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前几天丈夫出差给孩子带回一套光盘《大耳朵图图》,其中有一集是说图图喜欢看电视,可是爸爸担心图图电视看多了会得近视眼,所以就和妈妈商量出一个办法:给图图发放电视票,凭票看电视,以限制图图看电视的时间。

我的孩子在看完这集后主动对我说:“妈妈,我不用电视票。我每天只看15分钟,因为我怕得近视眼。如果得了近视眼,长大以后就不能开飞机了。”

我一听很高兴,马上表扬说:“宝宝真乖,自制力真强。我们不用电视票。”孩子听了也很得意,一到差不多时间就自己关掉电视走开了。

【点评】

本案例中这位孩子确实有较强的自制力。他在看了这集内容后,会根据其中的情景,自告奋勇地和妈妈一起探讨怎么既能看电视、又能避免得近视眼的具体措施,最终得出结论说:只看15分钟。并且他还有自己的理由:得了近视眼,长大以后就不能开飞机了。

虽说孩子的这种童言童语还很稚嫩,不能当真,但从中多少可以看出这孩子具有一定的自制力。父母只要以后注意加以巩固,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一定会超越常人。因为他已经会明辨是非了。

明辨是非是培养自制力的主要秘诀之一,什么时候孩子懂得了其中的道理,他就自然而然地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这样的,在他优势的地方父母根本就不用过于费劲,这样的孩子很好带。

既然这样,训练孩子自制力的重点就要放在孩子不高兴、不乐意的地方。通过让孩子明辨是非,促使他自觉调整自身行为。

让孩子明辨是非的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两种:一是说理,二是辩论。

说理,就是父母或老师心平气和地、一对一地对孩子进行帮助教育,讲道理给他听。应该说,无论孩子的年龄多么小,你讲道理给他听,他都是能听得懂的。至于说是不是马上能做到,则不一定。其中有各种原因,自制力是其中之一。有自制力的孩子,可能马上就会改邪归正;而能够马上改邪归正的孩子,表明他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制力,或者说自制力正在得到慢慢成长。

辩论,是指父母或老师在观念上与孩子进行交锋,有时候也指组织较多的人数分成双方对某些观点展开辩论。俗话说:“理不辨不明”。辩论的目的和结果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一些容易搞混的问题,澄清错误认识,从而认识到自制力对他来说的重要性。这种方式对于理论水平不高、无法说服孩子的父母来说,显得尤其必要;幼儿园或学校等人数较多的地方,经常会采用这种方式,无论事理性的、班务性的、知识性的内容,都可以提出来让大家议一议。

不用说,对于父母来说,最常用的还是通过说理方式让孩子明辨是非,学会“三思而后行”、增强自我控制意识,这是培养自制力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要首先让孩子在意识上形成一种是非观念,懂得自己应该管住自己,然后才能真的管住自己。

作为孩子来说,他们与成人很大的不同点之一在于容易冲动,往往想都不想就去做了,根本不考虑后果。所以,父母如果能经常在孩子耳边“敲敲木鱼”,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效果的。

这种说理和提醒能否起到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你的谈话是不是符合幼儿心理。符合幼儿心理,才容易被他们接受,起到良好效果。

这时候的诀窍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能力,请他想一想这样做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对自己、对别人又会带来哪些好处和不好的地方。只要指出这一点,孩子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例如,如果孩子喜欢插话,当别人还没有说完时他就随便插嘴,这时候就可以启发他想一想,一方面这对发言的人不礼貌;另一方面,又不容易听清发言的人所要表达的完整含义。如果在幼儿园上课时打断老师讲话,还会影响其他小朋友听讲。这样一解释,孩子就知道他的这种行为确实不妥,以后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专心听讲了。

例如,在孩子2岁打预防针时,你就可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哭。为什么不哭?一方面,你要做一个坚强的孩子,而坚强的孩子是不哭的;另一方面,打预防针一眨眼功夫就好了,哭也来不及。再让他看看排在前面的小朋友,有的人哭了,说明这些小朋友不坚强;有的小朋友就是不哭,他们很勇敢,你要向他们学习。诸如此类等等。

你这样一边讲,一边给他做准备动作,孩子自然就会懂得其中的道理,逐步消除恐惧感,然后自觉自愿地配合医生,变得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来。

当然,仅仅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还不够,还要让他明确自己应该承担哪些责任,看到并承担这种后果。

例如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所以在每个学期一开学时,就要和孩子约法三章:在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前,除了适当的休息和喝水、上厕所外,不能做任何与作业无关的事情如看电视、玩游戏等。这既是为了尽快、高效地完成作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自由活动或玩耍,也是培养自制力的需要。

如果父母能好好地对孩子指出这一点:集中精力把作业做好实际上就是为了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玩,“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学,就踏踏实实地学”,孩子会觉得你是为了他好,并自觉地配合你的要求去做。

因为这时候他会清楚地看到,高效作业和拖拉作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仔细算一算,还是先把作业做好了再玩“更合算”——父母高兴,老师满意,自己又完成了任务,考试成绩又好,可谓是皆大欢喜;如果倒过来,则一切都倒了个个,当然也就“不合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