在家里接到命令,还没有赶到,命令侍郎苏佑先替他管着。俺答率军直逼大同,仇鸾急得直跳脚,他没有什么过硬的军事才能,靠贿赂严阁老的儿子严世蕃坐上了这个位置。现在蒙古人打上门来了,仇鸾一点办法都没有,要是打了败仗,城池沦陷,郭宗皋、陈耀的下场就在眼前。他的亲信对主子说:别急,我们可以为您分忧!哦?有什么好办法呢?有钱可使鬼推磨!俺答抢来抢去,不就为了钱,您的命他们不稀罕,不如就给他们钱,请刀下留人,进犯别的边镇。仇鸾一听有理,就送了一大笔钱财给俺答,俺答笑纳了,以箭纛作为信物,与仇鸾盟誓,不进犯大同,于是绕过大同向东走去,攻打京师门户蓟镇。

兵部尚书丁汝夔知道皇帝最讨厌边关告急的文书,喜欢求仙问道。于是听说俺答从山西那边过来了,他没有报告皇帝,只是要求蓟州各级官员严阵以待,准备应敌,还调遣了边兵一万二千兵、京营兵二万四千骑,分布在各隘口。京营兵都是从市场上雇来的,因为有钱,把他们聚在一起比较容易,有利可图嘛,但想要他们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却十分困难,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京营兵是靠不住的。

八月份,草黄马肥,俺答来到古北口,命令数千骑兵猛攻。都御史王汝孝把所有部队都给压上,又是弓箭,又是石头,全力阻击。万万没想到,俺答只是在佯攻,另一支精锐部队从黄榆沟突破边墙,杀到了王汝孝的后方。明军大吃一惊,还能这样操作?都处于混乱状态,京营兵被吓破了胆,丢盔弃甲,争相逃入大山之中。蒙古人顺利进入内地,在怀柔、顺义烧杀抢掠,又开始了常规操作。老百姓不得不为明军的孱弱买单,有的被杀,有的破产。顺天御史心里清楚,凭借手里的这点兵力,根本打不过俺答,他跑到通州城里,把老百姓都召集起来,准备作战;漕运船只也都集中管理,避免被敌人使用。赶紧派人去京师向朝廷求援。消息传到北京,整座城市都炸开了锅,蒙古人近在咫尺,这要是打进来,靖康之变就要重演了。

在求生欲的推动下,朝廷命令赶紧整军备战。之前京营兵已经被调出去了,都是年轻力壮的,目前已经溃败,不是战死,就是在深山老林里逃命。留下来的只有四五万人,一半是老弱病残,还有一半跟家奴差不多,整天回不了军营,在总兵、提督、太监家里做保镖、搬运工,平时没太当回事,现在国家有难了,才发现账面上的数字都是虚的,实际就这点人,还没有多少战斗力。打仗需要用兵器吧,士兵们就来领,结果更搞笑了,仓库管理员是太监,想取兵器是吧?交钱!否则别想领!国难当头呀!兵器又不是你家的!不行!没钱就是不给。都这样的形势了,还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

丁汝夔原本不想让嘉靖皇帝知道,但现在敌人兵临城下,再不报告,皇帝亡国了都稀里糊涂。正在修仙的朱厚熜看到紧急军情,一口老血吐出来,国家都要亡了,你兵部尚书才让朕知道!事已至此,也没什么办法,命令吏部左侍郎王邦瑞、定西侯蒋傅管理京师九门,文武百官落实责任制,都去防守城门,每十三人负责一座。又派都御史商大节招兵买马,民间能打的男人都召过来,作为有生力量。所有参加武试的人也都集合起来,有上千人,听各位守门大臣的指挥。还让锦衣卫都督陆炳管理各皇城城门,保卫皇室安全。都御史商大节巡查城内,防止不轨之徒趁机作乱。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徐阶上奏,请求把参将戴纶、欧阳安从牢里放出来,戴罪立功,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与此同时,蒙古人在京郊四处杀人放火,到处都是尸体与焚毁的房屋,惨不忍睹。

当初仇鸾贿赂过俺答,两位军师就给他提建议:赶紧上奏皇帝,请求增援京城,雪中送炭,皇帝肯定会感激你,以后前途一片光明。仇鸾听罢,感觉很有道理,就给朱厚熜打报告:臣听说蒙古人进犯蓟镇,担心京师安全,请允许我前来增援,或者在居庸关驻防。朱厚熜得知仇鸾的一片忠心,命令他到居庸关防守。等到俺答真的快到城下了,不得不佩服仇鸾仇将军料敌如神,把敌人的行军路线都给摸透了,要求他率兵进京。

仇鸾接到诏书,与副总兵徐珏、游击张腾等率领两万军队赶来,驻扎在通州河西。保定都御史杨守谦带领五千骑兵赶到,延绥副将朱楫率领三千骑赶来,人们悬着的心总算是安稳下来。没过多久,河间、宣府、山西、辽阳的将领也率军勤王,加起来共有七镇五万余人。朱厚熜心里乐开了花,有了些安全感。将军们不辞辛苦,远道而来,赶紧赐玺书褒奖,赏赐金帛,命令他们出战迎敌。咸宁侯仇鸾表现最为优异,任命为平虏大将军,其他勤王兵马都归他指挥。嘉靖皇帝还御赐他袭衣、玉带、黄金千两,以及密奏特权,这是把身家性命都交给了仇将军。几万人过来了,走得仓促,没带多少粮草,人家是保卫你的,朱厚熜不得不表示表示。下诏书给户部,让他们出酒出肉,赏赐大明将士,结果命令发出去两三天,士兵们才领到少许烙饼和馒头,有的没被敌人杀死,饿死了,还有的抢劫老百姓,和蒙古人没什么区别。嘉靖皇帝大怒,你户部是怎么办事的?不要求你上阵杀敌,连军粮都安排不好!责令尚书李士翱戴罪办事。非常时期,不好轻易撤换大员,要算账,也得等敌人退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