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龙头 东北(3)

先谈谈城市建设方面。由日本政府扶植起来的傀儡政权“满洲国”成立后,伪满当局和日本殖民当局详细地规划了东北大大小小共109个城市的建设,而这样的对东北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至今仍然没有第二次。吉林的省会长春被改名“新京”,定位伪满洲国的首都,这使得这座城市迅速成为亚洲近代唯一的一个比东京还先进的城市。“新京”是中国第一个全由外国专家规划和设计的城市,是中国唯一的仿照外国首都(巴黎、堪培拉)建造的城市,规划极佳、绿化极好。1934年,整个城市全部掩映在绿海之中,因此拥有“城市山林”、“森林之都”的美称;到1942年,长春人均占有绿地2272平方米,超过华盛顿1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5倍,为世界大城市之冠,一时间在国际上声名鹊起;1934年,长春建成了全亚洲最大的无线电台:新京无线电台;长春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的城市,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管道煤气的城市;长春是中国第一个规划地铁的城市,1938年开始,伪满当局和日本殖民当局在长春规划了包括2条地铁线路、7条轻轨线路在内的120公里的环城地铁和有轨电车道路,以及环城高速公路,主要街道的照明和电讯线路都采用地下管线,是亚洲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长春的主干道路宽度达26米至60米,分为快车线和慢车线,伪满当局还成立了“满洲车辆研究委员会”来解决载重马车的问题。长春的排水道、瓦斯输气管、电信线缆都在专门规划的街道后巷小道里,而主干道两侧自由生长的树木也是长春的一大特点,使得长春后来成为“园林城市”。长春的下水道还采用了污水和雨水分流模式,下雨时,市区里的积水都会通过下水道进入市区公园里的人工湖,从而不会出现积水蔓延的情况。1940年的时候,长春的公园、运动场、苗圃的面积达到10.8平方公里、人均31平方米的高水准。这都使得长春超越东京、南京、上海、哈尔滨,成为亚洲最发达、最现代化、最美丽的城市。1945年时,长春的市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22万,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甚至在抗战结束后,长春还一度成为许多学者讨论国民政府还都何处的首选。东北在张氏父子时期就以惊人的城市化进度超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伪满洲国时期更是势头如虹。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为11.5%,1942年更是增至23.8%,而1990年的中国城市化率只达到18.96%;2001年,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率仍位居全国第一,达到52.1%,而同年的中国城市化率为37%。伪满洲国时期,东北的高级建筑都采取了日式或西式风格,比如南满铁路奉天火车站,就采用了美轮美奂的日本明治维新时“辰野”式风格,南满铁路长春火车站采用了“新古典主义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建筑艺术。哈尔滨在张氏父子的传承和日本人的继承下,在伪满洲国时期发展成了一座“露天博物馆”式的美丽城市,从拜占庭式建筑到巴洛克式建筑,再到日本人在伪满洲国时期发起的“新艺术运动”,全城建筑多彩多姿、风韵十足,世界各种风格的建筑在城内遍地开花。日本学者西泽泰彦曾说“哈尔滨城内不同艺术风格的建筑数量之多、风格之繁,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只可惜这些建筑在建国后大多数被拆毁。

农业方面,根据伪满洲国的调查报告(1936年数据),伪满洲国的可耕地面积为4000万顷,其中已经进行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为2500万顷;伪满洲国的森林总面积为1.7亿顷。伪满洲国年产大豆250万吨、小麦200万吨、水稻70万吨、小米100万吨、高粱800万吨、玉米500万吨、杂粮豆类(大豆除外)60万吨、棉花30万吨、烟草16万吨;“全国”存栏牲畜包括马400万匹、牛300万头、羊3000万只、猪4000万头;伪满洲国年产粮食2000万吨,“全国”每年食用粮食需要750万吨,种籽粮需要40万吨,因此东北的农业解决东北居民的口粮完全不是问题,还能大量出口并提供给日本和朝鲜。伪满洲国的大豆出口量占当时的世界第一位,使得长春在国际上被称为“豆城”。日本人还从日本北海道向东北引进了耐寒水稻良种,也就是现在口感优良的东北大米。不过,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物资开始匮乏紧张,对伪满洲国也实行了配给制,日本人吃大米,朝鲜人吃小米,东北人吃高粱米,如果发现东北人吃小米或大米,立刻以“经济犯”的罪名抓起来。

