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勤劳勤奋举世闻名,盖世无双,可是看看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这种所谓的“勤劳勤奋”,究竟给不停地勤扒苦做的中国人带来了什么?

科学发展史上的原始创新,几乎看不到中国人的足迹。改变人类生活、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创造,鲜见中国人的影子。时至今日,在科技领域,“当心开除球籍”的警报并未根本解除。

物质生活方面,可以这样说,贫穷陪伴了我们五千年,以致晚清重臣李鸿章对比中外平民的生活时说:“中国人生活苦,真苦。”

以我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的物质富裕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远胜大唐盛世,但是人均物质生活水平仍旧是不折不扣的“贫穷落后”。

可见,我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所谓的“勤劳勤奋”,给中国人带来的,却实在有点儿羞于启齿。

这种所谓的“勤劳”,从来就不是“勤脑”,因而不是什么有意义的值得称道的“勤”,而只是一种对低级重复的不假思索的接受和令人咋舌的忍耐。这种勤劳忍耐,本质上是“因循守旧”、“不图谋创新”。某种意义上,这哪里是什么“勤劳”,这分明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懒惰!

林语堂先生曾有过这样的批判:“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质,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了,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

吃苦耐劳者凭自己的劳动生活,站得直,走得正,本来无可厚非。但若走得太远,勤劳离谱了,忍耐过头了,难道就没有“高傲的头颅”向“柴米油盐”屈服的嫌疑吗?

无论如何,这种“屈服”与“坚守底线,决不降贵纾尊”相去甚远,后者颇有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味道和品性,是永恒的价值,永远令人肃然起敬。

现在,不少中国人,包括部分“啃老族”,不再做无脑的吃苦耐劳者,而是懂得蓄势待发,谋定而后动,实在可喜可贺!

什么时候,“勤劳”变为“勤脑”了,有中国特色的懒惰——不假思索的“勤扒苦做”,才会跟中国人彻底拜拜。

应该没有人会怀疑,“勤脑”的意义和价值远大于“勤劳”,“勤脑”的“勤劳”才是真正的“勤劳”,即便看上去手脚“懒”一点。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自行车的发明者是法国“懒汉”,缝纫机的发明者是英国“懒汉”。我确切地记得,达芬奇、笛卡尔都是“勤脑”的瞌睡虫。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分明看到,学问高超、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的人,大都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鲜见人云亦云、盲动跟风者。

用一生的辛苦和劳累,换一生的贫穷和苦涩,这是不是一笔苦难深重的买卖?这是不是很多“勤劳”中国人的生活写照?

而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换一生都用不上的垃圾知识比如英语“ABCD四选一”之类,这是不是一笔亏血本的买卖?这是不是很多“勤奋”中国人的学习写照?

何止英语“ABCD四选一”之类,在中国人学习的路上,那堆成山的垃圾作业、垃圾考试,决不是什么“勤脑”,那是打着“勤脑”幌子的折腾、消磨、摧残。而自以为“勤脑”的中国人呢,不过是在这些垃圾堆上干搬运、做苦力。

——打住,我知道我已触犯众怒,因为“勤奋刻苦”者最不能接受的正是对“勤奋刻苦”的质疑和否定。

但是,我以我的经历、感受、思考,还有遏制不住的良心,在这里不得不说:勤奋,勤奋,多少愚昧假借你的名义行事!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过犹不及”是人生的智慧,也是学习的智慧。没有休息和“发呆”的时间,所谓的“勤奋学习”必是蠢人们的自欺欺人。

下面一份“勤奋”的作业单和一张“刻苦用功”的作息表,就是蠢人们的“杰作”,其在中国正大行其道:

某初中一年级某班某日布置的家庭作业实录(每天作业量均如此):

语文:复习试卷一份,共两张四面,同步练习第7至9课(要求做完后对照答案修改),日记一篇;英语:同步测试题一份(共两张四面,要求100分钟内完成),完形填空专项训练(半张一面,计两题),阅读理解(文章两篇,每篇5个提问);数学:《英才点津》p27综合练习,《状元笔记》p121轻松练习;科学:试卷一份(一张两面)。

——且不说一个初一学生做上面这些作业需要多少小时,设想四个老师来做:语文老师做语文作业,英语老师做英语作业,数学老师做数学作业,科学老师做科学作业,然后把他们所花的时间加起来,一共是多少小时?——都昏天暗地、没日没夜了!

