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温仲舒
“诺,延昭兄,前方便是张师的宅院了。”
指着身前不远,一间略大的宅子,温仲舒笑着道,一路走来,特别是在得知杨延昭身份之后,对方的谦逊有礼让他很是感动,心中也多了结交之心。
看着那宅子前挂着的两盏绯红的灯笼,门额上书着‘张府’的额匾,杨延昭也明白是到了目的地。
遂与温仲舒道谢,“有劳秉阳兄了。”
“延昭兄可气了,能与延昭兄结识是温秉阳的的福气才是,天色已晚,我也得回去了,否则家中娘亲得挂心了。”
两人约好改日再聚后,温仲舒便欣然离去了,这时郭淮才走上前,有些吃痛的揉了揉头瓮声道,“还是师傅说的对,文人说法办事都酸绉绉的,也幸好他老人家只学了个半吊子,否则,日子当真是不好过。”
对于郭淮的抱怨,杨延昭为之一笑,话说回来,这种礼数繁多的交际他也有些不喜,可身在遵礼尚德的年代,那只有来适应它了。
在朱门的铜环上敲了敲,不多时,一个老家仆探着身子出来,打量了杨延昭二人几眼道,“你们找谁?”
“老人家,我们来此拜访张师,还请老人家代为通传一声。”
也许是常有书院的学子来此,这老家仆听闻后倒也不觉得奇怪了,应了一声,便关了门往屋中传信去了。
不多时,门开了,老家仆引着杨延昭二人到了书房,送来一壶茶水与些糕点,“老爷正在用膳,还请二位等上片刻。”
“多谢老人家。”
待老家仆走后,杨延昭为郭淮倒了杯茶水,之后开始打量起张浩的书房来。
眼睛在书案上摆放整齐的书籍扫过,大多是经史子集,不过在书案的一边,竟也有着‘尉缭子’,‘六韬’等兵家之书。
心中存着好奇,走上前翻开了最上面的‘尉缭子’,里面多数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当他正欲仔细查看,门外传来了急促脚步之声。
忙将书摆放好,做到了郭淮一侧的木椅之上,须臾,门被推开,走进来一老者,满面笑容。
竟然是他,杨延昭有些愣住了。
而看到杨延昭,后者也显然有些意外,笑意凝住了片刻,稍后却放声大笑起来。
“何伯说有少年郎来访,还以为是书院的学子,没想到竟然是你!”
看着眼前欢喜而笑的老者,杨延昭也觉得有些缘分,那日,初次前往三醉庵,墨竹前,清潭边,便是与他有着几片言语。
也正是那时,杨延昭搬出了‘为天地立心,为万民请命’的大贤之语。
曾经,也几度猜测老者的身份,不过后来再也没有机会相逢,因而便将这个气度儒雅的神秘老者暂且放置到了一边。
却没想到,他竟然是睢阳书院的张师。
稍许的惊讶之后,杨延昭对着张浩行了一弟子礼,“学生杨璟受恩师所荐,来寻张师,望能有幸在睢阳书院研读圣贤之道。”
“呵呵,元符那家伙终于松口了,倒也是让老夫喜得良才”,张浩笑意仍未退去,不过待看到一边立着的郭淮时,有些疑惑的问着,“不知这位是?”
“晚辈郭淮见过先生。”
“原来是郭淮贤侄,你不说话,老夫还当真认不出你来了,数年不见,怎么容貌变化如此之大?”
“晚辈受恩师所托,伴在延昭师弟左右,以经历红尘历练,怕被他人所认出,因而做了些易容。”
两人原来相识,这让杨延昭有些吃惊,不过更为吃惊的却是张浩,当听到郭淮称呼他为延昭师弟时,不禁多看了后者两眼。
“元符收了你做徒弟?”
“恩师不因延昭天资愚笨而心生嫌弃,能进恩师的门下也是学生前世修来的福分。”
张浩低首沉思了片刻,稍后道,“既然如此,你我之间也无需见外了,明日,径直去睢阳书院,凭你的府州解元身份,想来山长与其他也不会刁难与你。”
又与张浩聊了片刻,杨延昭与郭淮谢绝了他的挽留,二人出了张府,灯火初上,街道上仍是接踵而至的往来行人。
找了家酒肆,点了几个小菜,便坐下歇息来。
“合德师兄,你是不是与张师有旧?”