而金融方面,在1932年的时候,包括德意志银行、巴黎银行、瑞士银行、巴莱克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在内的24家外国金融企业就先后在东北设立分支机构。

在科学教育方面,日本人除了在东北大力建成奉天医科大学、新京工业大学、大同学院、建国大学、新京医科大学等高等学府外,还建立了旅顺博物馆、满洲资源馆、满洲国国力中央博物馆、满洲国协和会科学技术联合部会、满洲国调查机关会、满洲发明协会、日满农政研究会、满洲铁道研究会等科研机构和科普机构。伪满洲国的教育体系和日本接轨,教学质量很高,韩国的前总统朴正熙就是毕业于新京陆军军官学校,后来领导了韩国经济腾飞的“汉江奇迹”。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是全国文盲率最低的地区,同时也是大学生比例最高的地区。另外,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来到东北的医生非常多,也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医疗事业的建设,能做外科手术的医院已经普及到普通县城,并且这些日本医生也很有医德,对东北人和日本人都做到一视同仁。伪满洲国的专利制度和日本也是接轨的,满洲国大陆科学院曾获得满洲专利394项。1949年后,满洲国大陆科学院成为了新中国的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和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后为了加强教育,全面采取“学校免费提供学生食宿”的政策,并且把这个政策也带进了伪满洲国。在伪满洲国时期,东北共拥有1.2万多座小学、200多座中学、140多座高等学府和一些单独的科研机构和军官学校,另外还有1600多座私立学校、150多座宗教学校,整个伪满洲国累计共拥有专业老师2.5万多名和大学生60多万。

伪满洲国还是宗教非常自由的“国家”。境内宗教种类之多,几乎涵盖了全世界所有的主流宗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日传佛教、道教、日本神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都在这里得到了自由发展,并且几乎没有发生宗教迫害或宗教之间互相争斗的事情;而伪满洲国也是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地区,东北人、日本人、朝鲜人、俄国人、犹太人、欧洲人等等,基本都在这里能和平相处,还能互相混血通婚。

日本人还很下力气地整顿了东北的治安,严厉打击了东北境内的土匪,一来是稳定社会,为日本长期统治这里做准备,二来是收买人心。九一八后的三年内,东北境内就没有匪患了。

客观上讲,伪满洲国的普通百姓过得生活并不很穷苦。关内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是六十元,伪满洲国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可达到一百七十元,而当时,三元钱就能摆一桌十个人都吃不完的酒席。普通百姓在长春的百货商场可以买到美国产的柯达牌照相机和五灯牌收音机。另外,我们可以从著名红剧《红灯记》里得知这些信息:老李这个普通的东北铁路工人,工资能够养活自己全家和两个工友全家,还可以在外面喝酒,同时他在铁路医院里享有免费医疗服务。

