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科伊尔师兄,这么晚了,找我有什么事吗?”
电话接通后,陈舟轻声问道。
“没打扰你吧,诺奖大佬?”电话那头的科伊尔,笑着说道。
陈舟轻声笑道:“你这电话刚好卡住时间点,正好还没进入状态。”
闻言,科伊尔又笑了笑:“那我长话短说,不耽误你的宝贵时间。”
稍微停顿了一下,科伊尔接着说道:“是这样的,你之前托我问的实验室的事,有结果了。”
陈舟:“怎么说?”
科伊尔:“一听到你这位横跨数学和物理学两大领域的学术大佬,对材料学实验室感兴趣,我那位老学长,立马就点头了。”
听到这话,陈舟心头的一件事,也算是彻底落了地。
陈舟欣喜地说道:“谢谢学长,这件事你可是帮了我的大忙,回头等我去米国,一定请你吃饭!”
科伊尔笑道:“吃饭倒是不用,你有空指点指点我的博士论文就行。”
闻言,陈舟微微一愣,旋即笑道:“没问题,博士论文什么的,包在我身上!当然,只限指导哈,要不然我怕弗里德曼教授找我。”
又跟科伊尔简单聊了几句后,两人便挂断了电话。
自从跟张一凡确认材料学实验课题一事后,陈舟便开始寻找解决实验室的办法。
如何在有限的金钱条件下,搞定一个实验室?
答案只有一个。
那就是通过找人,拉关系。
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是一样。
最终,在寻求了一圈帮助后,并且在弗里德曼的提醒之下,陈舟找到了科伊尔这位师兄。
陈舟一开始以为,科伊尔也只是弗里德曼手底下,一位普通的物理系博士研究生。
却没想到,弗里德曼告诉他,科伊尔的父母,都是搞材料学实验的学者。
通过科伊尔的关系,应该会有收获。
结果被弗里德曼说中了,科伊尔通过父母的关系,找到了一位麻省理工毕业的化学博士。
这位博士以前跟科伊尔的父母,在同一个实验室待过。
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自己出去搞了一个实验室,开始做独立的实验研究。
虽然在规模上,比不上原来的实验室。
但是,该有的设备,都还是有的。
最起码,能够满足陈舟的需要。
当然,这个实验室并不是说陈舟完全接手了。
他也没有那个钱。
陈舟只是“注资”了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实验室的决定权,并且获得了实验室的“独立”使用权。
实验室最终的归属,还是那位化学博士的。
这个“独立”使用权,也就是说,陈舟有权在实验室内,使用实验室的设备,做自己独立的课题实验。
而实验室的任何人员,无权干涉。
并且,陈舟所做课题实验的任何成果,都属于陈舟个人所有。
实验室无权将这些研究成果,占为己有。
陈舟猜测,这位化学博士之所以会同意这样的条件,主要还是看他是一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并没有材料学方面的突出表现。
至于43所那个材料学看他,可是属于保密项目的,这位化学博士自然不知道。
所以,这位化学博士就当做收点钱,和他这样已经名声在外的数学和物理学大佬,结个善缘。
至于,最终是不是会出什么研究成果,陈舟觉得这位化学博士,压根就没有想过。
这样也好,只要把具体的细节敲定,保证研究成果的归属权,那化学和材料学的课题实验,马上就可以开展起来了。
唯一令陈舟觉得不是很好的地方,就是没在华国国内找到实验室。
这样子,材料学的课题实验,还得在米国进行。
他不太好亲自管控。
但放在眼前的话,能解决一件事,总归是解决了一件事。
等到他回国,找机会再敲定一个材料学实验吧。
收回思绪,陈舟拿起手机,给张一凡打了个电话。
他打算告诉张一凡,这个“好消息”。
电话一接通,张一凡便嘟囔道:“陈舟,你不地道啊,你跟我说报麻省理工的化学系研究生,然后你就把我丢在这,不管不顾了?我这人生地不熟的,你也不……”
陈舟咧了咧嘴,笑着将手机拿远了点。
等到电话那边的声音,稍微小了一些,陈舟才重新将手机放到耳边。
然后就听到张一凡仍在吐槽:“我还以为你真的去搞实验室去了,结果到现在,连根试管我都没见到,你可是跟我说过的,我来了麻省理工,就有独立的实验室可以用,你这诺奖大佬,可不能说话不算数啊……”
陈舟轻声说道:“实验室的事,搞定了。”
“我可是一直幻想着,在我们独立的实验室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张一凡话没说完,突然反应过来,他叫道,“啥?你说啥?实验室,搞定了?”