先前,听到郭淮与张浩两人的对话杨延昭心中就已经起了好奇,只是场合不适宜,所以直到现在才不禁问了出来。
接过杨延昭倒上的茶水,郭淮喝了几口,也未作隐瞒,将所知的一一道来,“说起先生,少阳师兄与莲蓉师妹也是知晓的,延昭师弟你入门晚,所以才不知晓。
我与先生也只是见过几次面,那还是当年他与师伯,恩师以及小师叔一道游历的事情了。
那时,我也很奇怪,师伯他们为何要与丝毫没有修为的他结交,直到后来,一次恩师醉后才吐露了实情。
张先生他是鬼谷传人。”
这一句让杨延昭差点惊得将手中的杯盏给脱落,竟然是鬼谷传人,纵使千年之后,世人提及鬼谷都是肃然起敬。
捭阖阴阳之道,纵横九州之术,都源于鬼谷之中。
真是没想到,张师竟然是鬼谷后人,也怪不得恩师与两位师叔会与他相识与相交。
与郭淮随意的吃了些,两人便回了小院,也幸好此处靠着睢阳书院,做笔墨经书的铺子比比皆是,因而杨延昭能容易的购了些笔墨纸张与经书之类,也省的明日书院空手而去。
翌日,杨延昭去睢阳书院寻张师,而郭淮不喜书院的气息,便留在了小院中学习起擒拿十四式。
出小院之时,杨延昭已经练了一套拳,也吃了些点心,所以天色是大亮,路上的行人也络绎不绝,多数还是背着书卷的学子。
一边欣赏着街边已经开门做生意的小铺,一边顺着人望着南边走去,没多久,便到了睢阳书院的正门前。
门口,两位身着青衫的中年之人靠着柱子而立,过往的学子纷纷与他们行礼问好。
看到这情形,杨延昭响起了曾经学校抓迟到的场景,当即一股难以抑制的狗血之情油然而出。
“延昭兄!”
在杨延昭准备抬腿拾阶而上的时候,身后却传来唤声,转过头,却是昨日所见到的温仲舒。
仍是穿着被水洗成有些皱痕的青色长衫,怀中抱着几卷书,从转角处大步走了过来。
“秉阳兄”,杨延昭驻步等着他,笑着道,“还想着进去不识得路,秉阳兄就出现了,还真是小弟的及时雨。”
被杨延昭这般一说,温仲舒倒是不以为然的摇首,“延昭兄,你又在说笑了,书院虽大,但不识得路还不至于,此刻想来张师已经到了书院中,我这就领你去。”
说着,也不看要做谢意的杨延昭,温仲舒直接走上台阶,对着门前的两位中年人行了弟子礼,问了声好。
照葫芦画瓢,杨延昭也学着他那般行了礼,好在书院学子众多,这执勤的监院先生也不知他是不是书院的学子,于是便这样跟着温仲舒走了进去。
踏进书院,两侧皆是檐廊走道,朴实而不奢华,越往里走,所见之景才越来越开阔,两边的学舍整齐林立,其间人影攒动,想来已有不少人来用功苦读了。
跟着温仲舒,边走边听着他将这睢阳书院的布置与构成。仔细听来,倒也和三醉庵有几分相似,这里,也是将书院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层次,最低的是垂髻的小儿所学论语的启智堂,最高的则是应试科举的明德斋。
而温仲舒便在明德斋之中。
“先生,你这是要去何处?”
在温仲舒带着杨延昭行走时,一个灰衣少年猛然冲了过来,对着他不伦不类的行了个弟子礼,语中带着取笑之意。
而此人的话音落下之时,周边也是笑声一片,这时,杨延昭才明白昨日温仲舒为何对他唤了一声‘先生’那般的不喜了。
书院中,似他这样年岁的人都已经做了先生,求学者,杨延昭一路走来的确真未瞧见。虽然应试时比比皆是,但那些人大抵在家中埋头苦读,不愿,也没有颜面进书院求学问道。
所以,杨延昭可以想象温仲舒在书院所受取笑,不过,心中却更加佩服他性子的坚韧,也同时使劲的转着脑子想着太宗时期的良臣可有温仲舒一人。
“哼,许由,你不必这番的折杀,温秉阳也受不起!”
说罢,一甩衣袖,从那少年身边绕道走过,杨延昭看着脸色笑意不减的许由,不知为何突然觉得很是可笑,不过碍于时机不宜,遂板着个脸跟在了温仲舒身后一道离去了。
有了那一出,温仲舒的情绪低落了几分,话语也不多了,待走到廊道的一处拐弯处时,才发现身后的杨延昭没有跟了上来。
转过头,见杨延昭正盯着院墙脚边那几株还未吐芯开花的清脆腊梅,当下有些疑惑的走过去,“延昭兄,你这是在作何?”
像是被人打扰了沉思,杨延昭先是愣了下,这才笑着摇首,“没什么,秉阳兄,只是走到了此处,看到了那几株寒梅有了些欢喜。”
“延昭兄也喜欢这腊梅?”
“恩,寒冬腊月,唯有此花不畏严寒,傲骨铮铮的立于冰雪之中,不过也正是这样,才得世人所喜爱,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秉阳兄你说呢?”
看着那张挂着暖意笑容的脸庞,温仲舒突然心中一阵悸动,这么多年来,忍受的苦楚瞬间消失了大半,对着杨延昭很是郑重的行之一礼,“延昭兄今日指点,温秉阳毕生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