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注重培养后备人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拥有发展的主动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是当前领导干部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与合作是一个永无完结的历史过程,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要坚持重在培养,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和弘扬优良作风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年轻干部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

典型案例

曾国藩如何选人用人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所谓“功业”虽然不足取,但是他在选人用人方面的一些思想对我们今天还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比如他在同治元年(1862年)4月12日给他的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这样说:“有何人可以分统?亦须早早提拔。办大事者以多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他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写过不少的信,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条件和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既定方略。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培养、选拔和造就一大批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并且在实践中又能够切实担负起领导科学发展重任的年轻干部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抓实抓好。要按照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加强年轻干部的理论学习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打牢理想信念的根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国情、党情教育和中共党史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和帮助年轻干部深刻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和优良传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必须加强年轻干部的党性修养。要加强年轻干部的道德修养,引导他们珍重人格、珍爱声誉、珍惜形象,增强道德责任感,常修为政之德,积小德养大德,努力成为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示范者,爱岗敬业、敢于负责的力行者,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的先行者,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引领者。要引导年轻干部树立良好作风,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正确对待组织、群众和自己,克服浮躁情绪,脚踏实地干事,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服务科学发展中建功立业。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党性教育,特别要加强政治忠诚教育、道德情操教育、优良作风教育、党的纪律教育和拒腐防变教育,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保证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在实践中锻炼、考验和提高干部

,始终是培养年轻干部的一个基本途径。党和国家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在社会基层得到贯彻落实。凡是优秀的年轻干部,就要具有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社会基层的本领。没有社会基层实践经验的年轻干部,就很难胜任各个级别的领导工作。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要坚持多岗位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尤其要注重在基层一线的实践中培训锻炼年轻干部。一方面,要鼓励更多的年轻干部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和艰苦地方去经受考验、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要注重选拔基层中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有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党政领导机关,改善优化机关干部队伍结构。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党中央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落实领导班子选拔配备年轻干部的规定要求为关键,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保证新一代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切实加强研究探索,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开创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案例精研

毛泽东怎样识别人才、使用干部

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堪称善于识别干部、使用干部、培养干部和科学评价干部的典范。特别是在识别干部方面,毛泽东同志有着精辟的论述和许多成功的案例,足供我们学习参考。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必须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1945年,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中指出,每个解放区的外来干部要“将识别、培养和提拔本地干部,当作自己的重要任务”。

毛泽东对林彪和罗荣桓的识别和使用,是一个很好的识别干部案例。1928年,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时,毛泽东有一次看见一个孩子模样的青年军人在给部队讲话:“其实这个土匪,那个军阀,只要有枪,就有一块天下。我们也有枪,也能坐天下!”

这名年轻的军人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经过询问,他得知这个人就是指挥部队在敖山庙、耒阳城打了胜仗的林彪营长。毛泽东第一次见到林彪,便对林彪饱满的战斗精神和革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慨道:一般的营长也只是领兵打仗,没什么政治头脑,而面前这个娃娃营长却满是“红色割据”的道理,与自己的主张完全一样,今后堪当大任。

后来,毛泽东始终对林彪钟爱有加,识才善用,在短短的两年里,林彪就先后由营长升任第四军第28团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仅仅23岁的林彪担任了红军第四军军长。此后,林彪始终是同级别军事首长中最年轻者,成为纵横中国的杰出军事指挥员。

然而,林彪也有明显的缺点。他性格内向,个性极强,平日里沉默寡言,

不喜欢与人交流。在一些战役的决策上,林彪也往往是恃才傲物、以我为上,很难与同志融洽相处。林彪担任第28团团长以后,与历任党代表都处理不好关系。一次,党代表何挺颖在战斗中受重伤,毛泽东指示林彪要好好照顾他,但是林彪对此却漠不关心,导致何挺颖在一次行军中从马背上掉下来不幸牺牲。林彪担任第一纵队司令员后,又因为性格原因和办事风格不同,挤走了党代表谢维俊。林彪担任第四军军长后,毛泽东感到要让林彪安心工作,发挥他在军事方面的专长,必须为他找一位与他在性格上能够互补,在个人魅力和工作能力上十分出众的人担任政委,使两个人能够合作愉快,把各自的专长都发挥出来。

经过慎重考虑,毛泽东选中了当时担任第二纵队政委的罗荣桓。罗荣桓在1927年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三湾改编”时,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罗荣桓被任命为特务连党代表,从此跟随毛泽东在部队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1929年底的古田会议上,罗荣桓以基层政工干部的身份当选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毛泽东当时评价说:“罗荣桓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者,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毛泽东选中罗荣桓,是因为他知道罗荣桓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和出色的才能,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原则性,以及在处理非原则问题上的灵活性。在处理和林彪的关系时,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将显得至关重要,毛泽东看到了罗荣桓身上的这种素质。罗荣桓同志的夫人林月琴回忆,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罗荣桓:“荣桓同志是个老实人,可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当然,老实人免不了受人欺负,这也没有什么,历史总会正确评定人们的功过是非。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是不行的,我们共产党人都要做老实人。”

罗荣桓担任红四军政委后,不少同志都持观望态度,担心他成为第二个谢维俊。然而事实证明,毛泽东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工作中,罗荣桓搞政治工作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罗荣桓抓军事训练和后勤工作既有条不紊又成效显著。在这样的政委面前,林彪也心服口服,无法挑剔。第四军的军长和政委合作默契,大大提高了士气和部队的战斗力。抗日战争初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时候,林彪担任八路军115师师长,罗荣桓担任115师政委;解放战争时期,林彪担任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罗荣桓仍然担任他的政委。

许多年以后,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罗荣桓,“罗荣桓的品格,用十句话概括: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1963年,罗荣桓不幸去世,毛泽东专门写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深情地回忆了罗荣桓的一生功绩,最后两句说:“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从毛泽东任用林彪和罗荣桓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这个用人策略是成功的。毛泽东任用林彪、选择罗荣桓作为他的搭档,是建立在对两个人的充分了解和认识基础之上的。毛泽东并不是凭着一时、一事来评价两个人,而是在自己充分调查和分析的前提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才作出决定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