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达克里希南(S. Radhakrishnan,1888—1975)是现代印度著名的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1888年9月5日,拉达克里希南出生于离马德拉斯市40英里(约64.4千米)的提鲁纳克小镇。童年时期在基督教教会学校上学。1910年,他以其第一部著作《吠檀多的伦理观》获得哲学硕士学位。此后,在马德拉斯省立学院、迈索尔大学、加尔各答大学担任哲学教授。由于拉达克里希南在东西方哲学思想方面富有成果的广泛研究,1929年,他被聘为牛津大学比较宗教学教授。1931年,他出任安德拉大学副校长。数年后,又转任印度(Hindu)大学副校长。

拉达克里希南还曾任印度大学委员会主席、印度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第一任团长、印度驻苏联大使等职。1952年,他被选为拉耶雅萨巴邦的第一副总统,在那里他建立了一系列有关民主政治、议会制度和民族关系的准则。1962年,拉达克里希南成为印度共和国总统。

作为现代印度最博学的思想家之一,拉达克里希南发表了20多部著作,其中《理想主义的人生观》《宗教在现代哲学中的影响》《东方宗教与西方思想》《教育、政治和战争》《信仰的复兴》《人的概念》《自由与文化》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拉达克里希南不论是在担任普通教师,或负责大学的领导,或从事政务活动,都很重视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特别是强调印度的教育应该为争取印度的自由、统一和民主做出贡献。

一、论人性及其发展

拉达克里希南认为,万物起源于“实在”,而最终的“实在”是精神性的;同时,他确信宇宙的发展过程是符合某种目的的,并力求达到这种目的。而宇宙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精神”。由于这种“精神”具有超越已知物的力量,所以可以称它为“绝对”。而把“绝对”作为创造者来观察时,“绝对”便成为“神”。按拉达克里希南的话说:“万物产生的源泉,万物生存所依靠的活力,以及万物发展所要达到的完善,都是同一个神。神爱我们,创造了我们,并支配着我们。”[10]

然而,拉达克里希南又认为,神虽创造了世界,但作为万物之源的“实在”在世界的显现物则是“物质”“生命”和“心思”,世界是“有秩序的整体”,世界是能动的,并朝着完全精神化状态的目标发展。

拉达克里希南的基本哲学观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并有浓重的宗教神学特点。但是他没有封闭在哲学的象牙塔里。作为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他关注现实世界的事态和印度民族的振兴与富强,关心人的教育和发展。

拉达克里希南认为,人具有终极精神性的灵魂,但人又是一个生物的和心理的个体,人有肉体、生命和心思。因此,可以说,人是这两方面的“特殊结合体”。

作为“物质的人”“自然的人”“肉体的人”,人具有自然的属性。人的这个方面是真实的。从人的这个方面来看,一个人的行为是按照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来决定的,即是由经验和环境条件所决定的,因而是有限的。不过,人的这个方面的活动,并不是完全混乱无章,而是有其内在秩序的。

但人之所以区别于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在于人具有思维和设计自己行动的能力。人的行动不是盲目的,他可以根据以前的情况确立自己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这表明人有一种超越自身的能力,这种能力被拉达克里希南称为“自我超越性”。其实,这也就是人的“灵魂”“精神存在”。

整体的人体现为肉体方面和精神方面,但二者不可分离。拉达克里希南说:“精神的领域并没有割断与生命领域的往来。把人分割为外部欲望和内部本质,这样做肯定违反人的生命的整体性……超验的实在和经验的实在——这两种实在的秩序是紧密相连的。”[11]因此,拉达克里希南指出,肉体的性质不应当被压抑或被摒弃,而应当去完善。

不过,拉达克里希南对人的基本看法,是强调人的精神存在。他认为,首先,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意味着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自我超越”的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高于经验,它像一根弦能把一个人全部的深思熟虑的经验捆绑在一起,并使人具有独特的个性。正是由于人具有这种“意识”和“能力”,人才能组织自身的活动,并进行精神方面的发展。这是人的真正本性。

