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说过嘉靖皇帝的名声,四百年后,许多人对他的印象就是修仙、炼丹、差点被宫女勒死,是个不务正业的皇帝。他的内阁首辅严嵩,往往就是奸臣的代名词,可与秦桧、李林甫他们并驾齐驱。假如严嵩六十岁去世了,在当时也算高寿吧,世界上也没有人会把他写进《奸臣传》,因为严阁老人生最辉煌的日子,是从六十岁到八十二岁,简直是大器晚成的典范,比他更牛的,也只有唐朝的张柬之了。

早年生活

严嵩出生于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的时代,比嘉靖皇帝大了二十五六岁,这个年龄差,给他当父亲都绰绰有余。严嵩的籍贯是分宜,江西老表一枚,祖籍在福建邵武。父亲叫严淮,屡试不第,在科举考场上缺乏能力,但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权力、飞黄腾达,自己飞不起来,他就让自己的儿子飞,把家族的未来都寄托在严嵩身上,从小悉心栽培,不像有些穷人家的孩子,父母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把儿子培养好。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严淮的付出总算有了回报,严嵩高中进士,名列第二甲第二名,总成绩排行第五。朝廷任命他为庶吉士,后来又授予编修。严嵩年纪轻轻,春风得意,正要大干一场时,突然生了一场大病,不得不回到原籍,在家里又读了十年书。当时人们对他的印象非常好,又高又瘦的一位才子,眉毛稀疏,饱读诗文,还写得一手好字。“颇著清誉”四个字,就是史书对他的评价。万万没想到,所谓的奸臣,早年还有美好的一面。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严嵩复出,后来又担任过侍讲、国子祭酒等职务,其间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按部就班而已。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晋升为礼部右侍郎,朱厚熜在位初期做过议大礼、更正祀典等大事,都与礼部息息相关。严嵩在礼部任右侍郎,在领导面前表现的机会就多了一些。朱厚熜命令严嵩到江汉平原,祭告他父亲的显陵,回来后,严嵩报告领导说:“臣恭上宝册及奉安神床,皆应时雨霁。又石产枣阳,群鹳集绕,碑入汉江,河流骤涨。请命辅臣撰文刻石,以纪天眷。”大意是说他祭告显陵的时候,发生了许多祥瑞,希望皇帝把这些经历刻在石头上,永远地纪念。朱厚熜本来就是个迷信祥瑞的人,听了严嵩的谎话,开心得不得了,连忙表示:我父亲的功劳、德行感动了上天,故有此吉兆,严侍郎说要刻在石头上,那就准奏吧!很快,严嵩的官运又亨通了,先是调到吏部任吏部左侍郎,又升为南京礼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在南京待了五年,朝廷要重修《宋史》,严嵩就被叫回北京任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有人提出嘉靖皇帝的生父应该追封为睿宗,神主应该进入太庙,得到后世子子孙孙的祭拜。消息传出,官员们都很不满意,朱祐杬算哪根葱?没有做过一天皇帝的人,也配与孝宗、宣宗他们摆在一起?就因为他是现任皇帝的生父?大家都反对皇帝的想法,严嵩也站在他们一边,感觉实在是太荒谬了。听说大臣们有意见,朱厚熜不开心了,当年杨廷和都挡不住朕追尊生父,你们这些人还敢来找死?写了个《明堂或问》送给大家,看看吧,这就是朕最终的态度,你们好自为之!想到左顺门事件中,杨慎反对皇帝的下场,严嵩便不寒而栗,他屈服了,马上改口:臣完全同意皇帝陛下的意见。为了表现自己是真心赞同,他还把相关的礼仪都设想好,报告给了嘉靖皇帝。朱厚熜当然很开心了,三言两语,就让严嵩认识到了错误,乖乖顺从,于是赏赐金币若干,以资鼓励!

