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夺门之变”爆发,朱祁镇复辟,再一次登上了皇位。距离他上一次坐上皇位,之间相隔了八年的时间。朱祁镇,即明英宗。他短短三十七年的人生或许只能用“传奇”二字来形容。八年太子,二十二年帝王,七年幽禁;做过皇帝,也做过俘虏;风光过,也落魄过。改变他人生轨迹,甚至改变他为人处世与性情的,还得从那件举国震惊的“土木堡之变”事件讲起。

人生的分水岭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八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了,即为明英宗。因为父亲朱瞻基子嗣单薄,所以朱祁镇出生不久便被册立为太子。作为嫡长子的他,一直过着顺遂的生活。就算做皇帝,也一直在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以及“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老臣的辅佐下,将大明朝打造出了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随着“三杨”与张氏的相继离世,朝局也跟着急转直下。

朱祁镇原本顺遂的人生路,因为自己那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意气用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一场举国震惊的“绑架案”发生了。被绑架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大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朱祁镇。因为听信奸臣王振之言,贸然出征。然而一通误操作之下,这个年仅二十二岁的前途无量的皇帝瞬间就变成了阶下囚。成为俘虏本已经是一件极为羞耻的事情,结果,国家因为不堪瓦剌的一味索取,他这个皇帝居然被抛弃了。弟弟朱祁钰临危受命下,“抢”了他皇帝的位置。他变成了太上皇。

之后,他虽然被弟弟“救”回了他的北京城,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永无止境的监禁生涯。这么一关就是七年。或许是因为人生太过顺遂,所以才让这个不经世事的帝王显得太过于天真。

年少气盛,宠信奸佞,肆意北征,天子为俘。他的前半生,怎一个“傻”字可以形容。“土木堡之变”无疑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分水岭。而幽禁南宫的太上皇生涯,也算是他为自己前半生犯下的错误的一种救赎。

不是好皇帝

朱祁镇本以为自己就该这么被囚禁着度过一生,然后,似乎上天又开始照顾起了这个看起来有些许凄凉的太上皇。

景泰八年,做了八年皇帝的朱祁钰,因为一场重病以及错信他人,被赶下了皇位,之后,便“被”病死了。在南宫被关了七年的朱祁镇,再一次登上了皇位。然而与上一次登基相比,经历种种后的他,此时的心境也变得大不相同。

明代宗朱祁钰死后,朱祁镇为了“泄”愤,展开了一系列的清算活动:斩杀少保于谦、名将范广等一众拥立朱祁钰称帝的忠臣、良将。而后改元天顺,寓意着新的开始。

虽然,诛杀忠臣在后世的人看来,他必然是一个昏庸的、无能的君主。然而,这件事在当时却充满了现实意义。站在一个身为俘虏被取而代之,而后又复辟的帝王层面,于谦、范广之流无疑是践踏了一个帝王的尊严。更甚至,于谦等人还枉顾了他的安危,册立了新君。虽然,这一切都是为了明朝,为了国家。但,在朱祁镇看来,于谦等人即使再忠心,这股忠心也不是给他朱祁镇的。他们的死是必然的。

一切清算结束后,朱祁镇这才舒了一口气,这才是属于他的江山。与上一次做皇帝没有经验相比,经历俘虏、幽禁生涯之后的朱祁镇反倒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重新上岗,整装待发

忠奸不分的朱祁镇成了过去式,第二次做皇帝的他,变得敬业了起来。首先他懂得开始任用李贤、王翱等贤臣。让李贤担任内阁大学士,并着手开始修复明朝中期的政权。李贤得朱祁镇重用后,也对这个赏识自己的皇帝推心置腹,大力举荐人才,包括年富、轩輗、耿九畴、姚夔、崔恭、李绍等人,都成了当时的名臣。李贤简直成了行走的“贤臣识别机”。

时任吏部尚书王翱也很得朱祁镇重用。王翱此人十分刚正不阿,在朝野中有很高的声望,故而朱祁镇对他很是敬重。李贤与王翱通力合作下,一鼓作气,担负起了拯救明朝危局的重任。

