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重振山门 第113章 一个新领域——禁制

刘衡欲言又止,迟迟说不出话来。心中有万般安慰的话,却又说不出口,只觉一切都是惘然。

曾几何时,面对门派被灭,刘衡不也一样是这样的心情吗?

他站起来,仰望不周山,看它直拔苍穹,好像能够直接到达天上一般。他的心情,也如山雾缭绕,让人看不清。

按静心师太留下的玉简所述,不周山共有禁制十七万三千八百一十三处。其中,大多为上古修士所设,后人所设禁制则多集中在山脚,以防凡人误入,枉送性命。

刘衡原只知一条上山之路,乃是易周按着记忆所述。而不周山一脉,不知守了这山几千几万年,一代代积累下来,倒把不周山探索了个遍。

刘衡手中的玉简,正记录着历代守山之人的探索心得。

不周山禁制,经历代人的努力,有十三万余可解,大多需强行破除。剩下的禁制则尚无破解之法。

刘衡想着,这么多珍贵的上古禁制,用蛮力强行打破,再无法使用,岂不可惜。而不周山历代守山人也是这样想的,他们利用这些禁制,守护着不周山的安宁。

至于他们为何守山,只因祖训交代如此,倒没有细说。

不周山一脉就这样老老实实,兢兢业业地守护着这座蛮荒古山,一代又一代,千年复千年。

不周山上的禁制,也随着一代代的延续逐渐被发现、认识,新的禁制也慢慢被新的守山人添加。

刘衡原本只是想大致地了解一下上古禁制,却不想一下就被上古禁制的魅力所吸引,此后修仙岁月深深沉迷其中。他会拿着前人留下的玉简,一遍遍比对,一次次模仿,只为寻找破解之法。

有的禁制牵一发动全身,往往你触动了一个看似很小的禁制,接着便会引发周围数个禁制的同时爆发,防不胜防,威力奇大。

有的禁制不能根据表象判断,而是要深入了解其本质后,才会发现禁制的本意。这样的禁制研究起来最费时间,可一旦看清了原理,却又变得简单之极。刘衡每破解一个禁制,都会有深深的成就感。

接触的禁制多了,刘衡甚至觉得禁制就是数学。每一个禁制,就像一道数学题。

有时候,好像在解方程组。需要设出未知数,联立方程求解。求出的答案必须满足每一个方程给出的条件才行。

有时候,你又必须考虑射影几何。有禁制将唯一的禁门设为阳光照射所形成的阴影,想要知道如何破禁,就要通过阴影绘图解决。

一个个禁制,好像一道道数学题,其中往往还牵扯到机械动力学、地质学等内容,常常需要列出数页的计算分析过程,才能破解。

刘衡每找出一个破解禁制的方法,但凡不能非暴力破除的,都要继续研究,直至找到办法为止。这与不周山前人的观念不同。他们虽然意识到了上古禁制的珍贵,却没有生出学习的想法,只寻找出能够临时控制禁制的方法,将它作为护山的手段。

而刘衡,不仅能够破解禁制,还将这些禁制谨记于心。千年后,更以上古禁制为基础,开创了修仙界除制符、炼丹、炼器、阵法外的第五个领域——禁制之道。

当然,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甚至连刘衡本人都是很久之后才意识到这点。而刘衡能有此成就,与之前便对制符、炼丹、炼器、阵法颇为精通有不小关系。因为,禁制之道与其余四道皆有相通之处,特别是与制符和阵法关系深远。

在很多符纸的制作过程中都涉及到禁制的使用。符纸的书写方法、符号图形位于整张符纸的结构、施展手法等都可以用禁制之道来解释。

阵法的布置也与禁制之道息息相关。各阵门的位置、各环节的联结、阵法的开启和关闭,都与禁制相通。

禁制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收发自如。设置阵法、制作符纸都很费功夫,而禁制往往只需一瞬间就施展完毕,省时省力。但在施法过程中所包含的技术含量却毫不逊色于前两者。

禁制的缺陷也很明显。它太繁杂、太庞大,唯有心志坚毅者才能学习。

除了上古禁止,静心师太所留玉简中还写明,不周山一脉先祖流传下来的古籍均置于地下室内,可任刘衡自取。

按照玉简所述,刘衡寻到收藏古籍之处。

满满一书架的古籍

上古修仙者并没有玉简藏书的习惯,所留古籍都是实打实的纸质书籍或竹简、龟甲兽骨一类。也有比较少见的,篆铭文于石壁、器皿之上。有修士不惜耗费元神,留神念以待有缘人,不在此类。

故但凡见到纸质、玉简等藏书,无一例外不是珍品中的珍品。而且,这类藏书多半仅此一份,这世上再难见到同样的书籍。更因纸质、丝帛、竹简不易保存,流于现世的少之又少。一般修士能够找到其中一本就足够笑个几百年。

而刘衡眼前,却有满满一书架的古籍。这其中主要是纸质书籍和竹简,它们的表面上有淡淡的荧光,显然被前人施以类似能够长久储藏的法术。

刘衡感受着纸质书籍特有的触感,翻着它陈旧发黄的书页,看着上面一个一个古老的文字,想象着写书之人当时的情形……

这整整一书架的古籍,内容包罗万象,比较厚实的是纪传体史书,薄册则记有法术神通的学习之法,这两种古籍最多。另有炼丹炼器、古阵法、地理志、花木图考、棋谱、民间世俗传奇等。

刘衡打开一卷残破的竹简,长二尺四寸,有些字迹已不能辨认,只能靠猜测来判断笔者之意。

“吾夜观星象,南朱雀七宿异动……不祥……北玄武势弱难压……四象皆动,恐有大灾……”

刘衡在另一本纸质古籍中也看到这样一段话:“一夜之间,大神通者尽去。余者大乘之上寥寥,未几年,皆不知所踪。余探索多年,于无边魔海、蛮荒大山、不周山发现蛛丝马迹,所得结论惊人,不敢声张。只作书一册,以留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