经过此事,严嵩渐渐明白,皇帝喜欢听话的人。你没有原则地跟随他、奉承他,虽然会被有骨气的同僚看不起,却可以为自己赢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比如钱财、官职等等。此时的严嵩已经年近花甲,人越老,权力心越重,他不满足礼部尚书的位置,想要位极人臣,当上内阁首辅,成为所有官员们的一把手。自从张璁去世,嘉靖皇帝对夏言信赖有加,严嵩若要上位,必须想方设法把夏言给拿下,只有挪开了绊脚石,严嵩才能到达人生巅峰。

钩心斗角

夏言也是江西人,贵溪的老表,和严嵩还是一个省的老乡。他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中进士,嘉靖皇帝刚刚登基,夏言就给朱厚熜提建议,要他每次上完朝,到文华殿阅览奏章,召集内阁大臣面议,尤其是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广泛听取官员们的意见。他还联合御史郑本公、主事汪文盛给亲军裁员,共让三千二百多人丢掉了饭碗,有利于改善朝纲。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冬,内阁首辅李时病故,夏言接替他成为首辅。对于这位小自己两岁的领导,严嵩表现得恭恭敬敬,不敢有丝毫怠慢。夏言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认为严嵩这样做是应该的,是下级对上级正常的态度。实际上严嵩才不会乖乖给夏言当下属呢,他只是在麻痹对方,等时机成熟了,就可以采取反制措施。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为了给父母看坟地,朱厚熜下令南巡,内阁首辅夏言、礼部尚书严嵩都随驾前往。从这个安排,可以看出皇帝对二人的宠信。当大部队抵达承天府,朱厚熜祭拜完父亲,严嵩请求皇帝允许大臣们上表称贺,皇帝十分满意,朕准了!夏言却认为有点早,人都在外面,有什么好称贺的,不如回京城再说吧!朱厚熜听到夏言的话,心里很不痛快,现在称贺有什么不可以?严嵩准确揣摩皇帝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说:“礼乐自天子出可也”,朱厚熜对夏言有点不满意了,认为还是严嵩乖巧懂事。

回北京后,嘉靖皇帝又跑到大峪山视察坟地,他在反复对比,究竟哪一处更适合安葬父母,最后还是认定承天府的显陵。夏言这个人过于随意,竟然没有按时呈进居守敕,朱厚熜于是大怒,说他怠慢不恭。夏言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上疏谢罪,皇帝还是很愤怒,勒令夏言退休,回家养老去吧!夏言没办法,只好离开,几天过去,朱厚熜的怒火总算是熄灭了,又想起了夏言的好,让他回来继续当官。这一进一出,简直跟儿戏似的,说退休就退休,说复职就复职。没想到,过了没几年,夏言又被皇帝赶回家了,原因是他太有个性,连朱厚熜的话都当耳旁风。当时嘉靖皇帝住在西苑,要求来西苑的大臣只能骑马。夏言一想:我堂堂内阁首辅,怎么能骑马上班呢?于是他坚决坐轿子。有一次朱厚熜看见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怎么?看不起朕?左耳进右耳出!嘉靖皇帝还喜欢穿道士的服装,他想让夏言也换上,便赏了香叶束发巾。夏言对这种东西是抗拒的,坚决不穿:“非人臣法服”,不是大臣应该穿的东西。这也让朱厚熜感到不满,我赐的道服不穿,是不是心里看不惯我信道?

日积月累,朱厚熜对夏言的不满越来越强烈了,严嵩看准时机,一改往日做法,向皇帝揭发夏言的种种劣迹,一边说,还一边抹眼泪,好像受到了天大的委屈。朱厚熜又气又恼,夏言真不是好东西,把严嵩欺负成这样,亲自写下诏书,怒批道:“言官为朝廷耳目,专听言主使。朕不早朝,言亦不入阁。军国重事,取裁私家。王言要密,视等戏玩。言官不一言,徒欺谤君上,致神鬼怒,雨甚伤禾。”夏言连忙请罪,乞求退休,皇帝恩准了,让严嵩顶替夏言进入内阁。

真是太不容易了,严嵩总算打败了夏言,站上职业生涯的顶端。朱厚熜任命他为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依然掌管礼部。这一年严嵩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在外人看来,一点都不显老,反而精神矍铄,权力是最好的保养品,让人精神振奋,身心愉悦!严嵩进入了内阁,人生价值得到了满足,越活越有滋味。他常常一整天都住在西苑,也不回家睡觉、洗漱了,皇帝需要严嵩了,吼一声,马上就过来,提供24小时全方位贴心服务,用心之处堪比内侍。对此,朱厚熜特别满意,经常夸奖严嵩是个勤勉的老同志,并送给他“忠勤敏达”四个字,以示认可。