在南宫多年囚徒般的生活,使朱祁镇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即使在复位之后,也没有重新养尊处优起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先人是古人的头等大事,因而历朝历代开国后必建太庙,以示对祖先的隆重纪念。然而太庙是很神圣的,四时岁月,何时祭祀,贡品等级,大典规模都有着严格规定,因而一年只有在个别时刻皇帝会亲临祭祀。明初太祖皇帝朱元璋为了展示他的孝道,特地在皇宫内建立“奉先殿”作为皇帝的家庙,因为是家庙所以制度就不是那么严格了,只是为了方便后世皇帝能够经常去朝拜。当然这个“经常”也只是相对太庙而言,譬如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期间由于体弱多病,除了重大时节外很少去参拜,而朱祁镇第一次在位期间更是连奉先殿的路怎么走都忘在了脑后。

然而复位之后,朱祁镇变了,他每天早上五更天就早早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奉先殿朝拜各位祖先。复位八年,他就坚持了八年,拜完祖先后,简单用过早点就去上早朝了。早朝结束后他又去批阅奏章,正统年间那种所有政务都委派王振的现象一去不复返。批阅时若有疑难,便送到内阁处,与众大臣一起商议对策。

若是遇到国事不忙的时候,他也不像之前那样整日里只知道吃喝玩乐,而是选择通过读书来增长自己的阅历。这样克己的生活,连亲信大臣李贤都看不下去了,时常劝着朱祁镇要保重龙体,切勿太过劳累。朱祁镇长叹一声说,若是再像以前一样只知道吃喝玩乐,荒废朝政,只怕到最后,后悔了却连后悔药都没地方去找。

可见,俘虏以及被囚禁的生涯,对他的影响有多大。那些被关着的日子里,大约都充满着悔恨与自省吧!

平定曹石之乱

因“夺门之变”有功的曹吉祥与石亨,得到了朱祁镇嘉奖的同时,也被委以重任。然而,此番嘉奖却助长了两人的气焰。

石亨本是朱祁钰一朝的宠臣,有拥戴朱祁钰称帝之功。然而,朱祁钰因病倒下,让他代理朝政之际,他却选择了倒戈朱祁镇。在他的眼中没有永久的帝王,只有永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于他而言效忠谁都是一样的。所以,在他的相助下,朱祁镇很快便再次夺回了皇位。而他,也因此被朱祁镇大加赏识。

但石亨此人特别狂妄自大,仗着自己深受朱祁镇的宠信,越发膨胀起来。“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大肆封赏“有功之臣”,而石亨从这里面发现了门道。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石亨觉得不能光自己享受这份荣誉,一开始石亨将自己的亲人“包装”成夺门之变的功臣,请求朱祁镇封赏他们,发展到后来,但凡是跟石亨沾亲带故的,都能凭借“夺门”之功得到官职。《明史》记载:“其弟侄家人冒功锦衣者五十余人,部曲亲故窜名‘夺门’籍得官者四千余人。”

因为有功,所以朱祁镇复辟之后不光是官职上对石亨加官,物质赏赐也少不了,比如赐予了他大量庄田。所谓庄田是明朝一种独特的土地制度,是由皇帝赐给属下或亲王的田园,庄田是不需要向朝廷交纳赋税的。但石亨并不满足,当时北京周边有大批的良田,石亨很想要,于是他伙同夺门之变的另一大功臣曹吉祥,或者直接宣布农田是“无主荒地”,肆意夺取田产,或者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强迫农民出售土地,强取豪夺,总之没过多久,石、曹二人就成了京郊有名的大地主。

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三月,石亨的心腹兵部尚书陈汝言,因贪污罪被揭发。其家中查没的钱财多到令朱祁镇咋舌的地步。想起于谦被抄家时的家徒四壁,仅做了一年兵部尚书的陈汝言居然能聚敛如此多的财富,朱祁镇不禁痛心疾首。随后,大同总兵石彪因贪污行贿被抓,并供出了石亨的罪行。朱祁镇大怒之下却顾念着石亨的功绩,仅让他告老归田,以此作罢。

可惜,石亨并没有领会朱祁镇的好意,居然准备起兵造反。朱祁镇无奈之下,抢先一步将石亨关入了大狱。石亨惨死于狱中,石彪也被当众处斩。石彪、石亨一死,曹吉祥便觉得自己的死期也不远了,便开始四处网罗武士,以备不时之需。

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六月,曹吉祥起兵造反,准备废黜朱祁镇。因密谋被泄露,曹吉祥的党羽很快便遭到了朱祁镇大军的追捕。曹吉祥的同党,有投井自杀的,有被杀的,有判处流放的,可以说曹吉祥之死祸连全族。当年曹吉祥得势的时候,通过依附他而升官的亲友故旧不比石亨少,史称“门下厮养冒官者多至千百人”,而正是当年的一念之差,现在这帮人都要给曹吉祥陪葬了。当然曹吉祥的下场比这些人要惨多了,他成为明朝第一位被凌迟处死的著名太监。

