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三五节 花开四时带笑颜
绿树的浓荫在水面上、山石上渲染着水墨的意蕴。池水的波光中又变幻着山石树木迷离的倒影,如云一般在水底的天空聚散流动着。
走在曲桥上,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玉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眺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
云落和颜沉鱼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
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
云落和颜沉鱼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
为了更好的体现云之柔美,夏山在用石上精心选择备具瘦、透、漏、皱之形的上品太湖石来掇叠。瘦、透、漏、皱是我国传统的赏石标准,瘦,是指其线条的妩媚多姿;透和漏是指石的多孔和玲珑,皱则是形容其沧桑的纹理。
夏山不仅用石讲究,在掇叠时又充分运用了“垒石为山,一石有一石的脉络,虽千万石而亦合成一脉络”的山水画理。所以夏山虽然变化万端。却气韵流畅。
整个山势平缓柔和,分东西两峰,山顶有古柏如盖,有小亭翼然,山下临水建有石屋。隔水而望,幽深无比。夏山主要采用掇山为主的叠石技艺,以湖石的玲珑剔透和高超的叠石技艺表达了江南山水的婉约柔美。也是叠石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以此处池西岸临水处置一“蛙石”,池岸以湖石围点,曲折凸凹。池中睡莲点点。无论是淡淡的红、还是淡淡的紫都在以最轻盈的身姿点缀着夏日的苍翠。俗称“荷塘蛙鸣”。
水上架曲桥一道,青石板的桥面,三折后直达洞口又延伸隐没于山腹,使水尾藏起。给人有无限幽深的感觉。
曲桥侧立一湖石,此石修长飘逸。自下而上有三个近圆形的孔洞,如剔净的鱼骨。这块修长飘逸的湖石遮去下面的孔洞,其上部又极似汉字中的“丑”字。
宋代的苏东坡虽然做过扬州的太守,还一上任就废了扰民的“万花会”,可是他肯定没有见过几百年后才现身扬州的这块“丑石”。
不过他:“石文而丑,一丑字而石之千态万状备也”却好像是专为此石而说。石不能言最可人,亦或是此石感遇知音,转为印证此语才静默的伫立在这城市山林。
贾平凹也曾就石之“丑”而说:“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称它为“镇园之宝”当为不过。
云落和颜沉鱼细看又颇像“月”字,点明扬州是个月亮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张嘴摆尾,神态生动,和池中金鱼相映成趣。石鱼右上方,湖石山上有云南黄馨一株,倒垂枝条已近水面。微风过处摇曳生姿,仿佛绿色飞瀑挂于山前。平增了许多生意。
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远观舒卷流畅,巧如云、如奇峰;近视则玲珑剔透,似峰峦、似洞穴。
池中游鱼嬉戏石洞之间,静中有动,极富情趣。池塘右侧有一曲桥直达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颇具寒意。山顶建一鹤亭,傍依老松虬曲,凌云欲去。
渡曲桥,入夏山石屋,起初会感到黯淡不适,片刻后,就会发现有丝丝光亮从石隙中透入,假山内部的立面也就在眼前逐渐的清晰起来了,洞壁变化多端,层次分明,沿山临水处多孔洞,从里向外看,每个洞孔都似画框一般为我们取舍着洞外的景色。
夏景的池水、山石、花木随着脚步的移动,景物也变换着,这就是造园上的“框景”和“移步换景”的手法,江南私家园林因为空间有限,这种手法采用较多。
是利用美学上分割的原理把空间延伸扩大了,所以园林上有“越拆越小,越隔越大“的说法。每当夏日,古木生风,拂水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夏山顶有一四角小亭,名为“鹤亭”。这里是主人养鹤之地,寓以“鹤舞云霄,神仙福地”之意。对联“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所描写的正是仙鹤。松柏常青,仙鹤长寿,寓意松鹤延年。
夏山如云,若有鹤舞其间,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鹤亭东南角处是夏山石室透入光亮的石隙,亭角恰好为石室庇护了风雨,细节的处理也如此周到。亭前有一古柏,枝条虬曲,伸出涯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气氛。
立于山颠,环顾四周可见湖石围点成的“栏杆”,不仅确保了游人的安全,还增加了山体的高度,可谓匠心独运。
鹤亭东有一紫藤,立于夏山山道的出口处的山石边,枝叶交错如盖,藤条相互缠绕,根径已经融为一体,仿佛历经了沧桑。每到暮春时节,就会开出一串串淡紫色的蝶形花穗,长约盈尺,轻轻低垂,散发出阵阵芳香,在初夏的阳光下,随风飘动,格外媚人。
夏山柔美秀丽,绿树青波,一派江南风情。由夏山向东,可转至一气势不凡的长廊之上,此长廊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因为长廊这头走到尽头等于从夏天走到了秋天。
这是园中连接夏秋两景的抱山楼,楼前的长廊如长臂将秋夏两山抱于胸前,抱山楼由此得名。抱山楼为七开间的楼房,上有“壶天自春”匾。
壶天自春取自《个园记》中“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其意是个园空间虽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之意。
秋山和夏山的两山脚在衔接处是以压缩体量的围点做法来协调过渡,夏山湖石延伸为花台驳岸,如云之弥散,秋山黄石则尽量选用圆厚纵纹者来围点花坛,尽量缩小差异。
抱山楼廊为复道廊,游人无论在上或在下都可漫步廊道,在浑然不觉中从夏就走到了秋,所以此廊亦被戏称为“时空隧道”。
立于楼上长廊,可见楼前水池东边有一六角小亭,清漪亭飞檐翘角,清丽挺拔,和抱山楼的壮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所以道边多设亭。
亭在空间上独立自在,布局上灵活多变。在建筑艺术上,亭集中了华国古代建筑最富民族形式的精华。园林中的亭可以供人们遮阳避雨、休息观景,也使园中的风景更加美丽。
清漪亭的周围似乎是随意点置了一些湖石,但是因为池水的环绕使这些湖石便成了破浪前行的船头。亭西悬一匾“清漪”,亭前有楹联: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淡影,斜撑老树护幽亭。
倘若月明之夜立于亭中,微风徐来,碧水**漾,在隐约的箫声中沉淀自己的心情,到也算不辜负了这明月春风、老树幽亭。
如果说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那么秋山则是**。沿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可直达于气势雄伟的秋景黄石假山。
秋山用黄石叠成,用石泼辣,气势磅礴,植物配置以枫树为主,间杂松柏,秋山的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松之苍绿,枫之火红与山石的褐黄在暮色中明净如妆,极具画意。
但最为精妙的还是其内部山道设计,上下盘旋,纵横交错.石屋、石桥、石梁、、石洞、和山中小筑融在一起,时涧时谷,时壁时涯,变化莫测。
游秋山前应当事先知道:“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的口诀,定会平添许多乐趣。
相传黄石假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所叠,清人汪全泰写给园主次子黄奭的诗词中有“若年少,怀故里,甚牢骚。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之语(大涤子为石涛别号)。
秋景又称小黄山,外形峻峭依云,绵延不绝,分西,中,南三峰,中为主峰,西、南两峰为辅。三者之间宾主照应,参差掩映,形成起伏绵延的山势。
中锋最为险峻,突兀惊人,峰顶叠石仿佛余工未了,更是耐人寻味。这是叠石者大量使用“挑飘”技法形成的效果。“挑”是块石从山体中横向当空伸出,“飘”是在伸出的块石顶端竖石的手法。()