能够获得最高统治者的肯定,严嵩自己也有些飘飘然了,开始露出庐山真面目。他虽然入了内阁,但不是首辅,前面还有资格更老的翟銮,以及吏部尚书许赞、礼部尚书张璧,严嵩想当首辅呀,必须给他们点颜色看看。怎么拿下翟銮呢?他私下里委托与自己关系好的言官上疏弹劾,朱厚熜相信了,翟銮获罪离开。至于许赞、张璧,严嵩根本不让他们俩参与票拟,内阁官员的权力,都被严嵩一个人行使了,弄得许赞很有意见:“何夺我吏部,使我旁睨人”,只能看着你票拟,我跟个观众似的。严嵩为了表现自己关爱同事,上疏皇帝,请求每次召见时,他能与成国公朱希忠、京山侯崔元及许赞、张璧一同进来。朱厚熜虽然没有接受,心里却更加赏识严嵩,又把他的职务调整为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

没过多久,朱厚熜了解到严嵩专权的行为,又开始怀念起了夏言,内阁的权力都被严嵩行使了,他这样排斥异己,久而久之,会对皇权形成威胁。还是应该把夏言叫回来,好好治一治严嵩,保证内阁权力的平衡。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夏言又一次回到熟悉的岗位,嘉靖皇帝让他官复原职。他一上任,就对严嵩下手了,把严嵩安插在各部门的亲信都给赶走,同时还掌握了严嵩儿子严世蕃的罪状,想要弹劾他。严氏父子得知后,吓得惶惶不可终日,赶紧跟夏言求饶,夏言懒得理他们,装病不见。严嵩花重金买通了夏府的仆人,直接来到夏言面前,痛哭流涕,百般求饶,希望夏大人高抬贵手。严氏父子卑微地跪在膝前,夏言总算满意了,你也有今天!大人不记小人过,你们放心吧!与此同时,锦衣卫都督陆炳也不干净,被御史弹劾,夏言要求他说明情况。陆炳怎么说都无法掩盖自己的罪行,也跑到夏府跪求,同样,夏言饶过了他。但陆炳和严嵩都感觉很羞耻,必须报一箭之仇,于是他们结成了政治同盟,想要联合起来扳倒夏言。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夏言被勒令退休好几次,时间有长有短,却从来不反思自己的原因,既放不下脸皮,也狠不下心肠,不会处理好上下级和同事关系,对政敌还心慈手软,尽量减少反对派的数量。每次朱厚熜派小太监去传召夏言,夏言的态度都非常傲慢,我堂堂内阁大臣,你只是一个宦官,所以总是颐指气使,特别盛气凌人。小太监的内心不平衡了,他可不是一般的宦官,他是与嘉靖皇帝朝夕相处的服务人员,于是逮到机会了,不就得在皇帝面前说夏言的坏话。朱厚熜听多了,对夏言的印象自然得打些折扣。反观严嵩严大人,不仅对皇帝的心腹太监以礼相待、嘘寒问暖,还主动把银子送到他们手上,公公辛苦了!公公买点好吃的,不成敬意!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两人差距那么大,说什么也得给严嵩美言几句。