曹石之乱平定之后,因朱祁镇的励精图治,朝局倒也有了一番清明的结果。然而,他很想做一个好皇帝,也想做一个有功绩的皇帝,但是他天生并不是一个做皇帝的料。

他虽然敬业着,也努力着,但是,励精图治了几年的他,有些旧态复萌,又开始了忠奸不分的“恶行”。袁彬曾经在朱祁镇流落瓦剌的时候忠诚护驾,并多次挫败也先想要逼降朱祁镇的阴谋,正是患难见真情,因此朱祁镇与袁彬这对君臣结下了很深的友谊。朱祁镇复辟后十分眷待袁彬,袁彬所请之事无不听从,并时常召袁彬入宫,回忆当年在瓦剌患难的岁月。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忠臣,却因为不肯屈从朱祁镇在锦衣卫内的心腹逯杲和门达(袁彬本人也是锦衣卫领袖,但为人比较正直),而被二人诬陷贪赃枉法,并和石亨、曹吉祥等逆党有联系。偏听偏信的朱祁镇此时全然忘了袁彬当年的大恩,将其贬去南京,直到成化朝,袁彬才又被启用。

江西的弋阳郡王朱奠壏是朱祁镇的堂叔,因为得罪了锦衣卫指挥同知逯杲,竟然被其诬陷与亲生母亲**。事关皇族声誉,朱祁镇派驸马都尉薛桓和逯杲一起前往江西调查,但本来就是捏造的事情,哪里会有真凭实据呢?然而逯杲不管,坚持认定弋阳王“**”一事千真万确。一边是自己的心腹,一边是远房堂叔,朱祁镇最终竟然颠倒黑白,将错就错,认定此案是真的,下令处死朱奠壏母子,并焚烧了二人的尸骨。可见其糊涂到什么地步。

这几个案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涉及了锦衣卫,这是朱祁镇后来烂政的重要因素。朱祁钰在位期间重用文官,打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使得这些特务机构一时黯淡下去。然而朱祁镇在经过八年的囚徒生涯后,变得生性多疑,不信任任何人,总感觉底下的大臣、宗室在搞什么阴谋。为了能让自己放心,他第二次在位期间十分重视特务机构,以特务统治来威慑百官,厂卫制度就是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完善和扩大的。前面提到的逯杲和门达就是两名参与了夺门之变的锦衣卫,其后便成了朱祁镇最信任的耳目和鹰犬。正是特务机构的大行其道,让原本有些政绩的朝局又变得晦暗起来。

仁德的帝王

若说朱祁镇是一个英明的君主,那么自然是假话。但若说他是一个“仁”君,倒是相得益彰。第二次登位的他,做了三件大事,将他的“仁”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受到了后世的褒奖。

首先是释放“建庶人”。据《明实录·英宗实录》中记载:“丙辰,释建文君子孙,安置凤阳。敕太监雷春等曰:‘朕眷念宗室至亲,虽在不愿,亦令得所。今遣太监吴昱管送吴庶人及其母杨氏等共一十八名,日前去凤阳居住。’”

此中的文君子孙便是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失去了踪影,其皇后马氏跟长子朱文奎相继死在了火海中,只有次子朱文圭得以侥幸生存,但却落入了永乐帝朱棣的手中。那时的朱文圭,年仅两岁。朱棣念其为朱氏子孙,并没有杀害他,但却将他幽禁于中都的广安宫中。因此,朱文圭也被称为“建庶人”。

朱文圭这么一幽禁便从永乐朝到了英宗朝,足足55年。朱祁镇或许在朱文圭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同身受下便起了将他释放的心思,而后也付诸了行动。

随着朱祁镇的一纸旨意,被关了55年的朱文圭也终于得见天日。朱祁镇出于同情,不仅赐他奴仆,还为他修建了府邸,供他安享晚年。

然而,两岁便被幽禁的朱文圭,年过半百才有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连牛与马都不懂得区分,被释放后的第二年,便过世了,结束了他悲凉的一生。

其次是给“胡皇后”上谥号。胡皇后,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胡善祥。但是,朱瞻基一点也不喜欢这个原配,立她为后也是迫于自己母亲张氏的压力。出于对朱祁镇生母孙嫔的喜欢,尤其是在孙嫔生下朱祁镇被封为贵妃后,朱瞻基想立孙氏为后的想法日渐强烈。