“没错,实验室的事,搞定了。”陈舟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
电话那边的张一凡瞬间沉默了起来,好一会才将信将疑的问道:“你不会是骗我的吧?就为了安抚我受伤的小心灵?”
听到张一凡的话,陈舟一阵恶寒,他觉得张一凡这家伙,一定是在读大学时,有过什么特殊的经历。
要不然,这家伙现在怎么变成了这样?
舒缓了一下身上的鸡皮疙瘩,陈舟才回道:“没骗你,明天我给你一个号码,你和他联系,他会带你去看看实验室的。”
“卧槽!诺奖大佬,就是牛逼!”得到肯定答复的张一凡,再次叫道。
他是真的想不通,陈舟是如何办到这件事的。
想当初,在临近毕业时,包括毕业之后,到麻省理工这段时间,陈舟和他可是没少商量实验室的事。
当初两人合计的结果是,实验室太烧钱了,他们靠自己完全搞不起来。
张一凡还以为陈舟放弃了,却没想到,这要么没消息,要么一来就是好消息。
果然,诺奖大佬的能量,还是很大滴。
不过,张一凡还是十分好奇,陈舟到底是怎么解决这件事的。
听到这个问题,陈舟倒也没隐瞒,如实将寻找实验室的整个过程,跟张一凡叙述了一遍。
张一凡听完之后,只得再次感叹:“诺奖大佬的名头,果然牛逼!”
只不过,张一凡隐隐还有些担心。
他不知道陈舟口中所说的“独立”使用权,到底是个什么样。
这万一要是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实验室的老板侵吞了,那可就真的麻烦了。
他们辛辛苦苦白干倒没什么,可是牵扯到陈舟,那必然不会是简单的课题。
要是一个诺奖级的研究成果,或者说,有着极大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被实验室老板占了。
那可就真的亏大了!
对于张一凡的这个疑惑,陈舟倒没多做解释,只是让他放心。
除非米国是一个不讲武德的地方,白纸黑字的合同都完全不管用。
和张一凡又唠叨了一会,陈舟最后郑重的说道:“一凡,实验室就交给你了。”
张一凡愣了一下,良久,他才轻声回道:“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
陈舟闻言,笑了笑,不再废话,挂断了电话。
有张一凡的这句话,陈舟也就放心了。
张一凡是被他选择的人,至少到目前为止,张一凡的表现,符合陈舟的预期。
上一次,陈舟把一堆文献资料交给张一凡,迫使他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推进他们的材料学课题研究。
张一凡虽然嘴上唠叨着,自己不能像陈舟一样,无法多方面进行课题研究。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张一凡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并且如期推进着他和陈舟的课题进度。
同时,张一凡不仅提前一年,从华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化学系毕业,还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麻省理工化学系的offer。
此时,他正在麻省理工化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实际上,陈舟选择在那个时间点上,找到张一凡,邀请他加入自己的课题组,也是有着些许考验的成分。
张一凡以自己的表现告诉陈舟,他值得。
这也是陈舟最欣慰的事。
陈舟早就明白一个道理,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绝不是靠他一个人就行的。
他需要一个团队,一个保质保量的团队。
所以,他才会找到张一凡,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科研团队。
当然,以目前的情况,以及陈舟所在进行的科研领域,他才只找到张一凡一个人。
以后的话,陈舟的目标,反正是全学科领域的科研团队。
收回思绪,将手机放在一边,陈舟倒没立即继续自己的物理学课题研究。
而是把材料学课题的相关资料,整理了一份,然后发给张一凡。
当实验室的事,敲定之后,张一凡那边就可以开始进行实验了。
至于实验设备,张一凡会不会用的问题,张一凡除了自己,还有没有其他人的问题。
陈舟则完全不担心。
华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前一年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就算有些实验仪器不会用,那学起来,应该也很快吧?
