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洛特所宣布的“怀疑的时代”,其实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开始了。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正如萨洛特所言,是怀疑的精神。萨洛特关注西方印象派绘画与现代小说之间的联系,故而她说:从出现印象派以来,所有的画幅都是从“我”的角度来落笔的。有意思的是,更早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由于看了印象派的画展,也以类似的方式表述现代主义最活跃的时期——“1910年前后整个世界改变了”。的确,也正是在1910年前后,未来主义发表三大宣言,英美意象派推出三大纲领,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识流文学开始登上艺术舞台。

怀疑的时代盛行的是一种怀疑的精神,这种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的思潮具体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失望:上帝死了,神圣的价值体系崩溃。物质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以及理性化不但无法拯救世界,反而使人性之恶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世界大战、纳粹集中营等。西方一切传统准则——权力、理性、道德都面临重新估价。艾布拉姆斯认为:“现代主义的重要思想先驱都是思想家,他们质疑那些被认为无可怀疑的传统观念,而这些传统观念长期支撑着社会组织、宗教以及伦理道德。同时他们也质疑人们对于人类本身的传统思维方法。”[1]在文学上,这一时代最早的开启者可以推到波德莱尔(Charles Beaudelair,1821—1867年)。1857年,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以及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双双现身问世,成为现代主义的滥觞。19世纪最后20年,现代主义迅速扩散,形成与现实主义对抗的一种新思潮。

1.现代主义

其实,萨洛特对现实主义的“开火”,要晚于文论界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争论。更早的论争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可以说,怀疑时代的到来是以卢卡契和布莱希特、阿多诺之间的论争开始的。而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分歧主要体现为卢卡契和布莱希特之间的争论。卢卡契试图洞察历史变迁的深层结构,现实主义的客观性不是对人类社会袖手旁观,而是对人类社会的某种特定读解。作为现实主义最有影响的阐释者,卢卡契批判现代主义诸流派悲观消极,狭隘颓废,已经彻底丧失了总体认知能力。在他看来,现代派作家只能在抽象客观与虚假主观之间游移不定,最后陷入叙事危机。他从认识论的高度重新阐释现实主义理论,歌德、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作家,因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期,故而能代表健康文化,并在文学创作中自觉地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现实主义的任务就是“客观地再现当代社会现实”“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和真实的描写”。[2]所谓“反映”,就是用语言构造一个“思想结构”。在这一点上,卢卡契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艺术与现实应该分离,作家并不是简单记录具体的人和事件,而是展现“生命的完整过程”。现实主义是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不能和现实本身相混淆。卢卡契、普列汉诺夫、高尔基等人以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为文学典范,他们都把巴尔扎克视为现实主义大师,把现代主义作家称为不健康的“颓唐派”。

布莱希特与卢卡契的根本分歧就在这里。布莱希特认为艺术表现真理,方法可以千差万别,虽然现代派艺术有颓丧倾向,但历史需要以新的手法解决新的问题,现代派作家正可以利用现代派的新奇技巧为革命服务。布莱希特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观,在他看来,这种戏剧制造了幻觉,妨碍真正的交流。例如,斯特林堡的戏剧使观众通过主观移情,最终与角色认同,这就妨碍了观众与剧作家真正有效的交流。只有当观众无法移情,他们才能真正开始专心致志地思考剧作家对现实的批判,这正是现代主义戏剧家们迫使观众达到的革命性。如此,布莱希特不仅与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截然不同,而且与19世纪末自然主义理论彻底决裂。

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由众多支流汇聚而成,如象征主义、印象主义、意象派、表现主义、未来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20世纪初期到20年代现代主义达到鼎盛,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现代主义文本。现代主义思潮对思想、心灵和历史深度极为爱好,兰波和马拉美笔下的花是超验的花,普鲁斯特的玛德兰点心通往绵延的时间深处,《尤利西斯》语言晦涩,《荒原》用典繁复,《四个四重奏》充满时间哲学的玄思……这些都使普通大众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望而却步,也产生了超越现代主义的各种艺术追求和理论思考。20世纪40、50年代存在主义兴盛,“正统现代主义文学至此也就宣告结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甚至出现了“现代主义的终结”的论述。