伪满洲国的交通运输更是高度发达。当时东北境内铁路线稠密如网,铁道运输极其便利,最主要的干线为南满铁路(长春至大连)。1936年,伪满洲国以1.6亿日元的价格向苏联收购了北满铁路(长春至哈尔滨、满洲里、绥芬河),使得东北境内的铁路网完全联合成一体,而其他的重要铁路线还有丹东(安东)至沈阳(奉天)的安奉线、吉林县至长春市的吉长线、北平至齐齐哈尔的平齐线,等等。东北的航运港口主要是大连港和营口港,内河水运主要集中在松花江地区。1932年的时候,东北已经开辟空中航线1.5万公里,而1949年全中国的空中航线仅有1.14万公里;1943年,东北的公路总里程为6万公里,而1949年全中国包括东北在内的公里总里程仅有8.09万公里;1939年,东北的铁路全长突破1万公里,1945年,东北的铁路全长达1.15万公里,而1949年全中国包括东北在内拥有的铁路不过2.2万公里,东北的铁路总长占全中国82.3%。这都使得当时的伪满洲国成为全亚洲交通运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和日本本土相比也毫不逊色。1934年,伪满洲国交通机构自行设计开发出了紧跟欧美潮流的paci7型蒸汽机车“亚细亚号”,这款机车有皖北的冷暖房空调系统,运营在大连至长春间的701公里铁路上,最高时速达到130公里,远远领先于最高时速95公里的日本铁道省机车;1930年中期,东北的铁路公司已经开始使用机械式售票;在1940年的时候,大连机车厂制造出了运营时速达到130公里的SL-7弹丸高速客运列车,该车常年往返于大连和长春之间,其运营速度与今天的特快列车也不相上下。

伪满洲国的工业建设成果更是发达得令人震惊。1931年,东北的工业产值占东北工农业总产值从26.9%猛增到59.3%,而2003年中国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才57.5%。根据伪满洲国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统计资料,1943年时,土地面积占中国12%、人口总数占中国10%的东北地区生产出了全中国93%的钢材、66%的水泥、69%的化工品、95%的机械、93.3%的电力、49.4%的煤炭、87.7%的生铁、69%的硫酸、60%的苏打灰,并且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人造石油、特种钢等当时领先全世界的尖端科技企业。伪满洲国是亚洲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地区,东北的钢铁和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鞍山和本溪,煤炭工业主要集中在抚顺、本溪、阜新,油页岩和合成燃料工业集中在抚顺、吉林,菱镁矿工业则集中于海城、大石桥,机械、军火、飞机制造工业中心是沈阳,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等轻工业集中在大连、丹东、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东北的水力发电集中于吉林和鸭绿江。1938年,伪满洲国共发电16.3亿度,拥有亚洲最早和规模最大的水力发电体系;1943年,东北的丰满水电站开始发电,光是这个水电站的年发电量就达到22亿度,1949年全中国包括东北在内的总发电量只有43亿度。

在1945年的时候,东北的工业规模和经济总量都已经超过了日本本土,位居亚洲第一。伪满洲国成为亚洲的第一大经济体,伪满洲国在1945年的GDP总量达到142亿美元,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法国、意大利,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苏联、英国,位居全球第四(德国在1945年已经濒临毁灭,所以经济总量也已经是一落千丈)。从沈阳到大连的沈大线两侧,工厂如林、烟囱遍地,工业城镇连成一片,成为举世闻名的“沈大工业区”,沈阳的铁西区被誉为“东方的鲁尔区”,东北的工业化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提升。在1945年的时候,全中国的工业总产值里,东北占85%,台湾占10%,中国的其余地区只占5%。

东北地区原有的工业主宰部门为日本人的南满铁路会社,伪满洲国成立后,其他日本财阀的企业和资金迅速涌入。1937年后,伪满洲国对工业部门采取经济统制政策,退出了“一业一社”的原则,每个行业都成立一个垄断性的大公司。根据这个原则,南满铁路会社交出了自己的工业部门,经过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垄断了东北境内所有的钢铁、煤炭、化工、电力产业。此外,日本殖民当局陆续成立满洲电话电报会社、满洲机械制造会社、满洲矿业会社、满洲航空会社、满洲人造石油会社、满洲纺织会社、满洲毛织会社、满洲化工业会社、满洲林业会社、满洲采金会社、满洲畜产会社、满洲水产会社、满洲烟草会社、满洲农产会社、满洲开拓公社等四十多架特殊会社。这些公司由日本投资方和伪满洲国政府共同出资,赢利时按照双方股份比例分成,亏损时由伪满洲国政府确保日本投资方百分之十的利润。这些掌控在日本财阀和日本政府手里的垄断公司,一方面“带动”了东北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充当了日本政府的掠夺工具,把东北的大量煤炭、钢铁、木材、原材料源源不断地掠夺到日本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