难怪作家梁晓声说:“孩子们的脑子都用伤了!”

我要说,这样的“勤奋学习”,已经埋下了“大学生变成大白菜”的种子,这样勤奋的学生,将来只配跟农民工去抢饭碗。

勤奋,勤奋,多少愚昧假借你的名义行事!

农村某地某高中一年级下学期作息时间表实录:

早晨5:30起床(学生全部住校,每个月只放假一天)

5:50至6:50晨读

6:50至7:30洗漱,早餐

7:30至8:30朝读

8:30至12:00共四节课

12:00至13:05午餐,午休(实际上从没午休)

13:05至17:30共五节课

17:30至19:00晚餐,课外活动(实际上从没活动)

19:00至22:30晚自习共五节

22:30至23:00熄灯就寝

——实际上很少有同学在23:00就寝,通常就寝是在00:00以后,因为永远都有做不完的作业试题。

神州大地,到处都有在垃圾知识堆里干搬运、做苦力的中国人,而农村则是这种“勤奋用功”的“重灾区”。

这种“灾区”出产的大学生,不变成“大白菜”才怪,不跟农民工抢饭碗才怪。

勤奋,勤奋,多少愚昧假借你的名义行事!

一把刀,如果颠过来倒过去地磨,会磨得很薄很锋利。可是,这样的刀只能用来切肉,只能用来对付软绵绵的东西。这样的刀,决不可能用来攻坚挫锐、披荆斩棘,更不可能用来开天辟地。

因为,刀口被磨得锋利的同时,也必然被磨得很薄而所剩不多,能被再磨的余地很小了。

所以,准备去攻坚挫锐、准备成“大器”的刀“们”,是最忌讳被盲目乱磨的。

人的成长也是这样,最忌讳被盲目地磨薄而丧失潜力后劲。

现实却是,中国大大小小的傻帽们只知道磨刀要“锋利”,却不知“锋利”也代表着“薄”。磨刀的聪明办法是:既要拥有一定的锋利,也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在学习的路上,不懂得这个道理的蠢人们,不问青红皂白地乱磨,拼了老命地磨锋利、磨薄、磨废。

在上大学之前,把“自己”这把“刀”磨得很锋利很薄,就是一种傻帽行为。这一点,看看高考英语数理化在人类知识大厦里所处的低级层次,看看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大白菜”一样的工作就很清楚了。他们所谓的“锋利”,只配对付高考数理化那点中世纪的玩意儿,并自封“状元”,自“愚”自乐;而所谓的“薄”,是等进到大学里换点高级东西“玩”的时候,却发现了“锋利”的尴尬——“薄”——没有多少可磨的余地了。

这时,大学生变成“大白菜”、大学生抢农民工饭碗,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刀,不是不需要磨,人,不是不需要学。但刀不是乱磨的,人也不是乱学的。磨刀是有讲究的,学习更要遵循生命规律、成长规律、认识规律等等。在学习的路上,愚人们恰恰无视和罔顾这些规律,恰恰践踏了这些规律。当死知识、高分数、红证书之类被蠢人们捧起来的时候,至高无上的规律和价值遭到践踏是必然的。

为了高考,中国人身上看不见的发展空间、余地、可能性及潜力后劲被一一竭泽而渔、被一一磨“薄”磨废、被一一提前支取,献给了百无一用的英语,献给了中世纪的数理化,献给了“ABCD四选一”。

在学习的路上,愚昧无知的中国人天天都在“讲全、讲透、讲烂”,天天都在“做遍、做烂、做伤”,天天都哼哼唧唧地沉浸在“全面而熟练掌握知识”的所谓“成绩”和“喜悦”里。

不错,“把题做遍、把卷做烂、把人做伤”是应试的法宝,可同时也是研究学问、创新知识的坟墓。

这就如同一把刀,在高考这样的“小儿科”上就被磨薄时,请问大学打基础、研究生深造以及今后科研上真正的攻坚挫锐,你这把刀还有多少可以再磨再挫的余地呢?

愚蠢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