嘉靖皇帝赏识夏言,还有一个地方:文笔好,写出来的青词文笔优美,又能够准确反映出皇帝的意思。当然,严嵩写得也非常好,两人年轻时的书都没有白读。可是久而久之,夏言对青词这个事越来越不上心了,他常常让手下代写,写出来也不检查,直接就交给皇帝。之前我们说过,青词虽然没什么实际作用,但创作的时候也很考验水平的,下人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没有夏言本人写得好,无论是在速度、质量还是对皇帝心思的把握上。因此,朱厚熜常常发火:夏言写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糟糕极了,有些交上来的青词还是重复的,根本没有动脑筋,完全是在敷衍朕,要你何用?反观严嵩,六十多岁的人了,写青词依然那么认真,为了完成好工作,经常挑灯夜战,凌晨两三点还在琢磨某一句青词该如何修改。而夏言呢,早就呼呼大睡了。谁“不务正业”,谁兢兢业业,嘉靖皇帝能不知道吗?日积月累,朱厚熜对夏言的不满逐渐上升,就像烧开水一样,达到沸点,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总督陕西军务的曾铣上疏朝廷,请求出兵收复河套。河套地区在哪儿呢?就在黄河“几”字形的最上面,那里水草丰美,地势居中,被蒙古人占领后,成为他们侵犯边疆的主要基地。向东可以进犯山西、京畿,向南可以劫掠陕西,向西可以威胁宁夏、甘肃,已经成为大明帝国的心腹大患。曾铣提议派兵收复河套,驱逐蒙古人,固然是勇气可嘉,然而,此时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太低下了,粮饷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不可与秦始皇、汉武帝时期的国力相提并论。曾铣刚刚上书时,嘉靖皇帝脑子一热,举双手双脚赞成。蒙古人嚣张好多年了,边境狼烟四起,身为天子,朱厚熜却没有治本之策,心里早就想发泄发泄了。夏言十分认可曾铣的主张,假如河套的确能够收复,作为支持者,不世之功也会有夏言的一部分,他在政坛的地位,以及身后的评价,都可以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当人们高呼收复失地时,嘉靖皇帝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极力反对进攻河套的军事行动。因为口号喊完了,朱厚熜过热的大脑也冷却了。就凭目前的军力、国力,就想收复河套,打败强悍的蒙古人,简直是痴人说梦。真要开打,明军大概率是失败的,到时候嘉靖皇帝的面子一定挂不住。所以他的态度就变了,开始斥责曾铣。严嵩仔细揣摩朱厚熜的意图,极力主张不应该收复河套。夏言看出了严嵩的意图,吐槽道:之前你对收复河套没有任何异议,现在突然把锅都砸在了我的头上。嘉靖皇帝认为这是在暗讽他反复无常,勃然大怒,下令罢免夏言的官职,勒令其退休。夏言这回又可以回家抱孙子了,恐怕他自己都数不清是第几次被贬了。

严嵩再一次击退政敌,当然是很高兴的,可他不想就此罢手。他对朱厚熜的反复无常算是彻底怕了,万一哪天皇帝又想起夏言的好,念及旧情,又把他给启用了,不是又要花时间把他给斗倒?最根本的办法,应该是杀掉夏言,斩草除根。当时大街小巷有许多流言蜚语,说夏言临走的时候,对皇帝多有抱怨,不满意朱厚熜的处理结果,这些话传到了宫廷,让皇帝知道了。严嵩联合曾经被曾铣处罚的将领仇鸾,上疏弹劾夏言,说夏言的岳父苏纲,与曾铣来往甚密。以前曾铣打了败仗,为了掩盖罪行,通过苏纲牵线搭桥,贿赂夏言,最终免于处罚,还克扣了上万军饷。

这一回,嘉靖皇帝忍无可忍,他已经到了“沸点”,下令把曾铣斩首,妻子流放两千里,又派校尉去抓夏言。夏言此时刚到通州,听说曾铣的遭遇,直接从马车上掉下来,死定了!死定了!在狱中,夏言上疏皇帝为自己辩解,揭发严嵩的阴谋:“鸾方就逮,上降谕不两日,鸾何以知上语,又何知嵩疏而附丽若此?盖嵩与崔元辈诈为之以倾臣。嵩静言庸违似共工,谦恭下士似王莽,奸巧弄权、父子专政似司马懿。在内诸臣受其牢笼,知有嵩不知有陛下。在外诸臣受其钳制,亦知有嵩不知有陛下。臣生死系嵩掌握,惟归命圣慈,曲赐保全”,仇鸾与严嵩串通陷害我,大臣里面,有的人只知道严嵩,而不知道陛下,他的权势快要盖过您了,希望皇上能保全我一条性命。但朱厚熜还是没有放过夏言,这一年十月,将他处死,享年六十七岁,妻子流放广西,从子主事夏克承、从孙尚宝丞夏朝庆,都贬为庶民。严、夏之间的斗争,以前者的胜利告终。

