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提升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正确判断形势,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坚定理想信念,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看待前进道路上的主流和支流、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科学判断形势,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形势”。所谓形势就是现在面临的客观情况和发展态势,包括世情、国情和党情。科学判断形势就是对客观世界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就是正确把握客观世界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能力。这对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系极大。只有首先分析形势,才能把握形势。在掌握形势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策和行动步骤,利用有利形势,化解不利因素,始终掌握前进的主动权,使之为领导工作的目标服务。
宋代著名学者苏洵说:“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不懂得判断形势就不能顺应潮流,不可能有效地趋利避害,抓住发展自己的机遇;不懂得判断形势就不可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因而也就不可能正确地估计自己,找准发展自己的优势;不懂得判断形势就不能准确预知未来,因而也就很难有科学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和超越。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对于领导干部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国际间既相互合作又充满竞争、天下并不太平的情况下,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始终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首要任务。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科学判断形势不是新的要求。但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建设和改革的任务,面对党员干部队伍的巨大变化,特别强调和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就具有十分鲜明的针对性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领导干部只有科学地判断形势,敏锐地把握国际国内和本地区本部门形势发展的趋势,才能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需要领导干部全面增强自身修养。
第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一是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善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应对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国际国内形势,冷静分析形势,透过复杂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看到其本质,从偶然去揭示必然,从变中把握不变,从全局把握局部,作出科学的判断。二是要有科学的程序,在充分掌握有关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谋划,进行方案论证,然后才能下判断。无谋不断,先谋后断,多谋才能善断。三是要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如信息学、运筹学、咨询学、决断学等许多现代理论与方法。
第二,必须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思维是执政能力的基础。所谓理论思维,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理论思维能力是理论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
低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基本理论。我们党从建党之初起,就强调提高全党的理论素质。理性思考凝聚着思想的精粹,是基于学习的反思和总结。理论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勤于学习和思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形成与其工作职责相适应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
第三,必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是一种立足全局的思维,它要求从宏观的视角,高瞻远瞩,对事物发展的全局作出正确的估价和判断。具体而言,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政治上、战略上思考和认识重大问题,确立科学的政策和策略。既要有历史的深远眼光,善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观察和审视问题;又要有世界的宽广眼光,透过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来思考本地区本部门的重大问题,善于在普遍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和统筹发展大局,从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四,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当今的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能否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关系到党的执政目标的实现与否。只有实事求是地看问题,才能根据国情的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不至超前或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遵照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党和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每当我们处在新的重要时刻、面临新的历史使命时,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形势,对于我们从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坐标上准确认识我们国家的发展方位,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对于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都是十分重要的。当今时代,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呈现复杂化的趋势,突发事件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增多,人民内部矛盾也出现许多新特点。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提高判断形势,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和各种挑战和压力面前,认清路,掌好舵。
案例精研
风清气正方能政通人和
政和,一个地处闽北山区的小县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成为福建省为数不多的贫困县。
政和,如何政通人和?2011年6月,廖俊波走马上任政和县委书记,通过调研走访,他深深意识到,要带领这个山区县“摆脱贫困”,既要在经济发展上脱贫,还要在政治生态上“解困”,不光经济社会要发展,干部队伍更要经得起各种考验,“风清气正方能政通人和”。
“为了更好地站在台上”
4月23日,政和县召开乡(镇、街道)党委书记述责述廉会。
“我乡认真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取得明显成效……”一位乡党委书记正在述职。
“去
年‘三公’经费多少?”廖俊波突然打断。
“这个……具体我不是很清楚。”
“党风廉政建设党委负主体责任,主体责任都包含什么内容?”廖俊波的提问让一些党委书记如坐针毡,“在座的党委书记,如果连主体责任的内容都说不清,我看就不合格!”
这一番批评,让好多乡镇党委书记额头冒汗,“下不来台”。廖俊波认为,“让干部‘下不来台’,恰恰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站在台上。”
过去一年,主持10次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对8件反映领导干部的重要信访问题作出批示,12次听取查处干部腐败问题专题情况汇报,每周的书记碰头会必分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廖俊波以实际行动,给履行党委主体责任作出注解。
“事业要上去,队伍不出事。”这是廖俊波在大小会议上反复“唠叨”的话。而这句话,也贯穿于政和县选人用人的始终。在政和县,干部要获得提拔,必须符合能干事、不出事的标准。2013年以来,政和县共提任95名干部,其中70%来自基层一线,群众认可度高,社会反响良好。
“纪律面前没有例外”
在廖俊波看来,对不守纪律和规矩的党员干部,必须态度鲜明,该谈话的谈话,该处理的处理,强化党员干部的红线和底线意识。
2012年3月,时任县教育局副局长的李某被委以重任,担任县计生局局长。李某上任后,工作思路清晰,敢作敢为,政绩显著。2014年7月,政和县纪委对县教育局在购买中小学教辅材料中存在的违纪问题进行调查,李某是3名涉案人员之一。
根据李某的违纪性质和错误情节,县纪委提出给予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的处分建议。
“纪律面前没有例外!”处理前,廖俊波专门找李某谈话,在充分肯定其能力表现的同时,开导他正确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正确对待违纪处理。
“给自己照镜子”
东山与政和,在福建一南一北;同是县委书记,谷文昌精神穿越几十年的时空,深深感染着廖俊波。
“通过学习谷文昌,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果把我放在当年东山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有没有毅力坚持14年?二是如果让我在政和呆14年,干部群众还会不会欢迎?”
2014年3月,从东山县学习回来后,廖俊波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在心得体会中写到,“谷文昌廉洁自律,一生清贫,一种对权力的敬畏,一种对岗位的尊重,对事业的忠诚,值得我们干部去学习。”
廖俊波常教育干部,要老实做人、干净干事。他坚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党的各项纪律,积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谨慎用权,为民亲民。
县委办的同志说,廖书记对干事创业充满**。他把“肝胆干事、干净做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以行动无声地感染着大家。深夜,他办公室的灯常常亮着;周末,他办公室的门常是开着。他恪守着“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工作理念,对信访、民生等问题,经常深入一线解决。四年多来,双休日、节假日他几乎都在政和度过。
风正好扬帆,政通事业兴。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指数在福建省提升35位,2013年县域经济发展首次进入福建省十佳。而且,近四年来,该县未发生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违法犯罪案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