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我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不好,在学校里读书时还好,回到家里后就很容易看出这一点来。尤其是到了放暑假、寒假期间,一个懒觉会睡到中午起床,两顿饭并一顿,你再怎么说也没用。自制力太差。

并且我发现,他在做事情时随意性比较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既没有什么计划性,也不知道什么最重要、什么不重要,这让我们感到很头疼。常常是交待他一定要做的事却被耽误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请问,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

【点评】

本案例中这位孩子做事情不能抓住重点,实际上就与缺乏自制力有关,因为他把时间耗费在不太重要的事情上面了。一方面是不善于抓住重点,不知道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说明他从小缺乏这方面训练,父母应该给他补上这一课。另一方面,因为他缺乏必要的自制力,所以即使他能抓住重点也不一定能从全局考虑,并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有鉴于此,你应该对他进行两手抓:一手抓计划统筹训练,一手抓自制力培养。这两点做好了,问题就可能解决了。

延伸一步说,让孩子学会如何分清主次,并培养这样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会对孩子的一生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从这个角度看,让孩子从小学一点或懂一点哲学原理,非常有必要。当他懂得在处理问题时怎么抓住主要矛盾、怎么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自制力也就提高了。

再看抓自制力培养。在这方面,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全局意识、长远意识,善于从整体上、从长期角度看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时一地,否则就可能会顾此失彼,甚至会因小失大。

从全局角度来考虑问题,非常有助于增强自制力。大到政府决策,小到个人利益,都是如此。前者如我国改革开放后政府一直倡导的“韬光养晦”策略,实际上就是要求政府能保持一定的克制力,以求得国家利益在全球的最大化。后者在个人生活中就更屡见不鲜了。

例如,我们做父母的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面对某种**(如打折促销)会感到非常心动,并跃跃欲试,表现出盲目、冲动和自制力不够来;可是事后想一想有些后悔:如果当时能从全局角度、总体利益出发,这些盲目、冲动行为本来是应该遏止并且可以遏止的。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为了做不必要的事情而寻求快乐的时候,甚至为了能让自己心安理得一些,还会特别找借口来安慰自己。例如,当自己因为工作中的某个失误而遭领导批评、被扣发奖金时,会安慰自己说譬如今天出门时遗失了一个钱包;当自己得知白天的电视节目中有精彩的体育比赛时,就想专门请假不上班、在家里看直播,譬如今天单位里停电、全体放假……所有这些,实际上都表现出某种自制力不强的表征来;而如果想要增强自制力,就应当在这种念头刚出现时就明确加以制止。

因为归根到底,这些借口都是自己编出来的,事实上并非你真的掉了钱包,或者单位里全体放假了,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那么,怎么来阻止这种借口出现呢?最简单的是问一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这是不是只是你的一个借口?”然后从整体上、从长远角度来看一看,想一想,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值得?

果真做到了这一点,你就很可能会有所收敛,甚至完全取消原来的念头了。而实际上,这就表现为一种很理性的自制力。

权衡利弊、通盘考虑是人类乃至所有动植物的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本领,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不断长进的。

所以父母很有必要在子女教育过程中,贯穿一些这样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自制力,更好地成长、成才。尤其是这会让孩子懂得,一个人并不是只要聪明就可以取得成功,自制力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一个人如果不能分清主次关系并正确加以把握,是一种很致命的遗憾。

这和小树育苗的原理是一样的。一棵小树如果长得不直,你还可以通过牵引、加桩方式给予矫正,促其成才;可是如果小树长成了大树,你就无能为力了。原本可以是一棵栋梁之材,这时候就很可能会落得个烧炭的命运。俗话说:“树大自然直”,但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具体到本案例中来,在家庭教育中信奉“树大自然直”的观点并不少见,但它错就错在仅仅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体的成长发育上;而牵引、加桩需要依靠教育的力量,尤其是家庭教育在其中功不可没。

当孩子因为做事情抓不住重点、不能统盘考虑获取效益最大化的时候,你就应当想到这是可能由于自制力不够造成的,并且反过来又会影响自制力。所以,虽然是在假期中,也要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

在这方面,不妨参考平时在学校里上课的做法,规定每周一、三、五上午的时间用于学习、作业、背英语单词,其余时间怎么安排,等等。这样既符合学习、记忆的一般规律,又能保证按时、按量地完成假期作业,还能避免孩子睡懒觉。当然,与此同时也会增强孩子的自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