屡遭弹劾

击垮了政敌,严嵩当然十分开心,但他还要保住自己的位置,不能让皇帝对他不满,就像对夏言一样。当时内阁只有严嵩一个人,按照惯例需增派人手,大家就推举了六位官员。嘉靖要严嵩挑选,你是内阁首辅,看看这六个人,想和谁搭班子?如果是其他人,肯定会深思熟虑,选出两个人,向领导汇报。可严嵩宦海沉浮多年,何等精明,知道这是朱厚熜在考验自己呢!内阁官员那么重要的岗位,天子的左膀右臂,是你严嵩有权力选的吗?要选也是皇帝选。于是,严嵩就坚决推辞,请朱厚熜下主意,朱厚熜就让南京吏部尚书张治、国子祭酒李本入阁。

没过多久,皇帝又想加封严爱卿为上柱国,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的时候,夏言被封为上柱国,现在想要把这个荣誉给严嵩。面对巨大的**,严嵩又是怎么表态呢?他说:“尊无二上,上非人臣所宜称。国初虽设此官,左相国达,功臣第一,亦止为左柱国。乞陛下免臣此官,著为令典,以昭臣节。”“上”这个字,只能皇帝用,我这个做臣子的何德何能,怎么可以在荣誉称号中有“上”字呢?再说了,一百多年前太祖皇帝开国的时候,功臣们最多也就是左柱国,没有上柱国的,我严嵩再厉害,功劳再高,可以比开国功臣的荣誉还要高吗?朱厚熜得知严嵩的态度,对其更加认可,认为他能够摆正自己的身份,不敢凌驾于皇帝、开国功臣之上,这是有自知之明;再看看夏言,心安理得就接受了,根本没有像严嵩一样,一点都不知道谦虚。

再低调,再谦让,那也是装出来的。严嵩的权力欲望也很强,希望自己一个人说了算,处处排挤内阁其他官员,不让他们行使票拟职权。各个重要部门,他也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形成一个集团,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平时呼风唤雨,依靠政治地位谋取各种利益。不管权势多大,严嵩始终还是嘉靖皇帝的臣子,必须得到皇帝的支持。朱厚熜不是在修仙嘛,传下来的旨意越来越玄幻,根本不知所云,可严嵩又要完成皇帝交代的工作,这让他很为难呀。这时他就要倚仗儿子严世蕃。严世蕃特别能够领会皇帝的意图,猜得往往八九不离十,每有旨意,严嵩就让儿子先翻译,写成他可以理解的语言,再去执行。嘉靖皇帝听说交代的工作都已做好,对严氏父子更加满意了。

吏部尚书李默,对严嵩插手人事任免特别不满,工作都被你严嵩做了,还要我这个吏部尚书干什么?严嵩嫌他事多,不听话,想换一个人,把升迁任免部分官员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当时辽东巡抚这个岗位有空缺,朱厚熜让大家商量,推荐几个人选。李默就推举布政使张臬、谢存儒两个人。朱厚熜又问严嵩感觉这两个人怎么样,到底行不行。严嵩知道是李默举荐的,说:得了吧,根本就胜任不了。皇帝一听,感觉李默不称职,看人没有眼光,举荐不到位,将他给罢免了,换成万镗。万大人对严阁老很是感激,遇到事情都附和,比较听话。没想到第二年,万镗也被罢免了,政敌李默重新当上了吏部尚书,他和严嵩在用人方面产生了新矛盾。怎么整倒他呢?严阁老与亲信赵文华一合计,有办法了!李默以前在选人策问中说“汉武、唐宪以英睿兴盛业,晚节用匪人而败”,他们把这件事告诉皇上,参他借古讽今,污蔑嘉靖皇帝老而昏聩。朱厚熜看了果然不满,于是李默被关进监狱,最后死在了里面。他在吏部的职务,就被严嵩的心腹给拿下了。