然而,胡善祥其人和善,除了无子并无大过。故而,朱瞻基想到了让胡善祥主动逊位的办法,最后再以“无子多疾”为由,将其废掉了。胡善祥虽然无辜被废,但一直被保护在太后张氏的羽翼下。孙氏虽然后来被册立为皇后,但是每遇设宴,孙氏都在张太后的暗示下,屈于胡善祥的下座,可见张太后对胡善祥的呵护。

当然,这也导致了孙氏的愤愤不平。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了,胡善祥很是哀伤,一年后,便也随着张氏去了。明英宗以嫔礼安葬了她,并赐谥号“静慈仙师”。胡善祥无过被废,而后直到去世也没有一个名分,这让天下人为之深感同情。曾有人想过为胡善祥正名,然而碍于孙太后的颜面,纷纷作罢。

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帮助朱祁镇复辟的孙太后过世了。而后,朱祁镇的皇后钱氏便向他提出为胡善祥恢复位号的建议。这个建议也得到了内阁大臣李贤的同意。李贤认为此举可以体现明英宗的仁孝。故而,在钱皇后以及李贤的建议之下,朱祁镇不仅恢复了胡善祥的位号,且亲自为其上谥号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并为胡善祥修陵墓,将她与她的女儿永清公主葬在一起。

作为孙太后的儿子,帮既不是自己生母,又是被先帝宣宗皇帝亲自下诏废黜的胡善祥恢复位号,并为其修陵墓,对朱祁镇来说确实是一件难得的事。正是因为胡善祥被废,孙太后才得以成为宣宗朱瞻基的嫡妻,而现在恢复胡善祥的皇后身份,孙太后成什么了,“小三上位”吗?这相当于在打自己母亲孙太后的脸。但是,朱祁镇思虑再三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可见,他确实是一个仁德之君。当然孙太后的颜面也不能不顾,所以虽然恢复了胡善祥的皇后身份,但是朱祁镇没有让其升祔太庙,和朱瞻基牌位供奉在一块儿的还是孙太后。

而最让明英宗朱祁镇为后世所称赞的还是废除殉葬制。明朝自朱元璋建朝以来,就有比较严格的殉葬制度,其中尤以人殉最为残酷。关于殉葬的制度规定,也有详细的划分。哪些嫔妃要殉葬,哪些嫔妃不用殉葬也有明确的规定。

其中有两种嫔妃可以免于殉葬。一是,被封为贵妃等高位份的嫔妃,或是生育过子嗣且儿子已经就藩的可以不殉。二是,娘家有功勋,在恩免的范围内,可以不殉。其余的皆要殉葬。

因为这种残酷的殉葬制度,不知有多少嫔妃在青春的年华,便被活生生埋进了高高的陵墓内。自朱元璋以来,受此殉葬制度之苦的女子不在少数。光朱元璋一朝,便有38个妃子为其活生生殉葬。就连最为仁善的明仁宗朱高炽死后也有5个妃子为其活殉,可见此制度的残忍。

在朱祁镇废除殉葬制之前,便有近百名嫔妃死于这种残酷的制度之下。然而,这种残酷的制度,虽然被认为泯灭人性,但也得到了一些人的推崇。因为殉葬制度的背后,还包含着一系列的抚恤制度。被活殉的嫔妃的家族往往在新皇继任的时候,会因为家中妇人被活殉而得到一些额外的恩赏。恩赏的一般会是女子的父亲或者是兄弟。恩赏有时会以钱财表示,有时也会许以官位表示。

故而,有这样一首明宫词:“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晋爵,可怜女户尽朝天。”此中的“女户尽朝天”便是受到抚恤或者优待的殉葬者家属。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这也恰恰证实了殉葬者家属受到优待的说法。

那么,明英宗在复辟后为什么执意要违背祖制,废除殉葬制度呢?其实,可以解释为以下两点:一是因为他前半生的人生经历。少年得志后,历经土木堡之变,成为俘虏,被囚于南宫。尤其是那七年的被囚生涯,身处在被朱祁钰的监视中的他,真心待他的唯有他那些后宫的嫔妃。

钱皇后为他哭瞎了眼,却还要带着一众嫔妃做女红来维持日常的生活。在所有人都抛弃他,放弃他的时候,一众嫔妃还是陪在他的身边,照顾他,对他不离不弃。这让这个苦情的帝王,感知到了人间仅存的温情。患难与共之下,让朱祁镇明白了何为最真的情。而后,他也将这种情谊一直记在心里。