其次,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如艺术、道德或宗教的活动,都表现出人性与神性有亲缘关系。人之所以探索真理、追求至善、渴望美德、创造美,之所以能够改恶从善,都因为人具有内在的精神因素。拉达克里希南认为,这种精神因素乃是神性的火花。

最后,拉达克里希南认为,自由和创造性是人的精神的本质。正是由于人具有自由的和创造的能力,人才能不被环境条件所决定,才能突破肉体方面的有限性,自由地选择自己生活和行动的道路。换言之,人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自身。

然而,正如拉达克里希南所指出的,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物质生活日趋富裕,但却引人沉湎于物欲,精神受压,思想堕落,人性丧失,人变成了机器。总之,人的真正本性被扭曲,人无法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强调地提出,人们必须正确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存在,在每一个体身上都潜藏着无限的创造力,蕴含着不断完善和升华的可能性;应该摆脱混乱的物质世界的迷误,战胜环境的种种压力,让体现人的真正本性的“内在精神渗透到人的整个生活,人的心灵、肉体和友爱之中,在抛弃自私的本我中获得更深层次的自我”[12],重振其自由的、创造的、自我超越的力量,使人不断向着更高的精神状态发展。在拉达克里希南看来,这也就是人生的目的——使“自我”最高本性得到充分显现。

拉达克里希南关于人性的许多观点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基础上的,是不足取的。但他在指出人的肉体方面和精神方面不可分割的同时,强调人的“自我超越性”,强调要重视、重振和发展人的精神力量,显然是针对印度人民在精神上长期受到殖民统治的压抑,现代社会中人性受到严重扭曲所表达的一种不满,是他对印度人民的激励,也是他对人性的一种呼唤。

二、对教育的基本观点

拉达克里希南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结合印度的教育实际,阐述了他对教育的一些基本观点。

(一)全面的和高尚的教育

拉达克里希南认为,传统教育只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那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他基于对人性的理解指出,教育“不仅是智慧的训练,而且应该包括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陶冶。忽视了心灵和精神的教育,不能说是完整的教育”。[13]

当今世界上强国欺凌弱国,人与人之间你争我夺,贫穷的人民受苦受难,这在拉达克里希南看来,是与过分重视物质而忽视精神性的教育密切相关的。他认为,人本质上更渴望完美与高尚。如果我们重视人道主义教育,努力培养公正和仁慈的品质,培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的同情心,培养为人类福利做贡献的道德,将会减少世界的紧张不安。

通过教育使人们树立恰当的理想和价值观,在拉达克里希南看来,也是教育的重要功能,因为理想和价值观是引导人生并帮助其达到目标的强大动力。

(二)民主、自由的教育

在拉达克里希南的哲学和政治思想中,“民主”“自由”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在长期的殖民主义统治下,印度人民根本没有民主、自由,为争取印度的独立和民主、自由,印度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因此,应该教育青年人重视和珍惜这种民主、自由。

拉达克里希南认为,民主的事业也是发扬人类的自由精神的事业。只有每个人的思想和感情不被他自己内心的占有欲所充塞时,每个人不被教育成只关心他自己时,人的心灵和精神才会得到纯洁的发展。如果扭曲年轻人的灵魂,他们就将成为社会的危险分子,妨碍民主、自由的真正实现。

教育不仅是提供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培养人们的内心爱好、理智态度和民主精神。拉达克里希南强调,民主精神将使人成为对国家有责任感的公民。真正的民主是有不同意见的公民为了共同的目的而达成一致。他还强调,为了维持印度的自由、统一和民主,教育机构就应该以自由而不是服从,以统一而不是地方主义,以民主而不是专制教育人民。此外,还必须教育青年人学会遵纪守法、举止庄重、自我教育。

(三)宗教教育

作为一个宗教虔信者的拉达克里希南认为,一个人必须有一种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在本质上是人的内在体验,它不为外来因素所决定,它是自由的。它能够使人证悟人类精神的活力和万物生存的根本。对个体来说,宗教信仰是塑造人,使人具有完整、和谐的人生的手段。因为宗教信仰展示一整套价值观和道德要求,鼓励人们通过践履、反省和自我控制来约束自己的生活和活动。因此,应该重视宗教教育。

