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指的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语文教学应当达到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语文新课程的目标体系由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组成,每个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提出要求。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五个领域和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个整体。

一、小学语文课程总目标

(一)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总目标的描述如下:

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③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⑤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⑥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⑦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⑧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

⑨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⑩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总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比较全面。总目标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第①~⑤条,主要从语文素养的宏观角度入手,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提出。

第①、②条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提出“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相比较2001年实验稿的课程标准,增加了“集体主义”、“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2011年的课程标准重视文化建设,增加了“提高文化品位”,使得认识、吸收、关注、尊重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要求,对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有了明确的要求。

第③~⑤条侧重“过程与方法”,分别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制定了教学目标。

第二层次是第⑥~⑩条,从具体语文能力培养角度着眼,侧重于“知识与能力”维度提出要求。

第⑥~⑨条,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几方面提出目标,可以说,目标制定更加具体、明确。例如,阅读教学,明确增加了“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增加“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写作方面改“表述”为“表达”,改“自己的意思”为“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措辞严密科学,给予教学过程发展成长的空间。

第⑩条则是从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鲜明地凸显出时代进步对学习的要求。

无论是从宏观的角度着眼,还是从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入手,“知识与能力”是核心,“过程与方法”往往是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途径,目标的呈现均是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

(二)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贯彻和实施。每一学段五个方面的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在阶段目标内,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1.关于识字与写字

识字写字是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学习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语言这门工具,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同时,通过学习识字写字,也传递了丰富的汉字文化信息,落实了语文的人文性,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识字写字的阶段目标着重体现以下特点:注重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培养;注重学生识字写字良好的习惯培养;遵循“读、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注重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养成;学习硬笔书写和毛笔书写,注重识字写字审美情趣的培养。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识字写字的兴趣培养,还是习惯培养,以及能力养成,均是循序渐进,符合低段儿童的发展规律。

2.关于阅读

阅读能力的养成是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阶段目标中,呈现出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特点。正如“教学建议”中所写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阶段目标关注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阅读内容和方法的有机渗透。在阅读的过程与方法方面,课程标准特别要求加强朗读,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该要求贯穿于三个学段。同时注重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在三个学段中,要求既清晰具体又稳中有升。知识和技能,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所以,阅读的知识目标尽可能转化为能力要求来表述,分别为理解词句的能力、文本理解的能力和标点符号运用的能力等。特别要说明的是,在三个学段,知识和能力目标凸显出不同学段的特点,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和差异性。2011年修订版的亮点是增加了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第一、第二学段的每学段50篇,第三学段60篇。对于优秀诗文的背诵,既是语言的积累,也是文学的积累,更是文化的积淀。

3.关于写作

在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样表述是为了体现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难度。

阶段目标强调写作兴趣的培养,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有意淡化文体,主张多写、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理念是:“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阶段目标注重交际的实践练习,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强调交际技能的培养,不同学段提出相应的目标;注重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的培养。

5.关于综合性学习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综合性学习正是这样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设定,在三个维度中非常重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并同时专列“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仔细分析三个学段的目标,主要表现为:一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探究的强烈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综合性活动的自主性,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三是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要求学生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四是体现“综合性”,即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融合,校内与社会的整合,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的特点

(一)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整体考虑并通盘安排小学和初中九年制义务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不仅有助于五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在各个学段都保持合适的梯度,形成一个完整的、有体系的目标呈现,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中小语文教学的衔接。

语文课程阶段目标根据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安排,每项目标之间都保持一定的梯度,循序渐进。比如,识字与写字先于阅读,阅读先于写作。特别是写作,第一学段的“写话”——第二、第三学段的“习作”——第四学段的“写作”,从多读少写到多读多写,从“写自己想说的话”到“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从这些目标的表述来看,阶段的教学重点就比较清楚。

(二)五个领域协调一致

新课标倡导“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五个领域的设计体现了对综合性的追求。例如,“拼音教学”放在“识字与写字”部分,因为两者关系密切。再如专门设“综合性学习”这种超越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语文实践能力。

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和“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以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协调发展。

(三)三个维度有机融合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呈现目标融合的特点。如总目标的第三条“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就是“过程与方法”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

之所以这样制定目标,目的就是要构造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追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割裂三维目标,把三者放在一个平面上,把教学过程看做一个一个单独目标完成的相加,而应该是有机的整合。“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