二是因为这种殉葬制度本身是残暴的,是不仁的。明英宗八岁的时候,便经历过这种惨绝人寰的人殉制度。所以当他复辟后,每每想到自己所爱的人在自己死后,也要为这种残酷的制度所苦,便很是不忍。故而朱祁镇临死时,便下诏废除了这种殉葬制度。

有人说,朱祁镇废除这种制度是怕自己深爱的钱皇后也被殉葬,因此才在自己弥留之际,做出了废除殉葬制度的决定。然而,钱皇后作为皇后,虽无子,但也高居皇后之位。若是朱祁镇不想她殉葬,便可直接赦免她,无须废除祖制来保护她。故而,可以看出,朱祁镇内心是真心觉得这种制度残忍,不可留于世间的,于是不顾祖制,废除了它。

太子朱见深即位后,也遵从自己父亲的遗诏,宣布无须殉葬。自朱元璋以来,历经六朝(含建文帝),葬送百余人性命的殉葬制度便在英宗朝终结了。对于朱祁镇废除殉葬制度的这种行为,《明史》中给出了“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的高度赞扬。足见,在这方面朱祁镇确实是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啊!

自省的君主

俘虏以及监禁的生活,潜移默化间也对他的生活起居与为人处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说这些对他执政生涯的政绩没有多大的帮助,但是,与他第一次做皇帝相比却是一种莫大的进步。

在《皇明通纪》中记载道“今在位五年矣,未尝一日忘在南城时,既能进膳,饮食随分,未尝拣择去取,衣服亦随意,虽着布衣,人不以为非天子也。”或许是南宫的日子过得太过清苦,抑或是朱祁镇感念以前的自己太过贪图享乐,铺张浪费,所以,复辟后的朱祁镇完全像换了一个人一般,吃穿用度方面他则是能省就省。例如原本宫中按照规矩,每到年节都要举办各种大小宴会,花费不小的同时也无形间造成了浪费。故而,朱祁镇觉得有必要改革。所以他将一岁四宴改成了一岁两宴,以此来节省开支。

此前他因为听信奸臣的谗言,不问群臣的意见,才导致了土木堡之变。这成了朱祁镇心中永远的痛与耻辱。所以,若是必要的外出,朱祁镇都会询问群臣的意见,而后听取群臣的意见之后再行事。

八年的囚禁生活,也让朱祁镇对民生有了了解,而不是像之前那般“两耳不闻窗外事”。复位之初,朱祁镇便下诏昭告天下“吾当体天以行,处人心好善恶恶,吾当顺人以正名。”大有要体恤民情,做一个仁德的皇帝的意思。后来,朱祁镇也确实一直按照自己的诏言行事。

天顺年间,太监阮忍建议朱祁镇按照旧制在苏杭织造缎匹七千。但是这个建议一经提出,便遭到了朱祁镇以人民生活太过窘迫,不应再压迫而驳回,并废除了这个旧制。之后光禄寺请敕工部,要制作龙凤花样的瓷器万余件,朱祁镇也以太过劳民伤财为由驳回了这个意见。不铺张浪费,不贪图享乐,体察民情,这便是复辟后朱祁镇的做法。

据《明史》记载“三月免南畿被灾米粮,五月免畿内,浙江,六月免湖广,八月免天下因灾所欠税粮,九月免江西。”在天灾为祸下,朱祁镇也体恤百姓的艰苦,致力于赈灾的同时,大力减免百姓的税赋,以此来减轻因受天灾所苦的百姓的负担,解救百姓于水火之间。

虽然,他不一定是一个好皇帝,但是,在“仁心”方面,朱祁镇一直做得很好。这大概便是他早年吃苦之后,乃至后来再次荣华的“忆苦思甜”吧!

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的一生,年少轻狂过,也灰心丧志过;做过俘虏,也做过“囚犯”;宠信过奸臣,也诛杀过忠臣。若说他是一个好皇帝,那么怕是鬼神都不信的。但他在逆境中,依然可以做到镇定自若,即使作为俘虏,也能够跟抢劫他、俘虏他、看守他的瓦剌人成为朋友,可见,他是一个和善待人的好人。

然而,一个好人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复辟后的日子里,他虽然试图改过自新,励精图治,然而,他并不具备一个做好皇帝的条件。废除殉葬制,释放“建庶人”,上谥胡皇后的仁政,施仁政,让他被世人所知是一个好人的同时,怕也是他在位期间为数不多的闪光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