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庸聪明反被聪明误》中,孔子如是阐释聪明反被聪明误:“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意思是说:“人人都觉得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觉得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也坚持不了。”
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征服对手,得到周边人的认可,但是表现聪明才智是一个“技术活”,如果不知适可而止,容易走极端、走偏锋,聪明反被聪明误。如若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会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惹来一身的麻烦。杨修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杨修生在乱世,学问渊博,极聪慧,任丞相府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对他的才能曹操有时也自叹不如,所以很看重他,想委以重任,但是杨修恃才放旷,屡屡犯曹操忌讳。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进军定军山,黄忠杀死了夏侯渊,曹操亲自率军到汉中和刘备决战,但蜀兵据险固守,战事不利,魏军进退两难,此时的曹操犹豫不决,前进困难重重,撤退又怕被人耻笑。
一天晚上,护军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就顺便说了“鸡肋”。杨修根据魏军当时的处境和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特点,将二者联合起来推断出了曹操已有退兵的打算,便不等上级命令,教随从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知道后以惑乱军心为名杀了他,并把首级悬挂在辕门之外,警戒三军。
有人说,曹操是因为嫉妒他的才能才会杀他的,但是我们试想一下,曹操手下,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谋的程昱,等等,这些人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远过于杨修,为什么偏偏他遭猜忌以惑乱军心之罪被杀呢?因为他自作聪明地参加了曹操的立储之事,揭露曹丕密请吴质的事件,帮助曹植拟写“答教”,能事先预测出曹操欲问之事,不看场合,无视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所以李贽才在点评《三国演义》时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在现实生活中,像杨修这种喜欢耍小聪明的人随处可见。但是如果事事都耍聪明,就是愚笨了。而真正的聪明人能够充分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应该具备的能力,面对问题冷静判断,量力而行。所以那些被认为聪明的人往往一事无成,并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聪明过了头。
培根说:“生活中有许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聪明的外貌,却并没有聪明的实质——‘小聪明,大糊涂’。”有时候危险是随着智商与社会地位的提升而水涨船高的。你越聪明、成就越高,危险就越多。心者万物之源。没有必要总是要向他人强调自己的聪明,更没有必要利用所有可利用的以及不可利用的机会向众人表现你的聪明。
总之一句话,人不怕不聪明,就怕太聪明,聪明一过头就会盲目,会目中无人,不知天高地厚,忘乎所以。古今中外,祸者绝大多数都是精明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极点,其实是愚蠢。做人要扎扎实实、诚诚恳恳,就如一首歌中所唱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憨人老实人生路”一样,把你的聪明发挥得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累己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