人的话,陈舟是早就跟张一凡说过的,要他找人组建团队。
根据张一凡自己所说的信息,他的一帮同样优秀的同学,已经找的差不多了。
而且,此时正在麻省理工就读的张一凡,想要找一批有志青年,那还不容易?
最不济,打着自己的旗号,也能摇到人了呀……
资料发送完之后,陈舟看了一眼,放在书桌右上角的,研究极小模型纲领的草稿纸,微微摇了摇头。
这玩意,还真不是陈舟一开始想的那么简单。
虽然有一定的思路,但陈舟却总感觉,自己似乎漏了点什么。
收回目光,不再多想,陈舟开始重新专注于眼前的高能物理课题资料。
在CERN顶多待一个月多点的时间,他需要抓住这次的机会。
即使已经打算将这里当做练手之地,那也得整出点什么才行。
想要寻找到重中微子,中微子振**是绕不开的问题。
这也是中微子物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
在“中微子振**”这个概念出现以前,根据狭义相对论而建立的中微子标准模型中,中微子的质量应为零,并应该以光速行进。
然而,近年的研究似乎开始对“中微子的质量是零”这个假设开始动摇,也因此开始有人质疑中微子是否能够以光速行进。
科学家首次对中微子的速度进行侦测,是在1980年代早期。
通过从脉冲质子束射击而产生的脉冲π介子束,来测量中微子的速度。
当带电的π介子衰变,就会产生μ子中微子或电子中微子。
通过长基线的设计,由远方的加速器以此种方式产生中微子,经过地壳的作用,削减背景事例,来进行中微子振**的研究。
透过检测加速器产生粒子,与中微子出现在侦测器的时间差,就可测量出中微子的速度。
结果却显示,中微子的速度是光速,与假设相符。
自然地,这样结果的实验,肯定会被重复。
只不过,当测量中微子的方法,改用了MINOS侦测器时,居然测出了一颗能量为3GeV的中微子的速度,超过了光速。
这个结果,显然是不被科学家所接受的。
为此,CERN这边还与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LNGS进行了合作实验。
结果发现,中微子的移动速度,确实比光速还快。
根据这项对渺中微子的研究,发现当平均能级达到17GeV的渺中微子,从CERN走到LNGS,所需要的时间,比光子在真空移动的速度,还要快60.7纳秒。
“比光速快6公里”,这是十分显著的差异。
如果此结果确定证实的话,将会是理论物理学界的一大震惊发现。
只不过,对比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中微子来看,如果这一结果无误,那从超新星飞来的中微子,应该早到数年,而不是数小时。
为此,CERN特地举办了一场网络发表会,详细说明了实验的方法,以及各种误差的测量。
结果,在2012年2月,CERN自己发现是连接GPS和电脑的光纤接头的松动,造成了中微子超光速的假象。
为此,CERN进行了重复实验,结果却完全不同了。
只能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这个近代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重要支柱,在经过无数次科学实验和天文观测的证实后,要想否定它,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不过,最近20年来,中微子科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快速的突破。
从1998年日国超级神冈实验,发现大气中微子振**,到2002年,加拿大SNO实验发现太阳中微子味转化效应,再到2012年,华国大亚湾实验发现θ13驱动的新型振**模式。
一系列中微子振**的实验结果,确立了三代中微子振**的完整框架。
陈舟此时,也打算由此入手,深入地研究一番。
当然,陈舟计划的时间,是一个月多点。
但实际上,他必须在实验正式开启前,取得理论研究的进展。
也就是说,陈舟的时间,并不多。
他,需要抓紧。
进入状态的陈舟,随之也开启了自己的爆肝研究模式。
陈舟计划在一周的时间之内,取得阶段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随之,开始参与这次寻找重中微子的任务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