2.后现代主义

20世纪60年代末,新的论战开始了。这一次论战的中心由西欧转向美国,由“现代主义衰竭”转向了“后现代主义崛起”。现代主义阵营的代表是屈瑞林、贝尔等学术权威,反对方则是巴思、菲德勒、桑塔格为主的后现代批评家。1967年,莱斯利·菲德勒在《跨越界限——鸿沟:后现代主义》中宣布其观点。

今天,几乎所有的读者和作者——从1955年起——都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正在经历着文学现代派的垂死挣扎和后现代主义分娩的阵痛。那种自封为“现代”(声称它在知觉和形式上代表了最先进的倾向,除它之外再也不可能有“创新”),其胜利的进军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的文学形态已经死亡。这意味着,它已经成为历史而不再属于现实。就小说而言,普鲁斯特、乔伊斯和曼的时代结束了,在诗歌方面,艾略特和瓦莱里也已成为过去。

20世纪70年代末,这场论战的战火由美国波及欧洲。

一般认为,1958年俄裔作家纳博科夫在美国出版的《洛丽塔》是后现代文学现身的标志。以萨洛特为代表的法国“新小说”对现实主义的许多经典提出质疑。但新小说仍然与现实主义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阿兰·罗伯-格里耶早期作品的现实主义被称为“纯物主义”(thingism)。“纯物主义”是对人文主义传统的反思,在格里耶看来,这一传统导致了如马克思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所有文学思潮的错误倾向,即把一切所见之物均以人为轴心。一把椅子的纯粹特性(线与面的构形)被降格为一种带有人性的构造物(可坐的东西)。可见,新小说试图排除自私的资本主义人性的尝试虽然是危险的,但是它作为对现实主义这个概念的批判却是激进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得到了深入阐发。莱斯利·菲德勒提出“新的后现代主义意识”,总结了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填平代表精英文化的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苏珊·桑塔格发展了菲德勒的观点,她反对现代主义的阐释,强调体验,声称新的艺术已经把媒介扩展到科技与通俗艺术领域。伊哈布·哈桑在《俄耳浦斯解体》《后现代转折》等多部著作中对后现代思潮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概念由于企图把握现代社会变幻不定的本质,所以众说纷纭。20世纪80年代,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中,从总体的、历史的角度,把后现代视为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现实相对应的文化现象。按照詹姆逊的分析模型,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三大发展阶段,其相对的文化风格、文学思潮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的国际流动形成了跨国化资本主义,第三世界民族国家形成了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力量,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改变人们对世界和自我的感受和体验方式,后现代主义便是这种变化的文化表征。所以,与现代主义不同,后现代的平面化、非中心化、零散化等特征,正是晚期资本主义在文化上的投影。

詹姆逊正是依据深度的消失来描述后现代文化的。后现代主义削平了现代主义作品的四种历史深度,它们分别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所代表的现象与本质相区别的辩证法、弗洛伊德所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哲学、结构主义符号学。在詹姆逊看来,后现代新理论正是以这四种深度模式的消失为标志的,取而代之的是实践、话语和文本游戏,是对形象外观的身体性的直接体验和享乐。后现代主义再次使艺术从阐释回到体验,一方面,把艺术由对哲学的僭越带回到感性本身;另一方面,主动消解思想之维则使后现代文学成为受商业逻辑支配的文化消费。

不过,“后现代”这个术语本身的确充满了含混,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如果要问谁是后现代思维的始作俑者,亚里士多德便是答案。作家贝托·艾柯在小说《玫瑰之名》的后记中,也把后现代主义概念追溯到荷马时代。因此,后现代主义能否被描述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发展顺序之后的文学思潮,还有待讨论,而且“后现代主义”确实是一个含义极为复杂的术语。因此,我们姑且把这股思潮看成西方文化出现的一些有别于现代主义的文学动向,或者把“后现代主义”看成一个包含在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反思现代主义的思潮。

【思考题】

1.解释概念:文艺思潮 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2.新小说派有何共同点?我们可以把萨洛特对现实主义的反对等同于现代主义思潮吗?为什么?

3.谈谈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辅助阅读材料】

1.席勒.秀美与尊严.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2.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4.福克纳.现代主义.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5.R.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

6.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7.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8.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9.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0.乐黛云等.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 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1993.

[2] [匈]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选》,第一卷,28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