为了扩大权势,严阁老把吴鹏、欧阳必进等心腹安插进了吏部,他们是靠严嵩上来的,自然很听从严嵩的指挥。这在古代是很正常的,一个人当上了显赫的高官,必然会提拔自己的亲信,安排下属在重要部门。一来是为了方便工作的开展,都是自己人,推行政令、主张比较方便;二来是抱团取暖,大家互相支持,捍卫权力等既得利益。如果仅仅是一个人,没有任何帮手、朋友,想在险恶的官场活下去,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我们经常发现,一位高官的落马,倒下的往往不是他自己,而是整个利益集团,各个层级的支持者都要被清除。严嵩斗倒了夏言,在各个单位、各个层级安排自己的亲信,亲信自己也有亲信,一级一级地安排下去。有些大员之前并不属于严嵩一派,现在严嵩是首辅,级别比你高,按照制度应该听领导的,假如你不听从他的要求,他会想办法把你给整倒,换成自己人。为了保住权位,兵部尚书许论就向严世蕃妥协,军官的升迁,部队的换防,凡是兵部能够行使的权力,都要听从严氏父子的意见。你不听,位子就不保,他们会想办法撤掉你,再安排个听话的。

严嵩的权力虽然很大,也有一套班底,毕竟大不过皇帝,但一般的事情,严嵩还是可以搞定的,他毕竟是内阁首辅。嘉靖总不能全天下的事都要管吧,他专心修道,哪里管得过来。一些有野心、想谋取更高职位的人,就过来找严氏父子,送送礼,托托关系。至于标准,那都是明码标价,州判,三百两;通判,五百两。中低级的职位严嵩交代几句还是有用的,他管着吏部,也就是组织部;高级别的岗位就不一定了,至少得让朱厚熜知道,不是严嵩想让谁当就让谁当,天下到底姓朱还是姓严?由于严氏父子权力大,一些皇室成员竟然也要找他开后门。永寿王病死了,他的嫡孙与庶子争王位,按照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王爷既然有嫡孙,当然要让嫡孙接班了。庶子就不乐意,送给严阁老三千两银子,朝廷马上就下令,批准庶子继承王位。永寿王的王妃看不下去,派人到京城击鼓鸣冤,朱厚熜却并没有惩罚严嵩,不予治罪。看到路子行得通,于是那些有野心、不服从规章制度的朱家子弟都来找严嵩,给他送钱财,希望严阁老为自己打破规则,谋取更多的利益。

通过手中的权势为自己谋利,那就是腐败行为。严嵩的家产得到一定程度增长,在南京、扬州等大都市购置了不少良田、豪宅。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内阁首辅都买官卖官,下面的风气变得更加恶劣。通过金钱上任的官吏,会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首先要回本,再挣取更多的收益。严嵩不仅赚了钱,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你们都是通过我升职加薪的,以后还得靠着我,否则乌纱帽未必能保住。

对于严氏父子的种种行径,许多大臣上疏皇帝弹劾。有些人比较耿直,是真看不惯严阁老的所作所为,希望朝廷能治治他,有点起色;还有的人是眼红,希望能取而代之,由他们呼风唤雨,收受贿赂,位极人臣。对于弹劾奏章,朱厚熜早就习惯了,一般都不会同意,甚至会对上书弹劾的大臣进行处罚,比如廷杖、流放、罢官,最严重的甚至处死。既然严嵩如此喜欢权力,并借此谋取钱财,助长腐败,嘉靖皇帝怎么就听之任之呢?一来是他比较需要严嵩,他常常修道,朝廷的一般事务需要严阁老帮忙管理,撰写青词也需要他的文笔,换一个人,还真不一定能做好;二来,皇帝自己也不干净,严嵩应对弹劾有方法,把自己和皇帝进行捆绑,把官员们对他的不满,引申为对皇帝的不满,朱厚熜一看,明为抨击严嵩,实为批判皇帝,他当然不会容忍了;第三,你就算把严嵩换掉,新来的首辅未必不会像严嵩这样,安插心腹,收受贿赂,这在此时的大明官场,早已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杜绝不了的。明朝官员俸禄那么低,不允许各级官员拿点黑色收入,谁为你皇帝拼命干活?大部分官员卖力工作,不就是为了钱和权。你要是一分钱都不贪,守住清贫,反倒成了异类,很难混下去。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御史何维柏上疏弹劾严嵩,说他是奸臣,奸诈程度可与唐朝的李林甫一较高下,他还把顾可学推荐给当今圣上。顾可学之前我们讲过,用童男童女尿炼丹那位,何御史将此事作为严嵩的罪状,至少侧面说明,他对顾可学炼丹事情是不认可的,感觉很荒唐。严嵩看到奏章反而很高兴,何维伯的官职要不保了。果然,嘉靖皇帝下令将何维伯抓进监狱,挨板子,除名回家。你弹劾严嵩没问题,但是手段不高明,竟把皇帝拖下水了。顾可学实际上是嘉靖皇帝认可的人,官职也是他封的,将炼丹视为罪状,等于把朱厚熜也给否定了。所以皇帝很不满,非但没有惩罚严嵩,反而将提出问题的人给处理了。