关于如何进行宗教教育,拉达克里希南根据印度的情况提出,首先,宗教教育应按照印度宪法的有关规定推行。例如,按照“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对任何在国家认可的教育机构就学的人,如没有本人同意,不得被强迫参加任何一种宗教组织。其次,根据印度大学教育委员会(1948—1949)的决定,宗教不得作为一门学科定时地正式在课堂中讲授。因此,拉达克里希南认为,宗教教育的主要途径不是宗教教义的说教和强行灌输,而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阅读一些宗教经典。学习这类经典,有助于拓宽人的知识面,敞开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崇高理想和志向,鼓舞人的高尚情操。在学习中,如能进行反省,则可使人们的思想从不平静的生活和各种刺激、痛苦和冲突中解脱出来,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当然,这里所说的“新的眼光”,也就是一系列的宗教的观点。

(四)科学教育

拉达克里希南认为,强调宗教信仰,并没有贬低科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科学与宗教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它们代表人生的两维:理性的与心灵的。

然而,当科学从作为探求知识、真理的手段转而成为追逐权力,成为被贪权者和自私的人用来行暴和牟利的手段时,便出现了同胞之间的战争,使人类面对的是绝望、沮丧和恐惧。拉达克里希南曾这样写道:“当我们在原子弹时代为命运而挣扎时,科学的成就使我们的心灵沮丧了,感到像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陷于盲目的机器中。”[14]但这不是科学的错,不能归咎于科学的失败,实际上这是人类的失败。根本的问题是将科学用于和平、繁荣以及极大地增进人类的幸福,还是被用于带来破坏和毁灭。拉达克里希南虽然未能深刻揭示科学之所以被应用于危害人类自身的深刻社会原因,但他显然主张科学应造福于人类。

因此,拉达克里希南认为,必须进行科学教育,使人们正确地对待科学。科学只有掌握在那些对人类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努力使生活更丰富多彩的人的手里,才是安全的。

还要通过教育发扬科学的精神。应该教育人们善于发展和运用理智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拒绝一切陈腐的思想,无效的思想方式。

三、论大学教育

曾多年担任过大学领导工作的拉达克里希南高度评价大学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与印度独立后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实践密切相关的。

拉达克里希南认为,大学不仅仅是知识机构,它应是人的智慧、意志和情感的训练场所。一个大学人应该自由而不冷淡,谨慎而不消极,热心而不感情用事。

关于大学的功能,拉达克里希南强调指出,大学不单是学习的场所,也是文化之家。大学不但要以知识、信息和技能传授给男女青年,还要培养他们具有奉献和公正的精神。塑造人是现代大学的神圣任务。而所谓塑造人,不是把人培养成为能够“鹦鹉学舌”似的重复某些旧东西,而是要使他们形成高尚的情感、文明的理念以及对自然和社会有成熟的理解。如果大学不能实现这些目标,那就辜负了它应有的使命。

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的作用,拉达克里希南对大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认为,大学能给予青年人什么样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不管怎样富丽堂皇的校舍和设备都代替不了教师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大学应有高质量的教师。

大学教师必须具有任何文明人应具备的基本品格,成为良好行为的榜样。大学教师还应是文化、社会和政治领域中进步的新精神的“储藏所”,教师本身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精神,他就不可激发学生的新精神。因此,拉达克里希南呼吁:“要使我国那些大方的、殷勤的、大胆的、勇敢的青年人有益于新印度、新国家、新社会的建设,必须从教师们做起。”[15]

在教学方法上,拉达克里希南主张,应向学生提供适当的谈话、讨论、辩论以及与教师广泛交换意见和思想的机会。

虽然拉达克里希南的哲学观、宗教观和对人性的基本看法都是基于唯心主义的,他也没有提出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但他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上对独立后的印度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他所做的“印度大学委员会报告”(1948—1949)成为印度独立后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他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观点,对推动印度的民主教育、科学教育、宗教教育以及妇女教育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