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港人自选

1996年12月11日,这是香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委会400名委员的无记名投票中,董建华以320票的绝对优势战胜另外两位候选人,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这是香港150年来第一个由港人选举产生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出任香港最高行政长官。

董建华,1937年出生于上海,是董家长子。他11岁时随父母迁往香港,在香港读完中学。1960年,23岁的董建华从英国利物浦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之后,他在父亲董浩云的授意下前往美国生活,在世界上最著名的通用汽车公司打了四年工。正是这四年的经历,让他学到了美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1981年,董浩云去世,董建华回到香港接手家族企业。

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人称世界七大船王之一。80年代初,董氏集团已经成为世界顶级的航运集团,拥有各种货船、货柜船、油船、客船等149艘,总载重吨位达1200多万吨,比已故希腊船王的船队要多出一倍。

但是,董建华接手船队时,正遇上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航运业都陷入萧条之中。石油危机和世界船载吨位大量过剩导致船价大跌。董家船队也难逃厄运。董建华从父亲手中接过高达320亿港元的债务。

那是一段令董建华刻骨铭心的日子,他为了挽救家族企业四处奔波,却无一人肯伸出援救之手。董氏集团似乎已经没有出路了,债主逼债,银行催息,公司早已停发员工薪水。一时间,整个香港都在叹息:恐怕老船王的一生心血要毁于一旦了。

谁料到,董建华竟然挺了过来。1986年3月,报纸上的一则声明震动了香港:富商霍英东决定投资11.56亿港元于董氏集团。

正是这次雪中送炭,使董建华渡过了难关。董氏集团扭亏为盈后,董建华才得知,原来是中国交通部通过霍英东牵线搭桥,救了董家船队。

此后,董建华逐渐将生意转向大陆,先后在上海投资食品公司和船运公司。1989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会见了董建华,对其为上海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

董建华和祖国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对他而言,祖国就是他的根,他则是飘散在外的叶。不论枝叶多么繁茂,根还是要深深地扎在祖国。回大陆投资,算是绿叶对根的回报。

在与大陆频频交往的日子里,董建华逐渐升腾出前所未有的想法,他要站到香港人民的前面去,为香港660万人民服务,为中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1995年之前,董建华从来没想过涉足政坛,他本人既不追求名气,又无意庙堂。但1995年之后,董建华的名字却越来越响亮,犹如政坛上的一匹黑马。

1996年9月19日晚,沉默许久的董建华在自己公司总部召开记者招待会

,正式披露了竞选的意向。他说:“本人认为在1997年香港回归后,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香港保持现有的成就,实有赖未来行政长官之贤明领导。为此,必须推选出一位最适当人士,带领香港平稳过渡,确保繁荣安定,顺利迈向21世纪。近期在朋友的鼓励及家人的支持下,本人决定缜密思考并积极准备参与竞选。与此同时,我已准备对公司业务进行妥善安排,使我一旦作出决定后,可以全身心投入竞选工作。”

10月初,筹委会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并公布了第一任行政长官具体产生办法。规定第一任行政长官的参选人员必须符合基本法的资格规定,现职公务员在表明参选意愿前须辞去公务员职务,参选人以个人身份接受报名,具有政党或政治团体身份者在表明参选意愿前须退出政党或政治团体。

10月22日,董建华出席“香港管理专业协会发展中心”的晚宴,发表了他名为《共同建设21世纪的香港》的治港纲领。

为了符合参选条件,董建华调整了自己在公司中的职务,聘请美国资深银行家出任董事长及财务总监。接着,他又辞去香港行政局议员的职务,正式投入竞选准备。

董建华的一系列运作引起了香港社会的关注,很快有越来越多的人公开宣布参加竞选。在筹委会规定的参选报名时间里,共有31位人士通过筹委会秘书处香港办事处递交了参选表。11月初,筹委会委员会议根据这31人提供的报名材料逐一进行资格审查,确认了8位符合规定的报名者,成为第一任行政长官的参选人。这些人包括首席大法官杨铁梁、前大法官贾施雅、港府官员李福善、医管局主席吴光正等等。

8位参选人中,董建华最有竞争力的对手应该是吴光正。但是,吴光正和港督彭定康关系密切,1992年彭定康打出“施政方案”时,吴光正是唯一一个公开表示支持的中国商人。此举为他失分不少。

在这场竞选中,董建华的支持者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第一,以李嘉诚为首的长江实业集团;第二,港英政府建制下的前立法机构议员和退休商官;第三,一大批香港工商界名流;第四,一部分开明绅士和知识分子,还包括很多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也支持他,像霍英东、查良镛等人。

相较之下,董建华的优点也很突出,首先是为人良善,讲原则;其次他经历过公司绝处逢生的考验,具有应付危机的能力;第三,他和中国领导人有相互信任的基础。

面对越来越多的支持者,董建华也开始信心百倍起来。他面对记者说:“我已经下了最大决心,一定要赢,一定能赢!我一定要出来为香港人服务!”

1996年12月11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在二楼会议厅里,来自香港各界、各阶层的400名推选委员会委员,正在行使自己的权力,投出宝贵的选票。

此时,在位于湾仔的办公室中,董建华和夫人紧紧地盯着电视直播中的选举

现场。“董建华!”“杨铁梁!”“吴光正!”……不断响起的唱票声紧紧抓住了650万香港人的心。

选举一开始,董建华便一路领先。当他的票数达到198票时,办公室的电话开始响了。第一个打来祝贺的是他的竞争对手杨铁梁。他表示以后如有需要,必全力给予支持,显示了他良好的修养和风度。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选举,董建华最终以320票的绝对优势胜出。59岁的董建华当选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位特区行政长官!当专程赶赴香港的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宣布这一结果时,整个香港被**点燃了!

湾仔海港中心涌来许多祝贺的市民。董建华高举着双手向欢呼的人群致意。在数十名警察的保护下,董建华才通过热情的人群,乘车前往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他要在那里举行记者招待会。

在媒体面前,董建华深情地对香港人民说:“我万分感谢推委会以及650万香港市民,是你们给了我人生最高的荣誉。虽然这份工作很艰难,富有挑战性,但我对自己、对香港人有信心,我希望香港成为一个安定、公平及有爱心的社会。我会尽一切力量,去为香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第二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向国务院提交了任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的申请报告。报告全文如下:

国务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和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的主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于1996年12月11日在香港选举董建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现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1996年12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北京召开国务院第11次全体会议。会后,李鹏总理签署国务院第207号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207号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和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的有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选举产生的人选,任命董建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于1997年7月1日就职。

总理 李鹏1996年12月16日

1996年12月18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专程赴京接受任命的董建华夫妇。江泽民握着董建华的手说,英国统治香港一个半世纪,历代总督都是由皇室任命的,从来没有咨询港人的意见,你是一百多年来第一个由中国人担任的行政长官,这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真正体现,也意味着香港即将进入一个新纪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