沈炼,字纯甫,会稽人,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中进士,曾任溧阳县令。他为人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眼里揉不得沙子,看到不良现象,他敢于揭发直言,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沈炼十分不满。蒙古俺答进犯北京,明朝军队大多畏葸不前,沈炼上疏皇帝,请求拨给他十几万兵马,其中一万人保护祖宗陵寝,一万人调往通州保护军粮,还有十几万人蓄势待发,等蒙古人抢东西累了,就一鼓作气教训他们。这份请示交上去,嘉靖皇帝没有批准。

对于严嵩在朝廷里的所作所为,沈炼也是愤愤不平,外面有俺答兴风作浪,内部有严嵩肆意妄为,国家怎么能好。有一天,他与尚宝丞张逊业一起喝酒,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严嵩,气不打一处来,借着酒劲,准备好弹劾严嵩,一共总结出了十条罪状。到底是哪些罪行呢:“纳将帅之贿,以启边陲之衅,一也。受诸王餽遗,每事阴为之地,二也。揽吏部之权,虽州县小吏亦皆货取,致官方大坏,三也。索抚按之岁例,致有司递相承奉,而闾阎之财日削,四也。阴制谏官,俾不敢直言,五也。妒贤嫉能,一忤其意,必致之死,六也。纵子受财,敛怨天下,七也。运财还家,月无虚日,致道途驿骚,八也。久居政府,擅宠害政,九也。不能协谋天讨,上贻君父忧,十也。”主要针对严嵩擅权、收受贿赂,以及应对蒙古不力等方面。

但是在朱厚熜看来,这些都算不上什么大事,即使把严嵩给撤了,新来的首辅估计也会做这些事,风气如此,体制如此。皇帝非常生气,把沈炼贬到保安去。到了目的地后,因为有文化,沈炼就在保安教小孩读书,严阁老的行径,老百姓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就当着沈炼的面批判严阁老,沈炼很是开心,经常痛批严嵩。为了教学生们射箭,他还准备了三个稻草人,一个代表李林甫,一个代表秦桧,还有一个代表严嵩。这些都是奸臣,同学们要记住,射死他们!

后来蒙古人又进犯了,总督杨顺是严嵩的党羽,应对不力,被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被攻破的堡有四十多座。杨顺很害怕,打了败仗,朝廷是要追究责任的,必须得将功补过才行。怎么办呢?打又打不过人家,于是就派人去杀逃难的老百姓,骗朝廷说这些是蒙古人。沈炼听说杨总督干的好事,上疏朝廷检举,还写了篇文章悼念无辜百姓。坏了杨顺的好事,他恼羞成怒,于是想要除掉沈炼,听说他在保安教一群人射箭,就诋毁他想要聚众造反。蔚州人阎浩是个白莲教徒,他经常率领信徒进出长城内外,把明军的情况告诉蒙古人,后来他被明朝士兵抓住了,严刑拷打之下,交代了许多同谋。杨顺便把沈炼也放进去,说阎浩与沈炼也有来往,曾经拜沈炼为师。严嵩知道后特别高兴,总算可以把沈炼拉下马了,就以此为罪名,在宣府把沈炼斩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